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解放學生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論解放學生,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常熟市綠地實驗小學吳雅麗
【摘要】“創新是科學發展的生命力。”讓我們在語文課堂中解放學生的眼睛、頭腦、雙手、時間、嘴,發展創造性思維,培養創新意識,鑄就創新能力,創造力才可以盡量發揮出來。
【關鍵詞】教學方式,學習興趣,創新
在教育改革潮流沖擊下的今天,人們逐漸認識到落后的、僵化的教學方式的嚴重弊病,改革舊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成了當前教育戰線上的熱門話題,許多有識之士,為了打破‘滿堂灌”、“一刀切,、“注入式”等舊的教學方式,大膽實驗,取得了令人驚嘆的成績。當前,人們正朝著“激趣”、“求異”、“探研”、“創新”這教學模式前進,這正是改革百花園中的一朵艷麗的鮮花。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把學生的基本自由還給兒童。”即解放兒童頭腦,使之能思;解放兒童雙手,使之能干;解放兒童的眼睛,使之能看;解放兒童的嘴,使之能談。只要在語文教學實踐中,貫徹這種教學理念,才能使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倍增,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我們要從根本上打破舊的教學方式,扭轉學生的被動局而,就必須從根本上使學生由學習的奴隸變為學習的主人,教師由主講變為主導,課堂也由講堂變為學堂,即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內部因素,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激趣、求異、探研、創新”就是把實現這一口標當作自己的一項重要任務,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從學習的奴隸中解放出來,我認為首先要解決學生的兩個實際問題,其一就是學生的學習興趣,其二是創新精神。只有自己能從學習中發現問題,獲取知識,學生才能變為自身學習的主體。
一、解放眼睛,在觀察中培養創新意識
表象源于感知,又高于感知。表象是人們在認識事物時,由感知向抽象思維過渡的中介環節。小學生形象思維占優勢,他們的思維是建立在客觀形象上的。因此引導學生展開有效的觀察是教學的重要環節。
小學生天生具有創造的潛能,其創新意識有待開發與激活。要激活并滋長學生的創新意識,首先要解放學生的眼睛。眼睛是獲悉信息的窗口,學生通過觀察吸納新奇事物,積累豐富的創新素材,由觀察到的稀奇古怪的東西產生稀奇古怪的想法,從而滋生創造欲望,滋長創新意識。
觀察首先要有明確的目標,要鼓勵孩子在確定觀察對象后留心觀察,不要輕易轉移觀察的目標。第二觀察要有順序、有步驟,如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外到里仔細觀察。第三,觀察要有多個角度,也就是要掌握創造性的觀察方法。第四,觀察要注重同一事物及不同事物之間的比較,通過比較提高觀察能力。
“觀察對于兒童必不可少,觀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我們有些教師往往以自己的眼睛替代學生的眼睛,或者蒙住學生的眼睛,剝奪學生觀察的權利。這樣,會不利于學生的發展和創新意識的形成。我們不僅要解放學生的眼睛,更要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讓學生學會靈活觀察,多角度觀察,拓寬觀察的視野,滋長學生的創新意識。
篇2: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古往今來,人類光輝燦爛的思想文化,高度發達的科學技術,都閃耀著創新的光芒。一個民族的創新能力,直接關系著民族的興衰成敗。因此作為教師,去培養具有創造能力的人才,已是刻不容緩、義不容辭。
在化學教學中,教師應該積極進行創造性人格、創造性能力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及訓練;并開展以轉變學生的傳統思維模式,培養實事求是,獨立思考,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為目標的創新教育,這也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學生的創新素質并不是老師直接給予的,也不是老師能教會的,而是在適宜的教育環境下學生自主發展的結果,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在論及人的發展問題時就明確指出:“發展與培養不能給予人和傳播給人。誰要享有發展與培養,必須用自己內部的活力和努力來獲得。”因此,教師在創新教育中,應主動為學生營建一個創新環境,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對課本知識進行多角度,多層面的發散思維,獨立思考,使他們能夠正確地承舊創新,而且要提供給學生創新知識,組織創新活動,塑造學生良好的創新人格。與此同時,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不斷加強自身的創新意識,培養自身的良好的創新能力,積極探索創新教學模式,使自己成為具備創新精神的21世紀教師。
一.營建創新環境,引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求知欲的外在表現,它是促進學生思考,探索創新,發展思維,激發主動學習的原動力。而學生的興趣總是在他們的創新欲望得到充分滿足時才能進入最佳狀態,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創設良好的能激發學生興趣的情境。
