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危險源辨識評價與控制管理制度

危險源辨識評價與控制管理制度

2024-07-23 閱讀 9018

第一章?總則

為了辨識、評價施工生產活動中存在的職業安全衛生、環境危險源,評價其危險程度,依此實現對職業安全衛生、環境危險源進行全面管理和有效控制,并提供培訓等相關信息,特制定本制度。本制度適用于北京環能工程技術有限責任公司個(簡稱公司)。

第二章?機構及職責

各項目管理部門組織對所承擔建設、運營項目的危險源辨識、評價及危險源控制工作,負責填寫本單位的《危害辨識與危險評價表》、《環境因素辨識與評價表》和《危險控制計劃清單》、《環境因素控制計劃清單》。項目部負責本項目的危險源辨識、評價及危險源控制計劃的制定工作,負責填寫本項目《危害辨識與危險評價表》、《環境因素辨識與評價表》,組織制訂《危險控制計劃清單》、《環境因素控制計劃清單》并報公司主管部門審批后實施。公司技術部負責對危險源辨識、評價及危險源控制的指導工作,并負責各部門危險源辨識、評價的結果進行匯總、分析、評價及整理工作,編制出公司《危害辨識與危險評價表》、《環境因素辨識與評價表》和《危險控制計劃清單》、《環境因素控制計劃清單》,并監察項目部危險源控制計劃的執行。?

第三章?工作程序

?每年年初,技術部、各部門應針對本單位危險源辨識、評價及危險源控制計劃工作的需要,結合本單位生產活動的具體情況,組織制定《危害辨識與危險評價實施方案》、《環境因素辨識與評價實施方案》,并發布給相關項目。項目部按公司《危害辨識與危險評價實施方案》、《環境因素辨識與評價實施方案》,對本項目所有作業活動,所有進入作業場所的人員的活動,以及所有作業場所內的設施進行危險源辨識、評價,填寫《危害辨識與危險評價表》、《環境因素辨識與評價表》。?技術部將各項目部上報的危險源辨識與評價結果匯總為本單位的《危害辨識、危險評價表》、《環境因素辨識、環境評價表》,分析、評價出不可接受的重大的職業安全衛生風險、重大環境因素,編制《危害辨識與危險評價報告》、《環境因素辨識與評價報告》,制定并發布公司《危險控制計劃清單》、《環境因素控制計劃清單》,督促各部門落實危險有害因素控制措施。公司總工程師審核并發布公司直管工程《危險源控制計劃清單》、《環境因素控制計劃清單》。并對各項目部的危險源控制計劃的實施情況進行監控。當發生以下情況時,應按照上述描述重新進行危險因素和環境因素的辨識與評價工作:

(一)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的運用;

(二)法律、法規發生變化;

(三)生產活動發生重大變化;

(四)方針、目標發生重大調整;

(五)與職業安全衛生和環境有關的其他情況發生變化。

項目部在工程項目開工前或運營項目開機前,應依據當時的內外條件,針對本項目進行一次總體的危險源辨識、評價工作,以指導有效的危險源控制。項目部在每項單位工程開工前,均應對該項工程,依據當時的內、外條件,進行危險源辨識、評價工作,上報項目管理部門審定。

第四章?危險源的辨識內容方法

危險源辨識內容工作環境:包括周圍環境、工程地質、地形、自然災害、氣象條件、資源交通、搶險救災支持條件等;平面布局:功能分區(生產、管理、輔助生產、生活區);高溫、有害物質、噪聲、輻射、易燃、易爆、危險品設施布置;建筑物、構筑物布置;風向、安全距離、衛生防護距離等;運輸路線:施工便道、各施工作業區、作業面、作業點的貫通道路以及與外界聯系的交通路線等;生產工藝工序:物資特性(毒性、腐蝕性、燃爆性)溫度、壓力、速度、作業及控制條件、事故及失控狀態;機具、設備:高溫、低溫、腐蝕、高壓、振動、關鍵部位的備用設備、控制、操作、檢修和故障、失誤時的緊急異常情況;機械設備的運動部件和工件、操作條件、檢修作業、誤運轉和誤操作;電氣設備的斷電、觸電、火災、爆炸、誤運轉和誤操作,靜電、雷電;危險性較大設備和高處作業設備:如提升、起重設備等;特殊裝置、設備:鍋爐房、危險品庫房等;有害作業部位:粉塵、毒物、噪聲、振動、輻射、高溫、低溫等;各種設施:管理設施、事故應急搶救設施、輔助生產、生活設施等;勞動組織生理、心理因素和人機工程學因素等。危險源辨識方法危險因素與危害因素分類。

