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環境因素控制管理制度

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環境因素控制管理制度

2024-07-23 閱讀 2289

1目的

為辯識、評價唐山市西北片區BT建設項目在施工活動中存在的職業健康安全危害,評價其危險程度,實現對職業健康安全、環境因素的全面管理和有效控制,制定本制度。

2范圍

本制度適用于唐山市西北片區BT建設項目所有施工活動中的危害辯識、風險評價和環境因素控制。

3規范性引用文件

《環境管理體系規范及使用指南》GB/T24001-2004

《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規范》GB/T28001-20**

4職責

4.1工程項目管理部負責工程項目管理合同范圍內危險源辯識、風險評價和環境因素控制的組織、管理工作。

4.2工程項目管理督查部為工程項目管理部的職能管理部門,負責工程項目管理部危險源辯識、風險評價和環境因素控制工作。對各BT承包商危險源辯識、風險評價和環境因素控制工作進行監督,負責對其危害辯識、風險評價的結果進行分析、評價。

4.3各BT承包商執行工程項目管理部發布的《危害辯識與風險評價實施計劃》,負責本單位作業范圍內的危害辯識、風險評價和環境因素控制工作。

5內容及要求

5.1工程項目管理部結合項目生產活動的具體情況,組建危害辯識、風險評價和環境因素控制評價小組,組織制定《危害辯識與風險評價實施計劃》。

5.2各BT承包商按《危害辯識與風險評價實施計劃》的要求,對本年度所有作業活動,所有進入作業現場人員的活動,以及機械設備進行危險源辯識、環境因素和風險評價。

5.3危害辯識、風險評價的重點:

a)工作場地特點:如高空、井下、洞口、容器內、帶電作業、交叉作業,作業場地狹小,安全裝備無法使用等可能給作業帶來危險的因素。

b)工作環境的情況:如高溫、高壓、易燃、易爆、輻射、有毒有害氣體、粉塵、缺氧等可能給工作人員的身體健康和人身安全造成的危害。

c)工作中使用的機械、設備、工具、材料等給作業人員帶來的危害或設備異常。

d)操作程序以及工藝流程的顛倒、操作方法的錯誤等可能給作業人員帶來的危害或設備異常。

e)作業人員的身體條件與所從事工作的身體要求不適應,或者作業人員的自身素質(技術素質、熟練程度、安全意識)的局限給作業人員帶來的隱患。

f)管理上包括制度不健全、措施不完善給作業人員或機械設備帶來的危害。

g)其他可能給作業人員帶來危害或容易造成設備異常的不安全因素。

5.4各BT承包商按照本企業職業健康安全和環境管理體系文件要求,對本單位作業進行危險源辯識及環境因素和風險評價,填寫附錄A《危險源辨識與危險評價表》附錄B《重要危險源清單》、附錄C《環境因素辨識評價表》、附錄D《重要環境環境因素清單》。

5.5BT承包商將重大危險源及重要環境因素的辨識及風險評價的結果匯總,報項目監理部、工程項目管理部進行審核。

5.6項目監理部、工程項目管理部對BT承包商上報的危害辯識與風險評價結果進行匯總分析,審核評價結果,確定重大危險源及重要環境因素。

5.7各BT承包商根據評價結果,對重大危險源及重要環境因素制訂應對措施及應急響應預案,報項目監理部、工程項目管理督查部進行審核、備案。

5.8BT承包商依據發布的風險評價結果對本單位標段范圍內的作業進行管理。

5.9工程項目管理部、項目監理部負責監督檢查《危害辯識與風險評價實施計劃》的執行情況。

5.10工程項目管理部、項目監理部每年按相關程序,依據當年的施工項目內外條件,每年進行一次危害辯識、風險評價工作,以有效指導危險因素控制。

5.11BT承包商每項工作開工前,均應針對該項工程特點,依據當時的內、外條件,進行危害辯識、風險評價工作,以驗證風險控制計劃的符合性,指導有效的風險控制。

5.12工程項目管理部及BT承包商應建立并維持職業健康安全危害辯識、風險評價和危險控制活動的記錄,并隨時保持記錄的更新。

篇2:道路運輸危險源辨識制度

一、危險源的辨識

防止重大事故的第一步,是辨識或確認高危性的物質。由政府主管部門和權威機構在物質毒性、燃燒、爆炸特性基礎上,制定出危險物質及其臨界量標準。通過危險物質及其臨界量標準,可以確定哪些是可能發生事故的潛在危險源。

