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制度大全 > 企業環境因素評價控制程序

企業環境因素評價控制程序

2024-07-30 閱讀 6975

環境因素評價控制程序制定部門:環境保安科生效日期:2003-6-30

1.目的

對環境因素評價過程進行控制,確定可控制或可施加影響的環境因素,明確重大環境因素。2.適用范圍

適用于全部工場范圍。

3.職責

環境保安科負責組織本公司的環境因素評價。

4.工作程序

4.1環境保安科和各部門代表/負責人組織收集生產工藝、基礎設施、檢驗測試(包括檢測設

施)、原材料、外協件采購、設備更新、維修保養、包裝、產品使用、服務等活動、產品和服務全過程的信息,確定能與環境發生相互作用的要素,重點檢查涉及以下問題的活動、過程中的環境因素,填寫《環境因素調查表》:

a)向大氣的排放;

b)向水體的排放;

c)廢棄物管理;

d)土壤污染;

e)原材料使用和自然資源的利用;

f)對局部地區或社會有影響問題;

g)其它,如是否處于環境敏感區、管理方式、外部變化等特殊問題。

4.2環境因素識別調查時應考慮熱能、氣味、粉塵、噪音、振動及其他間歇性的環境影響。

4.3調查后填寫的《環境因素調查表》經部門部長(代行人)承認后交環境保安科統一整理。

4.4環境保安科組織各部門代表/負責人按《環境影響評價標準》對環境因素進行評價,填寫

《環境影響綜合評價表》,并在考慮以下原則的基礎上確定重大環境因素,記錄在《重大環境因素一覽表》:

a)法律法規、標準有明確規定;

b)發生緊急情況時,可能需要緊急支持;

c)國家或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的對環境或人體有害的因素;

d)行業方針的慣例;

e)經濟上的壓力;

f)資源和能源的使用;

文件編號:頁次:第1頁共2頁

環境因素評價控制程序制定部門:環境保安科生效日期:2003-6-30

g)對將來的考慮。

4.5重大環境因素需有監控方法,可為如下所列之一:

a)制定目標與指標;

b)制定有關文件進行監控。

4.6《環境影響綜合評價表》及《重大環境因素一覽表》由管理者代表承認后生效。

4.7各部門在本部門范圍內相關環境因素發生變化時應及時在《環境因素調查表》和《環境

影響綜合評價表》中進行修訂后由部長(代行人)蓋章確認,并通知環境保安科。環境保安科每半年組織各部門代表進行一次環境因素確認,以確保本公司的環境因素得到及時更新,必要時應隨時進行。

4.8對新開發產品、新上項目、新物料使用按同樣要求進行影響評價。

5.相關文件

5.1《環境影響評價標準》

6.相關記錄

6.1《環境因素調查表》

6.2《環境影響綜合評價表》

6.3《重大環境因素一覽表》

[修改履歷]

