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實物在情景教學中運用初探
歷史實物在情景教學中的運用初探
情景教學在歷史教學中運用地非常廣泛。它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一定歷史場景或歷史狀態,引起學生積極的學習體驗,激發學生的歷史思維,從而幫助學生掌握歷史知識、理解歷史規律,并提高學生分析歷史問題、認識歷史本質的能力。
情景教學的模式十分多樣,各自的針對性和側重點都不同,今天我就將談談歷史實物在歷史情景教學中的運用。歷史實物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歷史積淀,它承載著不同時代人們的智慧,也是一個時代和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全景反映。因此,在歷史教學中充分利用和挖掘歷史實物的內涵和作用,將有利于歷史教學更有效的開展。
欣賞歷史實物,感受歷史情景,構建知識體系
在歷史教學中,我們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歷史實物,讓學生通過對歷史實物的分析,尋找其特征,然后與歷史相關在歷史情景和歷史背景相聯系,分析歷史問題、掌握歷史知識。下面我就以《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曲折發展》這一課為例,談談自己的做法。
《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曲折發展》這一課要求學生了解“*x”對民主法制的踐踏,理解民主法制建設的必要性和艱巨性;同時掌握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民主與法制建設的主要成就,認識實行依法治國方略的重要意義。在這一節課中,基礎知識的掌握并不困難,但要學生透過現在看本質,真正將本節課的知識系統化和體系化,卻并不容易。
而在當今的歷史教學中教師都比較重視學生對歷史線索的清晰建構,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也嘗試著以最簡單的方式、最簡潔的語言去幫助學生掌握歷史知識,構建知識體系。但有的時候,知識體系的建構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樣簡單,一個好的知識切入點,一個生動的歷史情景,都將有助于教師輕松的引導學生構建知識線索。在《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曲折發展》這一課中,為了讓學生對新中國政治建設的發展與變化有一個更深刻的情感認識,我利用歷史實物,為學生創設了一個比較學習的情景。
《開國大典》的油畫是一副學生比較熟悉的歷史題材的繪畫作品。但學生卻不了解這幅著名的油畫曾因時代的不同和政治斗爭的需要作出過多次的修改。1954年,因為“高饒事件”,這幅油畫刪掉了高崗的畫像;“*x”開始后,*成了黨內最大的“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而被打倒,于是畫中的*被被抹掉,原本站在他身后的董必武被移前;直到粉碎“*”后,這副油畫才被復制還原。
在這一節課教學中,《開國大典》油畫的曲折命運使它成為本課教學設計中的一個銜接歷史線索、展示歷史變革的切入點。教師充分利用這幅油畫來創設開展情景教學。首先,由油畫(圖一)導入本節課內容,明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新中國的政治建設。接著用視頻資料介紹油畫被修改的相關情況,并由此創設情景,讓學生去思考這幅油畫被修改(圖二、圖三)的歷史背景,并分析這一歷史現象背后的深層次的歷史原因。從而使學生對“‘*x’對民主法制破壞的嚴重性”有一個更深刻的體會和認知,并最終從情景中理解我國民主法制建設的必要性和艱巨性。
本課的第二個教學內容中,教師仍然利用《開國大典》油畫(圖四)創設情景,讓學生繼續思考“油畫最終被復制還原的歷史背景和原因”。這樣的情景設置,不僅過渡自然,也使知識點間的關系更加清晰,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去構建本節課的歷史線索。同時,這種利用歷史情景開展問題式教學的模式,也有利于學生歷史思辨能力的提高。另外,利用油畫的被修改,為學生創設出的情景可以讓學生更好的開展比較學習,提高情感體驗,加深對歷史知識的認識和理解。
復制歷史實物,體會歷史情景,理解核心知識
歷史實物再現的情景除了可以幫助學生構建清晰的知識體系外,還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核心知識點的理解。不過由于歷史學科的特點,決定了有些歷史實物我們是很難獲得和使用,但我們可以復制一些歷史實物為課堂所用。特別是讓學生親自動手去復制歷史實物,不僅能讓其有一個更直接的體驗,而且還可以讓他們對歷史實物有一個更加直觀的認識,從而加深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
