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職業中毒綜合防治措施

職業中毒綜合防治措施

2024-07-14 閱讀 5651

預防多種生產性職業中毒,是職業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方面,職業中毒的綜合防治措施如下:

1生產性毒物的來源與存在狀態及進入人體的途徑

1.1概念生產性毒物是指在生產勞動過程中產生和使用的毒物。

1.2來源生產性毒物可來源于多種形式,同一毒物在不同行業或生產環節中各有差異。

1.2.1來源于原料、中間產品(中間體)輔助原料、成品、夾雜物、副產品或廢棄物。

1.2.2來源于熱分解產物及反應產物,如聚氯乙烯塑料加熱至160℃一170℃可分解產生氯化氫。

1.2.3化學物品在一定條件下分解,如磷化鋁遇濕分解成磷化氫。

1.3存在狀態固體、液體、氣體或氣溶膠。

1.4進入人體的途徑呼吸道、皮膚、消化道。

2組織管理措施

2.1加強領導,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

2.1.1設置或者指定職業衛生管理機構,用人單位的負責人對本單位的職業中毒防治工作負全責,或者配套專職或兼職的職業衛生專業人員,負責本單位職業病防治工作。

2.1.2制定職業中毒防治計劃和實施方案。

2.1.3建立健全職業中毒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

2.1.4建立健全職業衛生檔案和勞動者健康監護檔案。

2.1.5建立健全工作場所生產性毒物監測及評價制度

2.1.6建立健全職業中毒事故應急救援預案。

2.2加強宣傳教育對從事或將要從事接觸生產性毒物的勞動者進行上崗前培訓及在崗期間定期培訓,使他們了解職業中毒易于防治、難于治療的特點;了解可能接觸到的毒物性質,對人體的危害,國家規定的接觸限制,操作規程,防毒設備和個人防護用品的使用和維護,職業中毒事故隱患的發現和報告辦法等。宣傳防毒的先進經驗和先進技術,提倡技術革新,改善勞動條件。

3防毒技術的應用

采取相應的防毒技術措施,控制生產性毒物在生產過程中的散發,主要有以下4個方面的措施:

3.1以無毒的、低毒的材料或工藝代替有毒、高毒的材料或工藝,尤其是以無毒代替有毒是從根本上解決防毒問題的最好辦法,例如使用無氰電鍍、無汞儀、無苯稀料等。

3.2生產設備密閉化,革新生產工藝.盡可能管道化,使用密閉的生產設備,或者把敞口設備改為密閉設備,盡量減少有毒物質外逸和散發。在生產條件允許時,盡可能使密閉設備內保持負壓狀態,并加強管理,最大限度地消除跑、冒、滴、漏現象。

3.3通風排毒。由于生產條件限制而設備無法完全密閉,仍有有毒氣體或粉塵逸出時,就必須采取通風排毒措施來防毒。通風排毒的方法有局部排風、局部通風和全面通風換氣等。

3.3.1局部排風。局部排風就是把有毒氣體罩起來直接從發生源抽走。這可做到耗用風量小、排毒效果好,還便于有毒氣體的凈化和回收,這種辦法最經濟,使用效果最好,最為常用。局部排風系統由排氣罩(吸氣罩)、風道、風機、凈化或排放裝置組成。

3.3.2局部送風。局部送風則是把新鮮空氣直接送到工人操作地點,對工作操作地點的有毒氣體有沖淡稀釋作用,但由于其排毒不徹底,很少被采用,而多

用于防暑降溫。

3.3.3全面通風換氣。全面通風換氣又稱稀釋通風,是用大量新鮮空氣將整個車間空氣中有毒氣體沖淡,直至符合國家衛生標準。

3.4隔離操作和儀表控制(自動化)。隔離操作,就是把工人操作地點與生產設備隔離開來??梢允前焉a設備放在隔離室內,而用排風使隔離保持負壓狀態;也可以是把工人操作地點設在隔離室內,而用送風使隔離室內處于正壓狀態,從而使勞動者與生產性毒物有效地隔離開來。儀表控制,是用儀表控制生產而使工人操作地點離開生產設備,因而也叫遠距離控制。

