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班通讓課堂流光溢彩發展學生思維能力
班班通,讓課堂流光溢彩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安圖縣第三小學鐘素梅
摘要: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班班通開放教育,為我們營造了一個嶄新的學習環境,使人們的學習可以在校內,也可以在校外,在社會的任何一個場所主動的進行學習。它正在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更是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原先的傳統教學模式,給我們帶來了新的學習觀念和新的教學方式。班班通的運用,使學生的視野開闊了、信息靈通了,變得“耳聰目明”,更具發展潛力。讓我們都能創造性的使用遠程資源,我相信學生會擁有更加燦爛、輝煌的明天。要用好這些資源,要想成為一名學生都喜歡的好老師,必須掌握基本操作技能,要能夠靈活熟練創造性地使用班班通。我應抓住這個好的契機,充分利用遠程教育的豐富資源,讓自己的課堂變得精彩、生動。要用班班通,必須要轉變觀念、提高自身能力。但如果只單純的照搬,不一定就能達到預想的效果,還需要我們老師在選用的同時,還要能創造性的使用。
關鍵詞:優化教學
一、教師首先要更新教學觀念。
多年的教研讓人們有一個錯誤的熟悉,教研都是“搞形式、走過場、做秀”,因此造成老師們心理上的抵觸,認為用班班通上課也是花架子,而且又費時費勁。大多數教師沒有熟悉到資源是老師上課的幫手,相反認為它是“幫兇”,似乎是給老師加重了教學負擔,有了班班通,他們再不能“一支粉筆、一本書”地灌學生,他們沒有從運用資源中找到上課的輕松和樂趣,反而認為利用班班通上課是一種痛苦。一直以來,教學教研“兩層皮”的現象長期阻礙著教改前進的步伐。應該有100%的學生希望老師帶領他們通過資源了解更多的東西,獲取更豐富的信息。而且還他們渴望著有機會親自動手操作一下計算機,讓世界在指游動。如果是這樣,那該是多么愜意的事呀!但我認為,利用現代遠程教育設備及其資源服務于教育教學,可操作性強,使用起來靈活、方便,充分運用班班通可以革新課堂教學形式,變革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較大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同時,充分運用現代遠程教育,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有利于人的素質的不斷提高。因此在班班通運用方面,教師首先要更新教育觀念。
二、合理的選擇和恰當的整合多媒體。
班班通具有傳統教育不可比擬的優越性,必將對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育方法及教育改革本身,產生深刻的影響,甚至徹底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傳統的教學局限在課堂上,而班班通可以通過網絡,向課堂外、校外乃至縣外、省外、國外傳輸,也可以通過網絡把校外的講課引進教室。學生可以自由選擇教師上課,學習時間可以自由伸縮,打破了時空界限,將學校與世界相聯系。同時,多媒體集同步課堂、教育資源、學科教學、示范課、信息格式于一身,將文字、圖畫、動畫、圖像、聲音等形式同時刺激人的感官,加深了印象,不費口舌就能講清問題。多媒體增大了信息量,它可以調整教學內容、進度,擴大教學范圍,也可以把教學的若干環節集中于一節課完成,大大節約了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它還可以方便地對一個個學生進行個別化教學,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充分發展學生個性,培養其特長。但如果不對資源進行整合,也只會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篇2:在課堂上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應著眼基礎教育
如何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應著眼基礎教育
蛟河市慶嶺九年制學校
于淼
“中國缺乏科技創新人才”這是錢老的遺言,也令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深思。
有人說“創新”是專業高科技人才的事,是知識達到一定的積淀的自然產物,與我們從事基礎教育的工作者和中小學生關系不大。我想創新思維應著眼基礎教育,從娃娃抓起!
1、課堂中彰顯學生的創新地位
傳統教育存在著模式化培養。課堂上教師是主體,是知識的權威,“我講你學、我說你聽”、以自身感受代替學生體驗、以間接經驗代替直接經驗進行教學。這種教育抑制了學生的創新天性。教師須樹立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能力和意識,只有躬下身來,走下講臺,才能使課堂成為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維的樂堂,使學生始終保持積極的心態和愉悅的體驗,一個灌輸式課堂,是對學生創新思維的扼殺。
2、興趣是滋生學生創新的溫床
教師須充分利用學科的自身特點,把學習的主動權歸還給學生,讓他們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接受學習為探究學習,變學會為會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喜愛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產生繼續學習、終身學習和創新學習的意愿。
3、動手中發揮學生的創新技能
往往我們教者愿意讓學生接受現成的結論,再用重復的記憶和強化練習來加深對結論的理解。教學中要體現“做中學”,在親手操作中發現并得出結論。如數學中《三角形內角和定理》一節,教者提出:你想用什么辦法來驗證三角形的三個內角之和是多少度?讓學生動起手來,用剪、拼、量等不同方法,從形狀各異的三角形中,得出相同的結論,從而對命題產生感性認識。往往教者用演示方法讓學生觀察,這樣對學生的思維有了牽制作用,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只有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操作,才是教學的獨特魅力,易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吸引學生步入奇妙的知識殿堂,激活學生的創新潛能。
教學中如能充分利用學具,讓學生動手操作,量一量,摸一摸,剪一剪,在操作中理解、感悟,從中發現問題,得出結論,特別在學生缺乏生活經驗,以及空間想象和抽象思維沒有形成的時候,動手操作是教者的千說萬講所不能替代的。
記得我們小時候動手制作過噴水槍、洋火槍等各種玩具,那是買不起玩具逼出來的,不能說不是一種創新產物。教者應當布置一些開放性的作業(觀察、制作等),讓他們到大自然中去到生活中去體驗發現,在開放中開發學生的創新潛能,讓孩子在動手中玩出“創新”。
4、提問中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能
我們發現孩子從小對這個陌生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和疑問,可隨著年齡的增長卻逐漸沒有了疑問,這不能說不是我們教育者的一種悲哀,學貴有“問”,隨著年齡與知識的增長教學本應對學生起到去舊疑再生新疑的過程。我們往往把有問題的學生教成沒有問題了,似乎這就是教育的成功,其實不然,教育應當把沒有問題的學生變成有問題;把有問題的學生變得問題更多,才是教育的真諦。對“滿腦子問題”的孩子我們教者是不是給予了應有的尊重和培植?質疑是學生的創新潛質。知識就是在不斷的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中不斷積累起來的。
記得趣題“樹上有10只鳥,一槍打掉一只,樹上還有幾只鳥?”這個題,教者往往滿足于教者預設的幾種答案,而不再去挖掘孩子中那種“預想不到”的解答(是有聲槍還是無聲槍;打掉的一只是掉在了地上還掛在了樹上……)。其實我們經常發現個別學生的想法和思路非常出乎教者的預料。在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中挖掘學生的創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