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梁筋綁扎工程施工工藝(5)

梁筋綁扎工程施工工藝(5)

2024-07-11 閱讀 6211

梁筋綁扎施工工藝(五)

(1)工藝流程:

模內綁扎:畫主次梁箍筋間距→放主梁次梁箍筋→穿主梁底層縱筋及彎起筋→穿次梁底層縱筋并與箍筋固定→穿主梁上層縱向架立筋→按箍筋間距綁扎→穿次梁上層縱向鋼筋→按箍筋間距綁扎

模外綁扎(先在梁模板上口綁扎成型后再入模內):

畫箍盤間距→在主次梁模板上口鋪橫桿數根→在橫桿上面放箍筋→

穿主梁下層縱筋→穿次梁下層鋼筋→穿主梁上層鋼筋→按箍筋間距綁扎→

穿次梁上層縱筋→按箍筋間距綁扎

(2)梁(框架梁、非框架梁、連梁、懸挑梁)箍筋構造要求

1)當梁箍筋為多肢箍時,其形式均按"大-小-小",即一大箍套多個等小箍;

2)當梁有多排支座負筋時,其箍筋末端宜分別做成1500,300的彎鉤(能有效保證受力筋排距要求),平直段長度為[10d,75mm]二者中的大值;

3)縱筋搭接長度范圍箍筋均應加加密,間距為[5d,100mm]二者中的最小值(d為搭接鋼筋的較小直徑);

4)主、次梁相交處,主梁附加箍筋規格、間距按設計,疊合處主梁箍筋照設;

5)框架梁箍筋加密區長度規定:第一道箍筋離柱邊緣50,加密長度為[1.5倍梁高、500mm]中的大值;

6)梁上開洞,其洞口加固鋼筋、箍筋詳設計;

7)箍筋與縱筋相交處均應綁扎牢固,且箍筋應垂直受力鋼筋。

(3)梁側向鋼筋構造

1)當為構造鋼筋時,其搭接和錨固長度可取為15d;

2)當為抗扭鋼筋時,其搭接長度、錨固長度和方式均應同梁底受力鋼筋處理;

3)側向鋼筋應等分梁腹高度(其值=梁高-板厚);當板在梁中部時,較大梁腹高度:較小梁腹高度≥2:1時,則梁側向鋼筋等分較大梁腹高度,否則均應等分各梁腹高度。

(4)梁上部縱筋構造(基礎底梁下部筋同)

1)在支座處,如不能直錨,則[過支座中心線+5d,0.4LaE+15d彎錨]二者均應滿足;

2)鋼筋排距及間距同梁下部鋼筋,滿足[25mm,d]二者中的大值;

3)第一排支座負筋(又叫扁擔筋)長度:1/3相鄰梁較大凈跨值;第二排:1/4相鄰梁較大凈跨值;

4)當梁上部既有通長筋又有架立筋時,其架立筋搭接長度可為150mm;

5)懸挑梁上部筋構造詳設計要求;

6)搭接(焊接、直螺紋)位置:只能在跨中(1/3凈跨范圍)內搭接(焊接、直螺紋),接頭錯開要求同前面柱相關內容;支座負筋對焊連接時,其連接點應在支座內;

7)接頭百分率:受壓區≤50%,受拉區≤25%,懸挑梁不應有綁扎接頭;彎起點(錨固端、鴨筋、吊筋等)離焊接點不應小于10d;

(5)梁下部縱筋構造(基礎底梁上部筋同)

1)在支座處,如不能直錨,則[過支座中心線+5d,0.4LaE+15d彎錨]二者均應滿足;

2)鋼筋排距及間距同梁下部鋼筋,滿足[25mm,d]二者中的大值;

3)本工程梁下部筋均伸入支座;

4)懸挑梁下部筋構造詳設計要求;

5)非框架梁下部筋端支座處如不能直錨,應伸至端支座對邊后再彎錨15d;中間支座處12d且過梁中心線+5d;

6)搭接(焊接)位置:只能在支座內搭接(焊接);對焊連接時,其連接點應在支座內;

(6)梁變截面或變鋼筋構造

1)梁下部兩側鋼筋不同時,則均應在支座處錨固;

2)變截面時將不能穿過支座的鋼筋錨入支座內,另一側如鋼筋沒變化,則按原位標注要求根數引出;

3)其它構造要求見03G101-1,P61、P66。

(7)其它附加筋構造

1)吊筋:其中部平直長度=次梁寬+100mm(兩邊各50mm);端部平直段長度20d,不需彎鉤(均為變形鋼筋);

2)鴨筋:具體按設計,非懸挑端其中部彎折點離支座邊緣50mm;

(8)綁扎工藝

1)在梁側模板上畫出箍筋間距,擺放箍筋;

