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副傷寒疫情應急處理預案
一、前言
傷寒和副傷寒是分別由傷寒桿菌及甲、乙、丙型副傷寒桿菌所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傷寒、副傷寒是常見的傳染病,一旦爆發流行將對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構成嚴重威脅。為了有效控制傷寒、副傷寒疫情,加強對重大和突發疫情的快速反應和應急處置能力,保障群眾健康,維護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特制定本預案。
二、目的
確保一旦發生傷寒、副傷寒爆發流行和重大突發疫情,我區各有關部門聯動協作,及時落實有效措施,迅速控制和撲滅疫情。
三、判定標準
1、爆發疫情
在100人以下的集體單位或家庭,7天內有5例以上的病例;在100-1000人的集體單位,7天內有10例以上病例;在1000人以上的集體單位或村(社區),7天內有10例以上病例;在高新區范圍內,14天內有100例以上病例或20例以上相關病例。
2、重大疫情
在高新區范圍內,如5天內發現50例以上病例,為一級重大疫情;如5天內發現10-49例病例,為二級重大疫情;如5天內發現5-9例病例或5天以后又有續發病例,為三級重大疫情。
四、預案啟動條件
一旦發生傷寒、副傷寒爆發流行和重大突發疫情,立即啟動本預案。
五、傷寒、副傷寒病例診斷標準
1、疑似病例診斷標準
在傷寒、副傷寒流行地區有持續性發熱超過1周者。
2、臨床診斷標準
在傷寒、副傷寒流行季節和地區有下列之一者,可做出臨床診斷:
(1)持續性高熱:高熱、稽留熱為主要熱型,可在5-7天內達40-41℃及以上,可有畏寒,少有寒戰,出汗不多,一般持續1-2周。
(2)特殊中毒面容,相對緩脈,皮膚玫瑰疹,肝脾腫大。
(3)周圍血象:白細胞總數低下,嗜酸性粒細胞減少或消失。
3、確診病例標準
臨床診斷病例如有以下項目之一者即可確診:
(1)從血、骨髓、尿、糞便、玫瑰疹刮取物中,任一種標本分離到傷寒桿菌或副傷寒桿菌。
(2)血清特異性抗體陽性,肥達氏反應“O”抗體凝集效價≥1:80,傷寒或副傷寒“H”抗體凝集效價≥1:160,恢復期效價增高4倍以上者。
六、處理程序與步驟
1、報告記錄及初步核實
接到疫情報告,要詳細詢問疫情發生情況以及報告時間、報告人、聯系電話等,填寫專用記錄表格。初步判斷疫情報告情況可靠,立即向應急管理職能科室和分管領導報告。確認必須啟動應急程序的,應急小分隊立即趕赴現場,開展調查處理。同時報告衛生行政部門和上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
2、到達現場后進一步核實情況
根據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測結果、發病人數及波及范圍對爆發或流行疫情進行核實診斷,對疫情可能造成的危害進行初步判斷。
3、采樣送檢
根據需要對病例糞便、血樣等及時采樣送檢。
4、個案調查
制訂統一的病例定義,對確認病例進行個案調查,收集病例的基本情況、臨床癥狀和體征以及可能的暴露史等資料。進行三間分布的分析,闡明病人什么時間發病,在什么地方居住或病人有什么特征。
5、隔離治療病人
所有傷寒、副傷寒病人或疑似病人都要及時隔離治療。病人經正規治療至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后2周或臨床癥狀消失、停藥一周后糞檢2次陰性(2次檢測間隔2-3天),方可解除隔離。
6、對密切接觸者進行醫學觀察和預防服藥
與病人有過密切接觸以及在水型、食物型爆發中可能受感染的人,如家庭成員、病人陪伴者、聚餐參加者等要進行醫學觀察,觀察期限自最后接觸之日起計算,傷寒23天、副傷寒15天。選擇敏感的抗菌藥物進行應急性預防服藥,如復方新諾明,每日2次,每次2片,服用3-5次(兒童酌減)。
7、消毒殺蟲
根據初步調查結果,有針對性地開展消毒和污染物清除工作。病家和臨時隔離治療點中被污染的廁所、地面、餐具、衣物、用品等進行隨時消毒,病人的糞、尿、排泄物要嚴格消毒處理。
8、劃定疫點或疫區
疫點:與病人同門戶出入的住戶,或與病人生活上密切有關的若干戶為范圍;以疫點為中心并根據疫點位置與交通情況,以居民區或街道為范圍,劃定疫區。
9、必要時開展應急預防接種
對疫區的易感人群及毗鄰地區的重點人群,開展針對菌型的傷寒疫苗的免疫接種,以提高人群免疫力。
10、開展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和干預
