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多媒體在古詩教學中運用

多媒體在古詩教學中運用

2024-07-31 閱讀 4890

多媒體在古詩教學中的運用

詩歌教學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但是詩歌教學卻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難題。首先,在表現形式上,詩歌的語言都是非常含蓄、凝練的,并且跳躍性非常大。另外古代詩歌在教學上還有兩個難點,一是語言文字都用的是古漢語,另外詩歌所描述的內容離學生的生活都很久遠,這都給學生增加了理解的困難。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計算機輔助教學以其特有的科學性和形象性,顯示出獨有的內在魅力,在教學中,如果恰如其分引入現代信息技術,就能有效地化解詩歌教學中的一些難點。因為現代信息技術的聲像技術,能化抽象為形象,能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降低學生理解的難度,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一、視聽結合,提高古詩學習的興趣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說,興趣是一個人傾向于認識、研究獲得某種知識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動人們求知的一種內在力量。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有興趣,就會持續地專心致志地鉆研,從而提高學習效果。但詩歌由于其本身的含蓄,在教學時,就有一定的難度。老師有點怕教,學生也不愛學。詩歌教學很容易就上成枯燥的分析課,形成老師的一言堂,學生會學得毫無興致。如何讓學生在教學詩歌的課堂上興致盎然呢?靈活、恰當地運用電教手段,就是一個好辦法,它可以激發學生的詩歌閱讀興趣,從而提高詩歌學習的效率。

如教學蘇教版四上《秋天》這首詩,在導入時,就給學生播放一組秋天的圖片,再加上鋼琴曲《秋日的私語》。學生的視線被緊緊地抓住了,在音樂的渲染中,對秋天的喜愛之情一下就濃烈至極。當教師再提出問題:“你覺得秋天是怎樣的?”學生的回答無一不流露出對秋天的熱愛。“秋天真是一個五彩繽紛的季節!”“秋天特別能滿足我們吃的愿望。”“秋天是一個令人快樂的季節。”在課堂開始之初,學生已經興致昂然,為下一步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人情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又如,有位教師設計的多媒體課件可以運用鼠標靈活地拖動詩句的前后位置,且具有判斷功能。學生在理解詩句時,可以任意調換詞的順序。如果拖對了詞序,熒屏上便會顯示一個紅彤彤的蘋果和一句“您做對了,獎您一個大蘋果”的鼓勵語言;如錯了,熒屏上也會顯示“別灰心,請再來”的文字。如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七冊第三單元《早發白帝城》的第一句詩“朝辭白帝彩云間”是倒裝句,理解時要適當調換前后詞序,才符合現代漢語習慣。學生只需通過如此操作,就能理順句子,讀懂全詩。整堂課學生都是在興致勃勃中理解古詩、感悟詩情。

二、再現畫面,直觀演繹詩歌的內容

畫家用線條、顏色表示形體,高超的“畫筆”可使“畫中有詩”;而詩人則用語言繪色繪形,美妙的“詩筆”又可使“詩中有畫”,融詩情畫意于一體,這就是古詩詞動人之處。多媒體集“聲、色、畫、樂”于一體,教師可以構建起詩歌教學豐富多彩的立體化模式,給學生直接的感官刺激,從而更好的學習掌握詩歌的精神內涵。

有位老師在教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時,學生理解“胡塵”一詞為“胡人馬蹄揚起的灰塵”,教師跟著問:“僅僅是金人馬蹄揚起的灰塵嗎?”緊接著多媒體播放了一段琵琶曲,這段琵琶曲急促、緊張,扣人心弦。教師在音樂聲中再問:“這是金人馬蹄的踐踏聲,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看景不如聽景”,音樂引發學生無限的遐想。他們的思維在音樂所創設的情境中頓時豁然開朗。“我仿佛看到了在哭天喊地,過著痛苦的生活。金人的鐵蹄踐踏著中原的土地。”“我仿佛看到了金兵的馬蹄踩到了黃河邊、華山下,這一連串的馬蹄聲,踐踏在人們的身上,老人、孩子、婦女都倒在了金人的馬蹄之下。”

