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常見急性職業中毒現場衛生應急處置技術方案

常見急性職業中毒現場衛生應急處置技術方案

2024-07-16 閱讀 1981

1總則

1.1目的:提高醫療衛生機構應對各類突發中毒事件的衛生應急處置能力。

1.2依據: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使用有毒物品作業場所勞動保護條例》、衛生部《職業病危害事故調查處理辦法》、《國家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預案》、《江蘇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江蘇省急性職業中毒衛生應急救援預案(試行)》、《蘇州市急性職業中毒衛生應急救援預案(試行)》等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制訂本技術方案。

1.3適用范圍:本方案適用于高新區發生急性職業中毒事件時,衛生應急處置專業技術機構的應急處置技術工作。

當發生急性職業中毒事件后,醫療衛生機構要在政府或現場指揮部門的統一協調下,對事故可能對健康帶來的影響、危害進行快速評估,同時要根據醫學救援力量,迅速落實具體救治方案。

2現場調查與處理

2.1現場調查的目的

2.1.1確定造成急性職業中毒危害的物質;

2.1.2對急性中毒原因和危害程度進行評價;

2.1.3向現場救援者及決策者提供救援建議;

2.1.4對傷者進行現場急救并向臨床工作者提出處理建議;

2.1.5對公眾、媒體提供建議;

2.1.6防止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2.2出發前準備

2.2.1信息資料收集,結合接到的報告內容收集有關急性職業中毒的文獻,包括專業數據庫、雜志、書籍和網上資料等,必要時可向有關專家請教;

2.2.2檢查應急調查包是否配備完好(快速檢測儀器、采樣裝備、現場調查表、現場記錄表、照相機、錄音機等);

2.2.3個體防護裝備和通訊、交通工具;

2.2.4擬訂調查計劃,確定調查組成員及負責人,安排現場調查工作中的組織分工。

2.3現場調查

2.3.1到達急性職業中毒現場后,應與事件處理現場負責人聯系,獲取配合。若現場尚未得到控制,應根據獲悉的資料和調查到的資料,立即就事件現場控制措施、中毒患者人數統計、檢傷以及急救處理、救援人員的個體防護、現場隔離帶設置、人員疏散等提出建議,并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開展調查。調查人員要在正確的個體防護下開展工作。若中毒事件已經得到控制,應先了解中毒事件概況(時間、地點、中毒人數、救治情況),再進行現場勘查。

2.3.2現場勘察包括了解現場環境狀況、生產工藝流程及相關資料,在現場對可疑毒物進行濃度檢測并采集樣品留實驗室分析(現場空氣或其他樣品的毒物濃度即便已被稀釋也應測定,并記錄具體時間,留做評估使用)。如果中毒現場已經遭到破壞,有時也可事后模擬現場進行檢測作為參考。

2.3.3調查現場急性職業中毒者及其他相關人員,了解中毒事件發生經過,中毒人員接觸毒物時間、地點、方式,中毒人員姓名、性別、工種,中毒的主要癥狀、體征、實驗室檢查及搶救經過。同時向臨床救治單位進一步了解相關資料(事件發生過程、搶救經過、實驗室檢查結果等),并采集患者的生物樣品留待檢測。

2.3.4現場調查時應注意:現場安全和自我保護,仔細觀察傾聽各方面意見,作好記錄;進行現場拍照和錄音。

2.4樣品采集?必須首先了解急性職業中毒事件發生過程和發生地情況后再進行樣品采集,采集時應注意要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樣品,選擇合適的采樣容器和采樣工具,防止污染,采集的樣本量應當足夠滿足多次重復檢測。

2.4.1環境樣品:氣態物質可使用吸收管、固體吸附劑管、注射器或采氣袋等進行采集。采集方法以集氣法為主,亦可使用導向采樣法。當它們以氣溶膠形式存在時,使用濾料(微孔濾膜、過濾乙烯濾膜)、采樣夾和沖擊式吸收管;當它們以蒸氣態和氣溶膠形式共同存在時,使用浸漬濾料或濾料加固體吸附劑采集。當存在形式不明時,使用注射器或采氣袋采集。

對于固態或液態有毒物質,一般直接用適宜的工具采入有螺絲扣蓋子的玻璃或無色的聚乙烯、聚四氟乙烯容器中,4℃冷藏保存。

2.4.2生物樣品:急性職業中毒死亡患者或典型中毒患者的血液、尿液為主要采集的生物樣品。血液樣品采集量為10ml,尿液樣品為50~100ml。

2.5現場快速檢測?是急性職業中毒事件中初步篩選毒物類別的常用手段,有些檢測方法還可以對現場毒物濃度進行定量或半定量測定。準確、便捷的現場快速測定是進行現場應急處理的重要依據,同時為進一步實驗室確定毒物類別指明方向。

職業性急性職業中毒事件中常用的現場快速檢測方法主要有:

2.5.1檢氣管:檢氣管法具有簡便、快速、直讀等特點,在現場幾分鐘內便可根據檢氣管變色柱的長度測定出被測氣體的濃度。

2.5.2比色試紙:試紙比色法適用于各種狀態的有害物質的測定,簡便、快速、便于攜帶,是一種半定量方法,但誤差較大、干擾因素多,試紙本身易失效。

2.5.3氣體檢測儀:具有操作簡單、快速、直讀、精確度較高、可連續檢測等特點。不僅可用于現場快速檢測,還可用于現場工作人員對環境毒物濃度狀況的監測??蓹z測的氣體包括砷化氫、磷化氫等。

2.5.4氣相色譜/質譜分析儀:可為車載式或其他能夠現場使用的氣相色譜/質譜分析儀,可用于各種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檢測,精確度高,檢測范圍廣,特別適用于未知毒物和多種混合毒物存在的現場。

2.6現場個體防護?所有急性職業中毒現場工作的人員都應穿著適當的個體防護裝備。當有害物質環境濃度達到短時間接觸容許濃度(PC-STEL)或最高容許濃度(MAC)以上時,應當使用過濾式呼吸防護器;如有害物質環境濃度達到立即威脅生命和健康的濃度(IDLH)或環境濃度無法明確,或者同時存在缺氧時(氧濃度<18%),應當使用供氣式呼吸防護器;同時根據毒物穿著相應的其他個體防護裝備(防護服、防護手套、防護眼鏡、防護靴、防護帽等)。

3現場救治分區、傷員分類和處置原則

3.1根據危險程度,要圍繞事故現場劃分危險區域。

3.1.1熱區(HOTZONE,紅區)是緊鄰事故污染現場的地域,一般

用紅線將其與其外的區域分隔開來,在此區域救援人員必須裝備防護裝置以避免被污染或受到物理損害;

