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因材施教:松樹與牡丹

因材施教:松樹與牡丹

2024-07-31 閱讀 5327

因材施教:“松樹”與“牡丹”

“有教無類。”這是2500多年前我國最早的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孔子認為,作為一個優秀的教育者,必須要了解自己弟子,也就是被教育者不同的性格、才能、志趣、特長等,并根據這些不同,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學方式。宋代朱熹把孔子這一經驗概括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這就是最早的“因材施教”。

現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是“因材施教”的積極擁護者,早在1919年他所撰寫發表的《教學合一》一文中就曾提到:“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從前的先生,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學生,凡是學生的才能興味,一概不顧……一來先生收效少,二來學生苦惱太多。”這是陶行知先生第一次與“因材施教”聯系起來。而在他的著作《創造的兒童教育》一文中,陶行知先生就非常明確地提出了:“需要因材施教。松樹與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樹的肥料培養牡丹,牡丹會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養松樹,松樹受不了,會被燒死。培養兒童的創造力要同園丁一樣……這樣,他們才能欣欣向榮,否則不能免于枯萎。”在這里,陶行知先生以“松樹與牡丹”為例,形象生動地闡明了如果不“因材施教”所會帶來的問題,還肯定了“因材施教”的價值。

無論是最早提出“因材施教”這一概念的孔子,還是一生踐行“因材施教”這一原則的陶行知先生,他們對因材施教的理解都是要求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的發展。”

在實際教育實踐中,很明顯可以發現學生的個人能力是有差異的。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個人能力,就如同陶行知先生所說的“松樹”與“牡丹”一樣。因此,我們必須改變教育方式、評價標準和教育觀念,讓教育始終貼合學生的實際。

一.改變教育方式。

現在的教育基本上還是成績決定一切,對于教師而言,也就主要看重于學生的學習成績。作業、考試、作業、考試……最終目的還是提高學生的成績。可是這樣機械式的“學習”,帶給學生的究竟是什么?智力不等于成績,一味強調學生的學習成績,就犯了本末倒置的錯誤。要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就首先要明確每個學生的一般能力的側重點在哪一方面。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能力,再進行相應的指導。

語言、操作、思維等能力并不是幾次作業,幾張試卷能夠培養的。這就意味著教師必須改變教育方式。在新課改中,提倡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是的學習,要求教師從“主導者”轉變為“引導者”,這也意味著我們已經認識到對于不同的學生應該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引導他們遵循自己能力的側重點進行發展,而不是束縛他們,“改變”他們,成為課堂、教師、成績的奴隸。

二.改變評價標準。

說到狀元,我們中國人總是喜歡孩子的學習成績好,在學習上成為狀元,雖然踏入教育界時間不長,但是也知道不可能每一個孩子都成為狀元,班里有一個孩子,學習并不優異,但是在與人交往方面,沒有人能及得上他。他可以獨自一人乘火車千里迢迢回四川老家,雖然在學習上表現不理想,但是在交往交際方面,他可是個不折不扣的“狀元”。因此,在這個學期的家長會中,我和他父母交流時,肯定了這個孩子的“優秀”,他們也看到了自己孩子的“閃光點”。“天生我材必有用”,我相信,他的未來還有另外的精彩。

但社會上對于類似的學生還沒有足夠的發展空間,西方國家在這一點上“走”得比我們快。以美國的哈佛大學為例,它的入學考試有75個分值指標,其中文化知識考試只占1分,其它是研究能力、藝術技能等多項指標。這就意味著,哈佛大學錄取的不是一個分數,而是一個完整的人,看重的是一個學生的綜合素質。如果一個學生某項特長很突出,哈佛校方就派專家組進行評定以判定其才能,只要通過評定即可進入哈佛深造。陶行知老先生也曾語重心長地教導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笑聲中有愛迪生。”雖然改變對學生評價標準,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只是希望,在未來,那些“與眾不同”的孩子有一條自己的成功之路,而我們,不要做這條路上的絆腳石。

篇2:因材施教教學方案

一、指導思想

“因材施教”也就是實施因材教育,為了更好的提高教學質量,實現教育的藝術魅力,我首先要做的就是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其次能夠在知識日新月異飛速變化的今天更好的呈現給學生,隨后使得我們的學生有更大地進步,提高教學質量。

二、具體措施

首先,我們讓學生體驗成功,建立自信。對于所謂的“學困生”們也同樣渴求取得成功,更需要得到別人的尊重與肯定,也更加強烈地想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感受到來自別人傾慕的目光。但是,他們又缺乏吃苦的精神,將學習當做一份苦差使。為了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要讓學生參與到整個活動中。我們教師就要時常給予他們鼓勵和肯定,在每完成一項工作時充分地讓他們感受到老師更多的關注。

