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利用現代化手段使教學內容變得豐富多彩

利用現代化手段使教學內容變得豐富多彩

2024-07-31 閱讀 3001

利用現代化的手段使教學內容變得豐富多彩

摘要:隨著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現代教育技術運用越來越廣泛,計算機輔助教學越來越頻繁地走入課堂,信息技術以其特有的形象性和科學性,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顯示出獨特的魅力,它的容量之大,內容之廣,促進了教學形式的多樣、教學過程的優化和教學質量的提高。信息技術與教學課程的有效整合,可以培養學生識字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培養寫作能力,發展思維,拓展視野,進而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果;教師利用現代化的手段使教學內容變得豐富多彩,教學形式生動活潑,可以增強學習興趣,豐富學習方式,提高學習效率,發展了學生的智力,提高了學生各方面的素質,推動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好處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我們正經歷著一個由傳統教育向信息技術教育的轉型期。信息技術以它開放的服務理念、先進的工作手段、簡捷的操作平臺和優越的育人環境,在教學中的角色已越來越重要了。在教學過程中引進信息技術,用多媒體技術開發來輔助教學,已成為了一種學科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

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課堂教學,既可以將圖、文、聲、像融為一體,使教與學的活動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又可以寓知識學習、技能訓練、智力開發于生動活潑的形象之中,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苦學為樂學,同時又促進他們的思維發展,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在這里我就傳統教學與多媒體教學進行分析比較,談談二者的優勢與不足,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談談自己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一點體會。

一、傳統教學的優勢

(一)有利于教師對課堂情況的把握。傳統教學有較大的靈活性,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情況對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進行相應的調整。對于學生的基礎參差不齊,對知識的接受能力存在差異,傳統教學法注重語言表達交流,互動性強,更能增加教師與學生的雙向交流,使學生與教師的思維同步,師生相互配合,共同來完成教與學的兩個重要環節。

(二)有利于青年教師的培養。傳統教學對教師在專業知識、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能力等方面要求更高,這就促使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在專業知識等方面要多下工夫,拓寬知識面,完善知識結構,積極學習其他教師好的教學方法技巧,將專業知識融會貫通后,采用學生能接受的教學方法向學生傳授知識。這不僅鍛煉了教師的學習、鉆研能力,而且鍛煉了教師的書寫、繪圖、組織和應變能力。

二、傳統教學的不足之處

(一)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新思維。傳統教學方法在教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完成規定的教學內容,沒有足夠的時間乃至容易忽視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在學的過程中,學生主要通過聽覺刺激接受信息,視覺刺激少,對枯燥的知識缺乏學習熱情,處于被動接受狀態,阻礙了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和創新思維的發展。當代學生思維活躍,對教師的教學要求高,希望在各種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既要傳授知識,又要注重創新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學生施展特長,學有所需,學有所用。

篇2:談教學媒體與教學內容結合突出重點精雕細刻

談教學媒體與教學內容的結合突出重點精雕細刻

內容摘要:本文結合語文閱讀教學實踐研究,闡述了信息技術媒體的應用要緊密結合教學內容的需要,把握整體認識、突出重點和關鍵詞語之處提供信息資源,促進學生對于教學內容的理解,提高閱讀教學的效果

關鍵詞:教學媒體、教學內容、主體認識、突出重點、精雕細刻

閱讀是學生利用已經掌握的語文知識和積累的生活經驗與文本進行多層次的情感交流、知識的交流和意義建構的過程。學生的閱讀水平決定著語文素養的提高。語文素養對于學生未來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語文教學把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視為重要內容。但是學生的閱讀水平的發展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有來自內部的認知因素:閱讀情感、閱讀策略、閱讀方法等。還要來自外部的因素:-教學環境,包括:教師、同學、信息技術工具等。看來,信息技術工具是學生提高閱讀水平的一個重要的外部因素。所以,我們必須重視優化信息技術工具的準確應用。我們提出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整合”就是要把信息技術工具與教學內容有機的融合,提供豐富的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課文深邃的思想內涵,牢固地掌握語文知識的直觀材料,進而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工具對于學生的深度閱讀的支持作用,促進作用。教學實踐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有的課堂教學中應用了大量的投影課件,但是往往該用的環節應用不夠,可用可不用的環節卻大動干戈,使感性材料與教學內容的結合不夠緊密。也有的課堂沒有足夠分析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征和已經占有的感性材料和生活經驗而提供了較多的直觀材料,取代了學生的思維過程,限制了學生的想象能力的發展。所以,我們必須選準教學內容與信息技術工具的結合點,恰到好處地發揮信息技術媒體的作用支持學生的深度閱讀,提高語文素養。