比如在《文藝復興》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對“人文主義”這一核心概念的理解總是不夠準確和深刻。為了更好的落實這一知識點,我決定讓學生親手臨摹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作品,如《圣母像》、《大衛》或《最后的晚餐》。學生在課通過對這些
作品的臨摹,會很明顯地感受出作品創作風格及其特點。在課堂中,教師展示出文藝復興前后不同時期的繪畫作品,讓學生進行對比。并談談對自己在臨摹作品時的感受,介紹這些作品的創作特點和它們所折射出的時代和文化差異。學生在發言中,都談到了中世紀的繪畫作品,宗教色彩濃厚,嚴肅而神圣;文藝復興時期“圣母像”或《最后的晚餐》,卻讓人感受到畫中的人物真實而栩栩如生,親切而富有感情。在這樣的對比中,學生們發現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作品更加重視人體美、更加突出人性,也更加歌頌人性的光輝和人類的偉大。所以,最后他們對以“提倡人性,反對神性”為核心的“人文主義”精神有了一個真正的了解。
特別值得強調的是這樣的教學設計可以說是因材施教,鮮明地體現出教學班的美術特色,也較好地滿足了這些美術生的愛好和特長,充分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和“創作”積極性,并取得了突出的教學效果。
參觀歷史實物,還原歷史情景,豐富歷史知識
歷史學習的目的并不單單是掌握知識,應對考試。更要豐富學生的歷史體驗,提高學生的歷史修養,讓學生掌握歷史規律,學會透過歷史現象發現歷史本質,學會用唯物主義的觀點去看待和分析歷史,并“以史為鑒”。
要想達到這樣的教育目標,利用歷史實物去再現情景同樣適用,而且還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因為歷史實物的范圍也很廣泛,除了前文所提到的外,還可以是故居,是博物館,或是歷史物質文化遺產地。通過組織學生參觀這樣的歷史實物,可以更好的還原歷史,讓他們在最直觀的歷史情景中去掌握書本中沒有的歷史知識。
就那我們的學生來說,在《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的內容時,他們有一個得天獨厚的歷史實物場景就是“孫中山故居”。在那里,他們可以對孫中山為中國革命“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偉大一生有一個更具體的了解,體會孫中山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革命遺言,從而對三民主義的提出、目的、影響有一個更深刻的理解。
思想史的教學本來就相對枯燥,但利用歷史實物進行如此的情景教學后,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更好地感悟了歷史,也增加了他們對歷史學習的興趣,提升了歷史學習的效果。
通過對“孫中山故居”參觀,學生除了可以掌握書本上的基本內容外,還可以學習到更加豐富的歷史知識。從故居及其陳列品中,他們對近代的民居、服飾、民俗等有了一個更直觀的學習和認識;在故居的紀念館中,學生通過對豐富資料的閱覽,對中國的整個民主革命式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在故居中還有陸皓東、楊殷紀念展示區,在那里學生對被孫中山先生譽為“共和革命而犧牲第一人”陸皓東和*早期革命領導人、著名工運領袖楊殷的生平和事跡有了一個更詳細的了解。
在“孫中山故居”的參觀學習中,學生豐富了歷史知識,獲得了更直接的歷史體驗,開闊了眼界,增強了他們對偉人的崇敬和學習之情,并激發他們對家鄉的熱愛,可謂是一舉幾得。
在歷史教學中,充分挖掘和使用豐富的歷史實物資源,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豐富歷史知識,值得教師對此進行更加深入的多樣性的嘗試。
社會主義,歷史教學,大革命,共產黨,針對性
篇2:歷史實物在情景教學中運用初探
歷史實物在情景教學中的運用初探
情景教學在歷史教學中運用地非常廣泛。它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一定歷史場景或歷史狀態,引起學生積極的學習體驗,激發學生的歷史思維,從而幫助學生掌握歷史知識、理解歷史規律,并提高學生分析歷史問題、認識歷史本質的能力。
情景教學的模式十分多樣,各自的針對性和側重點都不同,今天我就將談談歷史實物在歷史情景教學中的運用。歷史實物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歷史積淀,它承載著不同時代人們的智慧,也是一個時代和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全景反映。因此,在歷史教學中充分利用和挖掘歷史實物的內涵和作用,將有利于歷史教學更有效的開展。
欣賞歷史實物,感受歷史情景,構建知識體系
