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中學生語文教學創新思維培養
農村中學生語文教學創新思維的培養
黃流中學邢少敏
經濟時代呼吁更多具有創新能力的綜合型人才,同時,“培育開發創新能力,只有從它關系到國家和民族興盛存亡這個高度來認識,才能把握培育創新能力的深刻意義和重要性,激勵我們不斷開發個人的創新能力、個人所在企業或單位的創新能力,以至我們整個民族的創新能力。”[1]創造力是智力成分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凡是正常人,從兒童期開始,都具有創造的能力,只是具有大小之分。但是創造力和別的智力成分不同,它屬于一種潛在的能力,如果不注意提供寬松、自主的環境來激發的話,就很容易扼殺一個人的創造力,而一個缺乏創造力的人就更談不上創新能力。培養孩子創新能力主要是指培養孩子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創造性思維就是對已知事物從新的角度、新的途徑重新進行思考,提出新穎、獨特的見解;或對未知的事物進行前所未有的探索性的,創造性的思考。尤其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教育,特別是小學的基礎教育,對我們從事教育事業的人來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加強學生基礎知識的同時又要一改以往填鴨式的教育模式,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語文教學大頭在農村,難點在農村,希望在農村。可以說,農村語文教學為農村中學語文教師提供了一個艱巨而又前景廣闊的大舞臺。說艱巨,是因為農村學生生活窄、見識少、讀的少,沒有城市兒童那種視角廣、內容多的創造性思維。說前景廣闊,是因為只要我們認識到這一點,采取各種行之有效的手段方式,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創新思維的培養,能帶動各種能力的提高,從而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必須擺脫傳統思想的束縛,提倡開放式的創新思維教學,通過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學生成為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要實現這個目的,必須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一、教師的觀念必須更新“教師職業是一種專門職業,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的專業人員,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學生施以影響,使之成為合格的社會成員。”按照這一概念,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的觀念必須更新。要打破“教師萬能”及“唯我獨尊”的觀念,允許學生自行探索,容納各種不同意見,放棄權威式的發號施令,讓學生能夠依其能力與興趣學習。教師應發揮積極的主導作用。因為創新教育的先決條件是教師尊重學生,與學生建立平等的關系,以啟發引導的方式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接納其意見,使學生在無拘無束的氣氛中自主學習、主動學習。同時,教師還應在課堂上建立無權威性的學習環境、無批判性的學習氣氛。另外,實現教育觀念向信息文明時代的創新教育觀念的轉變,就必須樹立大教育和終身教育的觀念,必須由傳授知識的教學觀向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教學觀轉變,進而實施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教師用課改的新的教育理念指導教學實踐,盡快轉變課堂教學行為。觀念是教育改革的首要問題。只有當觀念自覺地體現在教學行動中,變成教師的精神追求時,才能發揮其指導教學實踐的功能。”二、教師應具備較高的素質首先,教師要按照課程的內容及有計劃的教學活動,利用創造性思維的策略,配合課程,讓學生有應用想象力的機會,培養其敏銳力、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及周密的思維能力。而且教師應該知道,創新性思維教學并非特殊的或標新立異的教學方法,與傳統的教學方法并不沖突,而是相輔相成的。其次,教師要發揚創新精神,提高創造能力,善于吸收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掌握創新思維和創新方法,在教育教學中不斷創新,不斷豐富、完善知識結構,提高教學藝術,使學生能主動地、愉快地、成功地、創造性地獲得知識和能力,個性得到自由充分發展,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釋放。第三,教師應具備心理健康方面的相關知識和多媒體的應用技術,掌握一些創造學、教育哲學、教育經濟學、信息科學及腦科學等學科的相關知識。“中小學教師的心理素質高低直接影響著他們教育和教學工作的質量。因此,廣大中小學教師都應加強自我修養,不斷提高其心理素質的水平。”三、注重培養自學能力與創新能力做任何事情都應當講究有主有次,農村中學語文教學創新思維的培養,也必須在培養學生一般的聽說讀寫能力的基礎上,著重培養自學能力與創新能力,這是因為“自學能力與創新能力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和終身發展所必須具備的核心能力。”四、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的作用“學校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途徑。”同樣地,課堂教學也是創新性思維培養的主渠道,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創設開放的、互動的教學環境,構建以“‘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注重積累”、“注重語文實踐”為目的新型課堂,倡導互動教學,培養學生主體精神、創新意識、創造能力健康發展的新的教學體系,使學生在主動參與、主動學習的前提下,創新思維得到訓練和培養。
創新思維,心理學,素質教育,培養孩子,中學生
篇2:重視農村小學語文發展信息技術與農村小學語文教學整合創新應用研究
重視農村小學語文的發展淺談信息技術與農村小學語文教學整合的創新應用研究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讓現代信息技術和語文教學有機的整合,是當前語文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新的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對于經濟不發達、教育技術水平比較落后的農村小學來說,要實施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必須根據農村小學的具體教學環境、條件、特點,試圖通過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最大優勢,創造性地發揮學生個性特長和主體作用,實現農村小學語文教學過程的優化,探索出一條信息技術環境下適合于農村小學語文教學的新路子。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語文整合創新
正文:
一、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整合問題的提出
1、21世紀的新型人才需要
人類已進入了信息時代,以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不斷發展,“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是我國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觀點。它對教育的要求是: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具有高度創新能力和很強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獲取能力、分析能力和加工能力)的新型人才。它要求教師能從自己的學科教學過程中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術幫助自己的教學,把信息資源、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共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這種“整合”教學方式的研究和實施,能創設一種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我國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提出:“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由此可見,聞見是教學的基礎,借助現代信息技術能有效地化抽象為具體,調動學生視覺功能,通過直觀形象、生動的感官刺激,讓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在有限的時間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學效率。
2、新課標的要求: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而課堂是實現這一目標的主陣地。占主體地位的學生只有積極參與到課堂的教學活動中才能培養出這些能力。所以,小學語文教學要充滿生命和活力,要適合兒童的年齡特點,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寬松愉悅的學習環境,充分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自覺性。這樣才能使學生由被動地學習變為主動地學習。
3、農村小學的現狀分析:
(1)資源限制,手段單一。農村小學條件差,雖然有許多與語文教學相關的資源,卻沒有很好地挖掘和使用,造成了語文教學內容貧乏,手段單一。
(2)教師包攬,學生被動。大多數教師按自己的知識水平、認知方式和實踐能力去組織教學活動,作為認知主體的學生卻始終處于被動狀態。
(3)嘗試整合,缺乏研究。部分教師雖然在進行整合實踐,卻以技術的使用替代真正的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網絡等多媒體手段作為單純的技術獨立于學科教學外,凸現于課堂教學中,對如何使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效“融合”缺乏必要的研究。
(4)以教代學,忽視學習方式的研究。教師只注重利用多媒體手段豐富教學的過程和方法,忽視了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創新,忽視了利用信息技術創建理想的學習環境、全新的學習方式、沒有根據學生的需求,實現思維的發展和學習方式的改變。
鑒于以上問題,我們應利用有限的資源,共同探索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整合的規律和方法,實現多角度、多層面的整合教學,從而使小學語文教學更加高效。
二、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整合問題的研究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