開展健康教育和愛國衛生運動,利用各種方式廣泛宣傳普及傷寒、副傷寒等腸道傳染病防治知識,提高群眾衛生保健意識,疫情流行期間減少聚餐活動,積極做好預防。同時倡導大家搞好環境衛生,管好水源,消除垃圾,消滅蒼蠅及孳生地。
11、根據初步調查結果,進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報告
12、建立集體單位晨檢制度:對所有人員測量體溫、進行相關體檢,并每日報告結果。
七、控制措施效果評價
落實控制措施后,如新發病例顯著減少,傷寒、副傷寒月報告發病數降至接近或低于往年同期水平時,可視為疫情控制措施有效,疫情已得到初步控制,轉入常規監測防治。
同時應及時向衛生行政部門和上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匯報事件處理結果,進行網絡結案報告,并根據需要向有關部門通報情況。
篇2:傷寒副傷寒疫情應急處理預案
一、前言
傷寒和副傷寒是分別由傷寒桿菌及甲、乙、丙型副傷寒桿菌所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傷寒、副傷寒是常見的傳染病,一旦爆發流行將對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構成嚴重威脅。為了有效控制傷寒、副傷寒疫情,加強對重大和突發疫情的快速反應和應急處置能力,保障群眾健康,維護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特制定本預案。
二、目的
確保一旦發生傷寒、副傷寒爆發流行和重大突發疫情,我區各有關部門聯動協作,及時落實有效措施,迅速控制和撲滅疫情。
三、判定標準
1、爆發疫情
在100人以下的集體單位或家庭,7天內有5例以上的病例;在100-1000人的集體單位,7天內有10例以上病例;在1000人以上的集體單位或村(社區),7天內有10例以上病例;在高新區范圍內,14天內有100例以上病例或20例以上相關病例。
2、重大疫情
在高新區范圍內,如5天內發現50例以上病例,為一級重大疫情;如5天內發現10-49例病例,為二級重大疫情;如5天內發現5-9例病例或5天以后又有續發病例,為三級重大疫情。
四、預案啟動條件
一旦發生傷寒、副傷寒爆發流行和重大突發疫情,立即啟動本預案。
五、傷寒、副傷寒病例診斷標準
1、疑似病例診斷標準
在傷寒、副傷寒流行地區有持續性發熱超過1周者。
2、臨床診斷標準
在傷寒、副傷寒流行季節和地區有下列之一者,可做出臨床診斷:
(1)持續性高熱:高熱、稽留熱為主要熱型,可在5-7天內達40-41℃及以上,可有畏寒,少有寒戰,出汗不多,一般持續1-2周。
(2)特殊中毒面容,相對緩脈,皮膚玫瑰疹,肝脾腫大。
(3)周圍血象:白細胞總數低下,嗜酸性粒細胞減少或消失。
3、確診病例標準
臨床診斷病例如有以下項目之一者即可確診:
(1)從血、骨髓、尿、糞便、玫瑰疹刮取物中,任一種標本分離到傷寒桿菌或副傷寒桿菌。
(2)血清特異性抗體陽性,肥達氏反應“O”抗體凝集效價≥1:80,傷寒或副傷寒“H”抗體凝集效價≥1:160,恢復期效價增高4倍以上者。
六、處理程序與步驟
1、報告記錄及初步核實
接到疫情報告,要詳細詢問疫情發生情況以及報告時間、報告人、聯系電話等,填寫專用記錄表格。初步判斷疫情報告情況可靠,立即向應急管理職能科室和分管領導報告。確認必須啟動應急程序的,應急小分隊立即趕赴現場,開展調查處理。同時報告衛生行政部門和上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
2、到達現場后進一步核實情況
根據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測結果、發病人數及波及范圍對爆發或流行疫情進行核實診斷,對疫情可能造成的危害進行初步判斷。
3、采樣送檢
根據需要對病例糞便、血樣等及時采樣送檢。
4、個案調查
制訂統一的病例定義,對確認病例進行個案調查,收集病例的基本情況、臨床癥狀和體征以及可能的暴露史等資料。進行三間分布的分析,闡明病人什么時間發病,在什么地方居住或病人有什么特征。
5、隔離治療病人
所有傷寒、副傷寒病人或疑似病人都要及時隔離治療。病人經正規治療至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后2周或臨床癥狀消失、停藥一周后糞檢2次陰性(2次檢測間隔2-3天),方可解除隔離。
6、對密切接觸者進行醫學觀察和預防服藥
