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險有害因素辨識及評價
一、幾個概念(術語定義)1.危險:根據系統安全工程的觀點,危險是指系統中存在導致發生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超過了人們的承受程度。從危險的概念可以看出,危險是人們對事物的具體認識,必須指明具體對象,如危險環境、危險條件、危險狀態、危險物質、危險場所、危險人員、危險因素等。一般用危險度來表示危險的程度。在安全生產管理中,危險度用生產系統中事故發生的可能性與嚴重性給出,即:R=f(F,C)式中R———危險度F———發生事故的可能性C———發生事故的嚴重性2.危險源:就是可能導致傷害或疾病、財產損失、工作環境破壞或這些情況的根源或狀態。從安全生產角度,危險源是指可能造成人員傷害、疾病、財產損失、作業環境破壞或其他損失的根源或狀態。從這個意義上講,危險源可以是一次事故、一種環境、一種狀態的載體,也可以是可能產生不期望后果的人或物。企業中的危險源(點):是指在企業里的設備、作業場所和崗位潛在著可能發生事故的危險有害因素,這些設備、場所和崗位一旦發生事故會導致人身傷亡、建筑物破壞、設備損壞,是重點控制和管理的部位。危險源有兩種,一種是本質型危險源(點),另一種是轉化型危險源(點)。本質型危險源(點)是指生產設備、設施、場所、環境固有的,其本質是危險的,不管采取何種對策、措施及管理方法,均難以改變其危險屬性。轉化型危險源(點)是指原來不是危險的,因使用不當、管理不善、年久失修等因素的影響,致使該崗位、設備、場所潛在產生的不安全因素。危險、有害因素就是危險源。危險因素是指能對人造成傷亡或對物造成突發性損害的因素(作業場所、設備及設施的不安全狀態,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管理上的缺陷),是引發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有害因素是指能影響人的身體健康、導致疾病或對物造成慢性損害的因素(生產作業環境中存在的、可能使作業人員某些器官和系統發生異常改變、形成急性或慢性病變的因素)。3.危險源辨識:是識別危險源的存在并確定其特性的過程。危險源辨識可以理解為從企業的生產活動中識別出可能造成人員傷害、財產損失和環境破壞的因素,并判定其可能導致的事故類別和導致事故發生的直接原因的過程。??4.風險和風險評價:風險是某一特定危險情況發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結合,是評估風險大小以及確定風險是否可容許的全過程。5.可容許風險與安全:可容許風險是根據組織的法律義務和職業健康方針,已降至組織可接受程度的風險。6.安全:是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損害風險的狀態。二、危險源辨識的意義(一)、進行危險源辨識是國家安全生產法律法規的要求。《安全生產法》將“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定為我國安全生產工作的基本方針。這一方針是我國安全生產工作長期經驗的總結,可以說是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安全生產關系到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關系到企業健康發展。實踐證明,要搞好安全生產工作,必須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這一方針。1、安全第一:就是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在處理安全與生產的關系上,要始終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優先考慮從業人員的人身安全,實行“安全優先”的原則。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努力實現生產經營目標。2、預防為主;就是按照系統化、科學化的管理思想,按照事故發生的規律和特點,千方百計預防事故的發生,做到防患于未然,將事故消滅在萌芽狀態。保證安全生產的各項措施中,把預防措施置于主導地位,把安全工作的重點放在事故和事故險兆發生之前。(1)新建、改建、擴建工作及進行企業技術改造時,要全面考慮其技術條件符合勞動安全衛生的各項要求,勞動保護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2)有計劃地不斷更新工藝設備,盡量采用符合勞動安全衛生要求的先進技術和裝備,提高安全衛生的本質條件水平。(3)采用系統工程等現代管理方法加強安全管理,及時消除各類事故隱患。