2)先穿主梁的下部縱向受力鋼筋及彎起鋼筋,將箍筋按已畫好的間距逐個分開;穿次梁的下部縱向受力鋼筋及彎起鋼筋,并套好箍筋;放主次梁的架立筋;隔一定間距將架立筋與箍筋綁扎牢固;調整箍筋間距使問距符合設計要求,綁架立筋,再綁主筋,主次梁同時配合進行;

3)綁梁上部縱向筋的箍筋,宜用套扣法綁扎;

4)箍筋在疊合處的彎鉤,在梁中應交錯綁;

5)在主、次梁受力筋下均應墊墊塊(或塑料卡),保證保護層的厚度。受力筋為雙排時,可用短鋼筋墊在兩層鋼筋之間,鋼筋排距應上敘要求;

6)梁筋的搭接:梁的受力鋼筋直徑等于或大于18mm時,采用直螺紋焊接接頭,小于16mm時,可采用綁扎接頭,搭接長度要符合規范的規定。

篇2:梁筋綁扎工程施工工藝(5)

梁筋綁扎施工工藝(五)

(1)工藝流程:

模內綁扎:畫主次梁箍筋間距→放主梁次梁箍筋→穿主梁底層縱筋及彎起筋→穿次梁底層縱筋并與箍筋固定→穿主梁上層縱向架立筋→按箍筋間距綁扎→穿次梁上層縱向鋼筋→按箍筋間距綁扎

模外綁扎(先在梁模板上口綁扎成型后再入模內):

畫箍盤間距→在主次梁模板上口鋪橫桿數根→在橫桿上面放箍筋→

穿主梁下層縱筋→穿次梁下層鋼筋→穿主梁上層鋼筋→按箍筋間距綁扎→

穿次梁上層縱筋→按箍筋間距綁扎

(2)梁(框架梁、非框架梁、連梁、懸挑梁)箍筋構造要求

1)當梁箍筋為多肢箍時,其形式均按"大-小-小",即一大箍套多個等小箍;

2)當梁有多排支座負筋時,其箍筋末端宜分別做成1500,300的彎鉤(能有效保證受力筋排距要求),平直段長度為[10d,75mm]二者中的大值;

3)縱筋搭接長度范圍箍筋均應加加密,間距為[5d,100mm]二者中的最小值(d為搭接鋼筋的較小直徑);

4)主、次梁相交處,主梁附加箍筋規格、間距按設計,疊合處主梁箍筋照設;

5)框架梁箍筋加密區長度規定:第一道箍筋離柱邊緣50,加密長度為[1.5倍梁高、500mm]中的大值;

6)梁上開洞,其洞口加固鋼筋、箍筋詳設計;

7)箍筋與縱筋相交處均應綁扎牢固,且箍筋應垂直受力鋼筋。

(3)梁側向鋼筋構造

1)當為構造鋼筋時,其搭接和錨固長度可取為15d;

2)當為抗扭鋼筋時,其搭接長度、錨固長度和方式均應同梁底受力鋼筋處理;

3)側向鋼筋應等分梁腹高度(其值=梁高-板厚);當板在梁中部時,較大梁腹高度:較小梁腹高度≥2:1時,則梁側向鋼筋等分較大梁腹高度,否則均應等分各梁腹高度。

(4)梁上部縱筋構造(基礎底梁下部筋同)

1)在支座處,如不能直錨,則[過支座中心線+5d,0.4LaE+15d彎錨]二者均應滿足;

2)鋼筋排距及間距同梁下部鋼筋,滿足[25mm,d]二者中的大值;

3)第一排支座負筋(又叫扁擔筋)長度:1/3相鄰梁較大凈跨值;第二排:1/4相鄰梁較大凈跨值;

4)當梁上部既有通長筋又有架立筋時,其架立筋搭接長度可為150mm;

5)懸挑梁上部筋構造詳設計要求;

6)搭接(焊接、直螺紋)位置:只能在跨中(1/3凈跨范圍)內搭接(焊接、直螺紋),接頭錯開要求同前面柱相關內容;支座負筋對焊連接時,其連接點應在支座內;

7)接頭百分率:受壓區≤50%,受拉區≤25%,懸挑梁不應有綁扎接頭;彎起點(錨固端、鴨筋、吊筋等)離焊接點不應小于10d;

(5)梁下部縱筋構造(基礎底梁上部筋同)

1)在支座處,如不能直錨,則[過支座中心線+5d,0.4LaE+15d彎錨]二者均應滿足;

2)鋼筋排距及間距同梁下部鋼筋,滿足[25mm,d]二者中的大值;

3)本工程梁下部筋均伸入支座;

4)懸挑梁下部筋構造詳設計要求;

5)非框架梁下部筋端支座處如不能直錨,應伸至端支座對邊后再彎錨15d;中間支座處12d且過梁中心線+5d;