與病人有過密切接觸以及在水型、食物型爆發中可能受感染的人,如家庭成員、病人陪伴者、聚餐參加者等要進行醫學觀察,觀察期限自最后接觸之日起計算,傷寒23天、副傷寒15天。選擇敏感的抗菌藥物進行應急性預防服藥,如復方新諾明,每日2次,每次2片,服用3-5次(兒童酌減)。
7、消毒殺蟲
根據初步調查結果,有針對性地開展消毒和污染物清除工作。病家和臨時隔離治療點中被污染的廁所、地面、餐具、衣物、用品等進行隨時消毒,病人的糞、尿、排泄物要嚴格消毒處理。
8、劃定疫點或疫區
疫點:與病人同門戶出入的住戶,或與病人生活上密切有關的若干戶為范圍;以疫點為中心并根據疫點位置與交通情況,以居民區或街道為范圍,劃定疫區。
9、必要時開展應急預防接種
對疫區的易感人群及毗鄰地區的重點人群,開展針對菌型的傷寒疫苗的免疫接種,以提高人群免疫力。
10、開展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和干預
開展健康教育和愛國衛生運動,利用各種方式廣泛宣傳普及傷寒、副傷寒等腸道傳染病防治知識,提高群眾衛生保健意識,疫情流行期間減少聚餐活動,積極做好預防。同時倡導大家搞好環境衛生,管好水源,消除垃圾,消滅蒼蠅及孳生地。
11、根據初步調查結果,進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報告
12、建立集體單位晨檢制度:對所有人員測量體溫、進行相關體檢,并每日報告結果。
七、控制措施效果評價
落實控制措施后,如新發病例顯著減少,傷寒、副傷寒月報告發病數降至接近或低于往年同期水平時,可視為疫情控制措施有效,疫情已得到初步控制,轉入常規監測防治。
同時應及時向衛生行政部門和上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匯報事件處理結果,進行網絡結案報告,并根據需要向有關部門通報情況。
篇3:醫院傳染病疫情報告制度
醫院傳染病疫情報告制度
為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辦法》和《傳染病監測信息網絡直報工作與技術指南》等有關法律法規和規定,特重新修訂本制度。
一、管理原則
(一)責任報告單位職責
醫院屬責任疫情報告單位。醫院成立疫情報告管理領導小組,由主管院長、預防保健科和有關科室負責人組成,防疫醫生具體負責疫情報告的管理工作,配備疫情報告專用電腦實行網絡直報,防疫人員負責疫情報告、登記及管理工作。
各科(???、門診)指定報病管理負責人,負責督促、管理本科傳染病、性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死亡病例和其他監測病例的登記、報卡和疫情報告工作。
(二)責任報告人
醫院執行職務的人員,主要是執行職務的醫護人員和檢驗人員,均為責任疫情報告人。
(三)首診負責、屬地管理的原則
傳染病報告實行誰接診、誰報告的首診負責制,遵循屬地管理的原則。
二、疫情報告
(一)報告內容
1.依法報告的傳染病病種
(1)《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報告的傳染?。?/p>
①甲類傳染?。菏笠摺⒒魜y。
②按甲類管理的傳染?。簜魅拘苑堑湫头窝住⑻烤抑械姆翁烤液腿烁腥靖咧虏⌒郧萘鞲?人禽流感),衛生部規定按甲類傳染病管理的其他乙類傳染病和突發原因不明的傳染病。
③其他乙類傳染?。喊滩?、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質炎、麻疹、流行性出血熱、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腦炎、登革熱、除肺炭疽以外的其他炭疽、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結核、傷寒和副傷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兒破傷風、猩紅熱、布魯氏菌病、淋病、梅毒、鉤端螺旋體病、血吸蟲病、瘧疾。
④丙類傳染?。毫餍行愿忻?、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急性出血性結膜炎、麻風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傷寒、黑熱病、包蟲病、絲蟲病,除霍亂、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傷寒和副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病。