文件編號:頁次:第2頁共2頁

篇2:環境因素識別評價控制程序

?1目的?識別、評價公司能夠控制的、以及可以期望對其施加影響控制的環境因素,并確定、更新重要環境因素,以對其進行管理和控制。?2適應范圍?公司活動、產品、服務中環境因素的識別、評價、更新與管理。?3職責3.1公司各職能部門/項目部負責對本部門的環境因素進行識別活動,并對所識別的環境因素進行評價,確定重要環境因素,制訂重要環境因素清單。3.2安全環保部負責匯總公司《環境因素識別評價表》,并組織相關部門和人員對所匯的環境因素進行評價編制公司《重要環境因素清單》。3.3?管理者代表負責批準重要環境因素清單并監督檢查對重要環境因素的控制管理情況。?4工作程序4.1環境因素識別4.1.1環境因素的分類包括:4.1.1.1廢氣排放:a)建筑材料中有害氣體如苯、甲醛的揮發,油漆涂刷;b)電(氣)焊;c)汽車尾氣。4.1.1.2粉塵排放;a)運輸揚塵、土工施工;b)水泥(砂、石)裝卸等。4.1.1.3廢水排放:a)建筑施工產生的廢水;b)生活廢水等。4.1.1.4固體廢棄物排放:a)建筑垃圾;b)廢下腳料、切屑;c)廢包裝物、廢紙;d)廢舊電池等。4.1.1.5能源、資源消耗:a)水、電、油、煤、燃料;b)紙張及生產使用的原材料、半成品等。4.1.1.6潛在的泄漏:a)化學危險品泄漏;b)油品泄漏等。4.1.1.7潛在的火災、爆炸:a)木工棚;b)電氣焊作業面。4.1.1.8噪聲的排放及光污染:a)施工噪聲、機械噪聲;b)工地夜間照明的光污染。4.1.1.9其它:a)文物的挖掘;b)植被(物)的破壞、樹木的砍伐等。4.1.2識別環境因素應考慮三種狀態、三種時態六個方面。4.1.2.1三種狀態:a)正常狀態:正常工作(生產)時的狀態;b)異常狀態:非例行的活動,如施工中設備的關閉、啟動和檢修,工程停工狀態;c)緊急狀態:活動過程中不可預見的、可能對環境造成重大影響的狀態,如:火災、爆炸事故;洪水、地震、臺風的發生等。4.1.2.2三種時態:a)過去:以前曾經發生或遺留的、對目前產生影響的環境因素;b)現在:現在的污染和環境問題;c)將來:計劃中的活動在將來可能帶來的環境問題,如新工藝、新材料的使用。4.1.2.3六個方面a)大氣污染;b)水體污染;c)土地污染;d)廢物污染;e)資源能源的利用;f)其他環境問題和社區問題。4.1.3環境因素識別方法4.1.3.1環境因素的識別采用現場調查及排查等方法。4.1.3.2安全環保部根據建筑行業特點和一般施工方法所帶來的環境影響,識別通常情況下所管轄產品范圍和活動可能存在的環境因素,編制《環境因素清單》,在所屬范圍內下發。4.1.3.3行政辦負責識別公司機關辦公區域的環境因素;安全環保部負責識別辦公過程和現場檢查過程中的環境因素;計劃財務部負責識別設備、材料購買和使用過程中的環境因素;項目部負責識別施工過程中的環境因素和竣工產品所提供售后服務過程中的環境因素;各部門將識別的環境因素填寫在《環境因素識別評價表》中。4.1.3.4工程開工前:a)項目部安全環保人員組織有關人員對本項目環境因素進行確認;b)根據項目特點和施工現場周邊環境(工程所處位置、周圍居民情況等)對環境因素進行充分識別;c)識別范圍應包括供方和分包方提供的產品和服務。4.1.3.5環境因素匯總各項目部管理人員按以上要求對本項目所從事的活動、產品及服務中涉及到的環境因素進行全面調查,將識別出的環境因素填寫在《環境因素識別與評價表》中并向安全環保部匯報。安全環保部將各部門/項目部識別出的環境因素進行匯總、整理,填制《環境因素識別評價表》以便評價。4.2環境因素的評價4.2.1環境因素的評價方法優先采用是是非判斷法評價,當是非判斷法無法判斷時,可采用打分法評價。環境因素采用打分法評價時可考慮以下內容:4.2.1.1對污染類環境因素評價時可考慮表1中內容:污染類環境因素評價分值表1序號項目程度分值a影響的范圍公司范圍以外5公司范圍以內3項目部范圍內1b發生的頻率持續發生5經常或間斷發生3偶爾發生1c影響的程度環境影響嚴重5環境影響較重3環境影響一般1d持續時間每天10h以上5每天4h--10h之內3每天4h以上1e社區的關注程度抱怨很多5抱怨較多3很少抱怨1

