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多媒體教學給予學生思想正確引導及學習方法指導

多媒體教學給予學生思想正確引導及學習方法指導

2024-07-31 閱讀 8135

多媒體教學給予學生思想正確引導及學習方法指導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學習方法指導、學生思想正確引導

內容提要:文章依據多媒體對自己教育教學工作中的有效指導,以真實的教育事例從三方面進行解說和闡述。分別是:預習筆記遭質疑,多媒體挺身解難題。古詩學習進“冷宮”,歌曲搭救獲新生。失去興趣想輟學,電影賞析新選擇。體現了多媒體教學對于新時期教師的大力幫助。文章樸素真實,思路清晰,觀點明確,突出。真正體現了多媒體與當今教育教學之間的密切聯系。

作為工作不到兩年的語文老師來說,此時面臨最大的難題就是如何讓學生喜歡你的課。八年級下是一個關鍵時期,學生早已不是剛剛入學的稚嫩少年,新鮮感已慢慢退去。此時他們羽翼日漸豐滿,自主意識逐步加強,他們渴望新穎,追求與眾不同,然而此時的語文教學卻面臨著大量的古詩文。從學科角度來說,語文又是一門及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結合的學科,其知識的博雜性自是不必說,就是以大量文字出現的這種特殊的表現形式就足以讓學生頭痛了。對于現在中學生普遍存在的不愿動筆的這種情況,語文教學似乎已經到了瓶頸期,如何走出這個低谷,如果不是朋友的及時出現我可能不會柳暗花明。

一、預習筆記遭質疑,多媒體挺身解難題。

寫預習筆記這種學習方法從源頭來說是學校實施課堂教學模式改革之后的一項重大舉措,是對語文教學又一探索和突破。從我個人的學習經驗來說也是一直主張和認可的。記得自己讀書時還不提倡預習,但如果知道明天老師講什么只要提前看一遍課文,在課上都會感覺非常的輕松。如果現在學生課前有充分地準備,那課堂上將會事半功倍。所以當班主任和我反應寫預習筆記是不是有必要時,的確有種怒發沖冠之感。因為就當前的學生學習狀況來說,母語教學的地位簡直可以用“可憐”來形容。仿佛所有的人都認為:誰還不會說中國話,誰還不會寫兩個字?可當孩子做錯數學題是因為沒有讀懂題目時;當學生滾瓜爛熟的讀著“中式英語”卻不能準確的用漢語來表達時;當看到初中的孩子寫的不是方方正正的中國字時,我看到了中國母語教學的悲哀。語文學習的時間被一點點吞噬怎么會有……可問題出現了我們必須要去解決,于是我與孩子們一起利用早自習的時間來探討預習筆記應不應該寫。對于孩子提出的:容量大,浪費時間和只是找參考書抄下來的種種現象,我當時并沒有進行相關的解答,而是尊重他們的學習方式來學習語文。因為我明白他們根本沒有明白預習筆記的重要意義,而只是當作一項任務來完成時,怎么會不累,又怎么會有收獲?于是課下我絞盡腦汁來挽救這“瀕危”的語文課。

最終我把自己的思想做成了幻燈片,上課時只是播放幻燈片,沒有過多的解釋。因為當一件事被質疑時語言顯得多的蒼白和無力。題目叫:我的回答,是以一組歷史發展圖片為背景。首頁是文字的意義,用了一段視頻來看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是如何記載的,并且和西方的斷代史進行比較。讓孩子看到文字背后的真正意義。第二頁是:什么是語文:從學術角度和日常生活角度分別闡釋,告訴大家生活處處有語文。第三頁:什么是學習:列舉了大量的事例來印證學習是發自內心的而不是為了完成而完成。這也在無形當中為學生積累了寫作素材。第四頁是預習筆記的好處,從五方面來加以論述,是好習慣,是練字的好時機,是積累的好天地,是學習的好見證,是與老師聯系感情的紐帶。最后以汪峰的《存在》來進一步解讀“意義”讓大家站在多角度來思考問題,而不是為自己的惰性尋找滋生的樂土。

雖然浪費了一節課的時間,但當我再次見到學生的預習筆記時,有了一種踏實感,雖然還是有個別的同學沒有寫預習筆記,但他們都用自己的形式了完成了學習,那我的教育目的就達到了。對于這場無聲的戰爭,其實誰都沒有輸,因為我們都有所得。我不會再忽視這顆顆渴望成長的心;如何地完善自己,讓學生心服口服;同時更感謝我無聲的朋友