在歷史教學中,我們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歷史實物,讓學生通過對歷史實物的分析,尋找其特征,然后與歷史相關在歷史情景和歷史背景相聯系,分析歷史問題、掌握歷史知識。下面我就以《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曲折發展》這一課為例,談談自己的做法。
《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曲折發展》這一課要求學生了解“*x”對民主法制的踐踏,理解民主法制建設的必要性和艱巨性;同時掌握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民主與法制建設的主要成就,認識實行依法治國方略的重要意義。在這一節課中,基礎知識的掌握并不困難,但要學生透過現在看本質,真正將本節課的知識系統化和體系化,卻并不容易。
而在當今的歷史教學中教師都比較重視學生對歷史線索的清晰建構,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也嘗試著以最簡單的方式、最簡潔的語言去幫助學生掌握歷史知識,構建知識體系。但有的時候,知識體系的建構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樣簡單,一個好的知識切入點,一個生動的歷史情景,都將有助于教師輕松的引導學生構建知識線索。在《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曲折發展》這一課中,為了讓學生對新中國政治建設的發展與變化有一個更深刻的情感認識,我利用歷史實物,為學生創設了一個比較學習的情景。
《開國大典》的油畫是一副學生比較熟悉的歷史題材的繪畫作品。但學生卻不了解這幅著名的油畫曾因時代的不同和政治斗爭的需要作出過多次的修改。1954年,因為“高饒事件”,這幅油畫刪掉了高崗的畫像;“*x”開始后,*成了黨內最大的“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而被打倒,于是畫中的*被被抹掉,原本站在他身后的董必武被移前;直到粉碎“*”后,這副油畫才被復制還原。
在這一節課教學中,《開國大典》油畫的曲折命運使它成為本課教學設計中的一個銜接歷史線索、展示歷史變革的切入點。教師充分利用這幅油畫來創設開展情景教學。首先,由油畫(圖一)導入本節課內容,明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新中國的政治建設。接著用視頻資料介紹油畫被修改的相關情況,并由此創設情景,讓學生去思考這幅油畫被修改(圖二、圖三)的歷史背景,并分析這一歷史現象背后的深層次的歷史原因。從而使學生對“‘*x’對民主法制破壞的嚴重性”有一個更深刻的體會和認知,并最終從情景中理解我國民主法制建設的必要性和艱巨性。
本課的第二個教學內容中,教師仍然利用《開國大典》油畫(圖四)創設情景,讓學生繼續思考“油畫最終被復制還原的歷史背景和原因”。這樣的情景設置,不僅過渡自然,也使知識點間的關系更加清晰,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去構建本節課的歷史線索。同時,這種利用歷史情景開展問題式教學的模式,也有利于學生歷史思辨能力的提高。另外,利用油畫的被修改,為學生創設出的情景可以讓學生更好的開展比較學習,提高情感體驗,加深對歷史知識的認識和理解。
復制歷史實物,體會歷史情景,理解核心知識
歷史實物再現的情景除了可以幫助學生構建清晰的知識體系外,還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核心知識點的理解。不過由于歷史學科的特點,決定了有些歷史實物我們是很難獲得和使用,但我們可以復制一些歷史實物為課堂所用。特別是讓學生親自動手去復制歷史實物,不僅能讓其有一個更直接的體驗,而且還可以讓他們對歷史實物有一個更加直觀的認識,從而加深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
比如在《文藝復興》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對“人文主義”這一核心概念的理解總是不夠準確和深刻。為了更好的落實這一知識點,我決定讓學生親手臨摹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作品,如《圣母像》、《大衛》或《最后的晚餐》。學生在課通過對這些
作品的臨摹,會很明顯地感受出作品創作風格及其特點。在課堂中,教師展示出文藝復興前后不同時期的繪畫作品,讓學生進行對比。并談談對自己在臨摹作品時的感受,介紹這些作品的創作特點和它們所折射出的時代和文化差異。學生在發言中,都談到了中世紀的繪畫作品,宗教色彩濃厚,嚴肅而神圣;文藝復興時期“圣母像”或《最后的晚餐》,卻讓人感受到畫中的人物真實而栩栩如生,親切而富有感情。在這樣的對比中,學生們發現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作品更加重視人體美、更加突出人性,也更加歌頌人性的光輝和人類的偉大。所以,最后他們對以“提倡人性,反對神性”為核心的“人文主義”精神有了一個真正的了解。