4.2.1.2對能源、資源方面環境因素的評價可考慮表2中內容:能源、資源類環境因素評價分值表2序號項目程度分值f萬元產值年消耗量消耗量大5消耗量適中3消耗量小1g可節約程度加強管理且效果明顯5工藝改進可明顯見效3有措施且改進后較難節約14.2.2采用是非判斷法,屬下列情況之一者,應直接判為重大環境因素:4.2.2.1對于污染排放超過法律法規要求,或不加以控制就可能超過法律法規要求的。4.2.2.2有節約潛力的。4.2.2.3緊急或異常狀態下對環境造成重大影響的潛在環境因素,一旦發生可能會造成重大環境影響的,如火災、爆炸;4.2.2.4造成土地、水體和空氣二次污染的;4.2.2.5有毒、有害物資的使用屬可以替代的;4.2.2.6為公司提供產品和服務的供方和分包方的重大環境因素,且本公司可以對其施加影響的。4.2.3當是非判斷法不能準確確定時,采用打分法確定重大環境因素:4.2.3.3根據上述表1、表2分值范圍做如下確定:當a、b、c、d、e、f、g單項為5分時或∑=a+b+c+d+e≥17分時或f+g≥8時則可確定為重大環境因素。4.2.3.4評價環境因素時應考慮環境影響的范圍、嚴重程度、發生頻率和持續時間及社區關注程度。4.2.4公司各部門按以上環境因素評價方法在《環境因素識別評價表》評價一覽內做好記錄。4.2.5安全環保部將所匯總的環境因素根據是非判斷法和打分法進行評價并將評價結果填寫在《環境因素識別評價表》評價一覽內做好記錄。4.2.6各部門將所填寫的《環境因素識別評價表》報安全環保部,由安全環保部組織相關部門對各部門所評價的環境因素進行評價,編制公司《重大環境因素清單》并報管理者代表審批后轉發。4.3環境因素的更新4.3.1環境因素應定期識別、補充和更新,一般情況下,每年年初由安全環保部組織,對環境因素進行重新識別和評價。4.3.2發生以下情況導致環境因素發生變化時,相關部門/項目部按環境因素識別方法對環境因素進行更新,并將新增環境因素和評價結果向安全環保部匯報。a)環境法律、法規與其他要求發生變化;b)公司活動、產品或服務發生重大變化;c)公司的方針目標發生變化,或管理評審確定需要更新的內容;d)相關方有合理抱怨和新的要求或發生環境事故后;e)使用“四新”技術或進行新項目研發時。4.3.3凡新開項目均須識別、評價環境因素。4.3.4安全環保部負責對公司和各單位環境因素識別、評價情況每半年至少進行一次檢查和確認。4.4重要環境因素控制方案4.4.1針對評價出的重大環境因素,制定控制方案。方案中須明確:a)責任單位、責任人職責;b)需達到的目標、指標;c)主要控制的措施;d)需要的資源(包括資金);e)地點及可能產生的影響;f)進行治理和控制的進度要求(時限)等。4.4.2對重要環境因素實行分層管理控制,其中:4.4.2.1安全環保部根據公司《重要環境因素清單》和整體管理水平及技術、財務可行性,組織制定環境管理方案;4.4.2.2各部門/項目部根據各自的重要環境因素,編制《環境管理方案》,經管理者代表批準后實施。4.4.3定期進行檢查和績效評價,其中:4.4.3.1由管理者代表組織對公司《環境管理方案》的實現情況定期進行檢查和績效評價,對各單位環境管理方案實施情況進行監督檢查;4.4.3.2各部門/項目部對各自的重要環境因素控制情況進行自查和績效評價。4.10記錄保管在環境影響評價過程中的相關記錄,由安全環保部及各單位各保管一份,有效期三年。?