(2)衛生部規定的不明原因肺炎:衛生部《全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監測實施方案》所定義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SARS預警病例、人禽流感預警病例。
(3)衛生部決定列入乙類、丙類傳染病管理的其他傳染病。
(4)其他暴發、流行或原因不明的傳染病。
2.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規定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包括下列情形:
(1)發生或者可能發生傳染病暴發、流行的;
(2)發生或者發現不明原因的群體性疾病的;
(3)發生傳染病菌種、毒種丟失的;
(4)發生或者可能發生重大食物和職業中毒事件的。
3.醫院死亡病例
衛生部《區及區以上醫療機構死亡病例監測實施方案》規定:一級及一級以上各類醫療機構門(急)診及住院的死亡病例,均需進行網絡直報。
4.法定報告的性病
《性病防治管理辦法》規定報告的八種性病為:艾滋病、淋病、梅毒、軟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腫、非淋菌性尿道炎(宮頸炎)、尖銳濕疣和生殖器皰疹。
5.規定監測病例
AFP病例(14歲及以下兒童急性弛緩性麻痹)、麻疹、新生兒破傷風。
(二)報告時限
報告時限的計算,以門診日志或病歷等記錄的診斷時間為起始時間,以網絡直報系統的錄卡時間為準。
甲類傳染病、按甲類管理的傳染病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攜帶者和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在診斷后按規定的時限(城鎮應于2小時內、農村應于6小時內)通過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系統進行報告(網絡直報),同時應以最快的方式向當區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報告。
其他乙類傳染病病人、疑似病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以及脊髓灰質炎、傷寒副傷寒、痢疾、梅毒、淋病、白喉、瘧疾的病原攜帶者應當在24小時內通過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系統進行報告。臨床初步診斷急性弛緩性麻痹(AFP)時,要馬上報告疾控中心,由疾控中心進行個案調查和采樣。
丙類傳染病和其他傳染病病人、疑似病人,應當在24小時內通過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系統進行報告。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當在2小時內向區衛生局報告。
傳染病暴發、流行時(不論甲、乙、丙類),應以最快的通訊方式向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報告疫情。發現原因不明傳染病或可疑的新發傳染病,應及時向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報告。
(三)報告程序
1.傳染病報告
(1)初次報告
責任報告人在首次診斷或發現法定傳染病病人(包括疑似病例、臨床診斷病例、實驗室確診病例)或病原攜帶者時,應立即認真填寫《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報告卡》(“報卡類別”選擇“初次報告”項),做好疫情登記,并立即將報告卡送交保健科疾控辦的疫情管理人員。
(2)訂正報告
責任報告人對已報告過的病例診斷進行更改(如疑似病例確診、臨床診斷病例更改診斷、分型或分類改變)或發現填卡錯誤時,必須及時進行訂正報告,在規定時限內重新填寫、報送《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報告卡》,“報卡類別”選擇“訂正報告”項,填寫新的“診斷日期”(確診日期)和“填卡日期”;但同一病種由臨床診斷訂正為實驗室確診時,除將“病例分類”由“臨床診斷病例”改為“實驗室確診病例”外,無需更改其他項目。
(3)死亡報告
