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生學習多元智能評價初步探索

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生學習多元智能評價初步探索

2024-07-31 閱讀 8302

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生學習的多元智能評價初步探索

摘要:新課程標準和新教育模式的改變對傳統教學評價系統提出了新的要求,為達到全面評價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目標,本文探索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對學生學習的多元智能評價,研究多主體、多方式、多層次的智能評價系統功能和框架體系,實現對學生學習過程、狀態、成果的智能、科學評價,更好地記錄學生的發展過程和進步軌跡,培養學生自主創新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信息技術;多元智能評價體系;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現代教育對傳統教學評價系統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再是傳統的甄別和選拔式的評價。《基礎教育發展綱要》指出:“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所以對學生素質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又要全方位考核學生、多方面挖掘學生潛能,綜合收集與學生素質發展相關的信息。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平臺,構建學生學習發展多元智能評價系統,更好地記錄學生的發展過程和進步軌跡,培養學生自主創新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是現代教育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信息技術環境下評價主體的多元智能化

傳統的學生學習評價主體通常是教師,而學生做為被評價者,是評價的客體,在評價過程中處于被動地位。單一的評價注重于學生的某一方面或幾方面,不利于充分發揮評價的綜合考查功能,不能全面評價與考查學生,難以體現教育的人本理念。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利用信息技術構建新的智能評價主體系統,能更好地滿足現代教學需求,以適應教育發展的需要。

(一)構建以學生為本的評價主體

在評價過程中,學生是評價的主體,利用自我評價和學生間的相互評價,能更多更全面地看到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閃光點與差距,充分運用自評、他評等多種形式與方法,讓評價方式更多元、更全面,多層次、全方位評價地學生。

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評價系統要堅持有效性和實效性原則,要切合實際,面向全體學生,要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過程的狀態及發展的潛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提高和發展。還需注重發展性原則,鼓勵有所進步的學生,而不是僅僅關注最終的排名。還必須考慮可行性原則,對學生的評價指標體系,應是經過師生共同努力能達到的,且每一項評價指標應具體、明確、簡明、扼要,易于被學生理解接受,才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例如小學生語文成績分數低就評價其語文水平就低,這樣的評價缺乏科學,缺乏智能分析。所以只注重簡單目標的考核,僅僅強調考核的成績名次和激勵作用,忽視過程管理的作用是不行的。注重對知識掌握的評價,忽視理解應用能力的評價也是不行的。

(二)構建以家校合一為本的評價主體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和信息技術的不斷完善,教育正由學校教育轉化為家校合作的教育模式,評價的信息來源不僅僅局限在課堂,而應拓展到社會、家庭這一領域。

篇2: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有效教學策略和方法

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有效教學策略和方法

[內容摘要]

現代化的教育技術正越來越多地應用在課堂教學之中,把多媒體課件作為現代教育技術引入課堂教學過程,必將對傳統的教育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課程體系產生巨大的影響。運用信息技術,使教育教學資源更加豐富;運用信息技術,改變固有的教育教學模式;運用信息技術,優化教育教學。

[關鍵詞]

信息技術教育教學應用資源促進發展

[正文]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現代教育技術在學校教育教學中的地位逐漸提高,作用越來越明顯,并成為學校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教學內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仍在繼續縱深推進,新、舊教育體制正在逐步過度,學生素質更待進一步提高,在這基礎教育課程發展的關鍵時期,作為素質教育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教育教學”,已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關注的熱點問題。以計算機為中心的多媒體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中得到了廣泛應用,有效的促進了教育教學的健康迅速地發展。使教與學內容、思想及方法得到空前的發展和新的飛躍。

一、運用信息技術,使教育教學資源更加豐富

信息技術進入課堂在學校教學中普及的越來越廣,拓展了學生視野,培養學生學生自主學習、協作學習的精神,給學生們一種全新的開放式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在信息技術的雙向傳播和動態性的教學中都越來越多地得到了體現,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如果恰當地使用多媒體不僅有利于學生展開聯想,把難以觀察、體驗的知識或現象讓他們通過圖片、課件直觀感受,還可以將靜態的事物變為動態的發展過程,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后就可以激發他們的探究欲望和交流的機會。同時有效地運用多媒體與學科課程之間的整合,是逐步實行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優化課堂教學模式的重要手段,多媒體課件的設計與應用優化了課堂結構,有利于實施素質教育。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這樣提出:教師成長=經驗+反思,反思可以促進我們豐富教學經驗,在學校現代遠程教育資源網上我收獲的不僅是教學資源,更多的是對教學的改進與思考,在蘇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冷和熱對物體的影響》一課中,我按照“聚焦