?5相關文件5.1管理手冊?*JSTJS-SC-2010?6記錄6.1《環境影響因素識別評價表》*JSTJS-C*5.4.3B16.3《重要環境因素清單》*JSTJS-C*5.4.3B26.4《資源能源類環境因素統計表》*JSTJS-C*5.4.3B3

篇3:危險有害因素識別風險評價管理辦法

為實現公司的安全生產,實現管理關口前移、重心下移,做到事前預防,達到消除減少危害、控制預防的目的,結合公司實際,特制定本制度。1.評價目的1.1對本公司范圍內存在的危險源進行辨識與評價,制定風險控制措施,并對其實施控制。1.2識別生產中的所有常規和非常規活動存在的危害,以及所有生產現場使用設備設施和作業環境中存在的危害,采用科學合理的評價方法進行評價。1.3加強管理和個體防護等措施,以減少或避免不期望的事件發生,遏止事故,避免人身傷害、死亡、職業病、財產損失和工作環境破壞,保證安全生產。2.評價范圍本公司范圍內所有常規和非常規作業活動存在的危害,以及所有生產現場使用設備設施和作業環境中存在的危險、有害因素及生產活動、服務過程中的風險進行評價、識別與控制。3.職責3.1分管安全副總經理負責本公司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的組織領導工作,負責建立風險評價小組,負責批準重大的風險清單。3.2安全部門負責組織本公司范圍內的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確定重大及巨大的風險,提出重大事故隱患的整改方案,并對全公司的危險源的控制進行監督。3.3安全部門應確保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價人員進行應有的培訓,以承擔指定范圍內的工作。3.4各部門對所轄范圍內的危險源進行辨識評價,并實施控制。4.風險評價工作程序4.1總則4.1.1本公司重大風險詳見《重大風險清單》。4.1.2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準則:——國家、地方、行業頒布的有關安全生產法律、法規要求;——有關的設計規范、技術標準;——企業的安全管理標準、技術標準;——公司制定的安全安全生產方針和目標等。4.1.3危險因素的分級原則危險因素按以下原則進行分類:I級:要立即采取措施進行控制的危險因素;II級:近期要采取措施進行控制的危險因素;III級:將來要采取措施進行控制的危險因素;IV級:不需要采取措施進行控制的危險因素;4.2風險評價的組織和管理4.2.1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工作在安全部門的指導下開展工作。4.2.2各部門應成立由專業技術人員和操作人員參加的評價小組在部門負責人的指導下進行工作,同時應鼓勵其他員工參與危害和影響的確定。4.2.3公司應通過各種途徑使風險評價工作小組成員接受必要的培訓,使其具備熟悉工藝技術、安全健康管理知識、法律法規要求知識、常用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方法和技巧能力。4.3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價的范圍應包括:4.3.1常規活動和非常規活動4.3.2作業場所內所有人員的活動(包括供方、合同方)4.3.3作業場所內所有設施、設備、車輛、安全防護用品和產品(包括外部提供的設備和材料等)4.3.4規劃、設計和建設、投產、運行等階段4.3.5事故及潛在的緊急情況4.3.6原材料、產品的運輸和使用過程4.3.7人為因素,包括違反安全操作規程和按全生產規章制度4.3.8丟棄、廢棄、拆除與處置4.3.9氣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災害4.4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價應考慮4.4.1三種時態:過去、現在、將來4.4.2三種狀態:正常、異常、緊急a.