對已填報過卡片的傳染病病人因該傳染病死亡時,臨床醫生必須在規定時限內再次填報《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報告卡》,進行死亡報告,卡上標識“訂正報告”,同時注明“死亡日期”。患傳染病但因意外或非傳染病死亡時不需再次填報傳染病報告卡。
對初診死亡的病例無需兩次報卡,在“初次報告卡”同時填寫“發病日期”(如發病日期不明,可用接診日期)和“死亡日期”即可。
(4)填卡要求
填卡醫生要按照《傳染病報告卡》所附“填卡說明”,對卡中的內容逐項認真仔細填寫,注意字跡清楚、項目齊全及準確。
卡片中的發病日期指本次傳染病癥狀開始出現的日期或檢驗初檢日期,不明確時填寫就診日期;診斷日期應為本次診斷傳染病的日期,訂正卡則填寫傳染病確診日期,但如同一種病由臨床診斷訂正為實驗室確診則仍填寫初診的日期。
住院期間診斷為傳染病時,必須立即報卡。發現漏報的傳染病病例,接診醫生要立即補填、補報《傳染病報告卡》。
(5)結核病報告
凡發現活動性肺結核的病人(實驗室確診、臨床診斷)或疑似病人,臨床醫生要立即填寫《傳染病報告卡》和《結核病病人轉診單》轉區人民醫院治療。
(6)艾滋病報告
HIV初篩試驗陽性,檢驗科要保存血清標本,送區疾控中心進行復檢,送檢醫生要填寫《HIV/AIDS個案流行病學調查表》協助個案調查。檢室、臨床科室不得向第三人提供HIV人員的相關信息,不得侵犯患者的隱私權。
(7)乙肝病人的報告
初次接診的急、慢性肝炎病人均需填報傳染病報告卡,并進行網絡直報。
(8)慢性傳染病的報告
在作出乙肝、肺結核、艾滋病、血吸蟲病等慢性傳染病診斷時,首次接診時需填寫傳染病報告卡進行報告,再次復診且診斷結果未發生變更且在同一年度內時可不再進行報告。
(9)各科疫情報告卡的送交、報告
各科疫情報告卡的送交、報告必須符合法定時限、方式,做好交接記錄。杜絕遲報、漏報、漏登現象。
醫生填好的報告卡要及時交給當班護士或本科報病管理負責人;各科要在在規定時限內派專人將報告卡直接送交保健科(夜班的疫卡須在次晨8:30前送達),不得轉送。
發現甲類和按甲類管理的傳染病,須立即向保健科(值班時間向醫院總值班)電話報告并立即報送疫情報告卡。
(10)網絡直報
保健科疫情管理人員收到傳染病報告卡后,應及時檢查、審核報告卡,做好有關登記,并在規定時限內將報告卡信息及時、準確、完整地錄入網絡直報系統。如發現填寫不完整、不準確,或有錯項、漏項、邏輯錯誤,應及時通知報告人補充、更正。
(11)重點傳染病和爆發疫情的報告
疫情管理人員在發現以下傳染病的確診或疑似病例時,應立即向診斷醫生核實,在規定時限內進行網絡直報,同時電話報告當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其中第①、③、④條要求緊急報告的病例,要立即報告分管領導,及時向本院相關科室發出預警信息:
①鼠疫、霍亂、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人禽流感;
②脊髓灰質炎、白喉、百日咳、登革熱、流腦、乙腦、狂犬病、布病、黑熱病、血吸蟲病、包蟲病、絲蟲病,出血熱、瘧疾、麻風;
③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不明原因死亡病例;
④其余病種的聚集性病例(同一地方或學校、單位、家庭,一日內3例及以上或一周內5例及以上)、突發原因不明的傳染病。
對報告的上述重點傳染病的疑似病例,臨床醫生應盡快明確或排除診斷,及時在訂正報告卡上填寫疑似病例的轉歸情況,交保健科及時上網訂正。
2.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報告和發熱病例監測
門診監測科室(發熱門診、內科門診、急診等)每日統計當日就診的門診病例數、發熱呼吸道病例數和發熱肺炎病例數;各收治“發熱肺炎病例”的病區(如呼吸科、感染科、ICU等)每日統計本病區出院的發熱肺炎病例診斷情況。各科室于每周星期一上午8:30前將前一周將就診情況統計送交保健科,由保健科匯總報當地疾控中心。
臨床醫務人員發現符合《全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監測實施方案》定義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或預警病例,要立即報告醫務科、保健科。由醫務科組織本院專家組進行會診和排查,仍不能明確診斷的或符合預警病例,首診醫師應立即填寫《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報告卡》(鉤選“不明原因肺炎”,填寫“SARS預警病例”或“人禽流感預警病例”)送交保健科,保健科在2小時內進行網絡直報,并由醫務科電話報告區衛生局。按監測實施方案的程序可以排除SARS和人禽流感的,臨床醫生重新報送傳染病報告卡訂正為明確診斷的疾病或“其他不明原因疾病”。