音樂所創設的情境,為學生的想象插上翅膀。他們仿佛穿越了時間來到南宋淪陷區,目睹了百姓們凄慘的生活,真切地體會到了百姓和詩人內心的凄涼與無望,更真實地觸摸到了詩人的愛國主義情感。

如教學蘇教版四上《老師,你好!》,詩人用了春暉和朝霞這兩種意象來表現教師職業的美好。由于學生都是生活在城市之中,所以他們對于春暉和朝霞的感知并不深刻,這就造成了學生理解的困難。于是,我就用多媒體給學生適時播放了“春暉”的一段錄像:金色的陽光普照大地、碧綠的草地、鮮艷的花朵沐浴在陽光下,充滿了生機,似都被披上了金色的紗衣。整段視頻給人感覺溫暖又美好。朝霞則是用一組圖片來呈現它的美麗。當學生看到視頻和圖片時,不斷發出贊嘆聲。此時,不用教師贅述,學生就能理解教師職業的美好,進而感受到詩人對教師的贊美之情。

詩歌教學,有了現代教育技術的輔助,在聲音中渲染深厚氛圍,用視頻、圖片營造動人的意境,使學生學得容易了,效率也就提高了。

篇2:讓多媒體為古詩教學插上騰飛翅膀:多媒體在古詩教學中運用

讓多媒體為古詩教學插上騰飛的翅膀-----淺議多媒體在古詩教學中的運用

摘要:多媒體技術以其獨特的魅力,在課堂教學中大顯身手,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可以增加課堂教學容量,大大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提高了語文教學的質量,是真正的教學好助手。在古詩教學中,教師通過多媒體教學課件,把文字、圖形、聲音、動畫、視頻圖像等信息,在大屏幕上講解或演示,多角度地調動學生的興趣、情緒和注意力,突破了古詩傳統教學中單調、枯燥的教學過程,為古詩教學開辟了新的天空。

關鍵詞:多媒體古詩教學

古詩以凝煉,意境優美,寓意深邃被視為我國文化的瑰寶。由于古詩講究平仄、押韻、文字凝煉,再加上小學生知識面狹窄,生活閱歷淺,對詩中描繪的社會時代,人物思想,風雨人情感到疏遠,這造成了古詩教學中的一大難題。現今教學中也出現了只抓住重點詞句讓學生逐字逐句地理解詞意詩意,而放棄了對意境的領悟,忽視了對學生學習興趣與審美教育的培養。“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即“一切景語皆情語”。古詩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它能使情與景,意與境交融在一起。因此古詩教學應當講求意境的再現,不能停留在淺顯的語言文字理解,要再現出真、善、美的藝術情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達到知、情、意的統一。實踐證明在古詩教學中合理利用多媒體,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再現古詩獨特的意境美和意味美,讓學生從中受到美的教育,美的熏陶,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與語言素養。

一、運用多媒體,培養學生課前收集信息的能力

古詩教學課前布置學生到網上查詢、搜集古詩作者及寫作背景資料,可以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詩人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詩”,抒發了詩人因多年戰亂平息,祖國重新統一而無比歡快的心情,流露出強烈的愛國熱情。但是,古今語言的差異,生活環境變遷所形成的詩人與學生情感之間的距離,均會造成學生理解上的困難。于是,我讓學生各自去查詢詩人的有關資料,學生有的到網上查詢,有的從《唐詩三百首》、《唐詩鑒賞》等書上找,還有的將資料編輯制作成小卡片。通過查資料,他們了解到這首詩,作于唐代763年春天,當年杜甫52歲;在公元762年冬季,唐軍在洛陽附近的橫水打了一個大勝仗,收復了失地,叛軍頭目紛紛投降,第2年正月,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兵敗自縊,其部將相繼投降;正流落梓州(今四川三臺),過著漂泊生活的杜甫聽到這個消息,欣喜萬分,以飽含激情的筆墨,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作。這個課前預習既為下一步學習古詩打下基礎,又培養了學生主動學習的品質和收集信息的能力。

二、運用多媒體,用音樂和畫面幫助學生體會詩中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