解析農村中學生不良品德產生原因
解析農村中學生不良品德產生的原因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下雙鄉九年制學校范飛姜佳榮
[內容摘要]對中學生進行日常行為習慣教育已是刻不容緩。行為習慣教育,即做到自尊、自重、自勉、自信、自強、自立;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積極向上,有益他人,從而真正有益自己。自私自利、自滿、自餒、自毀、自棄。進行“行為習慣教育”的首要一點是:幫助具有不良行為的同學以健康的心理、飽滿的精力投入到學習中去。一些有嚴重不良行為習慣的同學像失去了自控力一樣,稀里糊涂地上賊船、破罐破摔。中學生不良品德的產生與社會、家庭、學校甚至和每一個成年人都有一定的關系。
關鍵詞:中學生不良品德產生原因
【正文】中學階段常會出現一些不良品德行為的學生。對這些學生的教育,常常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大難題。在和許多教師的交談中常常聽老師們說:“某某學生真難教!“某某學生又打架了!”反映學生難教、成績差、不好管、品德不良等的怨言。這種怨言在農村學校的教師中普遍存在。所謂不良品德行為,是指經常發生違反道德準則或犯有較嚴重的道德過錯的行為。雖然它和違法犯罪不是一回事,但今天的不良品德行為往往會導致明天的違法犯罪。有許多青少年走上違法犯罪道路,就是從品德不良開始的。因此,做好不良品德行為學生的轉化工作是當前中學教師要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本人通過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對中學生不良品德行為形成的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經過一系列的觀察和分析,我對農村中學生的不良品德進行了歸類:
一、厭學型。許多學生的學習目標不明確,導致在學習過程中敷衍了事,沒有積極性。如逃學、遲到早退、不按時、不認真完成作業等。
二、浪蕩型。做事馬虎,吊兒郎當,放蕩不羈。
三、兩面三刀型。當著人一面,背著人一面。做事狡猾、不誠實,不講信用。
四、壓抑型。遇到挫折時和不快時不愿與人交流,不愿接受別人的幫助;心理承受能力低,情緒消沉、低落;不喜歡參加集體活動,尤其是體育活動。自我評價偏低,對自己甚至社會感到悲觀失望、自暴自棄。
五、破壞型。一些學生的對道德規范有錯誤的認識,遇事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造成不好的后果。這種學生常常以違反道德規范;如;說謊、罵人打架、破壞公物的方式和手段表現或發泄自己的心情,且不易接受教育者的評價,對行為后果一般不后悔,甚至有滿足感、得意感。
根據農村中學生所處的環境,我分析出造成學生出現以上不良品德的原因。
一、客觀原因
1.家庭教育不當。家庭是學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每一天的氣氛,家庭成員的關系,家庭生活習慣,家長對社會事物的評價等時刻直接地影響著學生的道德品質。但在農村環境中,家長們往往存在著如下問題:
篇2:思想品德課備課制度
備課是上好課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和基礎,教師必須認真備好課。
1、學期備課,即教學計劃。每學期開學前(寒暑假期間),教師應認真鉆研教學大綱,通讀教材,了解分析學生的現狀,把握知識系統和結構,明確教學目的、要求和教學重點、難點,安排學期教學進度。主要包括學生情況分析、教材分析、學期教學目的和要求、教學內容、教學措施和教學時間安排,各單元所需的直觀教具等。
學期備課應在教研組研究通過后,報教導處審批,一式兩份,個人、教導處各存一份。
2、單元備課。以個人備課為主,在教師自備的基礎上,備課組還要集體研討,確定單元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關鍵、教材處理、課時劃分、形成性測試題的選編等。其內容包括單元名稱、單元教學目的要求、本單元知識結構、重難點、學生情況分析、課時劃分、每節課解決的主要問題、教學方法、所需電教設備、教具等。同一年級應做到教學內容、進度、習題三統一。單元備課由教研組長檢查審定,一式兩份,個人、教研組各存一份備查。
3、課時備課。應超前一周備課,要求有備課本。教案要獨立完成,不照抄他人及教學參考書,不用舊教案。教案必須有下列內容:本課時教學目標(目的)、教學重點、難點、課的類型、課前準備、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師生雙邊活動安排及作業設計等。
4、所教學科一律書面備課,無教案不能上講臺。
5、備課要書寫正規,眉目清楚。
篇3:在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兩門課程中具體落實促進學生發展這一評價根本目?
怎樣在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兩門課程中,具體落實促進學生的發展這一評價的根本目的?
發布者:張林誠
在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兩門課程中,要具體落實促進學生的發展這一評價的根本目的,就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評價要真實、公正、可信,要客觀記錄和描述學生的學習狀況和思想品德發展狀況,調動學生道德學習的積極性。
2.對學生思想品德課程的評價不僅要重視結果,更要注重發展、變化和過程,要把形成性評價與終結評價結合起來。要注意給予學生足夠的機會展示他們的學習成果。
3.要重視學生、教師和家長在評價過程中的作用,使評價成為學生、教師、家長等共同參與的交互活動,使評價過程成為促進學生、教師共同發展的過程。
4.各級教育行政管理部門以及學校教師在設計思想品德課程評價方案時,必須以本課程評價目標與實施要求為依據,綜合多方面獲取的考查信息,對學生的思想品德課程學習作出正確的評價。要注意評價的導向性,不能用單一的知識性考試成績作為對學生思想品德課程學習質量評價的唯一方式,更不能在招生考試中放棄或弱化思想品德課程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