4個人防護設施

個人防護措施主要考慮對皮膚和呼吸的防護,大致有以下幾種:

4.1防護服。防酸堿對皮膚的損傷,常用耐酸堿性能好的布料制作,如丙綸、絳綸或氯綸布料;防止有毒物質經皮膚進人人體的防護服,常采用對所防有毒物質不滲透或滲透率較小的聚合物,涂于布料上制作。

4.2防護眼鏡。防護眼鏡要充分透明,不影響視力,屈光一致;防毒眼鏡,多為密閉式,鏡框周邊嵌有軟墊與眼周皮膚緊密接觸,為了避免鏡片發霧,可在框邊上留有換氣小孔。

4.3防護面罩。防御固體碎屑及有毒液體的面罩一般采用透明的有機玻璃制作,要求面罩完全包覆面部。

4.4呼吸防護器。呼吸防護器主要用于對有毒有害氣體的防護,包括透風面盔、防毒面具和口罩。

5衛生保健措施

5.1個人衛生。為了防止有毒物質污染人體,特別是防止有毒物質經消化道進人人體,必須做到飯前洗臉、洗手;車間內禁止吃飯、飲水和吸煙;班后淋浴;工作服定期清洗并與便服隔離存放。

5.2職業性健康檢查??煞譃樯蠉徢?、在崗期間和離崗時的職業性健康檢查,發現有職業禁忌癥患者,應當改換其他工作崗位或采取其他預防措施。

5.3中毒急救。對可能發生急性職業中毒的作業場所,應設置報警裝置,配備現場急救用品,培訓監護人員。要有急性職業中毒應急救援預案。對已發生的職業中毒事故,要采取應急救援和控制措施,已遭受或可能遭受職業中毒危害的勞動者要及時組織救治,并到專業醫院進行健康檢查和醫學觀察。

6建立健全工作場所有毒物質的檢測及評價機制

及時掌握有毒物質的濃度,評價防護措施的效果,掌握有毒物質濃度變化的規律,將職業中毒事故消滅在萌芽狀態中。

6.2防護眼鏡。防護眼鏡要充分透明,不影響視力,屈光一致;防毒眼鏡,多為密閉式,鏡框周邊嵌有軟墊與眼周皮膚緊密接觸,為了避免鏡片發霧,可在框邊上留有換氣小孔。

6.3防護面罩。防御固體碎屑及有毒液體的面罩一般采用透明的有機玻璃制作,要求面罩完全包覆面部。

6.4呼吸防護器。呼吸防護器主要用于對有毒有害氣體的防護,包括透風面盔、?防毒面具和口罩。

篇2:食物中毒及防治措施

一、食物中毒的特點

食物中毒具有下列四個特點:

①潛伏期短而發病集中;

②中毒病人臨床表現相似,多為吐、瀉等胃腸道癥狀;

③有共同的致病食物,發病范圍局限在食用同種有毒食物的人群中,停止食用這種食物后,發病很快停止。

④病人與健康人之間一般無直接傳染性。

二、食物中毒的急求原則

①首先采用催吐、洗胃、民瀉和灌腸等方法,忙清除胃腸道內尚未吸收的毒物。

②應用民局部拮抗藥物和保護胃腸道的藥物,減少毒物吸收,或用解毒藥物解毒。

③采取促進毒物排泄的措施,如輸液等方法,使毒物盡快排出體外。

④針對病情變化采用各種對癥治療,盡早使用物資解毒劑與生物制劑,減輕中毒癥狀,提高治愈率,減少活死亡。

⑤合理應用抗菌素生素,防止感染。

三、食物中毒報告及現場處理

(一)食物中毒報告:

一旦發生食物中毒或疑似食物中毒,發生中毒單位及治療病人單位應立即向當地食品衛生監督機構報告,報告內容包括:①發生中毒的地址、單位和時間;②中毒人數,危重人數及死亡人數,主要中毒表現;③可能引起中毒的食物等。