3.1.2?溫區(WARMZONE,黃區)圍繞熱區以外的區域,在此區域的人員要穿戴適當的防護裝置避免二次污染的危害,一般以黃色線將其與其外的區域分隔開來,此線也稱為洗消線,所有出此區域的人必須在此線上進行洗消處理;

3.1.3冷區(COLDZONE,綠區)洗消線外,患者的搶救治療、支持指揮機構設在此區。

事故處理中也要控制進入事故現場的人員,公眾、新聞記者、觀光者和當地居民可能試圖進入現場,對他們本人和其他人帶來危險。所以,首先要建立的分離線是冷線(綠線),控制進入人員。位于熱區的傷亡人員一般要由消防或專門急救人員搶救出,并通過特定的通道將其轉移出熱線(紅線),交給位于溫區的救護人員,救護人員要避免被污染;被污染的傷亡人員要在被洗消后轉移出溫區,在溫線建立洗消區,洗消區分成兩種,一種處理傷亡人員,另一種處理穿戴防護服的救援人員。并及時進行傷員檢傷分類,以便使傷員得到最有效的救治。

3.2傷員分類

3.2.1危重傷員:需緊急處理的危重患者,即出現可能影響生命的損害或指征,如窒息、嚴重出血,昏迷,呼吸超過30次/分,血壓低于80/50mmHg等(紅色)。

3.2.2重傷員:嚴重中毒患者,現場初步救治后立即轉運(黃色)。

3.2.3輕傷員:無需處理,即未中毒、無傷害或輕微中毒或傷害,不需要處理和轉運,有時需要觀察(綠色)。

3.2.4死亡/瀕死,即無呼吸,無脈搏,雙側瞳孔散大且固定(黑色)。

3.3處置原則:以提高搶救成功率為主,按檢傷標志分級處理。

3.3.1紅色—立即就地搶救;

3.3.2黃色—簡單處置后轉送醫院治療;

3.3.3綠色—需入院的轉送醫院,進行醫學觀察;其他人員視情況指定時間、地點醫學觀察;

3.3.4黑色—待紅色標志病人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后,立即搶救。

4現場急救流程及措施

現場救治一般分為分類、洗消、救治和觀察后送等流程。重點有以下措施:

4.1迅速脫離現場

中毒事件發生后,應迅速將污染區域內的所有人員轉移至毒害源上風向的安全區域,以免毒物的進一步侵入。醫務人員要根據患者病情迅速將病員進行分類,做出相應的標志,以保證醫護人員對危重傷員的救治;同時要加強對一般傷員的觀察,定期給予必要的檢查和處理,以免貽誤救治時機。醫務人員在進行現場救治時,要根據實際情況佩戴適當的個體防護裝置。在現場要嚴格按照區域劃分進行工作,不要到污染區域。

4.2防止毒物繼續吸收

當皮膚被化學毒劑污染后,應立即脫去污染的衣服(包括貼身內衣)、鞋襪、手套,用大量流動清水沖洗,同時要注意清洗污染的毛發。忌用熱水沖洗。對化學物濺入眼中者,及時充分的沖洗是減少組織損害的最主要措施,對沒有潔凈水源的地方,也可用自來水沖洗。沖洗時間不少于10-15分鐘;吸入中毒患者,應立即送到空氣新鮮處,安靜休息,保持呼吸道通暢,必要時給予吸氧。

4.3心肺腦復蘇

患者從毒物現場救出后,如有心跳、呼吸停止,應立即進行心肺復蘇。意識喪失的患者,要注意瞳孔、呼吸、脈搏及血壓的變化,及時除去口腔異物,有頻繁的癲癇大發作或癲癇持續狀態時,要及時使用安定或苯巴比妥類止痙劑。

4.4復合傷的處理

出現爆炸的中毒現場,注意腦外傷、骨折、失血等復合傷的存在。注意毒物的潛伏期和病情的演變,防止只考慮單一損傷而忽略復合損傷的情況。

4.5特效解毒藥物的應用

對某些有特效解毒藥物的毒物中毒,解毒治療越早效果越好。如氰化物中毒后,應立即吸入亞硝酸異戊酯,同時靜脈緩注3%的亞硝酸鈉10-15ml;或用4-DMAP2ml肌肉注射,隨后用50%硫代硫酸鈉20ml緩慢靜脈注射。

4.6及時后送

經現場初步搶救后,在醫護人員的密切監護下,將患者轉移到附近醫院進行進一步的處理。

5緊急疏散

5.1在搶救中毒患者的同時須及時做好周圍人員及居民的緊急疏散工作。疏散工作中最重要是的確定疏散距離,疏散距離須根據不同化學物質的理化特性和毒性,結合氣象條件來確定,鑒于我國目前尚無這方面的詳細資料,參照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聯合編制的ERG2000中的數據。這些數據是運用①最新的釋放速率和擴散模型;②美國運輸部有害物質事故報告系統(HMIS)數據庫的統計數據;③美國、加拿大、墨西哥三國120多個地方5年的每小時氣象學觀察資料;④各種化學物質毒理學接觸數據等四方面綜合分析而成,具有很強的科學性。

5.2?疏散距離分為二種:緊急隔離帶是以緊急隔離距離為半徑的圓,非事故處理人員不得入內;下風向疏散距離是指必須采取保護措施的范圍,即該范圍內的居民處于有害接觸的危險之中,可以采取撤離、密閉住所窗戶等有效措施,并保持通訊暢通以聽從指揮。由于夜間氣象條件對毒氣云的混和作用要比白天來得小,毒氣云不易散開,因而下風向疏散距離相對比白天的遠。夜間和白天的區分以太陽升起和降落為準。

5.3使用ERG2000中的數據還應結合事故現場的實際情況如泄漏量、泄漏壓力、泄漏形成的釋放池面積、周圍建筑或樹木情況以及當時風速等進行修正:如泄漏物質發生火災時,中毒危害與火災/爆炸危害相比就處于次要地位;如有數輛槽罐車、儲罐、或大鋼瓶泄漏,應增加大量泄漏的疏散距離;如泄漏形成的毒氣云從山谷或高樓之間穿過,因大氣的混和作用減小,表中的疏散距離應增加。白天氣溫逆轉或在有雪覆蓋的地區,或者在日落時發生泄漏,如伴有穩定的風,也需要增加疏散距離。因為在這類氣象條件下污染物的大氣混和與擴散比較緩慢(即毒氣云不易被空氣稀釋),會順下風向飄的較遠。另外,對液態化學品泄漏,如果物料溫度或室外氣溫超過30℃,疏散距離也應增加。