如,在化學的啟蒙教學(緒言)中,可把有關“化學史知識”“著名科學家的故事”“生活中的化學”“化學與物質”等內容結合圖片和聲音文件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期間借助“燒不壞的手帕”“空中生煙”等一些有趣的化學實驗,把學生帶入一個奇妙的化學世界里,點燃學生求知的火花。由于化學啟蒙教學大大激活了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就會使學生在整個初中化學的學習中始終保持著很高的學習積極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為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教師在教學中應最大限度地創設可供學生探究的情境,調動學生主動性和積極性,讓他們參與教學活動。楊振寧講,他的老師泰勒上課奇談怪論多錯誤也很多,常常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和同學們研討,啟迪學生思維,有時爭得面紅耳赤也無法做出最后的結論,這種看似無序的、不規范的教學,使學生得到了發展,獲得了真傳——研究方法。泰勒就是通過這種教學方法培養了許多科學家和諾貝爾獎獲得者,被譽為教育泰斗。我們教師也可以象泰勒那樣,在課堂教學中精心設計一些課堂提問迅速把學生帶入問題情境,使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現象、理論或專題上,引導他們追憶、聯想,運用有價值的信息進行創造性思維,解決疑難問題,獲取新的知識。教師不要向學生直接講授真理,而應該誘導學生去探求真理。學生在探求真理的過程中,往往會發現新的問題,創造新的情境,提出新的問題,發表新的見解。由此可見,課堂激發學生思維,促進學生發展的關鍵是給學生創造一個探討的氛圍,使學生在沒有顧忌的情況下參與對真理的追求。
二.正確承舊創新,鼓勵發散思維
創新就是意味著不能因循守舊,不思發展,但也不是完全拋棄舊的,僅僅去追求發現那些前人不曾發現的東西。已有知識是前人反復實踐,甚至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探索的自然規律,所以對已有知識的繼承是學習的捷徑。因為任何人都不可能親身經歷所有知識的實踐過程,哪怕是某一學科也不可能親自實踐其全部知識。人類社會不也正是在繼承了已有知識的基礎上不斷發現新知,創造新物質的嗎?繼承了豐富的已有知識才有可能創新。但并不是繼承了豐富的已有知識就一定能夠創新。如果因循守舊,不思進取,也只能循規蹈矩,無所事事。但是如果對已有知識進行深入思考,分析研究,并結合實踐,大膽想象,就可能會有所創新。當然這種創新能力是在不斷發現那些前人已發現但對自己來說卻是新鮮的,有生命力的東西的過程中培養出來的。所以,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正確地繼承已有的知識,并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不斷去更新創造知識。
三.提供創新知識,組織創新活動
在創新教學中,知識的傳授仍是重要的,因為沒有知識能力便無從談起,而創新也無一不是在廣闊知識背景下的厚積薄發。知識的功能之一是開啟人的心智,但在以創新為主旨的知識教學中,知識教育的目的不僅是知識本身,還要重點考慮以知識為載體,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訓練,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培養創新意識;因此創新教育中知識的選擇十分重要,同時還要研究知識的呈現方式,“創新知識”就是指在“能力”的基礎上,經過精心選擇,能有效開發學生思維,激發創新能力的知識,教師必須有能力提供這樣的創新知識。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在化學實驗中,創新活動主要以創新實驗為表現形式。在化學實驗中運用知識,這不僅是學習,而且是創新的必要途徑。美國教育家彼德·克萊恩說:“學習的三大要素是接觸,綜合分析,實際參與。”把實際參與看成學習的最高水平,這是因為在實踐中學習知識,容易遇到新情況和產生新問題,這就是創新過程。陶行知先生說:“行動生困難;困難生疑問;疑問生假設;假設生試念;試念生斷語;斷語生行動,以此演化無窮。”化學創新教學中,教師很有必要設計一些創新實驗活動。一些基于生活常用品的創新性研究實驗對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引導他們積極從事化學學習與研究,指導他們學會科學研究的方法將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而且教師更應該以實驗教學法為突破口,還原化學本色,提高化學創新教學水平。
四.創新教學模式,提高自身能力
課堂教學應努力營造一個民-主和協生動活潑的教學環境,鼓勵學生對課本知識進行多角度,多層面的發散思維,獨立思考。教師要善待學生的提問,并組織學生對意義較大的提問進行討論,以求共同進步。支持學生大膽地發表不同見解,正確的見解教師要及時肯定,給予鼓勵;不正確見解要引導學生通過對實際事例的分析與學生討論研究,矯正不妥。切忌對學生的不正確見解惡語批評、挫傷其創新的積極性。提倡學生一問多答、一題多解,一個實驗,多種方案。引導學生大膽地提出自己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方案。 關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教師上課應生動有趣,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使用學科術語,并賦予趣味性。整個教學過程應有吸引力,讓學生感到學習是一種樂趣和享受,主動地、積極地學習。要讓學生扎扎實實地學好基礎知識,練好基本功。中學化學中對于分子、原子、元素、化學式、化學方程式等基礎知識,教師必須通過教學讓學生熟記概念、熟悉聯系、明確區別,熟練運用這些知識解決相關問題。通過實驗練就過硬的規范操作能力,這樣才有創新的堅實基礎。讓學生明白實踐出真知的道理。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個性應貫穿教學的全過程,因為個性與創新總是相伴而生,沒有個性 的人只能墨守成規,而“奇人”“異士”總能創造出奇跡。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既要有統一的紀律要求,又不要管束得過分死板,以致遏制了青少年好動的特點,使他們的個性不能得到應有的發展。我們時常發現個別學生的表現與眾不同,也許正是這與眾不同才會有所創造。