為了便于進行危險源辨識和分析,首先應對危險因素與危害因素按照事故類別和職業病類別進行分類,共分為20類:

物體打擊:是指失控物體的慣性力造成人身傷亡事故。如落物、滾石、錘擊、碎裂、砸傷和造成的傷害,不包括機械設備、車輛、起重機械、坍塌、爆炸引發的物體打擊;車輛傷害:是指本企業機動車輛引起的機械傷害事故。如機動車在行駛中的擠、壓、撞車或傾覆等事故;機械傷害:是指機械設備與工具引起的絞、碾、碰、割、戳、切等傷害。如工具或刀具飛出傷人,切削傷人,手或身體被卷入,手或其他部位被刀具碰傷,被轉動的機具纏壓住等。不包括車輛、起重機械引起的傷害;起重傷害,是指從事各種起重作業時引起的機械傷害事故。不包括觸電、檢修時制動失靈引起的傷害,上下駕駛室時引起的墜落;觸電:指電流流經人身,造成生理傷害的事故,包括雷擊傷亡事故;淹溺:包括高處墜落淹溺,不包括隧道、洞室透水淹溺;灼燙:是指火焰燒傷、高溫物體燙傷、化學灼傷(酸、堿、鹽、有機物引起的體內外灼傷)、物理灼傷(光、放射性物質引起的體內外灼傷),不包括電灼傷和火災引起的燒傷;火災:指造成人員傷亡的企業火災事故,不包括非企業原因造成的火災;高處墜落:是指在高處作業中發生墜落造成的傷亡事故,包括腳手架、平臺、陡壁施工等高于地面和墜落,也包括由地面墜入坑、洞、溝、升降口、漏斗等情況,不包括觸電墜落事故;坍塌:是建筑物、構筑物、堆置物等倒塌以及土石塌方引起的事故。適用于因設計或施工不合理而造成的倒塌,以及土方、巖石發生的塌陷事故。如建筑物倒塌、腳手架倒塌,挖掘溝、坑、洞時土石塌方等情況;冒頂片幫:指隧道洞室工作面、巷道側壁由于支護不當、壓力過大造成的坍塌,稱為片幫;拱部、頂板垮落為冒頂;透水:指地下開挖或其他坑道作業時,意外水源帶來的傷亡事故;放炮;是指爆破作業中發生的傷亡事故;瓦斯爆炸:指可燃性氣體瓦斯、煤塵與空氣混合形成了達到燃燒極限的混合物,接觸火源時,引起的化學性爆炸事故;火藥爆炸:是指火藥、炸藥及其制品在生產、加工、運輸、貯存中發生的爆炸事故;鍋爐爆炸:指鍋爐發生的物理性爆炸事故;容器爆炸:容器(壓力容器、汽瓶的簡稱)是指比較容易發生事故,且事故危害性較大的承受壓力載荷的密閉裝置。其他爆炸:不屬于上述爆炸的事故;中毒和窒息:指人體接觸有毒物質,如在誤吃有毒食物或呼吸有毒氣體引起的人體急性中毒事故,或在暗井、涵洞、地下管道等不通風的地方工作,因為氧氣缺乏有時會發生突然暈到,甚至死亡的事故稱為窒息。其他傷害:凡不屬于上述傷害的事故均稱為其他傷害。如扭傷、跌傷、凍傷、野獸咬傷、釘子扎傷等。危險源辨識方法調查法:按上述內容在現場進行調查、辨識;全檢查表辨識法:辨識按辯識內容編制安全檢查表,進行辨識;經驗法:辨識人員結合以往經驗進行辨識。危險源的確定要點危險險源一般出現在:基礎開挖、起吊作業、多人高處作業、高壓電氣、鍋爐壓力容器、油料、爆破物品貯運、受限空間作業、動火動焊等場所或環節。危險源的確定要防止遺漏,不僅要分析正常施工、操作時的危險因素,更重要的是要充分考慮組織活動的3種時態(過去、現在、將來)和3種狀態(正常、異常、緊急)下潛在的各種危險,分析支撐系統垮塌、支護失效,設備、裝置破壞及操作失誤可能產生嚴重后果的危險因素。重大危險源是指能導致重大事故發生的危險因素,具有傷亡人數眾多、經濟損失嚴重、社會影響大的特征。風險評價辦法