(4)開展經常性的安全教育和特種作業人員的培訓,提高全員安全生產意識和防災消災能力。(5)建立安全生產管理機構在計劃、布置、檢查、總結、評比生產工作的同時,把安全工作作為重要內容,同時計劃、布置、檢查總結和評比,并加強監督檢查。3、綜合治理:只有認真治理隱患,有效防范事故,才能把“安全第一”落到實處。事故源于隱患,防范事故的有效辦法,就是主動排查、綜合治理各類隱患,把事故消滅在萌芽狀態。綜合治理是安全生產方針的基石,是安全生產工作的重心所在。“貫徹黨的安全生產方針,必須堅持標本兼治,重在治本。堅持標本兼治,探尋和采取治本之策。綜合運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從發展規劃、行業管理、安全投入、科技進步、經濟政策、教育培訓、安全立法、激勵約束、企業管理、監管體制、社會監督以及追究事故責任、查處違法違紀等方面著手,解決影響制約安全生產的歷史性、深層次問題,建立安全生產長效機制。”(二)進行危險源辨識是企業實現安全生產目標的要求。企業的生產安全管理實際就是風險管理,管理的內容包括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危險預警與監測管理、事故預防與風險控制管理及應急管理。企業為實現自己的生產經營目標,必須要加強安全管理,辨識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各種危險有害因素、評價風險、制定預防措施,最大限度的控制事故的發生,保障從業人員的生命安全,減少財產損失。(三)進行危險源辨識是員工自我保護的需要。生產經營活動中存在著諸多危險有害因素,從業人員在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時,為了保證自己的健康與安全,必須要及時辨識出各種危險,提前做好預防和控制這些危險的措施,以此來規避事故風險,保護自己在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中的安全與健康。(四)進行危險源辨識是生產經營單位建立與運行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的要求。生產經營單位建立與運行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的目的是實現事故預防,而危險源是導致事故的根源。所以危險源是職業健康安全的核心問題,而危險源辨識則是危險源控制的起點。危險源的辨識是企業建立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的初始評審階段的一項主要工作,同時也是體系的核心要素。因此危險源的辨識格外重要。三、危險源辨識的基本要求(1)危險源辨識范圍:所有常規和非常規活動,所有人員,所有設備設施(包括可能接觸的外單位的作業設備設施)。(2)危險源辨別內容: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環境的不安全因素和管理缺陷。(3)針對具體作業活動進行危險源識別時,要從作業活動必需的防護用品,使用的工具器,全員作業行為,接觸和使用的設備設施(建、構筑物),相關方(人員)、作業環境6個方面的內容和順序進行辨識。(4)危險源辨識應全面分析設備、材料性質、生產工藝、作業條件、生產經驗、組織管理措施等方面可能引發事故的潛在問題。(5)危險源辨識應考慮“三、三、三、七”的要求。所謂“三、三、三、七”,是指三種狀態,三種時態,三個全面,七個方面。三種狀態:正常、異常、緊急;三種時態:過去、現在、將來;三個全部:全部活動、全部人員、全部設備;七種類型(安全):機械能、電能、熱能、化學能、放射性、生物因素、人機工程因素(生理、心理)。四、危險源的分類?(一)根據危險源在事故發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把危險源劃分為兩大類。1、第一類危險源。根據能量意外釋放理論,能量或危險物質的意外釋放是傷亡事故發生的物理本質。因此把系統中存在的、可能發生意外釋放的能量或危險物質稱作第一類危險源(包括各種能量源和能量載體)。為了防止第一類危險源導致事故,必須采取措施約束、限制能量或危險物質,控制危險源。例如:焦化分廠化產區中的儲罐、油罐、脫苯塔、洗苯塔等,動力分廠煤氣柜、氧氣、氬氣、氮氣球罐、儲存輸送危險介質氣體的管道、氧氣瓶、乙炔瓶等,則是第一類危險源。2、第二類危險源。正常情況下,系統中能量或危險物質受到約束或限制,不會發生意外釋放,即不會發生事故。但是,一旦這些約束或限制能量或危險物質的措施受到破壞或失效,則將發生事故。因此把導致約束、限制能量措施失效或破壞的各種不安全因素稱作第二類危險源(人-物-環境)。第二類危險源主要包括物的故障、人的失誤、環境因素三個方面。