篇2: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學習方法

如何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方法

豐澤第三中心小學王麗玉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且富有個性的過程。倡導探究性學習,引導學生經歷知識的獲取過程,是當前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實施探究性學習,并把探究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引導學生有效地探究,讓他們親歷自主探究的成功之旅,從而感受數學之美,體會探究之樂,獲取成功之喜?,F談談在數學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學會自主探索。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索欲望

教師要充分利用小學生好奇、好勝的心理,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創設激發學生探究欲望的教學情境,點燃他們的“發現”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

孩子的全部學習活動,都伴隨著他們情感的參與。積極的情感會使孩子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而這種濃厚的興趣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因此,教師要把學生引入到所提問題的情境中去,觸發學生產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誘發學生探索性思維活動。針對小學生求知欲強,好奇心強等心理特點,在新課引入時,依據教學內容創設制造懸念,來誘發學生想揭密的問題意識。如,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我利用游戲開場,創設這樣的情境:一上課,我對學生說:“現在我們來做一個數字游戲,看誰能考倒老師。你們隨便說出一個數,老師不用計算立即說出它能不能被3整除,你們可以用手中的計算器去驗證?!庇螒蜷_始了,學生們爭先恐后,有的想難倒老師,說的數比較大,教師卻對答如流。學生們都震驚了:“為什么老師比計算器還快呢?”驚嘆之余,便產生了這樣的疑問:“究竟這些數有什么特征呢?老師又有什么絕招呢?”學生們都急于想知道老師快速判斷的絕招,于是,帶著追求知識的渴望和疑問在老師的引領下進入新知的探求過程。

二、創設操作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的。因為這樣學生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和聯系,而這種發現又是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獲取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時,要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思維材料,設置‘動境’,使學生借助已有知識、技能,調動多種感官參與新知的主動探究。如,在教學“梯形面積公式推導”時,我們要改變以往機械的講解,,而是創設了這樣一個‘動境’:讓學生利用備好的紙板剪出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當學生剪好后,要求學生分組檢查剪的情況,隨后,老師設問:“哪個小組能利用手中的紙板,把它們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學生獨立擺拼(有的拼成了一個平行四邊形,有的拼成了一個長方形)。緊接著老師又問:“你所拼成的圖形的底、高、面與其中一個梯形的底、高、面有什么關系?根據它們之間的關系,看誰能總結出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來?!睂W生們通過觀察,借助已形成的表象,很快推導出梯形的計算公式。最后,老師又引發學生再次探討“為什么公式要除以2呢?”這樣,學生在操作過程中,通過動眼觀察、動手擺拼,動腦思維的自主探究,獲取了新知識。同時,創造性思維也得到了鍛煉。

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學習是一個過程,探索性學習更應是一個充滿著觀察、實驗、模擬和推斷的過程。因此,教師作為這個過程的組織者、合作者和引導者,更應為學生的探究活動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如在小組學習中,我們應給小組中的每一位學生發表意見和思考的機會。引導學生積極投入到自主探索的學習活動中,在教學中特別要強調“學生為主”的意識,不要讓探索學習過程匆匆而過。當孩子圍繞著任務正熱烈討論時,千萬不要因為教學計劃而中斷學生的學習過程。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自由支配的時間是學生個性發展的必要條件。他所說的自由支配的時間實際上就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同樣,它也是探究的必要條件。有了時間保障,我們還要給學生營造一個寬松、民主、和諧、合作、交流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有探究的空間。在“乘法分配律”的教學中,我們就需要考慮學生是如何獲得乘法分配律的?他們是否真正經歷了獲得知識的過程?學生得到的僅僅是知識還是在過程中生成了方法、學會了合作交流?如教“乘法分配律”我設計了這樣的片段:(1)獨立思考:54×(4+7)、6×100+9×100、(6+9)×100、54×4+54×7,哪些等式相等?你有什么感想?(2)65×(30+42)、100×2+100×8、(a+b)×c,你能寫成另外的形式嗎?(3)小組合作研究,(250+12)×40、96×19+4×19,哪個題目容易計算?為什么?(4)概括出乘法分配律。這樣,我們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思維方式自由開放地去發現、去探究,從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經歷一個自主探索的過程,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索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