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班補休制度
加班補休制度
加班補休制度,也稱為“調休”制度,是針對職工加班行為的一種時間性的補償制度,在很多企業都有實施。 其實施的法律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四十四條第二款 休息日安排勞動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補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資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資報酬,以及《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的十三條第二款——用人單位依法安排勞動者在休息日工作,而又不能安排補休的,按照不低于勞動合同規定的勞動者本人日或小時工資標準的200%支付勞動者工資;
首先,從字面理解,用人單位在休息日安排職工加班,可以首先安排補休,實在不能補休的,再考慮支付加班工資,也就是說,雙休日加班,是安排補休還是支付加班費,決定權在用人單位,職工沒有選擇權。 這從法理上講,有失公平。
其次,到底補休是個什么概念?《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和《工資支付暫行規定》并沒有明確表述,對補休時間,適用條件,使用期限等,各地方政府執行的相關規定都不盡相同,也有可爭議之處。比如,有的規定補休時間是“不少于同等加班時間”,有的是“在六個月內給予同等時間調休”。
再次,不管是時間性補償,還是貨幣性補償,其補償的對象是一樣,顯現出的價值也必須一樣。安排同等時間的補休,只相當于支付一倍的工資,用人單位出于經濟利益的立場,會更傾向于選擇加班補休制度,特別是在流動資金緊張的企業單位,選擇補休制度,可以緩解資金的壓力。而我們的常識知道,在連續工作后的加班,其身心的疲勞程度比正常情況下更為嚴重,僅用同等時間作為補償,是不科學,也是不夠人性的。用同等時間的補休代替兩倍的加班工資,雖然不觸犯目前的法律規定,但也是一種“柔性侵權”。
第四,由于企業有用工自主權,在是否同意加班上,相對弱勢的勞動者并沒有多少選擇權,因懼怕失業等非情愿性原因而加班的大有人在,在休息日加班的補償方式上,勞動者也沒有選擇權。如果法律不給予明確的規定,現實中的勞動者無法與用人單位在一個層面上進行協商。
第五,因為現行勞動法規對補休制度規定不夠明確,用工單位操作彈性很大,一些單位甚至惡意鉆空子。比如,對延長工作時間,勞動法有明確規定每月不超過36小時,但是,對休息日加班卻無總量控制,那么,用人單位就可以在承諾給予補休的前提下,要求職工連續加班而不觸犯法律,而一些嚴重的工傷事故往往都因連續加班疲勞所致。
綜上所述,為保證勞動者利益,建立和-諧用工制度,必須從法律層面上來規范加班補休制度,對其補休時間、適用條件、使用期限都要做明確的指導性規定。
篇2:跟班干部按時參加班前會現場交接班制度
1、跟班工長必須參加班前會,并在班前30分鐘配合值班干部對職工進行安全教育。
2、跟班干部不參加班前會不得下井跟班。
3、跟班干部下井跟班做到第一進班,最后一個出班。
4、跟班人員進班后必須查找安全隱患,及時處理隱患,達到安全條件時方可組織正常生產。
5、跟班干部及時向本隊值班匯報當班安全問題,當班遺留問題必須向下班交待清楚,認真填寫現場交接班記錄。
6、跟班人員是當班安全生產的第一責任人,必須抓好安全現場管理,確保安全生產。
7、以上制度將嚴格按照“雙基”考核辦法進行考核。
篇3:干部參加班前會現場交接班制度
1、單位領導要合理制訂本單位干部現場交接班計劃,保證每班有一名副職(含工長)及以上隊干部跟班,現場指揮,做到生產指揮在現場、排查隱患在現場、技術指導在現場、交接班在現場。
2、跟班干部在現場交接班時,必須將現場存在的重大隱患和本班隱患處理情況向接班干部交代清楚,交班后,用電話同時向調度室匯報。調度員做好交接班人員姓名、時間、地點和固定電話號碼記錄,對存在的重大問題,要及時安排處理并通知相關領導,且記錄在案,以備檢查。發現未在現場交接班,應及時向值班主任匯報,值班主任在早碰頭會上通報處理。安質科對跟班干部現場交接班情況進行不定期抽查。
3、單位跟班干部必須按時參加班前會,與工人同上同下。跟班干部根據現場交接班情況,到作業現場進行一次安全巡查,發現不安全隱患要立即組織人員處理,必須堅持“不安全不生產”、“隱患不除不生產”的原則。且班中要跟到關鍵的環節和關鍵的部位,真正抓好現場管理工作。
4、單位跟班干部交接班必須在現場交接班,單位跟班干部在指定地點交接班,且要最后一個離開作業現場。否則,跟班干部未現場交接班按細則執行處罰。
5、跟班干部按時參加班前會,不參加班前會者按細則執行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