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審題能力提高解決問題效率
培養審題能力,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
海南職工秀英子弟學校杜瓊云
學生學習數學知識不能只停留在領會的水平,必須使它轉化為相應的技能,并能應用這些技能去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此,解題就成了檢驗學生鞏固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提高解決問題能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而審題是解題的開始,也是解題的關鍵。
那什么是審題呢?所謂的審題,即了解、熟悉和把握問題,弄清已知與未知的關系,從而獲取正確的解題信息,最終達到圓滿解題的目的。難怪數學教育家們要說:“最糟糕的情況是學生沒有弄清楚問題就開始演算和作圖!”可見培養學生良好的審題能力是多么重要!
首先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一個能夠在閱讀的同時進行思考的學生,比起不掌握這種乍看起來很簡單的迅速閱讀能力的學生來,就顯得能夠更迅速、更順利地應付任何作業。在他的腦力勞動中就沒有死記硬背。他在讀過以后,能夠清晰地領會對象的整體和組成部分、相互依存性和相互制約性。現在的中年級教材中的實際問題大多不是純文字的形式呈現的,而用圖畫、文字、表格等多種形式同時呈現信息,這樣,增強了問題的真實感,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審題的難度,提高了理解題意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在平時上課的時候多培養學生審題的能力,特別是圖形文字同時出現時,一定要讓學生進入情境,用自己的話復述題意,這樣,就能促進學生進一步分析清楚應用題的情節,使題目內容轉化為鮮明的表象,讓學生真正進入角色。只要學生能復述了就說明學生對題意已真正理解了。復述題意能準確地反映出學生對題意的理解程度,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從而提高審題能力。多給學生一些理解題意的時間很重要,久而久之就在不知不覺中培養了學生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
其次,在審題過程中抓住關鍵詞或關鍵步驟也很重要,一些學生考試考砸后反思時,總把考不好的原因歸結為粗心,其實還是因為審題時沒有抓住關鍵詞或關鍵步驟而導致的。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提醒學生注意題中關鍵詞。培養學生審題時注意關鍵詞的習慣。可以教學生在審題時用筆畫出關鍵詞,抓住關鍵詞去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可以讓學生把關鍵步驟用筆畫出來,我們剛剛學過混合運算,學生對于運算順序都知道的,比如:算式中有乘除法和加減法時,應先算乘除法,再算加減法,算式中有小括號的,應先算小括號里的,但在實際做題時,學生往往弄錯。這時,提醒學生在運算過程中把先算的部分用筆畫出來,這樣,學生計算的正確率得到了提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注意關鍵詞或關鍵步驟的習慣。
再次,要加強對比練習,提高辨別能力。在日常練習還有檢測中,常常有這樣的學生,題目沒有讀清楚就匆匆下筆,結果不是考慮不周就是答非所問。為了培養學生的審題意識,我覺得采取對比練習不失為一種好的方法。將一些看起來差別不大、容易混淆的題目集中呈現,這樣可以促使學生去仔細辨別,了解題目的細微差別,區別對待,同時也為以后解決此類問題提供了審題的落腳點。
最后,要打破思維定勢,靈活解題。思維定勢既有積極的作用,同時也有消極的作用。消極的思維定勢能夠迷惑學生,讓學生不能正確根據新問題采取新方法,而是誤用已經不適用的老方法解題,從而造成錯誤。
總之,這需要教師長期把如何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審題能力滲透于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只有長期不懈的堅持,學生的審題能力才有可能提高,解題效率也才會提高。
篇2:一年級學生數學審題能力培養
淺談一年級學生數學審題能力的培養
審題是指讀懂題目、弄清題意。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由于受到識字量和理解能力的制約,審題過程就更加難了。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提高一年級學生數學的審題能力呢?結合教學實踐,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嘗試:
一、在平時教學中重視學生審題習慣的培養