通常把小包裝(200L)泄漏或多個小包裝同時泄漏稱為大量泄漏。

一、職業性急性刺激性氣體中毒

1、定義

1.1職業性急性刺激性氣體中毒是指在生產過程中,從事職業活動的人員一次或短時間大量接觸刺激性氣體,引起機體功能性或器質性損傷,甚至危及生命的病變。

1.2職業性急性刺激性氣體中毒事件是指在工作場所,職業人群接觸刺激性氣體引起中毒的事件。

2急性職業中毒的原因及途徑

急性職業中毒事件往往是由于違章操作、防護不當或設備故障引起的。中毒途徑主要通過呼吸道或皮膚。

3急性職業中毒的毒物類別

刺激性氣體是急性職業中毒中常見的有害氣體,常見的有各種無機酸、成酸氧化物和成酸氫化物,如:硫酸、鹽酸、硝酸、鉻酸、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二氧化氮、鉻酐、氯化氫、氟化氫、溴化氫等;鹵素及其化合物,如:氟、氯、溴、碘、光氣、二氯亞砜、三氯化磷、三氯化硼、三氯氧磷、三氯化砷、三氯化銻、四氯化硅、氟硅酸、四氟化硅、二氟化氧、三氟化氮、三氟化氯、五氟化硫、十氟化硫、六氟化鈾、溴光氣、三氯化碘、氯化碘、溴化碘、四氟乙烯、氯化苦、六氟丙烯、八氟異丁烯等;一些酯類、醛類和醚類,如:硫酸二甲酯、氯甲酸甲酯、氯乙酸乙酯、氯甲酸氯甲酯、氯甲酸三氯甲酯、丙烯酸甲酯、溴乙酸乙酯、甲醛、乙醛、丙烯醛、氯甲醚、雙(氯甲基)醚等;一些強氧化劑和環氧烷類化合物,如臭氧、環氧乙烷、環氧丙烷、環氧丁烷等;一些金屬化合物,如氧化鎘、羰基鎳、硒化氫等;氨、一甲胺、二甲胺等堿性氣體。

4醫療救援

4.1中毒現場急救所需的特需器材和裝備

4.1.1特效解毒劑:刺激性氣體中毒無特效解毒劑。

4.1.2現場清洗裝置:現場淋洗裝備、洗眼器、重傷員皮膚清洗裝備。

4.2刺激性氣體中毒的臨床表現

此類氣體對人體毒性作用主要表現為呼吸道局部癥狀,如果接觸濃度高、時間長,則出現全身性中毒癥狀,如昏迷、抽搐。接觸水溶性高的刺激性氣體如氯氣、氨氣、二氧化硫等后立即出現畏光、流淚、結膜充血、咽痛、嗆咳、胸悶、氣短、頭痛、頭昏、惡心、乏力,嚴重時引起喉痙攣和聲門水腫,甚至肺水腫;水溶性低的刺激性氣體如光氣、臭氧、八氟異丁烯等對上呼吸道剌激性較小,初期表現為胸悶、氣短、呼吸困難,但可在數小時后發生肺水腫。液態揮發性刺激性毒物如氫氟酸、鹽酸、硝酸等直接接觸皮膚,可發生灼傷。

4.3?刺激性氣體中毒患者的現場救援原則

4.3.1迅速脫離現場:迅速將患者移離中毒現場至上風向的空氣新鮮場所,安靜休息,避免活動,注意保暖,必要時給予吸氧。密切觀察24-72小時。醫務人員根據患者病情迅速將病員檢傷分類,做出相應的標志,以保證醫務人員搶救。

另在搶救中毒患者的同時,須及時做好周圍人員及居民的緊急疏散工作。刺激性氣體不同泄漏緊急疏散距離如下表所示:

少量泄漏

大量泄漏

緊急

隔離

白天

疏散

夜間

疏散

緊急

隔離

白天

疏散

夜間

疏散

氨(液氨)

30m

0.2km

0.2km

60m

0.5km

1.1km

氯氣

30m

0.3km

1.1km

275m

2.7km

6.8km

氮氧化物

30m

0.2km

0.5km

305m

1.3km

3.9km

光氣

95m

0.8km

2.7km

765m

6.6km

11.0km

4.3.2防止毒物繼續吸收:脫去被毒物污染的衣物,用流動的清水及時反復清洗皮膚毛發15分鐘以上,對于可能經皮膚吸收中毒或引起化學性燒傷的毒物更要充分沖洗,并選擇適當中和劑中和處理,眼睛濺入毒物要優先徹底沖洗。

4.3.3對癥支持治療:保持呼吸道通暢,密切觀察患者意識狀態、生命體征變化,發現異常立即處理。保護各臟器功能,維持電解質、酸堿平衡等對癥支持治療。

4.3.4?應用特效解毒劑:刺激性氣體中毒無特效解毒劑。

4.3.5救治要點:盡快查清毒物種類,明確診斷,以采取針對性治療措施。病因不明時,應當先進行搶救,同時查清毒物。治療的重點在于維持心腦肺等臟器功能,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變化。

二、職業性急性窒息性氣體中毒

1定義

1.1職業性急性窒息性氣體中毒是指在生產過程中,從事職業活動的人員一次或短時間大量接觸外源性窒息性氣體,引起機體功能性或器質性損傷,甚至危及生命的病變。

1.2職業性窒息性氣體中毒事件是指在工作場所,職業人群接觸窒息性氣體引起中毒的事件。

2急性職業中毒的原因及途徑

職業性急性窒息性氣體中毒事件往往是由于違章操作、防護不當或設備故障引起的。中毒途徑主要通過呼吸道,凡是氣體、蒸氣和氣溶膠形態的毒物,均可由呼吸道進入人體,常引起群體性急性職業中毒;氫氰酸液體可經消化道及皮膚吸收。

3職業性急性窒息性氣體中毒的毒物類別

窒息性氣體是指那些以氣態形式存在,使機體攝取、運輸和利用氧的任一環節障礙,引起機體缺氧的物質??煞譃閱渭冎舷⑿詺怏w和化學窒息性氣體兩類。前者包括氮氣、二氧化碳、氬氣、氖氣、甲烷、乙烷、乙烯、水蒸氣等,后者有一氧化碳、硫化氫、氰化物、一氧化氮、苯的氨基或硝基化合物蒸氣等。

