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孩子口語交際培養
淺談農村孩子口語交際的培養
海口市第十四小學林瑜
人類已走進嶄新的21世紀,這是一個知識經濟社會,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網絡已經讓處于地球兩端的人變得不再遙遠。我們農村的教育也一樣步步趨向城市,甚至不低于城市的孩子,隨著普通話的普及,已經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密切,是過去任何時代都無法比擬的,口語交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并呈發展的趨勢。口語交際的提出,正是順應了這種時代發展的潮流。但是有些農村小學語文老師對如何上好口語交際課,也是束手無策,或是老師輕描淡寫,或是學生寥寥數語,導致農村小學的孩子不會說,說話經常出現吞吞吐吐、含糊不清、詞不達意、顛三倒四的現象;不敢說,他們思維較慢,注意力容易轉移,緊張的心理不善于表達自己,不愿意與人說話;說不好,學生與人進行口語交際抓不住重點,離題萬里,漫無邊際,不善于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組織要說的內容,話語連貫性差,缺乏條理性。
如何培養農村孩子的口語交際能力呢?我就根據鄉村現有的狀況,談談自己的一些教學體會:
一、培養良好的口語表達習慣。
要想讓學生說出一段表達流暢的話,必須使他們具備聽說讀寫能力,積累語言,豐富想象,擴展視野,訓練口語表達能力。記得有一次,我把單元的一次口語交際訓練擺在課堂上,孩子個個面面相覷,啞口無言。也許是題目太難吧,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把題目再解釋個清清楚楚,但是孩子們還是傻愣在那,無言以對。我看出孩子那求救般的眼神,我知道他們不是不明白,而是有話說不出來,不知如何表達出來。所以只有養成習慣才能有話說,在農村,方言的大量使用給學生的交際帶來極大的阻礙。一部分學生在交際時出現了不會說的現象,致使說話時斷斷續續,詞不達意。發展、規范語言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必須在交際實踐中規范語言,在互動中發展語言。師生互動,重在指引、規范語言。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更是學生的學習伙伴。“口語交際”中教師必須從“說話能力”上對學生的言語進行指導、修正,并做好典范。
二、創設情境,激發口語交際的興趣。
如果我們細心觀察,經常會發現孩子們早上一踏進教室,就會把昨晚的所見所聞喋喋不休地說個不停了,這說明孩子的內心表達的欲望是很高的,而課堂上的內容空洞乏味,對于孩子來說,興趣往往不高,所以我們在教學中,多給學生機會,激發其表達的欲望,把握契機,有步驟地進行指導,調動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如何調動他們的口語表達的興趣呢?著名的教育學家皮亞杰說過:“兒童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也不是被動地接受環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動性的人,他的活動受興趣的支配。”所以我們必須多創設情境,激發他們的興趣,讓他們想說,能說,愛說。讓他們每個孩子都有思想交流的空間,并能把這種交流攤開,與大家一起分享,而不是個個“閉門造車”式的孤芳自賞。所以我們必須善于抓住契機,哪怕是一詞一句或一景一物,都是學生交流的話題。
訓練口語,知識經濟,口語交際,海口市,普通話
篇2:網絡拓展中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培養
網絡拓展中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
李月圓
摘要:學習語言重要的是運用語言,運用語言交際,更注重的是語言能力的培養。中學生英語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關鍵在于不同方式進行知識的滲入,多方面的學習。
關鍵詞:氛圍激趣善讀技巧網絡拓展
隨著全球一體化的趨勢發展,跨國屆的交流越來越頻繁,英語是世界普遍使用的語言,它是打開世界大門的“鑰匙”,所以應該學好這門語言。但教學實踐觀察證明,現在中學生普遍存在口語交際時缺乏邏輯思維,語言組織缺乏條理性。在與人面對面交流時常常會主題不突出,怯于開口,逃避運用英語交流。對英語可向往而不可觸碰。造成以上現狀的主要原因:1、學生的主觀原因。學習上平常不注重知識的積累,口語訓練少,英語知識基礎差;心理缺乏自信心,不敢開口表達,怕說錯尷尬,一味充當聽眾。越是不敢說越不會說這種惡性循環導致學不會,學不好,從而產生厭學情緒想放棄。2、教師方面客觀原因。面對當前國家應試教育的政策一些教師只顧課堂上知識的灌輸,習慣于“滿堂灌”、“填鴨式”等單一、固燥的教學方法,忽略了對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目標,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筆者為培養中學生英語口語交際能力,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入手:
