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看待先進教育信息技術在教學中作用
正確看待先進教育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
南樂縣近德固鄉跳堂小學郭妹青
一、目前農村學校的教育信息技術現狀
上級領導多渠道籌措資金,大力實施中小學教育信息技術工程。天上一顆星,地上一片網。教育信息技術項目學校星羅棋布,灑遍沒一個角落。上級領導采取邊安裝設備,邊培訓教師,邊使用電教,邊發揮效益的方法,狠抓教育技術能力工程應用,也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但是,目前農村學校還有一定差距。
(1)有了先進的教育設施,還要有與時俱進的教師隊伍。可是,還有多數教師的教育技術沒有得到真正落實。特別是老教師,更是跟不上時代的步伐。比如:需要寫論文,當接到通知后,年輕的教師,十分鐘后,就交上了論文,因為限制篇數,老教師始終交不上,更談不上評優晉級的條件,這是電教技術跟不上,有的雖然參加了培訓,只是培訓時間短,當時會了,回家忘了,沒有鞏固和練習的機會和時間,有時遇到困難沒人指導,這時就失去了信心。再說評定一位老師的好壞,就看學生成績,老師特別想提高教學質量,但是,意識不到教育技術手段有利于完成教學任務,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
(2)農村學校實施先進的教育技術還缺乏很多條件和強有力的支持
農村和城市相比條件差遠了,教師待遇差別大,硬件設施差別大,教師水平也有差別。有的學生家庭條件好,就往縣城里跑。隨著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技術工程的深入,開展現代教育技術的推廣和培訓,必須有相應的機構、專門的工作人員和技術人員、必要的硬件設施等基本條件的支持。這些雖然有,但遠遠不夠,還需要強有力的支持。
(3)教師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意識還停留在低層次上。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更新,使人更加感覺到教育信息技術的缺乏。所以很少使用電教手段教學,平時使用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更是缺乏。
二、正確看待教育信息技術的作用
新時期新時代是一個高度信息化的社會,更是一個人才競爭的社會,這就要求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傳統的教育觀念、模式、技術、方法有的不能適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就必須重視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的應用。因此,要在廣大的農村學校進一步推廣運用,提高教育質量,這就要求我們做到:
(1)更新觀念是關鍵。“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我以為,要在學校很好地推廣,關鍵是校長,校長首先要更新觀念,意識到先進教育技術的重要地位,有信心讓教育信息技術運用得恰如其分。反之,校長思想問題不解決,對教育信息技術不聞不問,那么,學校的教育質量即使教師出很大力,也很難提高,很難有發展的后勁。即使個別教師能運用,但畢竟形不成大氣候。
(2)開展教育信息技術的推廣運用必須給教師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這里所指的支持不僅僅是各種教育媒體的硬件方面,而且還包括軟環境的支持。要給教師提供使用各種先進媒體進行輔助教學的便利和條件,要鼓勵教師自主開發多媒體課件,提供必要的資金和其他支持。不能有了電腦而不用,不給教師使用和學習的機會,要積極鼓勵教師主動地使用各種現代教育媒體,提高教師的使用質量和使用效率。
(3)進一步普及教育信息技術知識是抓手。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教育信息技術在擴大教育供給、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中,扮演者更為重要的角色,教育信息化擔負著神圣的歷史使命。要讓教師通過教育信息技術培訓掌握教育技術理論,教學設計理論和認識學習理論,而且要熟悉各種技能、媒體軟件的編制技能和多媒體組合教學的設計技能。
(4)正確認識運用教育信息技術的“輔助性”。教育信息技術不是萬能的,傳統的教學模式、常規的教學手段仍舊應該主要出現在課堂上,我們運用電化教學主要還是為了完成傳統教學、常規教學所無法完成的教學任務,或提高教學效率,我們永遠不能忘記它的“輔助性”,千萬不要為“現代而現代”。如果在評優質課時,硬性要求使用多媒體課件,顯然是忽視教師運用教育信息技術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篇2:通過信息技術課教學提高學生能力幾點嘗試
通過信息技術課的教學提高學生能力的幾點嘗試
【摘要】以計算機多媒體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為主的信息技術正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應用到教學實踐中,為中學的教育教學創造出一個全新的教育空間,本文通過自己在教學中的實踐及體會,通過中學信息技術課上提高創設情境,多設問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類比遷移,多作比較,靈活運用已學知識,培養學生自我發現和獨立思考能力,觀察對象,多用比喻,培養學生分析和處理問題的能力設置任務,多動手操作,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演示,多做示范,培養學生實踐仿效能力和觀察事物的能力的做法,不僅使學生掌握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為其他學科更好地開展多媒體教學提供良好的技術基礎,使信息技術更好地滲透到學科教學中。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提高學生能力;嘗試
當前,信息技術的應用日益普及,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把人類社會帶入到了一個嶄新的信息時代,以計算機多媒體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為主的信息技術正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應用到教學實踐中,為中學的教育教學創造出一個全新的教育空間,給教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都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同時它已對我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及思維方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作為信息技術課教師,擔負著培養一代新人的重任,不僅要使學生掌握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為其他學科更好地開展多媒體教學提供良好的技術基礎,使信息技術更好地滲透到學科教學中。現就本人多年來的實踐,談一談自己在教學中是如何通過中學信息技術課提高學生能力的:
一、創設情境,多設問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良好的情境,是學生產生興趣,產生聯想的物質基礎,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情境教學,能起到舉一反三,融匯貫通的作用。我在教《文字的剪貼和復制》這一課時,放了一段錄像,錄像的內容是賀知章和杜甫這兩位唐代著名詩人,一次在一起飲酒做詩,賀知章想把古詩《詠柳》抄寫一份送給杜甫。杜甫為了表達謝意,決定把《絕句》回贈給賀知章。但是由于杜甫不勝酒量,喝醉了酒,忘記了古詩的正確順序。他們很煩惱,你有什么好方法可幫助他們解決遇到的問題?這段錄像雖然不很精彩,但學生興趣很濃,隨后我設置了幾個問題:1.圖中有哪些人物?2.他們在做什么事情?3.他們遇到了什么問題?4.你能幫助他們嗎?5.文字的剪切和復制一樣嗎?有什么區別?學生通過比較、討論,學生認為抄寫《詠柳》對應復制和粘貼,排列《絕句》對應剪切和粘貼,從而學生很快就解決了問題,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類比遷移,多作比較,靈活運用已學知識,培養學生自我發現和獨立思考能力。
教師通過類比讓學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識經驗為背景,對新知識進行認識和編碼,從而建構自己的理解,把原來比較枯燥乏味的內容變得生動活潑,這樣學生也就比較容易掌握新知識。例如我在講授《計算機硬件結構和工作原理》時,把它與工廠生產進行類比,調度室相當于控制器,生產車間相當于運算器,倉庫相當于存儲器,原材料購進相當于輸入設備,成品運出相當于輸出設備,調度室對原材料和成品的需求進行規劃,安排生產,儲存,運輸;相當于控制器對輸入輸出設備進行控制,從存儲器中取出指令和數據到運算器中進行運算,再把運算結果存回存儲器,需要時從存儲器中取出運算結果送往輸出設備。
篇3:運用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提高教師整體素質和業務水平
運用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和業務水平
【摘要】: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蓬勃興起所帶來的計算機及網絡的普及和應用,正給傳統教學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能否成功實施整合,已成為現代教學能否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課堂教學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提高孩子們的學習效率;化繁為簡,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教學容量大,大量節約板書時間,教學效率高,教學效益好;教學條理清晰,邏輯性強,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歸納概括能力;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傳統觀念,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和業務水平,提高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革新課堂教學。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整合有效教學
作為成人,我們常常懷念童年時天真、活潑,無憂無慮的生活。而現在的兒童再不會有這種懷舊之情,因為沉重的學習負擔已使他們童年的歡樂化為烏有。目前的教育,使我們的孩子失去了最寶貴的東西。失去了兒童應有的夢想和激情,失去了積極的人生態度,失去了學習的能力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失去了兒童應有的童真。他們變得現實、麻木、呆板;變得消極、沉重、少年老成,學習成了孩子們最痛苦的事情。基于此,我們選擇“基于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有效學習研究”作為研究課題,以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絡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效的學習工具,以減輕學生學習負擔,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有利于學生的終身學習。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蓬勃興起所帶來的計算機及網絡的普及和應用,正給傳統教學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能否成功實施整合,已成為現代教學能否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一、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課堂教學煥發勃勃生機
(一)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課堂教學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提高孩子們的學習效率。
將信息技術引入課堂,無疑給課堂注入了新的生機,教師利用信息技術的圖像、聲音、動畫、視頻等功能創設情景,渲染氣氛,通過情景再現,讓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新事物、新問題,激發他們強烈的探索欲望,充分調動學生渴望新知的積極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從而把原來枯燥嚴謹的課堂變得生動而有趣,大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
1.將問題情境“故事化”增強趣味性
學生都愛聽故事,特別是一些童話、寓言故事。教師要將問題情境故事化,把教學內容轉化成學生喜聞樂見的故事情節,學生就能在不知不覺中學到知識。我在教學《日月潭》第二自然段時,這一段介紹了日月潭名字的由來,我就給孩子們播放了了日月潭名字由來的神話故事,繪聲繪色的講解,豐富多彩的圖片,使學生身臨其境,豐富感人的故事情節,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