4醫療救援

4.1中毒現場急救所需的特需器材和裝備

4.1.1特效解毒劑:氰化物中毒現場救治常用的特效解毒劑包括亞硝酸異戊酯、亞硝酸鈉、亞甲藍、4-二甲氨基苯酚(4-DMAP)、硫代硫酸鈉。

4.1.2現場清洗裝置:現場淋洗裝備、洗眼器、皮膚清洗裝備。

4.2?常見職業性急性窒息性氣體中毒的臨床表現

窒息性氣體中毒主要致病環節是引起機體缺氧,腦對缺氧最為敏感,中毒后出現注意力不集中、頭暈、頭痛、乏力、煩躁不安、嗜睡,嚴重者昏迷、抽搐,常伴有噴射性嘔吐、視乳頭水腫等顱內壓升高的表現。在濃度高的化學性窒息氣體(如硫化氫、氰化氫)環境中,中毒患者可發生“電擊樣”死亡。

4.3中毒患者的現場救援原則

4.3.1迅速脫離現場:救護人員必須佩戴有效的個人呼吸保護器,迅速將患者移離中毒現場至上風向的空氣新鮮場所,安靜休息,避免活動,注意保暖,保持呼吸道通暢,病情嚴重者應立即給予氧氣吸入。心肺功能衰竭者應立即進行心、肺、腦復蘇。硫化氫中毒致呼吸停止者應盡量采用人工呼吸器,救助者應避免采用口對口人工呼吸以防止救助者發生中毒。密切觀察24-72小時。醫務人員根據患者病情迅速將病員檢傷分類,做出相應的標志,以保證醫務人員搶救。

另在搶救中毒患者的同時須及時做好周圍人員及居民的緊急疏散工作。窒息性氣體不同泄漏緊急疏散距離如下表所示:

少量泄漏

大量泄漏

化學品名稱

緊急

隔離

白天

疏散

夜間

疏散

緊急

隔離

白天

疏散

夜間

疏散

一氧化碳(壓縮)

30m

0.2km

0.2km

125m

0.6km

1.8km

30m

0.3km

1.1km

305m

3.1km

7.7km

氰化氫(氫氰酸)

60m

0.2km

0.5km

400m

1.3km

3.4km

硫化氫

30m

0.2km

0.3km

215m

1.4km

4.3km

氯化氰

60m

0.5km

1.8km

275m

2.7km

6.8km

壓縮一氧化氮

30m

0.3km

1.3km

155m

1.3km

3.5km

4.3.2積極防治腦水腫:及時給予氧氣吸入,包括人工呼吸機的應用。盡量采用高壓氧治療。應早期、足量、短程使用糖皮質激素(如地塞米松),根據病情及時使用甘露醇利尿脫水等。重者可采用人工低溫冬眠等措施。

4.3.3其他對癥支持治療:根據病情使用尼莫地平、氟桂利嗪(西比靈)等改善腦血流灌注。使用擴血管藥物低分子右旋糖酐等,維持正常血容量,改善腦內微循環障礙。使用三磷酸腺苷、輔酶A、細胞色素C、三磷酸胞苷、胞磷膽堿、腦活素等改善腦組織代謝。預防與控制感染、維護重要臟器功能,積極治療休克或嚴重的心肌損害、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肺水腫、呼吸衰竭等并發癥。糾正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失調、鎮痙等??墒褂们宄踝杂苫幬?如維生素E、維生素C、輔酶Q10、谷胱甘肽、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制劑等。

4.3.4應用特效解毒劑:在現場應抓緊時機,立即早期給予相應的特效解毒劑。氰化氫中毒最常使用亞硝酸鈉-硫代硫酸鈉療法,臨床上常用亞硝酸異戊酯、亞硝酸鈉、4-二甲氨基苯酚(4-DMAP)、亞甲藍、對-氨基苯丙酮(PAPP)等高鐵血紅蛋白生成劑。嚴重中毒出現呼吸衰竭、腦血管損傷不能使用亞硝酸鈉時,可用鈷類化合物,最常用的鈷類化合物為依地酸二鈷。

4.3.5救治要點:盡快查清毒物種類,明確診斷,以采取針對性治療措施。病因不明時,應當先進行搶救,同時查清毒物。治療的重點在于維持心腦肺等臟器功能,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變化。

三、職業性急性金屬和類金屬中毒

1定義

職業性急性金屬和類金屬中毒是指在生產過程中,從事職業活動的人員一次或短時間大量接觸外源性金屬和類金屬化學物,引起機體功能性或器質性損傷,甚至危及生命的病變。

職業性金屬和類金屬中毒事件是指在工作場所,職業人群接觸金屬和類金屬化學物引起中毒的事件。

2急性職業中毒的原因及途徑

職業性急性金屬和類金屬中毒事件往往是由于違章操作、防護不當或設備故障引起的。中毒途徑主要通過呼吸道或皮膚,消化道途徑則屬次要。凡是氣體、蒸氣和氣溶膠形態的毒物,均可由呼吸道進入人體,常引起群體性急性職業中毒;一些脂溶性毒物可通過完整的皮膚吸收進入人體,當皮膚損傷或患有皮膚病時,大量原本不能經皮膚吸收的毒物也可進入人體,有些腐蝕性化學物可通過灼傷的皮膚吸收;由呼吸道進入的毒物粘附在鼻咽部,可被吞咽經消化道進入人體。

3職業性急性金屬和類金屬中毒的毒物類別

金屬、類金屬及其化合物在生產活動中主要通過呼吸道侵入人體,可引起急性中毒。主要包括鉛及其化合物、四乙基鉛、鋅及其化合物、汞及其化合物、鉻及其化合物、砷及其化合物、磷及其化合物等。正常皮膚可阻礙金屬吸收,但有機金屬如四乙基鉛、有機汞、有機錫等可通過皮膚吸收導致急性中毒。

4醫療救援

4.1中毒現場急救所需的特需器材和裝備

4.1.1特效解毒劑:重金屬及其化合物中毒現場救治常用的特效解毒劑有二巰丙磺鈉、二巰丁二酸、依地酸鈣鈉、青霉胺、巰乙胺等。

4.1.2現場清洗裝置:現場淋洗裝備、洗眼器、重傷員皮膚清洗裝備。

4.2?常見職業性急性金屬和類金屬及其化合物中毒的臨床表現

4.2.1鉛及其化合物急性中毒主要為經口中毒引起,表現為陣發性腹絞痛、惡心、嘔吐、便秘或腹瀉,口腔中經常有金屬味,嚴重者發生中毒性腦病,出現嗜睡、運動失調,甚至昏迷、抽搐、譫妄。

4.2.2四乙基鉛是毒性很強的親神經毒物,主要經呼吸道進入體內,有數小時至數天的潛伏期,初期表現為失眠、健忘、多夢、頭痛、頭暈、惡心、嘔吐、多汗、手抖等,癥狀加重出現精神癥狀,如幻聽、胡言亂語、躁動不安、哭鬧打人等,嚴重者昏迷、譫妄、抽搐,部分病人出現體溫、脈搏、血壓偏低的“三低”征。