篇3:信息技術環境下SPSS統計軟件對試卷質量信度分析

信息技術環境下SPSS統計軟件對試卷質量的信度分析

摘要:隨著科技的進步、教學理念的發展進步,教學與信息技術的結合已經成為教育界一種新的發展趨勢,世界各國都在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加強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也必將成為我國教學改革的一個方向,SPSS的應用就是其中之一。SPSS(StatisticalPackageforSocialScience)是目前國際最流行并具有權威性的統計分析軟件之一,利用SPSS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處理具有簡單、方便、準確等特點。完整的試卷質量分析,必須把涉及總體分析的效度、信度和涉及分項分析的難度、區分度及成績分布等指標結合起來綜合考查。本文就從信度角度對試卷進行質量分析,挖掘考試結果中蘊藏的大量信息,以期試卷與試題的選擇更為科學合理,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使得考試能穩定反應學生實際水平,同時為教師在試題與試卷的選擇上提供一定的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信息技術;SPSS軟件;試卷質量;信度分析;

1、引言

教學是一所學校存在的核心,而教學評價則是衡量一所學校教育質量的標志。一般情況下,衡量一所學校教育質量的很大比重要看教學效果,即教學成績的優劣,而教學成績的檢測來自于試卷,通過對試題和試卷進行定量分析,衡量其優劣,掌握科學的數據,全面了解教與學兩方面的信息,及時發現教學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從而對教學做出合乎邏輯的調整,使教學活動保持最佳狀態,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學質量。因此,在編制或選用試題和試卷時,通常要采用信度、效度、難度和區分度等指標來衡量試題和試卷的優劣,以增加測試的科學性。通過對學生各項測試得分的統計分析,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幫助和指導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使教學工作更加富于實效。有效的試卷分析工作能客觀地反映教學的水平與效果,可以幫助教師和學生發現教學活動中的薄弱環節,改進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

2、SPSS介紹

2.1試卷分析的重要性

試卷分析是教學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每個教師必須完成的工作。通過對試卷進行分析,可以反饋學生學習結果和教師教學效果,幫助教師發現教學活動中的薄弱環節,提高教學質量。全面的試卷質量分析工作量很大,目前尚無較好的試卷質量分析軟件。我們嘗試用SPSS軟件進行分析,該軟件能夠滿足試卷分析的全部指標。

2.2SPSS的發展歷程

SPSS的全稱是:statisticalProgramforsocialsciences,即社會科學統計程序。SPSS原是為大型計算機開發的,其版本為SPSSx。20世紀80年代初,微機開始普及以后,它率先推出了微機版本(版本為SPSS/PC+x…x)。80年代末,Microsoft發表Windows后,SPSS迅速向Windows移植。至1993年6月,正式推出SPSSforWindows6.0版本。該版本修正了以前版本的不足,使運行速度大大提高,根據統計理論與技術的發展,增加了許多新的統計分析方法,使之功能更加完善。與以往的SPSSfordos版本相比,SPSSforWindows顯得更加直觀易用。它采用現代的電子表格形式作為數據管理器,使用戶變量命名、定義數據格式、數據輸入與修改等過程一氣呵成;采用菜單方式選擇統計分析命令,簡明快捷;采用對象連接和嵌入技術,使計算結果能被其他軟件調用,實現數據共享,提高工作效率。目前我國正在使用的用戶中,絕大部分是使用9.0、10.0、11.0或13.0等版本。

2.3SPSS的使用方法

2.3.1SPSS的運行環境

SPSS對微機的軟硬件環境要求不高,其支持平臺為Windows95或以上版本即可,內存(RAM)為16MB以上,硬盤50MB及以上磁盤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