(二)食物中毒現場的處理:

1、嚴禁繼續食用、出售剩余可疑中毒食品,對可疑中毒食品要立即封存,未經衛生防疫部門同意不得隨意處理。搜集可疑中毒食品及患者哎吐物、烘便、洗胃液等采樣送驗。

2、疑為細菌性食物中毒時,應對現場作消毒處理;剩余食物煮沸20分鐘后棄去;液體食品可與漂白粉混合消毒;餐具炊具容器等應用堿水或肥皂水煮沸或用漂白粉溶液徹底消毒。患者的排匯物可用石灰乳或漂白粉溶液消毒。疑為化學毒物中毒時,待原因查明后,作適當處理。

3、對患者或帶菌的食品生產經營人員,應暫時調離接觸食品的工作。經治療痊愈后方能恢復工作。

四、常見食物中毒的防治

(一)細菌性食物中毒

1、概述

細菌性食物中毒是最黨見的一類食物中毒。

2、細菌性食物中毒表現及治療:

1)沙門氏菌屬食物中毒:進依被沙門氏菌污染的食物機時引起。引起這類中毒的常見儀器有肉類(冷葷)、病死牲畜肉、禽蛋、水產品等。

臨床特征:這類食物中毒的臨床表現有胃腸炎型、類霍亂型、類傷寒型、類感冒型和敗血癥狀型等五種類型。以胃腸炎型較黨見。衩為頭暈、頭痛、惡心、腹痛,以后出現嘔吐、腹瀉、全身酸痛和發熱(體溫可達38—40攝氏度),大便為黃色或黃綠色水樣便。有惡臭,便中帶有粘液和膿血。腹瀉每日可達7—8次,重癥病人可出現驚厥、痙攣和昏迷。

治療:除一般搶救措施外,對重癥、患菌血癥和有并發癥病例,可用抗菌素生素治療??煽诜让顾?成人每日1—3顆,分四次服。退熱后,持續服藥3—4天。

2)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副溶血性弧菌赤稱致病性嗜鹽菌。

常見中毒食品有魚、蝦、蟹等海產品及肉、禽、咸菜和涼拌菜等。

臨床特征:腹痛多為陣發性疼痛,較劇烈;腹瀉多為水樣便或糊狀,約1/4病人可出現血水樣大便或濃血粘液樣便。部分病人有發熱,或伴嘔吐。個別中毒癥狀嚴懲者,有劇烈腹瀉、失水以至休克。一般病程2—4天。

治療:以支持和對癥狀治療為主,重癥患者口服氯霉素每日1克,分四次服,療程為3—5天。

3)致病性大腸桿菌食物中毒:因進食被致病菌性大腸桿菌素污染食物而引起。

常見中毒食品有肉類、水產品、豆制品、蔬菜等,特別是熟肉類及涼拌菜,

臨床特征:突然發病,腹部劇痛,惡心,很少嘔吐;腹瀉,每天5—15次,稀便、水樣便或粘液便,有時惡臭。體溫大多正常,少有發熱;病程1—3天。

治療:重癥狀可選用慶大霉素或卡那霉素

4)葡萄球菌食物中毒:因進食金黃色葡萄球菌腸毒素污染的食物引起,屬于毒素型中毒。

常見中毒食品有奶、肉、蛋、魚類及其制品等,各種動物性食品,尤其以奶油糕點最為多見。

臨床特征:起病急驟,惡心嘔吐,上腹疼痛,腹瀉。胃炎比腸炎多且重,哎吐頻繁,哎吐物可含膽汁或血液。劇烈哎吐和多次水樣便可導致失水。體溫大多正常,多數病人1—2天可痊愈。兒童對葡萄球菌腸毒素較敏感,中毒癥狀較成人重。