正常狀態指正常生產時狀態b.異常狀態指生產活動中開車、停車、檢修等情況下的危險因素與正常狀態有較大不同的狀態c.緊急狀態指生產活動中出現意外可能造成重大危害的狀態4.4.3六種危險危害因素:物理性危險、危害因素;化學性危險、危害因素;生物性危險、危害因素;心理性、生理性危險、危害因素;行為性危險、危害因素;其他危險、危害因素4.5危險源辨識與風險評價的方法4.5.1評價人員應根據所確定的評價對象的作業性質和危害復雜程度,選擇一種或結合多種危害識別方法,包括:安全檢查表、工作危害分析、預先危害性分析、危險與可操作性研究(HAZOP)等,各種識別方法的應用簡介參照附錄5。4.5.2在選擇識別方法時,應考慮:——活動或操作性質;——工藝過程或系統的發展階段;——危害分析的目的;——所分析的系統和危害的復雜程度及規模;——潛在風險度大小;——現有人力資源、專家成員及其他資源;——信息資料及數據的有效性;——是否是法規或合同要求。4.5.3各部門應首先制定安全檢查表對作業環境、設備、設施進行危害識別,對工作活動、工藝操作等采用工作危害性分析(JHA),在此基礎上,對于關鍵裝置、重點部位,特別是以前經常發生事故的或其他類似裝置、部位發生過如火災、爆炸、人身傷亡等重大事故的,則采用危險與可操作性研究(HAZOP)進行危害分析。各單位也可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采用其他的識別方法。各種識別方法的應用簡介參照附錄5。4.5.4危害識別、風險評價的步驟按崗位劃分作業活動作業活動的劃分可以按生產流程的階段、地理區域、裝置、作業任務、生產階段劃分,或者將以上方法結合起來進行劃分。如:開車、停車、設備檢修、突然斷電、斷水、機泵跳閘、正常操作、物料搬運、藥劑配制、取樣分析、進入受限空間作業、儲罐內部清洗作業、吊裝、動火、承包商現場作業等。識別設備設施的危害可按下列順序廠址:地質、地形、周圍環境、氣象條件等;廠區平面布局:功能分區、危險設施布置、安全距離等;建構筑物;生產工藝流程;生產設備、裝置、化工、機械、電氣、特種設備等;作業場所:粉塵、毒物、噪聲、振動、輻射、高低溫;工時制度、女工保護、體力勞動強度等;管理設施、急救設施、輔助設施等。識別危害之前可先列出擬分析的設備設施清單。4.6識別危害根源和性質4.6.1在進行危害識別時要考慮以下問題:——存在什么危害(傷害源)——誰(什么)會受到危害——傷害怎樣發生4.6.2評價人員應通過現場觀察及所收集的資料,對所確定的評估對象,識別盡可能多的實際的和潛在的危害,包括:1)設施的不安全狀態,包括可能導致事故發生和危害擴大的設計缺陷、工藝缺陷、設備缺陷、保護措施和安全裝置的缺陷;2)人的不安全行為,包括不采取安全措施、錯誤動作、不按規定的方法操作,某些不安全行為(制造危險狀態);3)可能造成職業病、中毒的環境與條件,包括物理的(噪音、振動、濕度、輻射),化學的(易燃易爆、有毒、危險氣體、氧化物等)以及生物因素;4)管理缺陷,包括安全監督、檢查、事故防范、應急管理、作業人員安排、防護用品缺少、工藝過程和操作方法的管理。4.6.3在進行危害識別時,要充分考慮發生危害的根源及性質:1)火災和爆炸;2)沖擊和撞擊;3)中毒、窒息、觸電及輻射;4)暴露于化學性危害因素和物理危害因素的工作環境;5)人機工程因素(比如工作環境條件或位置的適宜度、重復性工作等);6)設備的腐蝕、缺陷;7)有毒有害物料、氣體的泄露;8)對環境的可能影響等。4.6.4危害識別應考慮由于過去或將來的運作、產品或服務可能造成職業安全健康及環境影響,包括以往生產遺留下來的潛在危害和影響,丟失、廢棄與處理活動等。同時也應考慮異常(包括啟動、關閉、維修、停機、工程開始/結束及其他非預期運行的情況)以及事故和潛在的緊急情況(如火災、爆炸、泄露、地震及其他自然災害而造成的緊急疏散、人員傷亡或重大環境污染)。