教師是教育教學的具體施行者,學生的創新精神要通過具體的教育教學活動來培養。所以教師自身素質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無論是教育創新體系的建立還是創新人才的培養,都需要高素質有創造力的教師。
首先,教師的知識面要寬,創新往往不是單獨應用某個學科的知識能夠完成的,需要多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學生提出的問題也是多層次,多方面的,如果因為學生提出的問題不全是自己講授的知識而不予解答或讓學生去問別的教師,自己是何等的尷尬不堪!當今各學科知識的相互滲透也需要教師有寬大的知識面。教師應有深厚的學科基礎知識和堅實的基本功,基礎知識雄厚教學才能把握自如,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才能應答如流,隨機應變,才有可能產生創新意識形成創新精神,成為學生祟拜的教師。
其次要求教師要具有綜合性的創造能力。教師創造能力主要表現在思想解放,不囿于傳統的教育觀念,敢于在教育改革中創新,在思維方式上有獨創性和批判性,有敏銳的觀察力、正確的判斷力和適當的應變力,有對各種信息進行選擇加工并轉換成得心應手的教學資料、方法的能力。如,對教材有獨到的理解和處理意見,創造性地設計、優化教學方法;緊扣知識點安排探索性實驗;運用特殊方法解析習題等等。從某種意義上講,學生的創造性和后天的成績是教師綜合創造力的再現。
最后,密切師生情感有益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教師要舍得丟棄師道尊嚴的面具,把自己置于學生之中,和學生共同研究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引導學生掌握學法,幫助學生自己去探索知識的奧秘,尊重學生人格,不傷害他們的自尊,多一點關懷和愛護,少一點批評與指責,學生會在快樂中接受教師的教育。
這個創新的時代需要創新的人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是創新人才成長的開始。我們化學教師應要有強烈的創新意識,要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的激發創新興趣,培養創新思維,發展創新能力,訓練創新技能,挖掘化學教學中的人文因素,將人文精神、科學精神和創新精神有機結合起來,幫助學生樹立嶄新的社會觀、價值觀、道德觀。因為只有博大的人文精神和高尚的情操、創造精神與科學基礎結合一起,才能造就出當今時代的創新人才。
篇3:演示實驗中創新教育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淺談演示實驗中的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內容摘要:對于演示實驗,要更新實驗思路,改變過去為做實驗而做實驗的意識,讓實驗能在學習中創新。實驗中要引導學生觀察,采用多種實驗方法,活躍學生思維。要創設實驗問題變演示實驗為探索性實驗,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實驗后要重視方法總結,改變過去只以成績來評價學生的觀念。
關鍵詞:演示實驗創新教育
物理學是一門基礎科學,是整個自然科學和現代技術發展的基礎,對促進社會的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學好物理就必須改變過去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關注學生的發展,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思考的學習方式。要積極改革教學方法,注意研究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規律,善于啟發學生的思維,激起學習興趣,使他們積極、主動地獲得知識和提高能力。加強實驗是物理教育本質的自然回歸,符合素質教育的理論和實踐的要求。實驗滲透著方法教育,對養成良好習慣,訓練意志品質有積極作用,是提高素質的重要途徑。演示實驗生動有趣,易形成懸念,它在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在學習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追根求源探索知識上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針對演示實驗的創新問題,本文就此談談自己的膚淺體會和做法,與同行們研討。
一、更新實驗教學的思路
人們的許多物理知識是通過觀察和實驗,認真地加以思索和總結得到的。如對于彩虹,自然界在特定雨天后才能看到,平時看不到。在課堂上用三棱鏡做光的色散實驗讓彩虹出現在教室里,使學生感到新奇;再引導讓學生去討論解開雨后彩虹形成的這個謎。實驗就是在人工控制條件下使物理現象重復出現供人們觀察的工作。在這里學習的就不僅是色散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了這種探索事實的根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