整合點的選擇要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準確地掌握本課教學內容的知識點,哪些是教學的重點,哪些是教學的的難點。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學生需要有哪些感性知識的儲備,而學生目前缺乏哪些感性認識,需要運用信息技術媒體進行提供。在這些分析之后,選擇信息技術媒體,選擇信息技術工具媒體運用策略。然后,充分設計結合點。

一、主體認識處結合,促進學生的整體感知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識水平,提供必要的信息資料,以此促進對于課文的理解。特別是學生從未見過的陌生事物,使得學生無處想象,更無法深刻理解。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提供相關的直觀材料,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分析,概括,深化理解。例如《翠鳥》一課教學,翠鳥是本課事物的主體。但是學生沒有見過翠鳥,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迫切希望看到翠鳥的形象,正在學習興趣

篇3:互聯網基礎知識與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整合

互聯網基礎知識與教學內容教學過程的整合

吉林省蛟河市百圣源小學馬秀英劉繼華

互聯網與課程整合是指作為工具的互聯網根據社會要求、社會條件、學生特點而形成的課程中,使各種教學資源、各個教學要素和教學環節,經過整理、組合相互融合,整體優化。它通過以下三種途徑形成整合的模式。

1、互聯網基礎知識與教學內容的整合

信息的檢索、發現、獲取、分析、處理的能力已經成為現代人的能力素養中必須具備的基本組成部分,信息的處理已成為與讀、寫、算相并列的現代文化的第四立足點。作為一種文化基礎,互聯網的基礎知識應該滲透在學科教學內容中,使其內化為人的文化素養。因此,在學科教學中或信息技術教育課中,我們應該使學生:

(1)掌握信息、信息社會的要領;

(2)具有初步使用和維護計算機的能力;

(3)具有初步使用主流操作系統DOS,WINDOWS的能力;

(4)具有利用計算機進行文字處理的基本能力;

(5)掌握互聯網應用的基本知識主要是互聯網接入方法,E-mail.WWW,BBS的使用

(6)具有利用計算機進行簡單數據處理的能力主要是電子表格和數據庫的使用。

2、互聯網與教學過程的整合

知識的爆炸性增長使互聯網網絡成為人腦的外延,人們不再注重知識的獲得與記憶,教學過程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和堆砌,更多的是信息的獲取、分析、處理,應用的能力培養。教學過程在與互聯網的整合中更注重學生學習的經驗、體驗過程,提倡人與人、人與機器、人通過機器相互之間真正的交往,而互聯網則成為交往的手段。通過互聯網,學生學會使用網絡尋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將找到的信息在電腦上通過office軟件進行歸類,學會尋找適合自己的網上學習方式(協作學習,獨立學習,競爭學習,伴隨學習等)將信息內化到自己的認知結構中。例如,學習

3、互聯網作為教學環境的擴展,與教學其他因素(教師、學生、教材)的整合

首先,互聯網環境下的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應該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與參與者。教師傳統的地位因為信息的網絡化而動搖,教師擁有的信息,學生也可以通過互聯網搜索獲得。對知識的權威擁有不再是教師的專利。教師和學生不再是現實生活中的教師和學生,誰都可以是教師,誰都可以是學生,當人遇到問題時,可以將它送到電子布告欄中,征求回答,當別人回答了我的問題,他就是我的教師,當我回答了別人的問題,我就成了別人的教師。

互聯網作為一種教學環境沖破了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空間、時間和社會地位的限制,為教學過程創設了一個廣闊的,開放的可交流空間。利用互聯網,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時間段進行學習,可以與遠隔千里之外的人交流,可以向任何一個人請教而無須顧慮他的聲名地位。交流不再只是在課堂中與老師的有限、封閉交流。

其次,互聯網是一個巨大無比的信息資源庫,每個教師和學生從中找到有助于自己教學或學習的信息。教學中教材不再是單一、固定、陳舊的文字材料。它可以是多樣化,個體化、更新更快的多媒體支持下的超文本。教師可以從電子教育刊物中找到自己學科領域有關的論文;可以從電子題庫中檢索試題,對學生進行考核,可以找到適合自己學科領域的CAI軟件等等。而對學生,可以從其中找到學習的輔導材料,有關的疑難解答,網絡CAI軟件等。

互聯網強大的功能給教學帶來了便利,也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與課程學習整合進行,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