組織具有一定專業知識人員,在熟悉作業現場、相關法規、標準、評價方法后采用條件危險性評價法(LEC法)進行風險評價。

作業條件危險性評法用與系統風險有關的三種因素之積來評價操作人員傷亡風險大小,這三種因素是:L(事故發生的可能性)、E(人員暴露于危險環境中的頻繁程度)和C(一旦發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其賦分標準見下表:

?事故發生的可能性(L)

序號

分數值

事故發生的可能性

備注

1

10

完全可以預料

2

6

相當可能

3

3

可能,但不經常

4

1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5

0.5

很不可能,可以設想

6

0.2

極不可能

7

0.1

實際不可能

人員暴露于危險環境中的頻繁程度(E)

序號

分數值

人員暴露于危險環境中的頻繁程度?

備注

1

10

連續暴露

2

?6?

每天工作時間內暴露

3

3?

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4

2

每月一次暴露

5

1?

每年幾次暴露

6

0.5

非常罕見的暴露

發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C)

序號

分數值

發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備注

1

100

大災難,許多人死亡,或造成重大財產損失

2

40

災難,數人死亡,或造成很大財產損失

3

15

非常嚴重,一人死亡,或造成一定的財產損失

4

7

嚴重,重傷,或造成較小的財產損失

5

3

重大,致殘,或很小的財產損失

6

1

引人注目,不利于基本的安全衛生要求

2.由評價小組成員共同確定每一危險源的LEC各項分值,然后再以三個分值的乘積來評價作業條件危險性的大小,即:

D=L*E*C

3.將D值與危險性等級劃分標準中的分值相比較,進行風險等級劃分,若D值大于120分,則應定為重大危險源。危險源評價情況填入《危險源評價表》內。

?根據風險值D進行風險等級劃分

序號

分值

級別

危險程度

1

大于320

一級

極其危險,不能繼續作業(制定專項方案及應急預案)

2

120-320

二級

高度危險,要立即停工整改(制定專項方案及應急預案)

3

70-120

三級

顯著危險,需要立即整改(編制專項方案)

4

20-70

四級

一般危險,需要加強過程控制

5

小于20

五級

?稍有危險,通過管理可以消除

第五章?監控管理

?控制措施:A-運行控制;B-培訓;C-定期檢測;D-健全管理制度、作業規程;E-制定管理方案。相關單位應建立并保持危險源辨識、評價和及危險源控制活動的記錄。

第六章?附則

本制度由公司安委會辦公室負責解釋。本制度自頒布之日起執行。

篇2:道路運輸危險源辨識制度

一、危險源的辨識

防止重大事故的第一步,是辨識或確認高危性的物質。由政府主管部門和權威機構在物質毒性、燃燒、爆炸特性基礎上,制定出危險物質及其臨界量標準。通過危險物質及其臨界量標準,可以確定哪些是可能發生事故的潛在危險源。