對第一類危險源,生產經營單位通過制定的相關管理辦法或其他管理制度,規范人的行為、物的狀態和環境因素,控制事故的發生,這些辦法或制度則是限制措施。但如果設備存在不安全狀態、作業人員在作業過程中違規作業、作業場所環境中有不安全因素,這些不安全因素就是第二類危險源。3、事故起因分析。一起傷亡事故的發生往往是兩類危險源共同作用的結果。第一類危險源是傷亡事故發生的能量主體,決定事故后果的嚴重程度。第二類危險源是第一類危險源造成事故的必要條件,決定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兩類危險源相互關聯、相互依存。第一類危險源的存在是第二類危險出現的前提,第二類危險源的出現是第一類危險源導致事故的必要條件。因此,危險源辨識的首要任務是辨識第一類危險源,在此基礎上再辨識第二類危險源。(二)按導致事故的直接原因進行分類根據《生產過程危險和有害因素分類與代碼》(GB/T13681-1992)的規定,將生產過程中的危險和有害因素分為6大類:1、物理性危險、有害因素1設備設施缺陷2防護缺陷?3電危害?4噪聲5振動危害6電磁危害?7運動物危害?8明火9高溫物質?10低溫物質11粉塵和氣溶膠12作業環境不良13信號缺陷?14標志缺陷15其他物理性危險和有害因素2、化學性危險、有害因素1易燃易爆性物質2自燃性物質?3有毒物質4腐蝕性物質5其它化學性危險有害因素3、生物性危險、有害因素1致病微生物2傳染病媒介物?3致害動物4致害植物5其它生物性危險有害因素4、心理生理危險、有害因素1負荷超限2健康狀況異常3從事禁忌作業?4心理異常5辨識功能缺陷6其它心理生理危險有害因素5、行為性危險、有害因素1指揮錯誤?2操作錯誤3監護錯誤?4其他錯誤?5其他行為性危險有害因素6、其他危險、危害因素?(三)參照事故類別分類?危險源是導致事故的根源,危險源辨識既要識別危險、有害因素,又要判定可能導致的事故類別。事故在GB/T28001-20**-3.1中被定義為“造成死亡、疾病、傷害、損壞或其他損失的意外情況”。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OHSMS)關注的是活動和過程的非預期結果,這些非預期的結果可能是負面的、不良的,甚至是惡性的。對于人員來說,這種不良結果可能是死亡、疾病和傷害。?按《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分類》(GB6441-86),根據導致事故的原因、致傷物和傷害方式等,將危險因素分為20類:1.物體打擊;2.車輛傷害;3.機械傷害;被物體絞、碾、掛、割、擠、撞擊等4.起重傷害;5.觸電;6.淹溺;7.灼傷;8.火災;9.高處墜落;10.坍塌;11.冒頂片幫;12透水;13.放炮;14.火藥爆炸;15.瓦斯爆炸;16.鍋爐爆炸;17.容器爆炸;18.其他爆炸;19.中毒和窒息;20.其他傷害。五、危險源辨識方法危險源辨識是確認危害的存在并確定其特性的過程。即找出可能引發事故導致不良后果的材料、系統、生產過程或工廠的特征。因此,危險源辨識有兩個關鍵任務:識別可能存在的危險因素,辨識可能發生的事故后果。常用的危險源辨識方法有:1、直觀經驗分析法:適用于有可供參考先例、有以往經驗可以借鑒的系統。(1)對照、經驗法。對照分析法是對照有關標準、法規、檢查表或依靠分析人員的觀察能力,借助于經驗和判斷能力直觀地對評價對象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的方法。缺點是容易受到分析人員的經驗和知識等方面的限制,對此,可采用檢查表的方法加以彌補。(2)類比方法。利用相同或類似工程或作業條件的經驗和勞動安全衛生的統計資料來類推、分析評價對象的危險因素。總結生產經驗有助于辨識危險,對以往發生過的事故或未遂事故的原因進行分析,不難找出危險因素。2、系統安全分析法系統安全分析法是應用系統安全工程評價方法中的某些方法進行危險有害因素的辨識。常用于復雜、沒有事故經驗的新開發系統。(事件樹、事故樹)六、風險評價與風險控制策劃(一)風險評價1、危險辨識、風險評價過程的基本步驟劃分作業活動→辨識危害→確定風險→確定風險是否可承受→制定風險控制措施計劃→評審風險控制計劃的充分性。2、風險評價的基本方法風險評價是體系的一個關鍵環節,也是最先進行的環節,目的是對現階段的危險源所帶來的風險進行評價分級,根據評價分級結果有針對性地進行風險控制,從而取得良好的職業健康安全績效,達到持續改進的目的。常用的風險評價方法有: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法(LEC)、工作危害分析(JHA)、安全檢查分析(SCL)、預危險性分析(PHA)、危險與可操作性分析(HAZOP)、實效模式與影響分析(FMEA)、故障樹分析(FTA)及事件樹分析(ETA)等方法。危險評價包括危險辨識和危險評價兩部分。(1)安全檢查表為了系統地找出系統中的不安全因素,把系統加以剖析,查出各層次的不安全因素,然后確定檢查項目,以提問的方式把檢查項目按系統的組成順序編制成表,以便進行檢查或評審,這種表就叫作安全檢查表。