4.2.3汞及其化合物中毒后起病急驟,出現頭痛、頭暈、乏力、發熱等,口腔炎和胃腸道癥狀明顯,表現為口內金屬昧、牙齦紅腫、糜爛、出血、牙根松動、食欲不振、惡心、腹痛、腹瀉、水樣便或便中帶血。部分患者1-3天后皮膚出現紅色斑丘疹,嚴重者出現剝脫性皮炎。少數患者發生急性間質性肺炎,表現為咳嗽、咳痰、呼吸困難、發紺,并可有蛋白尿、管型尿,甚至急性腎功能衰竭。

4.2.4鉻及其化合物粉塵或煙霧吸入中毒后,可引起急性呼吸道刺激癥狀,有些患者出現鼻出血、聲音嘶啞,或引起過敏性哮喘。

4.2.5砷及其化合物急性中毒多為經口中毒引起,吸入中毒少見。吸入中毒主要表現為呼吸道和神經系統癥狀,胃腸道癥狀輕而且出現晚。砷化氫中毒以急性中毒為主,吸入后有數小時至2天的潛伏期,而后出現以溶血為主的臨床表現。表現為頭暈、頭痛、乏力、惡心、嘔吐、關節及腰部酸痛,可有畏寒、發熱,鞏膜黃染,尿呈深褐色至醬油色,嚴重者發生急性腎功能衰竭。

4.2.6磷及其化合物(包括磷化氫)吸入中毒后,立即出現咳嗽、咳痰、胸悶等呼吸道刺激癥狀,還可有頭痛、頭暈、乏力、嘔吐等,重者于2-3天后出現黃疸、肝腫大,甚至肺水腫、昏迷、急性肝功能衰竭和腎功能衰竭。

4.2.7有些金屬如鋅、銅、銻、錳、鎂等氧化物的煙霧被吸入以后,經過一定時間的潛伏期(一般1-4小時)可出現“金屬煙熱”表現為寒戰、發熱,體溫達38-39℃或更高,常伴有頭痛、頭暈、耳鳴、肌肉關節酸痛等癥狀,持續一般不超過24小時。

4.3中毒患者的現場救援原則

4.3.1迅速脫離現場迅速將患者移離中毒現場至上風向的空氣新鮮場所安靜休息,避免活動,注意保暖,必要時給予吸氧。密切觀察24-72小時。醫務人員根據患者病情迅速將病員檢傷分類,作出相應的標志,以保證后續醫務人員搶救。

在危險化學品泄漏事故中,必須及時做好周圍人員及居民的緊急疏散工作。職業性急性金屬和類金屬中毒事件緊急疏散距離如下表所示:

少量泄漏

大量泄漏

緊急

隔離

白天

疏散

夜間

疏散

緊急

隔離

白天

疏散

夜間

疏散

羰基鎳

60m

0.6km

2.1km

215m

2.1km

4.3km

磷化鋁(水中泄漏)

30m

0.2km

0.8km

245m

2.4km

6.4km

氨基化鋰

30m

0.2km

0.8km

245m

2.4km

6.4km

磷化鋁鎂(水中泄漏)

30m

0.2km

0.8km

215m

2.1km

5.5km

磷化鈉(水中泄漏)

30m

0.2km

0.5km

155m

1.4km

4.0km

磷化錫(水中泄漏)

30m

0.2km

0.8km

185m

1.6km

4.7km

磷化鋅(水中泄漏)

30m

0.2km

0.8km

185m

1.8km

5.1km

無水溴化鋁?

30m

0.2km

0.3km

95m

1.0km

2.7km

無水氯化鋁

30m

0.2km

0.2km

60m

0.5km

1.6km

五氟化銻(水中泄漏)

30m

0.2km

0.6km

155m

1.6km

3.7km

氯氧化鉻(水中泄漏)

30m

0.2km

0.2km

60m

0.3km

1.3km

四氯化鈦(陸上泄漏)

30m

0.2km

0.2km

30m

0.3km

0.8km

四氯化鈦(水中泄漏)

30m

0.2km

0.3km

125m

1.1km

2.9km

五羥基鐵

30m

0.3km

0.6km

125m

1.1km

2.4km

二氨基鎂(水中泄漏)

30m

0.2km

0.2km

60m

0.5km

1.3km

磷化鎂(水中泄漏)

30m

0.2km

0.8km

245m

2.3km

6.0km

磷化鉀(水中泄漏)

30m

0.2km

0.5km

155m

1.3km

4.0km

磷化鍶(水中泄漏)

30m

0.2km

0.5km

155m

1.3km

3.7km

六氟化鎢

30m

0.3km

1.3km

155m

1.3km

3.7km

氮化鋰

30m

0.2km

0.2km

95m

0.8km

2.1km

六氟化鈾,可裂變的(含鈾-235高于1.0%)水中泄漏

30m

0.2km

0.5km

95m

1.0km

3.1km

磷化鋁農藥

30m

0.2km

0.8km

215m

1.9km

5.3km

烷基鋁鹵化物(水中泄漏)

30m

0.2km

0.2km

30m

0.3km

1.3km

4.3.2防止毒物繼續吸收脫去被毒物污染的衣物,用流動的清水及時反復清洗皮膚毛發15分鐘以上,對于可能經皮膚吸收中毒或引起化學性燒傷的毒物更要充分沖洗,并可考慮選擇適當中和劑中和處理,眼睛濺入毒物要優先徹底沖洗。

4.3.3對癥支持治療保持呼吸道通暢,密切觀察患者意識狀態、生命體征變化,發現異常立即處理。保護各臟器功能,維持電解質、酸堿平衡等對癥支持治療。

4.3.4用特效解毒劑在現場應抓緊時機,立即早期給予相應的特效解毒劑。二巰丙醇、二巰丙磺鈉、二巰丁二鈉適用于砷、汞、金、鉛等重金屬中毒,依地酸鈣鈉適用于重金屬中毒尤其是適用于無機鉛中毒效果好,青霉胺適用于重金屬中毒尤其是適用于銅中毒效果好。

4.3.5救治要點盡快查清毒物種類,明確診斷,以采取針對性治療措施。病因不明時,應當先進行搶救,同時查清毒物。治療的重點在于維持心腦肺等臟器功能,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變化。

四、職業性高分子化合物急性中毒

1定義

高分子化合物本身化學性質穩定,對人體基本無毒。但某些聚合物中的游離單體,或聚合物在加熱、燃燒或反應過程中產生的單體,以及生產中使用的某些添加劑或助劑會引起急性中毒。