二、危險源的評價

根據危險物質及其臨界量標準進行危險源辨識和確認后,就應對其進行風險分析評價。

一般來說,危險源的風險分析評價包括下述幾個方面:

1、辨識各類危險因素及其原因與機制。

2、一次評價已辨識的危險事件發生的概率。

3、評價危險事件的后果。

4、進行風險評價,即評價危險事件發生率和發生后果的聯合作用。

5、風險控制即將上述評價結果與安全目標值進行比較,檢查風險值是否達到可接受水平,否則需進一步采取措施,降低危險水平。

三、危險源的安全報告

企業應對場所的安全生產負主要責任。在對危險源進行辨識和評價后,應對每一個危險源制定出一套嚴格的安全管理制度,通過技術措施和組織措施,對重大危險源進行嚴格控制和管理。

四、危險源的安全報告

要求企業應在規定的期限內,對已辨識和評價的危害性的設施,則應在其投入運轉之前提交安全報告。安全報告應詳細說明危險源的情況,可能引發事故的危險因素以及前提條件,安全操作和預防失誤的控制措施,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型,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及后果,限制事故后果的措施,現場應急預案等。

安全報告應根據危險源的變化以及新知識和技術進展情況進行修改和增補,并由政府部門經常檢查和評審

五、應急預案

應急預案是危險源控制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應負責制定現場應急預案,并且定期檢驗和評估現場應急預案和程序有效程度,以及在必要時進行修訂。場外應急預案的目的是抑制突發事件,減少事故對工人、居民和環境的危害。因此應急預案應提出詳盡、使用、明確和有效地技術與組織措施。政府主管部門應保證將發生事故時要采取的安全措施和正確做法的有關資料散發給可能受事故影響的公眾,并保證公眾充分了解發生重大事故時的安全措施,一旦發生重大事故,應盡快報警。每隔適當的時間應修訂和重新散發應急預案宣傳材料。收銀制度

篇3: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制度

1、目的

通過對危險源的正確辨識,系統地診斷車間、工藝過程或機械設備以及各種操作、管理和組織措施中的不安全因素,進而采取有效措施約束、控制不安全因素的發生發展,將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過到安全生產。

2、危險源辨識的方法

(1)詢問、交談。對于本組織的某項工作要主動與有經驗的人交流、了解工作中存在的危害。

(2)現場觀察。通過對作業環境的現場觀察,可發現其存在的危險源。

(3)查閱有關記錄。查閱組織以往的安全事故的記錄,從中吸取經驗,發現存在的危險源。

(4)獲取外部信息。從有關似組織、文獻資料等方面獲取有關危險源信息,加以分析研究,辨識本組織存在的危險源。

(5)工作任務分析。通過分析組織成員工作任務中所涉及的危害,可識別出有關的危險源。

3、風險評價的內容

(1)設備、設施風險評價。如作業現場照明、樓梯護欄、手欄等防護設施是否完好,與裝配、操作、維護、修理和拆卸有關的設備、裝置、機械是否存在危險因素。

(2)危險物料。如工具、物料等從高處墜落、可傷害眼睛的物質試濟、可通過皮膚接觸和吸收而造成傷害的物質等。

(3)交通運輸。各種交通運輸機具安全性能是否符合相關標準。

(4)火災和爆炸。油庫、庫房(尤其是炸藥庫)各種安全措施是否完好。

(5)行為性。如在平地上滑倒或跌倒,人員從高處墜落、員工的暴力行為等。

(6)工程地質。對各項工程從圖紙設計到工程質量情況進行全面審查,了解其安全性,是否存在危險源。

4、風險評價的程序(風險評價計劃)

(1)全面細致地了解系統的功能、結構、工藝條件等有關信息,包括系統或同類系統發生過的事故、事故原因和后果。

(2)收集與工藝系統有關的標準。

(3)按系統的功能、結構、系統安全性的因素及公認的安全要求,分析可能造成影響的部件、零件等。

(4)針對危險因素、提出相關安全要求及應達到的安全指標和應采取的安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