其次我們要把學生作為個體行為的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激發其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真正的將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要給學生創設和諧、寬松、民主的學習環境,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進行各種教育活動,讓他們能夠自主地、能動地、創造性地進行認識和實踐活動,是他們能夠進行有效的學習和生活。

最后要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并要嚴字當頭,高標準、嚴要求,教育他們樹立崇高的理想;要充分發揮他們的優勢,使他們發揮榜樣帶頭作用,推動所有學生共同提高。

“要在后進生身上尋找積極因素,就得有點繡花姑娘的功夫,老婆婆的心腸。”這句話不是沒有道理的。我要立足于爭,著眼于救,著手于拉,才能把他們的閃光點發現出來。并象園丁愛護幼苗一樣珍惜他們?納涼獾愫偷愕謂

篇3:思想政治教學中因材施教

淺談思想政治教學中的因“材”施教

內容提要:淺談我從事教學實踐十多年來,深深地體會到教學質量的提高很大程度取決于能否做到因材施教。初中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應緊緊抓住該科特點和學生實際,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合格的跨世紀建設人才。初中思想政治教學,要因材施教,學生實際,因材施教,堅持教書育人,采取切實靈活的教學方法,著重其育人功能,才能真正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出合乎實到要求新型人才。

關鍵詞:思想政治、因材施教、教學質量、精神文明、愛國主義、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總是想方設法的去提高教學質量,教學質量能否提高是教育成敗的一個重要標志。我從事教學實踐十多年來,深深地體會到教學質量的提高很大程度取決于能否做到因材施教。如初中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應緊緊抓住該科特點和本單位學生實際,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合格的跨世紀建設人才。

第一,思想政治課不同于一般課程,更應強化其育人功能,這是提高思想政治教學質量的前提條件。

思想政治課的根本任務是為培養“四有”建設人才奠定基礎。我們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處于新舊體制變替時期,這個階段不僅要建設高度的物質文明,還要大力建設高度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適應時代要求,思想政治課必須把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放在首位,加強對馬列主義、*思想基本立場、觀點、方法的教育,進行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的教育,以及共產***道德品質和社會主義民主法制等方面的教育。當前應著重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社會公德教育,培養適應社會市場經濟體制的新型人才。

思想政治課又是學生做人的指南。中學階段是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時期,而思想政治課對中學進行科學的人生觀、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社會主義道德品質的教育最為直接和最為系統化。如初一有關國家觀念、道德觀念、法制觀念的教育,對于引導中學生正確對待人生有著重要的影響和作用;初二社會發展常識的教育,對于學生懂得一點人類歷史發展規律,了解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客觀必然,確立社會主義信念,決心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而獻身,具有重要作用;初三的基本國情和建設有***主義的教育,這些無不直接與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生產重要影響。因此要把思想政治課的教學過程轉化為學生確立正確人生觀,選擇正確人生道路的過程。

我在多年初中畢業班教學中,總是始終堅持教書育人,因材施教。目前,有些人卻把思想政治課的教學質量與考試分數劃等號,片面追求分數,將思想政治課當作升學考試的一塊敲門磚,認為它是“撈分”的學科。在這種偏差思想的指導下,平時教學對準升學考試來做,搞題海戰術,背概念、記原理,為考試面讀呀背呀,而對其育人功能甚少研究。這樣的教學偏離了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偏離了我們的教育方針,不能從根本提高思想政治課的教學質量。所以作為一名中學政治教師,應充分認識思想政治課的特殊功能,做到既教書又育人,這方是衡量思想政治課教學質量的依據。

第二,切合學生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是教學質量提搞的重要保證。

一名優秀的教師不僅是有淵博的學識,更重要的是能針對學生實際,因材施教。有的教師理論水平不錯,但教學實績卻很糟,原因在于未能因材施教,脫離學生實際,學生感到枯燥無味,理論性太強,沒有學習興趣。其實,初中思想政治課不強調系統的理論知識學習,而是突出思想教育的特點,現行統編教材在這方面尤為突出,它融知識性、教育性、趣味性、可讀性于一體,符合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識規律,所以要提高思想政治教學質量,應從學生年齡特點、知識水平、接受能力等實際出發,在培養學習興趣上狠下功夫。俄國教育烏申斯基曾經說過,沒有絲毫學習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只會扼殺學生探索真理的欲望,由此可見,學習興趣對學生的學習何等重要。下面談談我的一些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