良好的審題習慣不但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而且能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教會學生讀題
一年級學生剛入學時,識字量很少,每次做作業時都需要教師讀題。教師在讀題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
(1)讀題時不要添字或漏字。教師要把題目完整無誤地讀給學生聽,讓學生自己去理解題目的意思。當然有些初次碰到的題目類型,教師可以在讀完題以后,對該題目的意思進行講解以后再讓學生做。
(2)讀題時要讓學生看著題目。這樣做的好處在于學生的識字量就會提升得比較快。對于題目當中經常出現的字詞,有些雖然學生不會寫,但他們已經會認了,明白了這些字詞的意思,從而能正確地理解題目的意思。
(3)對于題目當中的重點字詞,教師在讀的時候應該要響亮一些。如在比一比的練習當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題:在長的后面打“√”。教師在讀此類題的時候應該重點突出這個“長”字。
2.放手讓學生讀題
到了第一學期的下半學期,許多學生對于題目中出現的字詞都已經認識了。這時候教師就應該放手讓學生讀題。讀題的方式可以全班讀、男生讀、女生讀或者小組讀,這樣可幫助那些后進生。到了第二個學期就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讀題了。在學生讀完題以后,教師可以請某個學生說一說題目的意思和要求,從而引導學生發現題目中的關鍵字詞,讓全體學生清楚題目的意思。
3.要求學生正確讀題
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師可以對學生讀題形式和要求做出以下兩步要求:
第一步,要求學生讀題時能夠做到“字字出聲讀題慢”,用手指或鉛筆指著題目逐字逐句地讀。讀題方式可以采用集體讀,如全班讀、男生讀、女生讀。讀題時把重要的字句圈起來,提醒自己注意。比如說把幾個數從小到大排列起來,這里的“從小到大”很關鍵,教師在學生讀完后應該引導學生把這個詞圈出來。
第二步,要求學生能夠單獨讀題,并要求學生在讀完題后再默看題目,詳細理解題目的意思,養成認真推敲、咬文嚼字的習慣。
二、通過對比練習和開放式練習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
1.對比練習
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該注意多出一些對比練習。對比練習的好處在于比較直觀形象,可啟迪學生的思維,增強解題的靈活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及分析問題的能力。如在教學兩位數的意義的時候,教師可以出一些這樣的題:56里面有()個十和()個一;72里面有()個一和()個十。又如在教學人民幣的轉化時,可以出這樣的題:1張10元能換()張1元和()張2元;1張10元能換()張1元或()張2元。這些題目單獨出現時,許多學生經常會搞錯,教師應該有意識地把這些題目一起拿出來,讓學生進行對比練習,從而讓他們明白這些題目之間的區別。在第一學期的時候,用數學這塊內容學生的錯誤率比較高,許多學生在做的時候不知道到底該用加法還是減法,教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對此類題目進行反復地比較,多讓學生說說題意(已知什么,求什么),這樣能夠幫助學生正確地理解這些題目的意思,從而采取正確的方法解決此類問題。
2.開放式練習
開放式練習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重要途徑,教師在教學中應有意識地設計此類習題。比如在教學計算的時候,可以出這樣的題:()+()=15;()-()=6;在學生解答完題目以后,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其中的規律。又如在教學分類的時候,可以給出幾個算式讓學生來分類,如3+4=7,9-5=4,2+2=4,6+1=7;讓學生明白分類的標準不同,結果也不同。在復習解決問題的時候,教師可以給出兩個條件,如紅花有8朵,綠花有6朵,讓學生通過這兩個條件自己提出問題并解決。那么教師在學生完成之后,可以讓學生對這些問題分類,從而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和審題能力。
三、通過實踐操作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
一年級學生的思維是直觀性占主導地位,主要是形象思維。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直觀教具的演示和學具的操作,幫助學生提高審題能力。在課堂教學和練習中,遇到有些題目時可以讓學生動手操作。如在教學排列問題的時候,經常會遇到這樣的題:小明的左邊有3個小朋友,右邊有5個小朋友,問一共幾個小朋友?或者是這樣:從左往右數小明排在第四個,從右往左數小明排在第六個,問一共有幾個小朋友?這樣的題如果讓學生自己去想,恐怕很多學生會做錯。教師可以讓幾個學生到講臺上來站一站,又或者讓學生在草稿紙上畫一畫,這樣一來,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能夠解決這個問題了。又如在教學比多少的時候,經常會遇到這樣的題:第一行擺了8個△,第二行擺□比△少3個,要擺幾個□?這樣的題學生在第一次做的時候,如果讓學生直接做,很多學生會算成11個□。但如果在做題之前先讓學生用學具擺一擺或者在草稿紙上畫一畫,錯誤的概率就會大大降低了。