二、危險源的評價

根據危險物質及其臨界量標準進行危險源辨識和確認后,就應對其進行風險分析評價。

一般來說,危險源的風險分析評價包括下述幾個方面:

1、辨識各類危險因素及其原因與機制。

2、一次評價已辨識的危險事件發生的概率。

3、評價危險事件的后果。

4、進行風險評價,即評價危險事件發生率和發生后果的聯合作用。

5、風險控制即將上述評價結果與安全目標值進行比較,檢查風險值是否達到可接受水平,否則需進一步采取措施,降低危險水平。

三、危險源的安全報告

企業應對場所的安全生產負主要責任。在對危險源進行辨識和評價后,應對每一個危險源制定出一套嚴格的安全管理制度,通過技術措施和組織措施,對重大危險源進行嚴格控制和管理。

四、危險源的安全報告

要求企業應在規定的期限內,對已辨識和評價的危害性的設施,則應在其投入運轉之前提交安全報告。安全報告應詳細說明危險源的情況,可能引發事故的危險因素以及前提條件,安全操作和預防失誤的控制措施,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型,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及后果,限制事故后果的措施,現場應急預案等。

安全報告應根據危險源的變化以及新知識和技術進展情況進行修改和增補,并由政府部門經常檢查和評審

五、應急預案

應急預案是危險源控制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應負責制定現場應急預案,并且定期檢驗和評估現場應急預案和程序有效程度,以及在必要時進行修訂。場外應急預案的目的是抑制突發事件,減少事故對工人、居民和環境的危害。因此應急預案應提出詳盡、使用、明確和有效地技術與組織措施。政府主管部門應保證將發生事故時要采取的安全措施和正確做法的有關資料散發給可能受事故影響的公眾,并保證公眾充分了解發生重大事故時的安全措施,一旦發生重大事故,應盡快報警。每隔適當的時間應修訂和重新散發應急預案宣傳材料。收銀制度

篇3: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制度

1、目的

通過對危險源的正確辨識,系統地診斷車間、工藝過程或機械設備以及各種操作、管理和組織措施中的不安全因素,進而采取有效措施約束、控制不安全因素的發生發展,將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過到安全生產。

2、危險源辨識的方法

(1)詢問、交談。對于本組織的某項工作要主動與有經驗的人交流、了解工作中存在的危害。

(2)現場觀察。通過對作業環境的現場觀察,可發現其存在的危險源。

(3)查閱有關記錄。查閱組織以往的安全事故的記錄,從中吸取經驗,發現存在的危險源。

(4)獲取外部信息。從有關似組織、文獻資料等方面獲取有關危險源信息,加以分析研究,辨識本組織存在的危險源。

(5)工作任務分析。通過分析組織成員工作任務中所涉及的危害,可識別出有關的危險源。

3、風險評價的內容

(1)設備、設施風險評價。如作業現場照明、樓梯護欄、手欄等防護設施是否完好,與裝配、操作、維護、修理和拆卸有關的設備、裝置、機械是否存在危險因素。

(2)危險物料。如工具、物料等從高處墜落、可傷害眼睛的物質試濟、可通過皮膚接觸和吸收而造成傷害的物質等。

(3)交通運輸。各種交通運輸機具安全性能是否符合相關標準。

(4)火災和爆炸。油庫、庫房(尤其是炸藥庫)各種安全措施是否完好。

(5)行為性。如在平地上滑倒或跌倒,人員從高處墜落、員工的暴力行為等。

(6)工程地質。對各項工程從圖紙設計到工程質量情況進行全面審查,了解其安全性,是否存在危險源。

4、風險評價的程序(風險評價計劃)

(1)全面細致地了解系統的功能、結構、工藝條件等有關信息,包括系統或同類系統發生過的事故、事故原因和后果。

(2)收集與工藝系統有關的標準。

(3)按系統的功能、結構、系統安全性的因素及公認的安全要求,分析可能造成影響的部件、零件等。

(4)針對危險因素、提出相關安全要求及應達到的安全指標和應采取的安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