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自評反饋表》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利用《自評反饋表》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內容提要:建構“教學反饋”體系是新課標理論關注過程與方法的必然結果。本文談到教學中利用自評反饋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引導,從關注過程與方法上高效實現課堂教學目標,重在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性等方面進行了總結反思。
關鍵字:《自評反饋表》自主學習
教師最重要的作用不是講,而是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學習的方法。我們有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教師是知識的擁有者,講是教師的工作和權利,教師憑借的就是講對學生解疑授惑的,能講的教師就是優秀教師,老師講得越多學生懂得越多。我們沉醉于我們的特講能講,然而學生在課堂上聽得如何,效果怎樣我們很少去追問。有的學生聽了一學期,考試時仍然一無所知,答非所問,這難道不是對我們講授式教學效果的考問?歷史教學離不開講授,但我們不能把一種方法絕對化了。我們應該圍繞學生的學不斷改革我們的教法,努力去發現和創新那些能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突出學生主體性,發展學生個性、能力的教學方法。教師不僅要充當課堂的講授者,還要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研究者。
說的解放能引發學習的解放,要讓學生盡可能多說。只要老師給學生搭建好展示自我的舞臺,學生表現的潛能是令老師驚訝的。學生在課堂上說得越多越會說,越會說就越想說,說得越多越高興。學生個性氣質和學習狀態也得到了改變。所以“多讓學生說”的意義重大,它讓學生感受到的是快樂、自信、激情。只有展示才有發現,只有發現才有發展,潛能就是在這一過程中突現并豐富和發展出來的。我們應該多研究學生課堂展示的方式,訓練學生課堂的展示方法,給學生創造展示自我的機會,只有這樣我們的課堂才會更富活力,課堂才可能真正還給學生。
教學中我們利用導學案這一載體讓學生堅持每課填寫《自評反饋表》,而且課前課后兩完成,意在讓學生做到“自主”。
一、《自評反饋表》的制作遵循以下幾點原則:
1、以課標為準繩。首先研究課標、教材,制定學科雙向細目表,對教材有整體的把握。《普通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是國家教育部出臺的學業學習標準,是教師教學的標準也是學生學習的標準,樹立好課標意識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途徑。
2、必須“少而精”。歷史知識龐多繁雜,《自評反饋表》呈現給學生的是每課必須掌握的“重頭戲”,做到“少而精”,以二至三個知識目標為宜。通過課前課后兩次填表,讓每個學生自己了解本課時的知識與能力發展的信息。
二、《自評反饋表》操作小議:
1、時間宜短。
總的填表時間控制在5分鐘以內,不給學生造成學習負擔,不占用太多的課堂時間。
2、及時反饋。
反饋的時效性不只是針對教師,也應反應在學生身上。教師根據反饋情況,
反思自己的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是否合理,為課堂上矯正程序的制定、實施,提供了可靠的保證,同時根據反饋情況調控布置作業的形式與內容、難度與數量。從心理學的角度講,當學生的每一個反應很快得到教師的評價,讓他們知道自己的進步,能促使他們提高學習的熱情,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在以后的學習中會更加積極努力的學習。
3、循序漸進。
《自評反饋表》填寫也是一種能力與方法的培養,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首先教師必須堅持,學生普遍覺得最初難以下手,無所適從。5、6節課堅持下
來便會出現轉機。教師必須堅持,加強指導,否則只能讓填表過程流于形式,或
中途擱淺。
教學過程中,教學情境的不確定性、教學對象的復雜性和差異性等都決定了教與學雙方的生成性。“反饋式”教學就是一種關注生成性的教學,《自評反饋表》填寫就是加強自主學習的指導。
【參考資料】:
[1]《論課堂“多向雙控”教學反饋的構建要素與分類》盛樹東,鄧峰,張欣第10卷第4期**年8月泰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讓信息反饋成為提高教學質量的途徑》任文云《基礎教育參考》**.3
篇2: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梅河口市實驗中學焦淑芝
【摘要】在信息社會大背景下,以多媒體教學和網絡教育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教學得到足夠的重視。利用豐富的教學資源,充分激發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尤為重要。但是現今的中學信息技術教學過分重視了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卻忽視了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學科特點,不能充分激發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因此,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顯得尤為重要。信息技術尤其是網絡的發展為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機,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產生了巨大的變革。它為自主學習提供了條件與機會,還給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權。本文試從這一角度淺談如何利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信息技術自主學習自主學習能力培養