特別值得強調的是這樣的教學設計可以說是因材施教,鮮明地體現出教學班的美術特色,也較好地滿足了這些美術生的愛好和特長,充分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和“創作”積極性,并取得了突出的教學效果。
參觀歷史實物,還原歷史情景,豐富歷史知識
歷史學習的目的并不單單是掌握知識,應對考試。更要豐富學生的歷史體驗,提高學生的歷史修養,讓學生掌握歷史規律,學會透過歷史現象發現歷史本質,學會用唯物主義的觀點去看待和分析歷史,并“以史為鑒”。
要想達到這樣的教育目標,利用歷史實物去再現情景同樣適用,而且還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因為歷史實物的范圍也很廣泛,除了前文所提到的外,還可以是故居,是博物館,或是歷史物質文化遺產地。通過組織學生參觀這樣的歷史實物,可以更好的還原歷史,讓他們在最直觀的歷史情景中去掌握書本中沒有的歷史知識。
就那我們的學生來說,在《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的內容時,他們有一個得天獨厚的歷史實物場景就是“孫中山故居”。在那里,他們可以對孫中山為中國革命“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偉大一生有一個更具體的了解,體會孫中山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革命遺言,從而對三民主義的提出、目的、影響有一個更深刻的理解。
思想史的教學本來就相對枯燥,但利用歷史實物進行如此的情景教學后,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更好地感悟了歷史,也增加了他們對歷史學習的興趣,提升了歷史學習的效果。
通過對“孫中山故居”參觀,學生除了可以掌握書本上的基本內容外,還可以學習到更加豐富的歷史知識。從故居及其陳列品中,他們對近代的民居、服飾、民俗等有了一個更直觀的學習和認識;在故居的紀念館中,學生通過對豐富資料的閱覽,對中國的整個民主革命式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在故居中還有陸皓東、楊殷紀念展示區,在那里學生對被孫中山先生譽為“共和革命而犧牲第一人”陸皓東和*早期革命領導人、著名工運領袖楊殷的生平和事跡有了一個更詳細的了解。
在“孫中山故居”的參觀學習中,學生豐富了歷史知識,獲得了更直接的歷史體驗,開闊了眼界,增強了他們對偉人的崇敬和學習之情,并激發他們對家鄉的熱愛,可謂是一舉幾得。
在歷史教學中,充分挖掘和使用豐富的歷史實物資源,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豐富歷史知識,值得教師對此進行更加深入的多樣性的嘗試。
社會主義,歷史教學,大革命,共產黨,針對性
篇3:紅色歷史文化展活動策劃書
“紅色歷史文化展”活動策劃書
一、活動名稱:
“重溫紅色歷史,弘揚經典文化”紅色歷史文化展覽
二、活動目的:
回顧紅色歷史記憶,重溫艱苦奮斗精神。豐富大學生精神生活。讓我院學生了解更多的紅色文化,弘揚和樹立同學們的愛國主義精神,響應院團委社團文化月活動號召。
三、主辦單位:
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團委
四、策劃承辦單位:
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綠苑文學社
贊助單位:
五、活動簡介:本次活動展出內容以辛亥革命歷史、蘇維埃共和國成立歷史、中國共產黨成立歷史及事件為題材。展出內容包括:1、紅色歷史圖片
2、紅色歷史文化
3、紅色歷史發展介紹
4、紅色歷史文化介紹
5、紅色歷史人物介紹
6、重大歷史事件介紹。
共六大板塊,展出時間為三天。展出對象為全院師生。
六、活動流程:
1、尋找展覽資料,申請展覽地點。確定展覽時間。時間:4月18日~28日
2、安排展覽事宜。制作展覽牌,橫幅,海報,到各班宣傳(必須在展出前一天完成)。時間:4月29日~5月13日
3、開始展覽(三天)。時間:5月16日~18日
4、活動總結。時間:5月23日
七、具體工作安排:
1、展出時間:5月16日~18日
2、展出地點:女生宿舍旁干道
3、海報、通知、橫幅等由宣傳部負責,展覽牌由外聯部和編輯部負責。宣傳單由秘書部和新聞部負責,負責人為各部門部長。
4、展出場地及展牌布置主要由組織部負責。
5、活動后及時整理用具及展牌,及時清理場地
八、注意事項:
1、所有準備工作必須在活動開展前一天完成,并明確各自職責。
2、各部門分工合作,密切配合,有困難及時反映并處理。確保活動順利進行
3、活動中注意維持秩序,工作人員及觀眾需文明禮貌,避免發生不必要的意外情況。
附一、展示內容分配(共12版)
1、圖片展覽3版(各一版)
2、歷史介紹3版(各一版)
3、景點介紹1版
4、文化介紹2版(電影、書籍)
5、人物介紹1版
6、重大事件介紹2版
附2、經費預算(另擬)
策劃人:陳定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