4.7評價風險和影響評價小組應對所識別的危害事故、事件加以科學評價,確定最大危害程度和可能影響的最大范圍,以便采取有效或適當的控制措施,從而把風險降低或控制在可以容忍的程度,具體步驟包括:4.7.1決定所識別的危害及影響發生的后果有多嚴重,重點考慮法律法規要求、傷亡程度、經濟損失、環境影響的程度大小、持續時間以及對本公司形象的影響(參考附錄1),如同時涉及到兩個方面,以高分為準;4.7.2評價發生危害事故事件的可能性有多大,重點考慮危害發生的條件(比如正常、異常或緊急狀態發生)、現場有否控制措施(包括個人防護品、應急措施、監測系統、作業指導書、員工培訓)、事件或事故一旦發生,是否發現或察覺,同類事故以前是否發生過以及人體暴露在這種危險環境中的頻繁程度(參考附錄2);4.7.3評價風險。結合所辨別的危害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及后果的嚴重性,并決定其風險的大小以及是否可以容忍的風險(參考附錄3),風險評價的結果可分為以下幾種:——輕微或可忽略的風險(L×S1~3)——可容忍的(R4~8)——中等的(R9~12)——重大風險(R15~16)——巨大風險(R20~25)注:RL×S—危險性或風險度(危險性分值)L——發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發生事故的頻率)S——一旦發生事故會造成的損失后果。4.7.4各部門對本部門的生產過程中所識別的危險因素進行統計,對中等以上的風險進行匯總,部門負責人審核后報安全部門。4.7.5安全部門組織公司評價小組對各部門上交的危險源進行綜合分析,確定本公司范圍內的重大及巨大的風險,編制重大風險清單下發至各部門。4.7.6各部門建立各部門的風險清單。4.8風險控制4.8.1風險程度的大小是制定何種控制措施的依據,各部門應根據風險評價的結果制定相應的控制措施(見附錄4)4.8.2重大或巨大的風險是公司制定目標及隱患治理的基礎及依據,安全部門應組織制定控制目標和制定控制計劃(參考附錄4),采取針對性的風險控制措施,消除、減少危害和影響,防止潛在事故的發生。4.8.3各部門對評價的中等及以下的風險進行討論并制定出風險控制措施,并檢查落實。4.8.4風險控制措施,一般采取以下四種對策:技術對策、教育對策、管理對策、個體防護。4.9重大及巨大的風險作為制定公司安全目標的基礎和依據。4.10常規性的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應每年一次,在每年底前進行;非常規活動的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應在活動開始之前進行(如拆除、新改擴建項目、建維修項目、開停車、較重要的隱患治理項目和較重要的公益變更、設備變更項目等)。4.11安全部每年一次對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價的應用效果進行檢查和評審。4.12參與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的主要人員應受過專業培訓,具有一定的知識和經驗。4.13當產生下列情況時各部門應及時進行辨識與評價,將風險評價結果及風險清單報安全部。a.新工藝、新設備技改、技措項目b.法律、法規更新c.有對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認識d.相關方要求e.組織機構發生大的調整5.記錄安全檢查分析表(SCL)工作危害分析記錄表(JHA)作業活動清單設備設施清單風險清單重大風險清單附錄1:評價危害及影響后果的嚴重性(S)表附錄2:危害發生的可能性(L)及頻率表附錄3:風險評價表附錄4:風險控制措施及實施期限表附錄5:危害識別及風險評價方法簡介附錄1:評價危害及影響后果的嚴重性(S)表法律、法規財產損等級及其他要人失(萬停工環境污染、資源消耗公眾形象求元)部分裝a)公司外嚴重污染;置(gt2b)大量使用不可循環利重大國違反法律、發生死套)或≥5gt30用的物質;際、國內法規亡1套關鍵c)產生排放大量的有毒影響裝置、設有害污染物廢棄物。