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課有效性教學強化學生學習動機
淺談信息技術課的有效性教學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
甘肅省酒泉市新苑學校田文軍
摘要:信息技術教育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在信息技術課堂上,如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何讓學生運用學過的信息技術知識去解決一些其他問題,是我一直在考慮和探索的問題。實踐證明,學生對計算機是十分感興趣的,但他們的興趣多半集中在玩計算機而不是學計算機上,特別是一些需要經過多次練習才能掌握的操作學生是不感興趣的,甚至是逃避的。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引用了成功教育五要素開展了嘗試性教學,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了成功,以一點一滴的成功增強了他們學習的信心,提高了學習的興趣,有效強化了學生學習動機,較好地達成學習目標,完成了教學任務。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有效性教學
一、教學目標,分層設計
由于受家庭經濟條件、家庭對子女教育的重視程度以及周圍文化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同一個班級的學生在對電腦的了解及具體動手操作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就以我校七年學生來說,有城市的學生,也有農村的學生。有的學生對電腦基本操作已相當熟練,會打字、畫畫、聽音樂、玩游戲、會制作電子小報、收發電子郵件、參加在線討論。而有的學生卻連基本的操作都不太會,打字速度也相當慢。這些差異,給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帶來了諸多困難。若不了解學生,一刀裁齊,根據課本設計教學目標,就達不到預期目的。因為教學起點過高,基礎薄弱的學生無法接受,就體驗不到成功的快樂,從而喪失了學習興趣;但若教學起點過低,基礎好的學生又會覺得信息技術課堂是低水平的重復,感到索然無味,也會喪失學習興趣。因此,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有不同的起點和要求。這雖然給教師備課和上課帶來負擔,但為了學生的成長,教師理應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待和理解這一“負擔”。此外,為了調動基礎較好的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可以請他們當小老師,給他們適量的任務,幫助和指導其他學生,從而實現讓雙方都能體驗到成功快樂,構建和諧課堂,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和學生能力的目的。
二、教學進度,循序漸進
由于學生的電腦操作水平和理解能力有差異,很多配套的技能還達不到理想的境地。比如,電子報刊的制作,一些學生漢字輸入的速度較慢,打一段文章需要很長時間,又怎么要求他們對文章進行合理排版呢?因此教學的步子要小一些,教師不能要求學生一次性達到理想的高度。教師要善于根據學生實際對教學作適當分析,按照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原則組織合理的梯形教學目標體系,分層漸進。按照學生基礎不同的實際情況,在認知領域合理靈活采用三級學習層次,即了解、理解、掌握。在操作領域采用初步學會、學會、比較熟練三級學習層次。通過上述方法,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逐步實現學習目標,體驗成功的快樂。
三、教學形式,精講多練
精講多練,是指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要適當減少講授的時間,增加學生的上機練習時間。因此,教師要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教學用語的提煉,能用最容易理解的話來講述知識點。比如,在教學《電子板報設計》一課時,只要引導學生了解電子板報的設計要求、學會版面的構思、布局,掌握簡單的操作技巧即可。在此基礎上,留有大量的時間讓師生共同參與上機操作的活動。只有通過練習,各種技能才可以得到提高。根據學生普遍存在的有意注意時間短,控制能力差及好動等特點,在教學中,提倡合作式學習,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人機互動,使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練起來、積極思考。在上機操作中,鼓勵學生遇到困難時自己先檢查糾正,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需要他人幫助時,讓幾個同學或全班同學一起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發揮集體的聰明才智,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戰勝困難的決心。這樣,學生的注意力容易保持,自我表現的機會增多,實際操作能力也得到了鍛煉。
篇2:通過信息技術課教學提高學生能力幾點嘗試
通過信息技術課的教學提高學生能力的幾點嘗試
【摘要】以計算機多媒體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為主的信息技術正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應用到教學實踐中,為中學的教育教學創造出一個全新的教育空間,本文通過自己在教學中的實踐及體會,通過中學信息技術課上提高創設情境,多設問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類比遷移,多作比較,靈活運用已學知識,培養學生自我發現和獨立思考能力,觀察對象,多用比喻,培養學生分析和處理問題的能力設置任務,多動手操作,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演示,多做示范,培養學生實踐仿效能力和觀察事物的能力的做法,不僅使學生掌握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為其他學科更好地開展多媒體教學提供良好的技術基礎,使信息技術更好地滲透到學科教學中。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提高學生能力;嘗試