3.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發現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在正常上班時間,首診醫生必須馬上同時電話報告醫務科和保健科。對其中的傳染病病人、疑似傳染病病人,要立即填寫傳染病報告卡并即時送交保健科。
在節假日及中午、夜間等非正常班時間,首診醫生必須馬上電話報告醫院總值班,并立即將有關的傳染病報告卡送交醫院總值班。
保健科、醫務科或醫院總值班須馬上核實情況,在2小時內以最快的報告方式向區衛生局、疾控中心報告。
4.值班期間的疫情報告
在節假日和中午、夜間等值班期間內發現下面四類疫情(①甲類傳染病(鼠疫、霍亂),按甲類管理的傳染病(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等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或疑似病人;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③突發原因不明的傳染病,不明原因死亡病例;④不明原因肺炎和SARS/禽流感預警病例)時,首診科室和首診醫師要立即電話報告醫院總值班,填寫傳染病報告卡并派專人送交醫院總值班,同時采取隔離措施,防止傳染病擴散。
醫院總值班須立即核實,按照醫院有關規定向職能部門和院領導匯報、請示,同時以最快報告方式(電話及傳真)在法定時限(2小時)內區疾控中心報告,必要時可請求區疾控中心值班人員代行網絡直報;若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還應立即向區衛生局報告,并組織、協調相關醫療救治工作,安排標本報送疾控部門復檢鑒定工作。
值班期間填報的其他乙類和丙類傳染病報告卡可在當天當班(節假日需在每天上午9:00前)直接投放到保健科門口的傳染病報告箱,由保健科值班人員及時上報。
5.死亡病例報告
(1)對在本院門(急)診或住院發生的所有死亡病例,診治醫生必須按照《死亡醫學證明書》的格式和死因推斷的有關規范,立即進行死因醫學診斷,填寫《死亡醫學證明書》(一式四聯)。不明原因死亡病例尚需填寫調查記錄。死亡診斷應填寫準確、清楚和詳細,符合ICD-10編碼規定的疾病名稱,不應以“呼吸、心跳驟?!贝嫠劳鲈\斷。
(2)各病區應在當天派本科室工作人員將填寫好的第一聯“死亡醫學證明存根”送交信息科統計室(夜班不得遲于次晨9:00),其他聯送住院處。不得由死者家屬傳送。
(3)統計室負責對醫生填寫的《死亡醫學證明書》進行審核,對報告中存在的問題(項目填寫不清或不完整、死因填寫不規范或存在邏輯錯誤等)應及時同診治醫生進行核對、更正。
(4)統計室負責按照ICD-10要求進行死因編碼,并在1~2日內將死亡醫學證明書及死因編碼信息轉交保健科。
(5)保健科負責進行網絡直報。
(6)應在開具死亡證明書后48小時內完成死因編碼及網絡直報。統計室要做好原始死亡醫學證明書的保存與管理工作。
三、疫情登記
醫院按照區衛生局的規定在保健科設置《傳染病疫情總登記簿》和有關統計、登記表冊,在相關臨床科室設立《門診日志》、《住院登記本》和《傳染病登記本》(內科、感染科門診可另專設《結核病登記本》,結核病若已以專冊登記則傳染病登記本無需重復登記),在發熱門診、內科門診、急診科設立《發熱門診日志》和《發熱門診病人登記表》,在腸道門診設立《腹瀉病人就診專用登記冊》,在性病門診設立《性病登記本》,在檢驗室設立《檢驗登記本》,在放射科設立《放射檢查登記本》。
臨床醫生和有關醫務人員必須及時、準確、認真、詳細填寫有關登記本,訂正報告時亦須及時登記。凡腹瀉、艾滋病、炭疽、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質炎及AFP患者的化驗單,開單醫生必須填寫詳細地址,檢驗科室的《檢驗登記本》應登記上述病人住址。
四、原始資料的保存
《傳染病報告卡》、《性病報告卡》及報告記錄等原始資料,由保健科保存,保存期為3年;《門診日志》、《住院登記本》、《傳染病登記本》及《檢驗登記本》等有關登記本由各科保存,保存期為3年。
五、考核與獎懲
醫務科、保健科檢查、督促各科疫情報告情況,組織漏報、遲報調查,進行專項考核獎懲。
凡發現不按規定報告疫情或不按規定登記者,按有關規定進行處罰。
醫院對傳染病疫情報告及監督管理工作成績顯著的科室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