備停工a公司內嚴重污染;2套裝置b中等量使用不可循環行業內、潛在違反喪失勞停工、或4gt20利用的物質;公司內、法規動重要設c產生排放中等量的有省內備停運毒有害污染物廢棄物。截肢、a公司范圍內中等污染;不符合公骨折、1套裝置b中等量使用可循環利司的安全聽力停工、或本地區內3gt10用的物質;生產方針、喪失、設備停影響c產生排放少量的有毒制度、規定慢性運有害污染物廢棄物。病輕微a裝置范圍污染;受影響不符合公受傷、b少量使用不可循環物不大,幾公司及周2司操作程間歇lt10質;乎不停邊范圍序、規定不舒c產生排放很少量的有工適毒有害污染物廢棄物。a沒有污染;b少量使用可循環利用沒有停形象沒有1完全符合無傷亡無損失的物質;工受損c不產生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廢棄物。注:如同時涉及到兩個方面,以高分為準。附錄2:危害發生的可能性(L)及頻率表等級標準在現場沒有采取防范、監測、保護、控制措施;5危害的發生不能被發現(沒有監測系統)或在正常情況下經常發生此類事故或事件。危害的發生不容易被發現,現場沒有檢測系統,也未作過任何監測;4在現場有控制措施,但未有效執行或控制措施不當;危害常發生或在預期情況下發生。沒有保護措施(如沒有保護防護裝置、沒有個人防護用品等);未嚴格按操作程序執行;3危害的發生容易被發現(現場有監測系統)或曾經作過監測;過去曾經發生、或在異常情況下發生類似事故或事件。危害一旦發生能及時發現,并定期進行監測;2現場有防范控制措施,并能有效執行;過去偶爾發生危險事故或事件。有充分、有效的防范、控制、監測、保護措施或員工安全衛生意識相當高,1嚴格執行操作規程,極不可能發生事故或事件。附錄3:風險評價表嚴重性12345可能性附錄4:風險控制措施及實施期限表風險度等級應采取的行動/控制措施實施期限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繼續作業,對20—25巨大風險立即改進措施進行評估采取隱患治理措施制定目標、指標、管理方案,采取緊急措施15—16重大風險降低風險,建立運行控制程序,定期檢查、限期治理測量及評估制定管理制度、規定進行控制,加強培訓及9—12中等的2年內治理溝通條件成熟時治4—8可容忍的維持現狀、保持記錄、定期檢查理輕微或可忽lt4無需采用控制措施,但需保存記錄略的風險附錄5:危害識別及風險評價方法簡介:1工作危害分析(JHA)是一種較細致地分析工作過程中存在危害的方法,把一項工作活動分解成幾個步驟,識別每一步驟中的危害和可能的事故,設法消除危害。1.1分析步驟(參照附表):a)把正常的工作分解為幾個主要步驟,即首先做什么、其次做什么等等,用3-4個詞說明一個步驟,只說做什么,而不說如何做;作業步驟的劃分應建立在對工作觀察的基礎上,并與操作者一起討論研究,運用自己對這一項工作的知識進行分析。b對于每一步驟要問可能發生什么事故,給自己提出問題,比如操作者會被什么東西打著、碰著;他會撞著、碰著什么東西;操作者會跌倒嗎;有無危害暴露,如毒氣、輻射、焊光、酸霧等等;c識別每一步驟的主要危害后果;d識別現有安全控制措施;e進行風險評價;f建議安全工作步驟。2安全檢查表分析(SCL)是基于經驗的方法,分析人員列出一些項目,識別與一般工藝設備和操作有關的已知類型的危害、設計缺陷以及事故隱患,查出各層次的不安全因素。安全檢查分析表分析可用于對物質、設備、工藝、作業場所或操作規程的分析。編制的依據主要有:a)有關標準、規程、規范及規定b國內外事故案例和企業以往的事故情況c系統分析確定的危險部位及防范措施d分析人個人的經驗和可靠的參考資料2.1分析步驟a)建立安全檢查表,分析人員從有關渠道(如內部標準、規范、作業指南)選擇合適的安全檢查表。