審題能力是綜合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一種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識儲備、認知水平為依托,更需要有良好的讀題習慣、有效的思考方法為保證。而這種能力的獲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個學習、積累、反思、鞏固、發展的長期過程。從一年級開始,教師就應關注學生審題能力的教學,采取切實有效的方法幫助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形成較強的審題能力。
篇3:小學數學低年級審題能力培養
淺析小學數學低年級審題能力的培養
海口景山學校王青
要想要順利解題,審題是關鍵。無論是何種題型,都要讓學生,都要讓學生認真仔細的審題,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是數學教學的的重要內容,也是關鍵環節。教師一定要重視對學生解題能力的培養。
對于教低年級的老師非常清楚的了解,學生要想解決問題所需要的數學知識外,還要有一定的語文知識以及對文字轉化的能力。可以從孩子們的錯題中發現,只要是經過老師讀的題目,孩子們就會恍然大悟,即刻知道自己錯在了哪里。這種情況也正是表明了:學生做錯了題目并不完全是因為知識沒有掌握,而是關鍵的審題能力的欠缺。因此,提高小學生數學審題能力,對于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尤為重要。
讀題
讀題是審題的前提,是解題的基礎,通過讀題,可以幫助學生理解題目意思,弄清相數學信息與數學問題之間的關系,使之在腦海中有一個清晰的脈絡,為解題做好鋪墊。讀題幾遍,題目中的意思自然明白,讓學生在動筆解題之前先養成讀題的習慣。認真讀題,抓住題目中的關鍵字、詞來對題目進行分析。所以在教學中,由于低年級學生識字量較少,需要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對讀題做出明確的規定,如:在讀到關鍵字語調發生變化,意在強調該注意,否則容易做錯。在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習來看,解決數學問題的準確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審題的準確性。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很有必要加強學生讀題能力的培養。
看題
在低年級的數學教學中,往往存在一些圖文相結合的題目,學生常常會看題目二忽略圖中所給信息,而導致出錯,甚至不明白題目要求什么。
這道題,讀完題后,沒有學生開始動筆。通過交流,學生們才恍然大悟原來圖中還隱藏了“小白兔拔走了6個”這一信息。
又比如“一共有32只雞,如果每只雞吃一條蟲,還差2條。一共有多少條蟲?”學生一看到問題里邊有“一共”就不假思索的斷定用“加法”,導致這種錯誤主要是因為“思維定式”的消極作用。如果學生能做到仔細讀題,認真看題,抓住題目中“還差”這兩個字,就能正確解題了。這些題目其實一點都不難,但由于學生年齡較小,沒有養成仔細審題的習慣,就很容易犯錯誤,導致不必要的丟分。將題目看清楚之后,根據解題步驟一步步解題,這樣就不容易出錯了。
說題
學生能否準確的把題目意思復述出來,是他們正確理解題目意思的一個重要憑證。說題目中的數量關系,讓學生理清題目中的條件與問題,在腦海中形成清晰的數量關系。如:“共有72人,已經檢查了40人,其中6人近視。還有多少人沒檢查?”在這一題的解答過程中,可以發現學生的答案是五花八門。學生在解題之前,能準確的將題目中的意思復述出來,形成清晰的數量關系“檢查視力的72人減去已經檢查的40人得到沒有檢查視力的人數”這樣在解決問題中培養說題,說數量關系。正是因為這樣的訓練,學生的審題能力及解題的準確性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總之,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是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長期滲透到每一個環節中,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有一個學習、積累、反思、發展、鞏固的過程。小學階段,加強審題能力的培養就是在加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學數學,小學生,關鍵字,海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