6)搭接(焊接)位置:只能在支座內搭接(焊接);對焊連接時,其連接點應在支座內;

(6)梁變截面或變鋼筋構造

1)梁下部兩側鋼筋不同時,則均應在支座處錨固;

2)變截面時將不能穿過支座的鋼筋錨入支座內,另一側如鋼筋沒變化,則按原位標注要求根數引出;

3)其它構造要求見03G101-1,P61、P66。

(7)其它附加筋構造

1)吊筋:其中部平直長度=次梁寬+100mm(兩邊各50mm);端部平直段長度20d,不需彎鉤(均為變形鋼筋);

2)鴨筋:具體按設計,非懸挑端其中部彎折點離支座邊緣50mm;

(8)綁扎工藝

1)在梁側模板上畫出箍筋間距,擺放箍筋;

2)先穿主梁的下部縱向受力鋼筋及彎起鋼筋,將箍筋按已畫好的間距逐個分開;穿次梁的下部縱向受力鋼筋及彎起鋼筋,并套好箍筋;放主次梁的架立筋;隔一定間距將架立筋與箍筋綁扎牢固;調整箍筋間距使問距符合設計要求,綁架立筋,再綁主筋,主次梁同時配合進行;

3)綁梁上部縱向筋的箍筋,宜用套扣法綁扎;

4)箍筋在疊合處的彎鉤,在梁中應交錯綁;

5)在主、次梁受力筋下均應墊墊塊(或塑料卡),保證保護層的厚度。受力筋為雙排時,可用短鋼筋墊在兩層鋼筋之間,鋼筋排距應上敘要求;

6)梁筋的搭接:梁的受力鋼筋直徑等于或大于18mm時,采用直螺紋焊接接頭,小于16mm時,可采用綁扎接頭,搭接長度要符合規范的規定。

篇3:高壓線防護毛竹架綁扎方法及搭設標準

高壓線防護毛竹架綁扎方法及搭設標準

1、毛竹架綁扎方法

1、直交:

毛竹垂直相交,如立桿與大橫桿相交處,立桿與小橫桿相交處應采用平插十字扣或斜插十字扣的綁扎方法。平插十字扣綁扎方法的繩扣不易松動,橫桿沉降量小,效果較好。綁扎時鐵絲既要扭緊,使毛竹不松動,又不要扭緊過度,使鐵絲絞段或受傷。

平插十字扣、斜插十字扣見圖。

2、斜交:

毛竹傾斜相交,如立桿與斜撐相交處,立桿與剪刀撐相交處,大橫桿與斜撐相交處,應采用斜十字扣的綁扎方法。斜十字扣用的鐵絲兩個單頭必須從毛竹交角最小處插進,才易扭緊,保持毛竹不松動。

斜十字扣做法見下圖。

3、毛竹接長:

毛竹接長采用順扣綁扎法,接頭長度不少于1.5m,綁扣不少于3各,兩端及中間各1個,扣的間距不大于0.75m。接長處必須防止彎折扣松動,以免影響防護架的整體穩定和使局部受力狀況惡化。

2、毛竹架搭設標準

1.立桿:立桿應大頭朝下,上下垂直,立桿桿身垂直偏差不得超過架高的1/1000,且不得大于100mm。不得向外偏斜。最后一根立桿應大頭朝上,為使立桿頂端齊平,可將高出的立桿向下錯動。立桿必須按規定進行接長,相鄰立桿的接頭至少應錯開一步架,接頭的搭接長度應跨兩層大橫桿,且不得小于1.5m。為使接長后的立桿位于同一平面內,上下立桿的接頭應沿縱向錯開。

2.大橫桿:大橫桿綁扎在立桿內側,沿縱向平放。大橫桿必須按規定進行接長,接頭應置于立桿處,大頭伸出立桿200~300mm,并使小頭壓在大頭上,搭接長度不小于1.5m。接頭位置,上下相鄰大橫桿的接頭應錯開一個立桿。

3.小橫桿:小橫桿綁扎在大橫桿上,大頭朝里。伸出大橫桿的長度不得小于200mm。小橫桿應等距離均勻布置,不得抽拆。

4.斜撐:斜撐設置在防護架的外側,與地面不小于45度角傾斜。齊底端埋入土中,底腳距立桿縱距一致。

5.剪刀撐:剪刀撐設置在防護架外側,是與地面成45~60度角的交叉桿件。從下至上與防護架其它桿件同步搭設,桿件的端部應交于立桿與大橫桿的結點處,并與立桿和大橫桿綁牢。剪刀撐本身與立桿、大橫桿相交處應綁牢。

6.拋撐:拋撐與地面成45~60度角。防護架搭設到3步架高時,全高不大于7m,應每隔5米設置一根拋撐。其底腳應埋入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