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亟待解決幾個問題

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亟待解決幾個問題

2024-07-31 閱讀 4686

淺談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亟待解決的幾個問題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建設問題

摘要: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一場全球性的教育革命,正在教育的各個領域全方位迅猛地展開,教育信息化已成為世界范圍內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教育作為知識普及與文化傳承的載體,承擔著培養人才的歷史責任,必須迎接新時期社會發展的需要,信息化教學環境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礎。教育信息化離開了能適應學生信息化學習所需要的信息化教學環境,就成不了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內容。信息化教學環境,決非僅僅硬件系統而已,而是硬件、軟件和潛件三者有機的綜合系統,只有通過硬件、軟件和潛件的有機結合,才能通過實現教育信息化應對教育改革和教育現代化的挑戰。

教育與學校,既擔負著知識普及與文化傳承,又是高素質人才培養的搖籃。作為基礎教育的中小學要想完成這一歷史使命必須實現教育信息化,這已是為實踐所證明的科學命題。中小學教育信息化是一個直接關系到整個教育改革和教育現代化的龐大系統工程,因而必然涉及到諸如目標與任務,決策與管理,模式與評價,環境與資源,手段與技術,科研與培訓等各個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對于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來說是一個全新的課題。以下是我本人對教育信息化建設和發展過程的一些體會和看法。

一、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傳統教育愈來愈不能適應信息社會的發展要求。信息社會對教育的要求以及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促使傳統教育發生徹底變革,這種變革的當務之急是改革教育的結構、內容和方式,即:破除傳統的教育思想,樹立現代化的教育思想和觀念。

1.樹立現代教育思想現代教育思想主要包括:現代教育觀、現代教學觀、現代學生觀、現代教材觀、現代學校觀以及現代人才觀。傳統教學,過份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和書本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和能力的培養,認為教學的功能只有一個就是傳授書本知識;而現代教學觀認為教學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既要傳授知識,又要發展多種能力,如學習能力、信息能力,還要培養品德。只有建立起現代化的教育思想和觀念,才能實現全面的教育改革。

2.改革教育目標和內容

21世紀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具有高度創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獲取知識和更新知識的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為了實現新的教育目標,教育內容也必須做出相應的改革。其總的趨勢是:教材的難度增加,重視基本理論,強調知識內在的聯系,要按照高難度、高速度和理論化原則重新編寫教材,在課程設計上注重學科結構合理,教學內容少而精,著重使學生掌握一般的基本原理以發展學生的認知能力。制定教學大綱要著眼于能力特別是思維能力、創造能力的培養,而不是現成知識的傳授和一般技術的培訓,教育內容還要與生產實踐相結合,著力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改革教育形式和方法

信息化教育不再僅限于傳統的“班級授課制”這種單一的教學組織形式,而是傳統教育、個別化教育、遠程教育等相結合,多種辦學形式并存,不同類型和層次的學校并存,多種功能的教育相融合,重在個別化教育和創新性自主學習,使受教育者具有極大的自由選擇余地和發展空間。信息時代的教育不僅要抓基礎教育,而且要改革中等教育結構,積極發展職業技術教育,還要改革高等教育結構,發展遠距離教育、成人教育以及繼續教育,融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于一體。教學方法的改革,應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逐步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進行教改實驗,把這些單一、落后的手段改變成多樣化的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要使其更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體現信息時代的特征。

4.構建新型教學模式

篇2:少數民族地區教育信息化建設探索與展望

少數民族地區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探索與展望

摘要:信息化是當今社會改革發展的大趨勢,教育也同其他行業同受沐浴、共披恩澤。偏遠的內蒙古少數民族地區同祖國其他地方一樣,迎來了教育信息化革命的高潮,以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已成為拓展少數民族地區獲取信息不可或缺的工具。本文結合網絡的優勢及應用實際,分析了教育信息化在內蒙古少數民族地區開展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指出實現教育信息化、網絡化應采取的策略和努力方向。