2急性職業中毒的原因及途徑

職業性高分子化合物中毒事件往往是由于違章操作、防護不當或設備故障引起的。中毒途徑主要通過呼吸道或皮膚,消化道途徑則屬次要。凡是氣體、蒸氣和氣溶膠形態的毒物,均可由呼吸道進入人體,常引起群體性急性職業中毒;一些脂溶性毒物可通過完整的皮膚吸收進入人體,當皮膚損傷或患有皮膚病時,大量原本不能經皮膚吸收的毒物也可進入人體,有些腐蝕性化學物可通過灼傷的皮膚吸收;由呼吸道進入的毒物粘附在鼻咽部,可被吞咽經消化道進入人體。

3分類

常見高分子化合物生產有:聚氯乙烯塑料加熱至160℃-170℃可分解出氯化氫氣體;聚四氟乙烯塑料加熱至250℃,開始有熱解產物逸出,420℃以上將分解出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八氟異丁烯等,其他還有氯乙烯、氯丁二烯、丙烯晴、甲苯二異氰酸酯、苯乙烯、丙烯酰胺;聚苯乙烯、酚醛樹脂、聚丙烯腈等等。

4醫療救援

現場醫療救援工作遵循以下原則:

4.1迅速脫離現場:迅速將患者移離中毒現場至上風向的空氣新鮮場所,安靜休息,避免活動,注意保暖,必要時給予吸氧。密切觀察24~72小時。醫務人員根據患者病情迅速將病員檢傷分類,做出相應的標志,以保證后續醫務人員搶救。在發生多人急性中毒時,根據患者病情緊急將病員分類,分別妥善處理危重病人、一般病人和接觸者(對接觸者心理恐慌由心理醫師給以疏導)。

4.2防止毒物繼續吸收:脫去被毒物污染的衣物,用流動的清水及時反復清洗皮膚毛發15分鐘以上,對于可能經皮膚吸收中毒或引起化學性燒傷的毒物更要充分沖洗,并可考慮選擇適當中和劑中和處理,眼睛濺入毒物要優先徹底沖洗。

4.3對癥支持治療:保持呼吸道通暢,密切觀察患者意識狀態、生命體征變化,發現異常立即處理。保護各臟器功能,維持電解質、酸堿平衡等對癥支持治療。

4.4應用特效解毒劑:在現場應抓緊時機,立即早期給予相應的特效解毒劑。

4.5救治要點:盡快查清毒物種類,明確診斷,以采取針對性治療措施。病因不明時,應當先進行搶救,同時查清毒物。治療的重點在維持心腦肺等臟器功能,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變化。

治療方案應根據臨床表現結合各種檢查來制定,切勿單單依據一項檢查結果決策。應采取病因、對癥和支持治療等綜合治療方案。

五、職業性急性有機化合物中毒

1定義

1.1職業性急性有機化合物中毒是指在生產過程中,從事職業活動的人員一次或短時間大量接觸有機化合物,引起機體功能性或器質性損傷,甚至危及生命的病變。

1.2職業性急性有機化合物中毒事件是指在工作場所,職業人群接觸有機化合物引起中毒的事件。

2職業性急性有機化合物中毒的原因及途徑

急性有機化合物中毒事件往往是由于違章操作、防護不當或設備故障引起的。中毒途徑主要通過呼吸道或皮膚。

3急性職業中毒的毒物類別

有機溶劑及其他有機化合物?以有機溶劑為代表的一些有機化合物,常以液體或低熔點固體形式存在,多具有揮發性和脂溶性,可經呼吸道或皮膚吸收引起急性中毒。常見的有:脂肪烴類化合物,如丙烷、丁烷、正己烷、乙烯、丙烯、丁烯、天然氣、石油醚、汽油、煤油、潤滑油、環己烷、環戊二烯、松節油;芳香烴類化合物,如苯、甲苯、二甲苯、乙苯等;酚、醛、醇、酮、醚類化合物,如苯酚、甲酚、五氯酚、二硝基酚、甲醇、乙醇、乙二醇、異丙醇、2-氯乙醇、氯丙醇、丙酮、環己酮、異己酮、甲醚、乙醚、異丙醚、甲醛、乙醛、丙烯醛、糠醛等;氨基及硝基烴化合物,如丙胺、丁胺、乙二胺、硝基甲烷、2-硝基丙烷、苯胺、硝基苯、硝基甲苯等;腈類化合物,乙腈、丙腈、丙烯腈、丙二腈、異氰酸甲酯、硫氰酸酯類、異硫氰酸酯類;雜環類化合物,如吡啶、甲基吡啶、氯吡啶、煙堿、呋喃等。

4醫療救援

4.1急性有機化合物中毒常用的特效解毒劑有:亞甲藍用于苯的氨基及硝基化合物中毒;硫代硫酸鈉用于腈類化合物中毒等。

4.2有機溶劑及其他有機化合物中毒的臨床表現

此類有機化合物急性吸入中毒主要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出現頭暈、頭痛、惡心、嘔吐、步態不穩、共濟失調,嚴重者可意識不清、昏迷、抽搐、譫妄。有些有機化合物對皮膚粘膜有刺激作用,苯的氨基及硝基烴化合物可引起高鐵血紅蛋白血癥和溶血,某些鹵代烴化合物和硝基化合物對肝臟有明顯損害,某些腈類化合物同樣可以因在體內釋放出氰離子而產生類似氰化物中毒的臨床表現。

4.3急性有機化合物中毒患者的現場救援原則

4.3.1迅速脫離現場:迅速將患者移離中毒現場至上風向的空氣新鮮場所,安靜休息,避免活動,注意保暖,必要時給予吸氧。密切觀察24-72小時。醫務人員根據患者病情迅速將病員檢傷分類,做出相應的標志,以保證后續醫務人員搶救。

另在搶救中毒患者的同時須及時做好周圍人員及居民的緊急疏散工作。急性有機化合物中毒事件疏散距離如下表所示:

少量泄漏

大量泄漏

緊急

隔離

白天

疏散

夜間

疏散

緊急

隔離

白天

疏散

夜間

疏散

異硫氰酸酯類

30m

0.2km

0.3km

60m

0.5km

1.1km

異氰酸酯類

95m

0.8km

2.7km

490m

4.8km

9.8km

丙烯醛(阻聚)

60m

0.5km

1.6km

400m

3.9km

7.9km

4.3.2防止毒物繼續吸收:脫去被毒物污染的衣物,用流動的清水及時反復清洗皮膚毛發15分鐘以上,對于可能經皮膚吸收中毒或引起化學性燒傷的毒物更要充分沖洗,并選擇適當中和劑中和處理,眼睛濺入毒物要優先徹底沖洗。