自主學習就是以學生為主體,關注人的發展,所以只有自主學習才能有效促進學生的發展。自主學習中,學生可根據自己的特點來選取學習方法、學習內容,從而充分體現了學習的個性化,在這種個性化的學習中,學生的個性也會得到充分發展。自主學習能夠發展學生的個性,而個性與創新是密不可分的,個性的核心就是人的創新精神與創造性能力,個性的發展是創新精神的前提,所以說自主學習有利于創新精神的培養。
一、提供給學生“學”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提供給學生學的方法,猶如交給學生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學生掌握了方法,才能真正把握學習的主動權,真正屬于學習主體位置。學生的創新意識,只有在自主探索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才能得到培養。因此,教學時應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出發,留給學生足夠的探索空間,讓學生通過預習、質疑等具體活動提高創新能力。
1.指導預習,設置導學提綱。
自主學習的預習,貴在獨立性,是學生獨立獲取基本知識的重要一環。指導預習按“扶
篇3:信息技術與課程互動教學讓學生自主學習更真實
信息技術與課程的互動教學讓學生自主學習更真實
[內容提要]信息技術與學科的綜合和相互滲透,已成為教育發展和改革的強大動力,傳統的教和學的模式正在醞釀重大的突破,教育面臨著有史以來最為深刻的變革。信息技術教育將對現存的教育思想、觀念、模式、內容和方法產生深刻影響。本文以信息技術為載體,抓住語文學科的特點,把聽、讀、說、寫融為一體,不僅給學生自讀自悟的沃土,還是學生合作交流的樂園。因為互動教學為學生自主閱讀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讓學生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互動教學也是學生自讀自悟的沃土,互動教學是實現學生自主建構的有利場所。它為學生自主學習,自感自悟提供了有利的資源。它讓學生“自主”學習更真實。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程整合;互動教學;自主學習
“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是我國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觀點,它要求教師能從自己的學科教學過程中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術幫助自己的教學。把信息技術融入到課程教學中,也就是指教師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能把信息資源、人力資源與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共同來完成課程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1)因為這種“互動”教學方式的實施將會對小學生的探究性學習、創造性的發揮、綜合實踐能力的提高創設良好的基礎。語文教學同其他學科相比,在利用多媒體技術方面,更具特殊意義。過去的歷史在小小屏幕中再現,突破了課堂狹小天地,大大加深、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對鍵盤、鼠標的觸擊更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參與歷史的感受。視、聽、觸多感官相結合對學生觀察、想象、分析、推理能力的培養能產生極大的促進作用。
《小學語文新大綱》指出:在學生讀書思考的基礎上,通過教師指點,圍繞重點展開討論和交流,鼓勵學生發表獨立見解。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讀書即自主閱讀。(2)媒體教學為學生自主閱讀,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葉圣陶先生說:“學語文主要靠學生自己讀書,自己領悟”。“自讀自悟”正是這句話精神的體現。
首先,互動教學為學生自主閱讀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比如,在學生閱讀時適時的鼓勵、表揚、贊許,使學生體驗到閱讀成功的喜悅,也會使學生激發興趣,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識字量少,借助拼音閱讀速度慢,容易使他們失去閱讀的興趣,只愿聽別人讀。教師要根據新教材中兒歌和圖畫的優勢,把它們制作成多媒體課件,課堂上以這種形式呈現出來,從而誘發學生閱讀愿望,當他們讀完兒歌后,便及時夸獎:“看,你今天又學會了這么多的字,真為你驕傲。”“瞧,你讀的多棒!”等。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樂趣。特別是學有困難,讀有困難的學生,教師更應該及時發現其閃光點,多加鼓勵,贊許,使其有勇氣去閱讀,并體驗到會讀的喜悅。我教學中曾遇到這樣一位同學每逢讀書眉頭緊皺,愁眉苦臉,后來教師單獨與他談話,鼓勵他參加朗讀比賽,并且輔導這位學生一篇瑯瑯上口的短文。后來他會讀了,并參加班里的朗讀比賽,同學們大吃一驚,隨后報以熱烈的掌聲。從那以后,他的閱讀能力提高了許多……
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和認真閱讀的習慣。為達到這個目的,教師在建立教學資源庫時,搜集緊扣教材范文主題的文章。根據學生的興趣、習慣、方法等因素,多方創設計激勵學生全身心地、自覺地、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的網絡教學環境。如: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的方法。在網上創設情境、開展競賽、巧設問題、多媒體課件的使用等等。多媒體手段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讓學生產生積極情緒。如:在小學語文二年級的《回聲》一課的教學中,上課伊始教師先播放《山谷靜悄悄》,歌中唱到:“……山谷里靜悄悄,誰在把鼓敲?地質隊叔叔的小鐵錘,敲得山谷叮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