治療:一般輕者無須治療,癥狀重者,可口服苯甲異惡唑青霉素鈉或紅霉素,失水者給予補液。

5)肉毒梭狀芽胞桿菌食物中毒:由肉毒梭狀芽胞桿菌產生的外毒素引起。

中毒食品主要是發酵食品,以家庭自制的臭豆腐、豆豉為最多,其次為面醬、肉類罐頭、臘肉等。

臨床特征:特點是神經癥狀突出,沒有胃腸癥狀或很輕,一般不發燒。開始全身無力,頭痛、頭暈、惡心,模糊、眼臉下垂、復視瞳孔散大,逐漸發展到吞咽困難、發音困難和呼吸困難。

治療:盡早使用多價肉毒抗毒素血清,每次靜脈或肌肉注入5—10萬單位,必要時,6小時后,重復給予同樣劑量。

3、細菌性食物中毒的預防:

(1)防止污染:加強污染源的管理。

(2)控制細菌繁殖:低溫貯存食品是控制細菌繁殖的一項重要措施,因此,飲食業及集體食堂均應有冷藏設備。

(3)殺滅病原體:殺滅病原體的主要措施是徹底加熱,高溫殺菌。

(4)災區細菌性食物中毒的預防要點:

1)利用各種形式,廣泛宣傳關于食物中毒的衛生知識。

2)教育群眾不吃腐敗變質、霉變、已明顯污染的食品。

3)說服災民不辦紅白喜事、節假日不聚餐,防止食物中毒集中爆發。

4)一旦有食物中毒發生,要及時報告,針對中毒原因采取預防措施,防止事態繼續擴大。

篇3:職業性急性甲醇中毒防治措施

甲醇(CH3OH),CASNo.:67-56-1,為無色透明的液體,略帶乙醇氣味。相對分子質量為32.04,沸點64.7℃??砂慈我獗壤苡谒?能溶于乙醚、乙醇、苯和酮類等溶劑。

接觸危害

吸人甲醇蒸氣,輕者有頭痛、頭暈、乏力、視力模糊、步態蹣跚和失眠;重者除上述癥狀明顯加劇外,有復視、眼球疼痛、手顫、指鼻不準等;再嚴重可有精神失常,如有幻覺、幻視、近期事物不能記憶等,甚至昏迷。

對中樞神經系統有麻醉作用;對視神經和視網膜有特殊選擇作用,引起病變;可致代射性酸中毒。急性中毒:短時大量吸入出現輕度眼上呼吸道刺激癥狀(口服有胃腸道刺激癥狀);經一段時間潛伏期后出現頭痛、頭暈、乏力、眩暈、酒醉感、意識朦朧、譫妄,甚至昏迷。視神經及視網膜病變,可有視物模糊、復視等,重者失明。代謝性酸中毒時出現二氧化碳結合力下降、呼吸加速等。慢性影響:神經衰弱綜合征,植物神經功能失調,粘膜刺激,視力減退等。皮膚出現脫脂、皮炎等。職業性急性甲醇中毒是生產或使用過程中接觸甲醇所引起的以中樞神經系統損害、眼部損害及代謝性酸中毒為主的全身性疾病。

甲醇蒸氣可刺激眼睛,液體甲醇可致角膜表面損傷。對皮膚作用不明顯,可經皮膚吸收。

急性甲醇中毒的急救措施

皮膚接觸:脫去污染的衣著,用肥皂水和清水徹底沖洗皮膚。

眼睛接觸:提起眼瞼,用流動清水或生理鹽水沖洗。就醫。

吸入:迅速脫離現場至空氣新鮮處。保持呼吸道通暢。如呼吸困難,給輸氧。如呼吸停止,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就醫。

食入:飲足量溫水,催吐。用清水或1%硫代硫酸鈉溶液洗胃。就醫。

職業性甲醇中毒的預防

1.生產過程中盡量使用乙醇代替甲醇。

2.加強密閉、通風排毒設施,佩戴防護口罩和手套。

3.加強管理,防止誤服。

4.生產過程密閉,加強通風。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