當前,信息技術的應用日益普及,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把人類社會帶入到了一個嶄新的信息時代,以計算機多媒體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為主的信息技術正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應用到教學實踐中,為中學的教育教學創造出一個全新的教育空間,給教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都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同時它已對我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及思維方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作為信息技術課教師,擔負著培養一代新人的重任,不僅要使學生掌握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為其他學科更好地開展多媒體教學提供良好的技術基礎,使信息技術更好地滲透到學科教學中。現就本人多年來的實踐,談一談自己在教學中是如何通過中學信息技術課提高學生能力的:
一、創設情境,多設問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良好的情境,是學生產生興趣,產生聯想的物質基礎,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情境教學,能起到舉一反三,融匯貫通的作用。我在教《文字的剪貼和復制》這一課時,放了一段錄像,錄像的內容是賀知章和杜甫這兩位唐代著名詩人,一次在一起飲酒做詩,賀知章想把古詩《詠柳》抄寫一份送給杜甫。杜甫為了表達謝意,決定把《絕句》回贈給賀知章。但是由于杜甫不勝酒量,喝醉了酒,忘記了古詩的正確順序。他們很煩惱,你有什么好方法可幫助他們解決遇到的問題?這段錄像雖然不很精彩,但學生興趣很濃,隨后我設置了幾個問題:1.圖中有哪些人物?2.他們在做什么事情?3.他們遇到了什么問題?4.你能幫助他們嗎?5.文字的剪切和復制一樣嗎?有什么區別?學生通過比較、討論,學生認為抄寫《詠柳》對應復制和粘貼,排列《絕句》對應剪切和粘貼,從而學生很快就解決了問題,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類比遷移,多作比較,靈活運用已學知識,培養學生自我發現和獨立思考能力。
教師通過類比讓學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識經驗為背景,對新知識進行認識和編碼,從而建構自己的理解,把原來比較枯燥乏味的內容變得生動活潑,這樣學生也就比較容易掌握新知識。例如我在講授《計算機硬件結構和工作原理》時,把它與工廠生產進行類比,調度室相當于控制器,生產車間相當于運算器,倉庫相當于存儲器,原材料購進相當于輸入設備,成品運出相當于輸出設備,調度室對原材料和成品的需求進行規劃,安排生產,儲存,運輸;相當于控制器對輸入輸出設備進行控制,從存儲器中取出指令和數據到運算器中進行運算,再把運算結果存回存儲器,需要時從存儲器中取出運算結果送往輸出設備。
篇3:論述信息技術課中任務驅動教學法
論述信息技術課中的“任務驅動”教學法
眾所周知,自20**年實施新課程改革。新課改包含了八大領域,信息技術作為新課改之后的技術領域的一員,和通用技術都發揮著各自的作用。但信息技術學科具有更強的實踐性、應用性、自學性、創造性。面對這些特征,如果仍然堅持常規教學方法,將違背信息技術學科特有的規律,教師和學生都會感到單調、乏味。那么該如何開展信息技術課的教學呢?結合新課程的理念,我進行了深入的思考:為什么學生感興趣于自行操作?為什么學生玩游戲如癡如醉?究其原因,推廣至教學中,應該讓學生有學習目標、學習任務、學習興趣。于是在教學實踐中嘗試了“任務驅動”教學法,通過和以前的教學方法相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所謂“任務驅動”教學法,就是要求在教學過程中,以完成一個個具體的任務為載體,把教學內容巧妙地隱含在每個任務之中,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并經過獨立思考、同伴交流和老師的點撥解決問題。通過完成任務,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自主學習的習慣,學會如何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教學實踐中,感受到“任務驅動”教學法和其他教學法相比,具有以下一些方面的優勢。
一.更適合“信息技術”學科的特點
信息技術學科是實踐性、操作性很強的一門學科。如果教師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老師講,學生聽,之后練習,學生一定不愛學或被動地學。讓學生單純去記憶操作指令,他們一定會感到單調乏味。在這種情況下展開教學,課堂氛圍、教學效果可想而知。但從學科的特點入手,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來組織教學,效果會大大改善。那就是將教學內容融入到一個個的任務之中,對新知識、新技能的學習掌握通過完成一定的任務來實現。上課伊始,先讓學生動手實踐教師布置的任務,自主學習,自我探究。盡管這樣會浪費很多時間,但學生畢竟經歷了探索新知的一個過程,畢竟他們在思考著一些問題:哪些知識會,哪些知識不會。探究出一個較好的操作序列,達到完成任務的目的。這個操作序列可以由教師傳授給學生,也可以由教師指導學生自己探索發現。軟件的各個單一功能可以用傳統方法進行教學,但是應用能力卻需要自己通過實踐進行自己建構。面對這樣的學科特點及已經具有不同層次信息技能的學生,我們不能再抱著“傳道,受業,解惑”的舊角色觀來開展教學。現代信息技術環境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虛擬”環境,在虛擬環境下學生可以大膽試驗,從中總結經驗,學習技能,許多計算機迷就是這樣闖蕩出來的。所以把計算機當作學習環境比當作教學環境更恰當。所以我認為,信息技術教學應該盡快實現“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的轉化,而“任務驅動”教學法非常適于實現這一學科特點,更有助于實現這一轉化。
二.更符合現代教育思想中的“做中學”理論
據美國教育家杜威的“做中學”理論,學生獲得的知識不是記住的、被動接受的、老師告訴的,而是在具體的任務完成過程中激活其學習動機,通過學生的親身實踐獲得的。只有這樣他們才能理解為什么要學,學了這些知識之后有什么用。信息技術學科的特點迫切要求通過“做”來學,而不是通過“教”來學。其中的“做”就是操作、實踐、活動,那么學生去“做”什么內容呢?那就是教師事先設計好的“任務”。在講新知識或新技能之前,先讓學生去完成一項包含這些內容的特定任務。在完成過程中,學生自然就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激發其求知欲。這時老師應及時抓住這一有利時機,集中講解新知識,重點解決新問題,為學生能夠順利完成任務鋪平道路。這樣學生的“學”具有了目的性、主動性、高效性。在學習過程中,以任務推動學習,以任務貫穿學習,以任務評價學習,學生不僅掌握了新知識,學會了新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夠充分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未知,了解自己的需求,了解自己的水平。從而培養學生自我評價、自我鑒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