4.3.3對癥支持治療:保持呼吸道通暢,密切觀察患者意識狀態、生命體征變化,發現異常立即處理。保護各臟器功能,維持電解質、酸堿平衡等對癥支持治療。

4.3.4應用特效解毒劑:在現場應抓緊時機,立即早期給予相應的特效解毒劑。苯的氨基及硝基化合物中毒后引起的高鐵血紅蛋白血癥,可小劑量使用亞甲藍(1-2mg/kg),某些腈化物中毒應使用較緩的高鐵血紅蛋白形成劑對氨基苯丙酮及硫代硫酸鈉。

4.3.5救治要點:盡快查清毒物種類,明確診斷,以采取針對性治療措施。病因不明時,應當先進行搶救,同時查清毒物。治療的重點在于維持心腦肺等臟器功能,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變化。

六、職業性急性農藥(殺蟲劑、殺菌劑、殺螨劑)中毒

1定義

1.1在生產、使用、接觸農藥的過程中,如果農藥經過皮膚、呼吸道、消化道進入人體,超過了正常人的最大耐受量,使機體的正常生理功能失調,引起毒性危害和病理改變,出現一系列中毒臨床表現,稱農藥中毒。一次或短時間進入人體的農藥超過機體耐受限度,引起的急性病理反應,稱為急性中毒。

1.2職業性農藥中毒事件是指在工作場所,職業人群接觸農藥引起中毒的事件。

2急性農藥中毒的原因及途徑

2.1職業性:急性農藥中毒事件往往是由于農藥生產車間設備工藝落后,出現跑、冒、滴、漏,通風排毒措施欠佳;包裝農藥時,徒手操作;缺少個人防護等;運輸和銷售農藥時發生包裝破損,藥液溢漏;使用農藥時,違反安全操作規程,配藥及施藥時缺乏個人防護,配制農藥濃度過高,施藥器械溢漏,徒手或用口吹處理噴管故障,逆風噴灑,未遵守隔行施藥,以及衣服和皮膚污染農藥后未及時清洗等。中毒途徑主要通過呼吸道或皮膚。

2.2生活性:農藥保管不當,被誤服或被用于自殺和他殺;滅蚊蠅、滅虱及治療疥癬時濫用高毒農藥,且使用方法不當;不了解農藥毒性,誤食拌有農藥的種糧;吃了剛噴灑過農藥且未予清洗的水果或蔬菜,或誤食被農藥毒死的家禽、家畜或魚蝦。

3農藥(殺蟲劑、殺菌劑、殺螨劑)類別

有機磷酸酯類殺蟲劑、氨基甲酸酯類殺蟲劑、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沙蠶毒類殺蟲劑、有機氯類殺蟲劑等農藥在生產活動中都可經過呼吸道、皮膚吸收導致急性職業中毒。

3.1有機磷酸酯類:對硫磷、甲拌磷、磷胺、敵百蟲、敵敵畏(DDVP)、馬拉硫磷、樂果、克瘟散等。

3.2氨基甲酸酯類:呋喃丹、葉蟬散、滅多威、西維因、速滅威、混滅威、涕滅威、甲萘威、仲丁威、葉飛散、殺螟丹、抗蚜威、異丙威等。

3.3擬除蟲菊酯類:溴氰菊酯、氯氰菊酯、氯菊酯、胺菊酯、甲醚菊酯等。

3.4沙蠶毒素類:殺蟲雙、巴丹、殺蟲磺等。

3.5有機氯類:林丹、滴滴涕、三氯殺蟲酯、三氯殺螨醇、毒殺芬等。

3.6有機硫類:代森鋅、代森銨、代森環、福美雙、敵銹納、敵克松等。

3.7有機砷類:田安、稻腳青,福美砷,稻寧,蘇化9ll等。

3.8有機錫類:三苯氫氧化錫(毒菌錫、T—PTH)、三環已基氫氧化錫(三環錫、魯特丹)、三唑錫(三嘆環錫、倍樂巴)、螨完錫(托爾克)和三苯氯化錫等。

4?醫療救援

4.1中毒現場急救所需的特需器材和裝備

4.1.1特效解毒劑:現場救治常用的特效解毒劑:阿托品、碘解磷定、氯磷定、雙復磷、乙酰胺(禁用殺鼠劑氟乙酰胺中毒特效解毒劑)。

4.1.2現場清洗裝置:現場淋洗裝備、洗眼器、重傷員皮膚清洗裝備。

4.2?常見職業性急性農藥中毒的臨床表現

4.2.1有機磷酸酯類殺蟲劑吸入中毒潛伏期短,皮膚吸收可有數小時的潛伏期,出現頭痛、頭暈、惡心、嘔吐、多汗、流涎、瞳孔縮小、肌束震顫、心動過緩,嚴重者出現肺水腫、昏迷、抽搐等。

4.2.2氨基甲酸酶類殺蟲劑臨床表現與有機磷酸酯類殺蟲劑類似,但潛伏期較短,病情恢復較快。

4.2.3其余農藥急性職業中毒均少見,且一般中毒癥狀較輕。但混配農藥使用逐漸增多,且大多為使用者自配,中毒表現比較復雜。

4.3中毒患者的現場救援原則

4.3.1迅速脫離現場:迅速將患者移離中毒現場至上風向的空氣新鮮場所,安靜休息,避免活動,注意保暖,必要時給予吸氧。密切觀察24-72小時。醫務人員根據患者病情迅速將病員檢傷分類,作出相應的標志,以保證后續醫務人員搶救。

4.3.2防止毒物繼續吸收:脫去被農藥污染的衣物,用微溫弱堿水(1%-5%碳酸氫鈉溶液)或肥皂水(忌用熱水或酒精之類)徹底清洗全身污染部位,包括頭發、皮膚、指甲、傷口和易忽略的部位,眼內污染用2%碳酸氫鈉溶液或生理鹽水沖洗10-20分鐘,污染現場可用清水先行沖洗。如是敵百蟲中毒,則只能用清水沖洗,不能用堿水或肥皂(因敵百蟲遇堿性物質會變成更毒的敵敵畏)。

4.3.3對癥支持治療:一旦出現呼吸肌麻痹,及早行氣管插管,給予呼吸機輔助呼吸直至自主呼吸恢復且穩定。嚴重中毒者積極防治中毒性腦病。改善心肺功能,維持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保護肝腎等臟器功能,以及其它對癥支持等綜合治療。

