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植物生長有感虎尾蘭開花了
前年的冬天,在樓下垃圾桶邊看到一簇別人扔的虎尾蘭(當時還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幾乎沒有什么根,有個四五厘米長,看起來似乎沒有什么生機。想也沒想,就撿起來,帶回家重新栽種。
一開始,對它能否存活還有點不放心,畢竟是冬天,植物處于休眠狀態,好在屋里有暖氣,至少凍不死。
開春也沒有什么動靜,半死不活的,就把它放在陽臺的角落里,過一段看看,似乎也沒有什么生機。我甚至想把它拔出來看看是不是長根了,后來忍住了。
又過了一段時間,似乎從老葉子中間又長出來一些新的嫩葉,覺得好有希望。到了夏天已經是多了好幾棵新的植株,一幅生機勃勃的樣子,看著花盆似乎小了。
買了一個大點的新花盆,打算移栽過去。正好那個塑料花盆也不結實,整個裂了。去掉舊的花盆,發現不多的土里布滿了七曲八折的根,密密麻麻的,沿著原來花盆壁分布,怪不得后來又長好幾株呢?人家根系如此發達,還有,原來它都不長葉子,是不是在悄悄長根呢,所謂的蓄勢而發吧。
到了新的大花盆里,這一小群兒虎尾蘭如魚得水,長勢甚好,一年就基本長了一盆兒,綠油油的,生機勃勃,惹人喜愛。
更沒有想到的是,這幾天它居然開花了,我從沒有見過虎尾蘭的花,一開始看到一根兒薹抽出,均勻地分布著幾簇花苞,嬌脆欲滴,米黃色的小花漸漸開放,還有一絲絲的芬芳,真是沁人心脾啊!
一家人都驚奇于這株神奇的植物,它從奄奄一息到現在的蓬勃生長,也算是對得起它自己半年的保命奮斗了吧,先把根兒扎穩,再慢慢長出新葉,在繁殖新的生命。
不知道原來的主人能否想到這株虎尾蘭能夠如此茂盛,生機勃勃?大約原來,它活的不好,主人就把它丟掉了吧。
回想自己二十多年的教育生涯,是不是有的學生也和這株虎尾蘭一樣呢?渾身上下都是所謂的毛病,找半天找不出幾點優點,不招人待見,最終離開了學校。也許這類孩子會遇到屬于自己的更好的生長的機會,和這株虎尾蘭一樣,蓄勢而發,有了自己的生活。
近幾年一直在反思自己的教育工作,慢慢地有了新的發現:去陪伴每一個孩子,無論他有多少不足,優點總是有的,發現閃光點就是給他生命注入新的活力,給他新的改變和完善自我的機會。
再想想,其實很多時候,一些孩子就是這株虎尾蘭,需要等待和陪伴,它自由花開之時,不幸的是,在這個等待過程中,有的就被拋棄了……
做孩子們最好的陪伴者和支持者,守護孩子們的心靈,做孩子們心中永遠的Mary!
篇2:教研隨筆對六環節教學步驟理解
寫心得1、“六環節”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六種手段和方式,在課堂教學中要靈活運用。在一節課中,不一定要把六種手段全部運用,才叫“六環節”。要把每種手段運用得充分,可以突出某一個環節,而忽略某一環節。就如同外出旅游,與其被導游領著疲于奔命地走完全部景點,不如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地方充分欣賞。
2、教學要有模式,但不能模式化。要把握“六環節”的實質,一是要強調自主學習。建構主義告訴我們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學習是學生自主地、能動地、富有創造性地建構知識的過程。看書、做題、回答問題、實驗操作、總結知識結構.......都是自己學習的形式。二是強調交流合作。建構主義強調學習是在不斷地交流、溝通、合作,即多邊互動過程中實現的。
3、語言能力的發展與思維能力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理解了不一定能夠說出來,只有說出來才能達到深刻地理解。如果一節課既無自主學習的活動,又無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這樣的課堂就是傳統的缺乏活力的課堂,就是老師滿堂灌的課堂。
篇3:小學教學管理隨筆分層小組勝于平衡小組
在大班額的情況下分組式教學勢在必行,但怎么分組是個技術活。
許多專家、教師倡議的是平衡小組。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智力,能力,喜好,性格,心理素質,家庭背景,性別等情況對學生進行分組,采取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模式。注意合理搭配,將內向的同學與善談外向的同學組合,將成績偏差的與成績較好的學生組合,并兼顧男女比例,以保證學生能夠最大限度的互補,互相幫助,發展智力,培養能力。這種分組方法比較深入人心,從理論層面上講是科學合理的。
但是,鮮有人知道它的執行難度和局限性。首先,就是各組之間的管理組織困難。老師想要長期做到公平合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得不首先培養一批有毅力、處事公義的組長幫助組織教學并及時統計各組間競爭結果的數據,這個過程要付出的管理成本實在太大了,沒有多少老師會堅持下去。試聯想在黨紀國法高壓限制下仍然層出不窮的貪官污吏事件,官員們可大都是社會精英啊,他們尚且如此不值得人民信任,何況身處社會底層的百姓的兒女們,有多少敢讓老師放心交托任務呢?第二,組內學生的積極性難以有效提升。那些學習成績處于中下層的學生,根本就不是什么學不會需要幫助的類型。他們往往智力更好、反應更機敏,就是“兩天打魚三天篩網”,惰性特別強,單調枯燥的學習任務他們能逃避就逃避。那些成績較好的學生得有多大的本事、多大的感染力才能帶得動他們啊!第三,壞習慣強大的學生具有更強的負面影響力。在老師布置任務時,積極參與的往往是那些性格溫和習慣良好的學生,他們幾乎包攬了絕大部分的小組合作任務,其余的組員們也不全是不愿意干,而是時間利用效率極低,半天也弄不出個像樣的小小成果,太耽誤事兒了。久而久之,他們干脆就退居二線,做些與學習無關的活動。他們對學習以外的信息量倒是極其豐富,聊個八卦、傳播點同學間的小秘密那是講的眉飛色舞,不一會兒就把組內的“軍心”給動搖了。
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在將班級分成了八個平衡小組之后,很快又確定了分層小組。我根據學生成績將他們分成A,B,C三大層,每層兩個小組。每一次布置任務時,我是分三個層次要求的。每一次統計把關的結果時,我很容易就能找出來各層里那些未完成任務的名單,對他們及時進行督促或者批評。在平衡小組里那些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懈怠型學生就不那么容易蒙混過關了。那些曾經想破罐破摔的學生也不得不動起來。我給他們布置的任務不多,只要他們肯干一定會完成。如果他們不懂,那就可以向自己所在的平衡小組里成績好的學生求問。注意,這可是他們自己主動求知的過程,比起被動接受輔導或幫助來說,效果絕對不一樣。這種分組教學法我已經堅持了兩年,班級成績的確在節節攀升,而且這種分組法也更有利于班級形成互幫互助的和諧氛圍。
所以,根據我們學校生源質量差異太大的學情,我堅持“分層小組”為主,“平衡小組”為輔的分組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