如果無法獲取相關的安全檢查表,分析人員必須運用自己的經驗和可靠的參考制定檢查表;b分析者依據現場觀察、閱讀系統文件、與操作人員交談、以及個人的理解,通過回答安全檢查表中所列的問題,發現系統的設計和操作等各方面與標準、規定不符的地方,記下差異;c分析差異(危害),提出改正措施建議。2.2分析要點a)安全檢查分析表分析的對象是設備設施、作業場所和工藝流程等,檢查項目是靜態的物,而非活動。故此所立檢查項目不應有人的活動。b用安全檢查表分析時既要分析設備設施表面看得見的危害,又要分析設備設施內部隱藏的內部構件和工藝的危害。如:超壓排放;閥門等按裝方向;安全閥額定壓力;溫度、壓力、黏度等工藝參數的過度波動;防火涂層的狀態;管線腐蝕、框架腐蝕、爐膛超溫、爐管爆裂、水冷壁破裂.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發放(LEC法)危險因素風險級別的高低:主要依據其導致事故后果的嚴重程度和發生事故的可能性等進行綜合判定,從高到低風險等級依次劃分為1,2,3,4,5五個級別,管理等級依次劃分為A,B,C,D四個級別,可以依據下面方法進行劃分:1、風險評價標準:風險評價,要確定出危險因素的風險級別,首先對危險因素引發事故的可能性、暴露程度、引發事故所產生后果的嚴重程度賦值,然后按下式計算風險值。D=LEC式中:D=風險值;L—發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E—暴露于危險環境的頻繁程度;C—發生事故產生的后果。L值判定: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用概率來表示。絕對不可能發生的事故概率為0;而必然發生的概率為1;然而,從系統安全角度考察,絕對不發生事故是不可能的,所以人為地將發生事故可能性極小的值定位0.1,而必然要發生的事故的值定位10,介于這兩種情況之間的情況指定為若干中間值,判別實際情況后按下表取值。事故發生的可能性(L)分數值事故發生的可能性106310.50.20.1完全可以預料相當可能可能,但不經常可能性小,完全意外很不可能,可以設想極不可能實際不可能E值判定:規定連續出現在危險環境的情況為10,而非常罕見地出現在危險環境中定值為0.5,介于兩者之間的各種情況規定若干個中間值。判別實際情況后按下表取值。暴露于危險環境的頻繁程度(E)取值表分數值頻繁程度1063210.5連續暴露每天工作時間內暴露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每月一次暴露每年幾次暴露非常罕見地暴露C值判定:事故造成的人身傷害與財產損失變化很大,所以規定取值為1~100,把需要救護的輕傷害或小財產損失規定為1,把造成多人死亡或重大財產損失規定為100,其它事故后果定值為1與100之間。判別實際情況后按下表取值。事故后果嚴重程度(C)取值表分數值后果嚴重程度重大火災,許多人死亡,或造成重大財產損失災難,數人死亡,或造成很大財產損失非常嚴重,一人死亡,或造成一定的財產損失嚴重,重傷,或較小的財產損失重大,致殘,或很小的參禪損失引人注目,不利于基本的安全衛生要求求出D值,判定風險等級:D值已知后,按下表判定風險等級。危險因素風險等級與管理等級劃分表D值危險程度風險等級管理等級>320160~32070~16020~70<20及其危險,不能繼續作業高度危險,需立即整改顯著危險,需要整改一般危險,需要注意稍有危險,可以接受12345ABCDD2、管理等級標準:采用集團公司目前在用的危險因素等級管理方法,即四級管理方法。A級:集團公司管理級危險因素;B級:廠級管理的危險因素;C級:車間級管理的危險因素;D級:班組級管理的危險因素。管理等級與風險的等級的關系如上表所示。?二〇一一年十月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