一、營造口語交際氛圍,激發說的欲望。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學生學習知識最好的老師,是一切動力的源泉。激發學生的興趣成為了課堂伊始的關鍵任務。首先,在課堂前十分鐘設計導入語言與運用形象生動的多媒體技術創設教學氛圍。例如:八年級上冊仁愛版ProjectEnglish教材UNIT4Topic1PlantsandanimalsareimportanttousSectionA這一課展示出農場圖,圖中呈現天上歡快飛著的小鳥,水里自由自在游著的魚兒,草地上蹦蹦跳跳的兔子,小貓,小狗還有那低著頭吃草的馬牛羊等等一群用動畫與音樂結合的動物全景圖。聽著動聽的音樂,看著這可愛的動物學生的眼球一下子被吸引住了,這時就可以繼續導入課文重要語法點
篇3:培養交際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培養三重奏
培養交際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培養的“三重奏”
【內容摘要】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必備的能力,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人際交往工具,是當今社會人才展示自我才能的必須條件,是新課改中不可忽視的教學過程。但是,在口語交際活動中,我們常遇到這樣的情況:鄉鎮低年級孩子由于受到環境條件的制約,交往相對受到限制,普遍表現比城里的孩子羞澀怯懦。面對老師或同學提出的問題,表現出靦腆不安的神情,有的羞紅臉,不敢回答對方提出的問題;有的想說卻找不到合適的語言,往往語無倫次地隨便說說應付了事;有的卻不知道該說什么,這些情況很難體現出口語交際的意識,更談不上具有日常交際的能力。那么,如何讓鄉鎮低年級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得到有效地培養呢?本人結合教學實踐,就此談談自己的體會和看法。
【關鍵詞】環境;口語交際;能力;培養
培養鄉鎮低年級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首先應使小學生敢說話,不但要他們說,還要給他們創設一個自由、安全、更好的心理環境使學生沒有約束感,從而產生敢說的膽量。因此,作為教師要積極順應時代,轉變觀念,放下教師架子與學生多接觸多了解,課間多與他們交流,做學生的知心伙伴,盡量讓小學生放下思想包袱,消除“怕”字,從而產生說的欲望。作為鄉鎮小學生來說,有了說的膽子,說的熱情,這說明口語交際邁出了可喜的,難得的一步。但是,作為教師應防止學生張口亂說,因此教師在培養學生“說”的能力時,應該加強對學生說的技巧指導,訓練,不斷規范語言,如給學生提出必須使用普通話,盡量不用地方方言,說話要具體完整;注意文明用語;吐字清楚等方面的要求,以達到提高“說”的質量目的。如何在教學過程中讓孩子們愛說,想說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點逐漸培養。
一、培養“說”的能力
(一)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并訓練學生的口語交際
小學語文教材中語言因素十分豐富,為學生進行口語際提供了較廣泛的內容和多種形式。教師在教學時,要盡量創造雙方互動的環節,使每一堂課都能為學生口語交際提供機會。
1、識字教學中的口語交際訓練
低年級以識字為主,有些人認為識字課就是以識字為主,只要把字記住就行了。其實,在識字課上,我們一樣能進行口語交際訓練。例如:我在教學二年級《識字.5》這一課生字時,創設了兩個交際情景,讓學生在識字的同時進行口語交際。一是以小組的形式展開討論:“你用什么方法記住這些字,?”學生馬上展開了討論。在匯報討論結果時,有學生說:“我是這樣記住‘折’字的,折東西用手,它是提手旁,右邊加個斤字。”有學生說:“我是這樣記住‘柴’的,燒東西時用柴,柴就是木頭,這根木頭要放在那個東西的下面才能燒,柴是‘木’字底加一個‘此’。”……二是讓學生當小老師。在檢查識字效果時,我每組請幾個小老師上講臺各選一個自己認識的字,讀出并寫出這個生字,其他學生看得,聽得很認真,然后紛紛發言,說出自己的看法。有的說:“這個字寫得不好,像大頭兒子,上大下小。”有的說:“他讀得不對,這個字是第一聲。”有的說:“她對得又大聲又準確。”……這樣既鞏固了識字,又強化了口語交際訓練。
2、閱讀教學中的口語交際訓練
低年級閱讀教學中口語訓練的滲透機會很多,如類似:到底怎么樣、為什么、該怎么樣做等課文質疑環節,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為每個學生提供課堂上口語交際的機會,這些活動不僅能使小學生互相交流,更能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培養口語交際的信心。例如,在教學《一株紫丁香》時,我創造了這樣的教學情境,播放《每當我輕輕走過老師窗前》的音樂,告訴學生:“現在是深夜12點,老師還在批改你們的作業,這時,你和你同桌經過老師窗前,看到老師還在改作業,你們會對老師說什么?和你的同桌一起討論。”音樂想起,有學生走到我面前,輕聲說:“老師,這么晚了,你該去睡覺了。”有學生說:“老師,你辛苦了。”有學生說:“老師,明天再改吧,這樣很容易著涼。”……再如,在教學《假如》時,詩歌最后一節是這樣寫的:假入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會……這段話給學生留了很大的想像空間,同時也給學生進行口語交際提供了機會和平臺,我根據這段話讓學生展開想像,假如你有一支馬良的神筆,你想做什么?有的學生說:“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會給六年級的哥哥畫一個好的心臟,讓他健健康康的。”有的學生說:“我要給那些乞丐畫很多好吃的食物。”……大家各抒己見,只要說得合理,我就給予鼓勵,以增強其交際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