其主要內容有:(1)總體要求;如工廠設置、平面布置、建筑標準、交通道路等。(2)生產工藝;原料、材料、燃料、生產過程、輸送儲存等。(3)機械設備;機械設備本身的安全狀態及其對人和物的可能傷害。(4)操作管理;管理體制、規章制度、教育訓練等。(5)人機工程;工作環境、工業衛生、人機結合面要求等。(6)防災措施;消防及急救措施等。(2)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法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法是一種簡單易行的評價人們在具有潛在危險性環境中作業時的危險性半定量評價方法。主要是利用將在某種具有潛在的危險性環境中發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L)、人出現在危險環境下的頻繁程度或時間(E)和一旦發生事故以后可能產生的后果(C)等三個因素的綜合影響進行分析,確定出某一作業的危險性的方法。被評價的作業其危險性D=L*E*C。(L、E、C的取值分別見下表)發生事故的可能性(L)分數值事故發生的可能性10完全可能預料6相當可能發生3可能,但不經常1可能性小,完全意外0.5很不可能,可以設想0.2極不可能0.1實際不可能暴露于危險環境的頻繁程度(E)分數值暴露于危險環境的頻繁程度10連續暴露6每天工作時間暴露3每周一次暴露2每月一次暴露1每年幾次暴露0.5非常罕見地暴露一旦發生事故產生的后果(C)分數值暴露于危險環境的頻繁程度100大災難,許多人死亡40災難,數人死亡15非常嚴重,一人死亡7嚴重,重傷3重大,致殘1引人注目,需要救護根據經驗,總分在20分以下是低危險的;總分值在70-160之間,就有顯著的危險性,需要及時整改;如果分值在160-320之間,就是一種必須立即采取措施進行整改的高度危險環境;總分值大于320時,表示環境非常危險,應立即停止生產直到環境得到改善為止。實際應用中可根據情況予以修正。D值所代表的危險性與我公司危險源(點)的等級劃分對應情況分別見下表:危險等級劃分(D)分數值危險程度大于320極其危險,不能繼續作業160-320高度危險,需要立即整改70-160顯著危險,需要整改20-70一般危險,需要注意20稍有危險,可以接受對應于我公司危險源(點)的等級劃分如下:大于160160-7070-20小于20A(一級)B(二級)C(三級)D(四級)?(二)風險控制策劃1、選擇風險控制措施時應考慮的因素選擇風險控制措施時應考慮下列因素:如果可能,完全消除危險源或風險,如用安全品取代危險品;如果不可能消除,應努力降低風險,如使用低壓電;可能情況下,使工作適合于員工,如考慮員工的精神和體能等因素;利用技術進步,改善控制措施;保護每個工作人員的措施;將技術管理與程序控制結合起來;引入計劃的諸如機構安全防護裝置的維護需求;在其控制方案均已考慮過后,作為最終手段,使用個人防護用品;應急方案的需求;預防性測定指標對于監視控制措施是否符合計劃要求十分必要。?企業在選擇風險控制措施時,也應考慮以下內容:(1)控制措施可行性和可靠性;(2)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3)控制措施的經濟合理性及企業的經營運行情況;(4)可靠的技術保障服務。企業選擇的控制措施應包括:(1)工程技術措施,實現本質安全;(2)管理措施,規范安全管理;(3)教育措施,提高從業人員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識;(4)個體防護措施,減少職業傷害。企業應根據風險評價的結果,落實所選定的風險控制措施,將風險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預防事故發生。企業應將風險評價的結果及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對從業人員進行宣傳、培訓,使其熟悉工作崗位和作業環境中的風險及所應采取的控制措施。2、制定風險控制計劃的注意事項風險控制計劃應在實施前予以評審,應針對以下內容進行評審;計劃的控制措施是否使風險降低到可行水平;是否產生新的危險源;是否已選定了投資效果最佳的解決方案;受影響的人員如何評價計劃的預防措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計劃的控制措施是否會被用于實際工作中。3、風險信息更新企業應不間斷地組織風險評價工作,識別與生產經營活動有關的風險和隱患;應定期評審或檢查風險控制結果。當下列情況發生時,企業應及時進行風險評價:(1)有新的或變更的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2)有操作變化或工藝改變;(3)有新建、改建、擴建、技改項目;(4)有對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認識;(5)組織機構發生大的調整。