關鍵字:教育信息化網絡教育少數民族地區

當信息技術及網絡教育在發達國家相當普及、在我國東南沿海逐漸廣泛應用時,位于我國西北邊陲的內蒙古少數民族地區也迎來了信息化教育的浪潮。內蒙古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因此,學習新的教育理念、先進的教育方法、接受新信息、開拓新視野成為學校進一步提高教育質量,適應信息時代發展的需求。而互聯網絡的飛速發展,恰恰為學校沖破這一瓶頸提供了便捷、通暢的交流平臺,也為處于內地、信息不暢的邊遠少數民族地區學校的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一、少數民族地區教育信息化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內蒙古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信息化建設已經有一段歷史了,但由于歷史及其他原因,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還面臨許多困難:

1、后繼經費投入嚴重不足

少數民族地區經濟落后,辦學條件差,常規教學所需的實驗設備、圖書資料與發達省市的學校相比都有較大差距,信息化的多媒體教學設施更顯得落后,學校信息化教育所需的設施設備投入基本上只能靠政府。首次投資配置的設備大部分現已淘汰,無法滿足現在網絡教學、多媒體教學的需要。因為經費問題,不能及時更新換代,嚴重阻礙了教育信息化的發展。

2、教育信息化中出現的重硬輕軟、設備利用率不高現象

教育信息化實施至今已有一段時間,但實施中尚存在著重硬輕軟的現象。一些學校將“信息化”理解為搭建校園網、多媒體教室、購買PC機,而應用軟件和課件的開發使用卻被忽略;校園網網上信息陳舊,信息更新維護工作極其困難,結果使大量設備閑置,只能作為客人參觀時展示的門面,寶貴的資源浪費和長期的資金積壓,令學校有苦難言。由于信息閉塞,觀念落后,認識不足,一些學校在信息化建設中顯得有些盲目。

3、適合教學使用的教育軟件跟不上需要

一些學校嘗試著依靠自己的力量開發教學軟件,雖然初衷是好的,然而這往往是一種低水平的重復,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極大消耗。一些資金力量較為雄厚的學校不惜投巨資聘請專業人員或找專業公司開發應用軟件,這樣做不僅投資較大,而且也難以收到理想的效果。軟件開發不僅僅是技術問題,更重要的是要對教育有深刻的認識,對學校的管理、教學等方面有深入的理解這樣才能夠開發出真正滿足學校需求的軟件。另外,民族語言軟件、資源的缺乏,給教師的應用、學生的學習也帶來了一些不便。

4、教育觀念、教育改革相對滯后

少數民族地區教師受傳統觀念的束縛,缺乏對新技術、新教育手段的正確認識,在學校的傳統教育下,有的教師以為題海戰術就能提高學生的成績。再加上地區家庭教育文化落后,家長對網絡的認識不夠,導致很多的家長讓自己的孩子遠離網絡。很多教學實踐證明,只要運用正確,網絡不論對教師還是學生都是有利而無害。學生能不能正確利用網絡,在于我們的老師和家長是不是能正確引導。因此,真正實現網絡教育信息化、還有很長很艱難的路要走。

篇3:教育信息化下數字校園文化建設構想

教育信息化下的數字校園文化建設構想

摘要:教育信息化是指在國家及教育部門的統一規劃和組織下,在教育系統的各個領域全面深入地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加速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過程。數字校園文化建設的構想可以從教育管理信息化、教育教學信息化和教育科研信息化縱向三方面著手建設。教育信息化的數字校園文化建設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并結合學校的文化建設、制度建設和物質建設橫向三方面著手。我們既要加強外在的硬件設施的信息化,還要加強對人的信息素質培養,所以,教育信息化下的數字校園文化建設要關注人的信息化發展和教育的的信息化發展。

關鍵字:教育信息化;數字校園

一、信息化和教育信息化的內涵

信息化(Informatization)概念最早是由日本學者梅棹忠夫于1963年從產業結構演進角度提出來的,他在《論信息產業》一文中認為產業結構的演進類似動物的進化過程,并指出與信息資源、知識創造相聯系的信息產業會在農業、工業發展到一定水平時成為社會演進的主要推動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