4.3.4應用特效解毒劑:在現場應立即早期給予相應的特效解毒劑。常用特殊解毒劑如下表所示

特效解毒劑

適用范圍

備注

阿托品

有機磷酸酯類、氨基甲酸酶類

同類解毒藥還有東莨菪堿、654-2、長托寧

碘解磷定

氯解磷定

雙復磷

有機磷酸酯類農藥中毒

中重度中毒必須合用阿托品

乙酰胺

有機氟類殺鼠劑中毒

碘解磷定和氯解磷定為最常用膽堿酯酶復能劑,首選氯解磷定。對有機磷酸酯類殺蟲劑中毒病人,在給阿托品時即應用復能劑。必須注意,復能劑對敵百蟲、敵敵畏療效較差;對馬拉硫磷、樂果作用不明顯;對谷硫磷和二嗪農則無效;明確單純氨基甲酸酯類殺蟲劑中毒者,忌用膽堿酯酶復能劑。

復方急救藥:解磷注射液為復方制劑,適合于現場急救使用。

4.3.5救治要點:盡快查清毒物種類,明確診斷,以采取針對性治療措施。病因不明時,應當先進行搶救,同時查清毒物。治療的重點在于維持心腦肺等臟器功能,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變化。

七、不明原因職業中毒

1定義

不明原因職業中毒是指在短時間內,某個作業場所出現一名或多名具有共同臨床表現的患者,呈現一定的聚集性,又暫時不能明確診斷的職業中毒。

2病因分析

2.1核實情況:對事件進一步核實,對所有患者進行個案調查。了解流行病學史、體征和檢驗結果,追尋共性特征。

2.2通過現場調查、環境調查和實驗室檢測等流行病學調查,初步分析引起不明原因職業中毒的病因。

2.2.1尋找病因線索

通過對患者的癥狀、體征、實驗室檢測結果、臨床治療結果及轉歸等資料進行分析,為判定疾病主要影響的器官、病原毒物種類、影響流行的環節提供最基本的線索。病因線索的調查先按侵入途徑查找病因線索,然后逐步細化。

2.2.1.1根據起病方式、病情進展、常規檢驗結果,判定侵入途徑是呼吸道、消化道還是皮膚。

2.2.1.2考慮為氣體中毒時,根據患者的癥狀、體征,實驗室檢測結

果,以及診斷性治療反應,進一步判定是刺激性還是窒息性氣體,再判定其毒性程度,然后通過臨床綜合分析提出可疑的病原。

2.2.1.3考慮為有機溶劑中毒時,需先判定是否為中毒。各類中毒都

有相應的靶器官,根據疾病發生經過、毒性特點確定中毒的可能性。同時結合進食、職業史等暴露資料,尋找可能引起中毒的毒物線索。

2.2.2建立病因假設?

掌握背景資料,歸納疾病分布特征,從流行病學特征入手,形成

病因假設。

2.2.2.1分析疾病的“三間”分布

(1)疾病的時間分布:分析疾病的時間聚集性,推測致病因子的性質是否為化學性的。

(2)疾病的地區分布:分析中毒發生的地區(居民社區、學校、工作、娛樂及其他公共場所、旅行地等)聚集性,找出可能的暴露地點,或將中毒與某種暴露相聯系,提供潛在暴露來源及途徑的線索。

(3)疾病的人群分布:找出與中毒有關的宿主特征,提供高危人群的線索,幫助探索特異暴露因素、侵入方式等。

2.2.2.2提出病因假設

綜合分析疾病的三間分布信息,以及其動態變化趨勢,在合理的、能被調查事實所支持的、能解釋大多數病例的前提下提出病因假設,包括致病因子、危險因素及其來源、傳播方式(或載體)、高危人群等。

2.2.3病因判定

結合流行病學調查、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測結果,判定病因與疾

病的因果聯系。

2.2.3.1病因判定方法

判斷疾病與病因的因果聯系的準則包括:暴露與疾病關聯的時間

順序、關聯的強度、劑量-反應關系、關聯的可重復性、關聯的“特

異性”、關聯的可解釋性、暴露和疾病分布的一致性,終止暴露后的

效應等。

2.2.3.2?確定病因時應注意的問題

(1)中毒事件的毒物性質判定?分析出的毒物及其含量所產生的危害要與現場調查及患者的臨床表現相符合。

(2)流行病學調查與實驗室檢測?尋找確切的不明原因中毒的因素,必須借助實驗室檢測。通過實驗室檢測從病人或其他來源標本中找到的毒物致病因素,是否就是該不明原因中毒的致病因素,還必須通過致病因素與疾病的臨床特征和三間分布是否一致的流行病學驗證,才能確定兩者之間的因果關系。

3現場快速檢測

為及時了解發生急性職業中毒的原因,為急性職業中毒的診斷提供依據,要進行現場監測工作,對中毒現場的空氣及可能造成中毒的水或物質進行必要的現場快速監測,不能進行現場快速測定的項目,現場采樣后,應及時送有關監測檢驗中心進行化驗分析。對中毒現場已被破壞或已遭改變的,必要時須進行模擬測試。

4醫療救援

參見現場急救流程及措施。

篇2:急性職業中毒事件應急處置

1急性職業中毒定義

急性職業中毒是指在職業活動中,因接觸各種有毒物質等因素而引起的急性疾病。其具有突發性、群體性、復雜性、不可預測性等特點。

2應急救援處置

急性職業中毒,一般均發病急驟、嚴重,應分秒必爭,及時處置,并且迅速送往醫院救治。

突發急性職業中毒事件的現場急救處置措施:

(1)吸入中毒迅速將患者搬離中毒場所至空氣新鮮處。

保持患者安靜,并立即松解患者衣領和腰帶,以維持呼吸道暢通,并注意保暖。同時嚴密觀察患者的一般狀況,尤其是神志、呼吸和循環系統功能等。

(2)經皮膚中毒將患者立即移離中毒場所,脫去污染衣服,迅速用清水洗凈皮膚,粘稠的毒物則宜用大量肥皂水沖洗。遇水能發生反應的腐蝕性毒物如三氯化磷,則先用干布或棉花抹去毒物,再用水沖洗。

(3)經口中毒如毒物為非腐蝕性的,患者神志清楚又無虛脫現象,應立即催吐。

(4)局部灼傷腐蝕性毒物如酸、堿等沾染皮膚及眼內,應立即用大量清水沖洗,至少5分鐘。強酸沾染皮膚經水沖后,可再用5%碳酸氫鈉沖洗,沾染眼內者,再用2%碳酸氫鈉沖洗。強堿濺入眼內,水沖后用生理鹽水或3%硼酸水連續沖洗至少15分鐘。

急性職業中毒患者,如有呼吸困難及紫紺等,應給予氧氣吸入;呼吸停止或衰竭時,立即進行人工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