(三)風險評價的意義1)系統地從計劃、設計、制造、運行等過程考慮安全技術和安全管理問題,找出生產過程中潛在的危險、危害因素,并提出相應的安全措施。2)對潛在事故進行定性、定量分析和預測,建立使系統安全的最優方案。3)評價設備、設施和系統的設計是否使收益與危險達到最合理的平衡。4)找出管理上存在的問題。5)為實現安全管理的系統化、標準化和科學化提供依據和條件。6)為安全生產綜合管理部門實施監察、管理提供依據。7)通過人員的參與,提高他們的安全意識和能力。8)全面提高安全管理和安全生產水平。危害辯識、風險評價、控制、安全評價檢查表舉例?例1:氣柜安全評價檢查表序號評價內容說明評價標準應得分實得分1氣柜各節及柜頂無泄漏。一處泄漏扣2分102各節水封槽保持滿水,水槽保持少量溢流水。一節泄漏扣5分203導輪、導軌運行正常,油蓋有油。達不到要求不得分204各節之間防靜電連接完好、可靠。不符合要求不得分105氣柜接地線完好無損,電阻不大于10Ω。達不到要求不得分106配備可燃氣體檢測報警器,定期校驗,保證完好。一個不好不得分107高低液位報警準確完好。一個不準不得分20合計100例2:危險源辨識及風險評價表序號作業活動危險源可能導致的事故風險評價風險等級控制措施LECD
篇2:道路運輸危險源辨識制度
一、危險源的辨識
防止重大事故的第一步,是辨識或確認高危性的物質。由政府主管部門和權威機構在物質毒性、燃燒、爆炸特性基礎上,制定出危險物質及其臨界量標準。通過危險物質及其臨界量標準,可以確定哪些是可能發生事故的潛在危險源。
二、危險源的評價
根據危險物質及其臨界量標準進行危險源辨識和確認后,就應對其進行風險分析評價。
一般來說,危險源的風險分析評價包括下述幾個方面:
1、辨識各類危險因素及其原因與機制。
2、一次評價已辨識的危險事件發生的概率。
3、評價危險事件的后果。
4、進行風險評價,即評價危險事件發生率和發生后果的聯合作用。
5、風險控制即將上述評價結果與安全目標值進行比較,檢查風險值是否達到可接受水平,否則需進一步采取措施,降低危險水平。
三、危險源的安全報告
企業應對場所的安全生產負主要責任。在對危險源進行辨識和評價后,應對每一個危險源制定出一套嚴格的安全管理制度,通過技術措施和組織措施,對重大危險源進行嚴格控制和管理。
四、危險源的安全報告
要求企業應在規定的期限內,對已辨識和評價的危害性的設施,則應在其投入運轉之前提交安全報告。安全報告應詳細說明危險源的情況,可能引發事故的危險因素以及前提條件,安全操作和預防失誤的控制措施,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型,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及后果,限制事故后果的措施,現場應急預案等。
安全報告應根據危險源的變化以及新知識和技術進展情況進行修改和增補,并由政府部門經常檢查和評審
五、應急預案
應急預案是危險源控制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應負責制定現場應急預案,并且定期檢驗和評估現場應急預案和程序有效程度,以及在必要時進行修訂。場外應急預案的目的是抑制突發事件,減少事故對工人、居民和環境的危害。因此應急預案應提出詳盡、使用、明確和有效地技術與組織措施。政府主管部門應保證將發生事故時要采取的安全措施和正確做法的有關資料散發給可能受事故影響的公眾,并保證公眾充分了解發生重大事故時的安全措施,一旦發生重大事故,應盡快報警。每隔適當的時間應修訂和重新散發應急預案宣傳材料。收銀制度
篇3:危險有害因素辨識風險評估制度
1、為了更好的對危險有害因素進行辨識和評估特制訂本制度,本制度適用于臨猗分公司。
2、危險有害因素的辨識和風險評估由各分廠安環處牽頭,各職能部門具體負責。
3、各職能部門要全面有序進行危險、有害因素的識別,從廠址、總平面布置、道路運輸、建(構)筑物、生產工藝、物流、主要設備裝置、作業環境、安全措施管理等方面進行,不能漏項和缺項。
4、危險有害因素辨識時,要采用多種辨識和評估方法,如采用安全檢查表、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法等方法。
5、危險有害因素辨識完后,各單位要根據風險評估提出針對性的對策措施。
6、危險有害因素每年進行一次辨識,遇到下列情況時應加強辨識:
6.1與企業有關的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發生變化時;
6.2任何新的或修改的活動引入之前(如采用新工藝、新的原材料、新改擴建項目等);
6.3有關危險源和風險評價的新知識、新技術出現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