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閉空間職業中毒與控制措施
密閉空間的定義密閉空間(confinedspace)是指與外界相對隔離,進出口受限,自然通風不良,足夠容納一人進入并從事非常規、非連續作業的有限空間。常見的有:1.封閉、半封閉設備:船艙、儲罐、反應塔、冷藏車、沉箱及鍋爐、壓力容器、浮筒、管道、槽車等。2.地下密閉空間:地下管道、地下室、地下倉庫、地下工事、暗溝、隧道、涵洞、地坑、礦井、廢井、地窖、沼氣池及化糞池、下水道、溝、井、池、建筑孔樁、地下電纜溝等。3.地上密閉空間:儲藏室、酒槽池、發酵池、垃圾站、溫室、糧倉、煙道等。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換。
密閉空間的職業中毒原因
1.空間出現缺氧;2.窒息性或刺激性氣體的積存:空氣中此類有害物質的濃度超過作業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接觸限值,引起職業中毒;3.由于工作活動而引起的其他問題,如:含有過量的揮發性溶劑蒸氣及其他任何含有立即威脅生命或健康(IDLH)的環境條件。密閉空間職業中毒預后1.死亡2.喪失能力(工傷殘廢)3.損壞自救能力(無法從許可空間逃生)4.造成損傷或引起急性疾病缺氧和富氧對人體的影響氧氣濃度(%體積)征兆(大氣壓力下)>23.5%富氧,有強烈爆炸危險.20.9%氧氣濃度正常.19.5%氧氣最小允許濃度.15-19%降低工作效率,并可導致頭部、肺部和循環系統問題.10-12%呼吸急促,判斷力喪失,嘴唇發紫.8-10%智力喪失,昏厥,無意識,臉色蒼白,嘴唇發紫,惡心嘔吐.6-8%8分鐘,100%致命,6分鐘50%致命,4-5分鐘經治療可痊愈.4-6%40秒內抽搐,呼吸停止,死亡.以上數據可能會由于個體的健康狀態和體質有所不同.
密閉空間氣體燃燒或爆炸意外
在密閉空間中遇到的可燃氣體和蒸氣可能來自幾個方面。地下管道間泄漏(電纜管道和城市煤氣管道間)、容器內部殘存、細菌分解、工作產物等等。常見的可燃氣體包括:甲烷、天然氣、氫氣、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等等。
不論是在進入密閉空間時以及在進入工作后,我們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可燃氣體和蒸氣。當它們的濃度足夠時,許多物質的蒸氣和氣體都變成了可燃性危險氣體,如果此時遇到火源并提供一定的能量就會發生燃燒或爆炸。在密閉空間中的火源可能包括:產生熱量的工作活動、打火工具、光源、電動工具、電子儀器甚至靜電。
發生燃燒或爆炸必須符合四個條件:1.氣體中必須含有適量的氧氣;2.適量的燃氣(超過可燃氣體的爆炸下限);3.火源;4.足夠的分子能量維持火鏈反應。這四個條件一般被稱為“火四邊體”。如果這四個其中的任何一個沒有或不足,燃燒就不可能發生,這也就是為什么測量爆炸性氣體的時候一定要檢測氧氣濃度的原因。
易燃氣體或蒸汽的爆炸范圍(%)
常見的窒息性氣體
1.單純窒息性氣體:甲烷、二氧化碳、氮氣。毒理:在高濃度下使空氣氧分壓降低,致使機體動脈血血紅蛋白氧飽和度和動脈血氧分壓降低,導致組織供氧不足發生窒息。
2.化學窒息性氣體:一氧化碳、氰化氫和硫化氫等。毒理:與氧化型細胞色素氧化酶三價鐵結合,干擾細胞色素電子傳遞,使細胞呼吸鏈中斷,組織不能攝取和利用血液中的氧,引起細胞內窒息,導致呼吸和循環中樞損害;高濃度、大劑量攝入,引起呼吸和心臟驟停,發生”閃電樣“死亡。
硫化氫氣體的濃度對人體的影響濃度(ppm)癥狀和影響時間10允許暴露濃度8小時50-100輕度眼部和呼吸系統不適1小時100-500顯著眼部呼吸系統不適1小時500-700無知覺致死1/2-1小時>1000無知覺,死亡幾分鐘之內密閉空間有毒氣體作用表現刺激性氣體:1.急性刺激作用;2.中毒性肺水腫;3.成人呼吸窘迫綜合癥(ARDS)窒息性氣體:1.缺氧表現;2.腦水腫;3.其他:皮膚粘膜密閉空間作業涉及的法規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使用有毒物品作業場所勞動保護條例職業病事故處理管理辦法(部長令)GBZ2-20**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GB/T18664-20**呼吸防護用品的選擇、使用與維護GB8958缺氧危險作業安全規程GB12942-91涂裝作業安全規程
密閉空間作業安全技術要求
密閉空間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立即威脅生命或健康的濃度(immediatelydangeroustolifeorhealthconcentrations,IDLH)指在此條件下對生命立即或延遲產生威脅,或能導致永久性健康損害,或影響作業者在無助情況下從密閉空間逃生。某些物質對人產生一過性的短時影響,甚至很嚴重,受害者未經醫療救治而感覺正常,但在接觸這些物質后12-72小時可能突然產生致命后果,如氟烴類化合物。GB/T18664附錄B最高容許濃度(Ma*imumAllowableConcentration,MAC)指工作地點、在一個工作日內、任何時間均不應超過的有毒化學物質的濃度。
密閉空間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短時間接觸容許濃度(PermissibleConcentration-ShortTermE*posureLimit,PC-STEL)指個別化學品于15分鐘內,在空氣中的時間加權平均濃度。如化學品濃度超過OEL-TWA,但仍然低于STEL,則暴露時間不應超過15分鐘,而且每日不應超過四次。若工作需要須多次暴露于這濃度中,每次暴露于該度之時間須相隔最少60分鐘。時間加權平均容許濃度(PermissibleConcentration-TimeWeightedAverage,PC-TWA)是指在每星期工作五天,每天工作八小時之情況下,化學品的時間加權平均濃度。基本上,在這個濃度下,即使工人每天暴露于有關化學品之中,其健康均不會受損。
密閉空間作業的許可管理對密閉空間作業實施許可應當滿足以下條件:
1.配備符合要求的通風設備、個人防護用品、檢測設備、照明設備、通訊設備、應急救援設備;
2.應用具有報警裝置并經檢定合格的檢測設備對許可的密閉空間進行檢測評價;檢測順序及項目應包括:
2.1測氧含量。正常時氧含量為18%~22%,缺氧的密閉空間應符合GB8958-規定,短時間作業時必須采取機械通風。
2.2測爆。密閉空間空氣中可燃性氣體濃度應低于爆炸下限的10%。對油輪船舶的拆修,以及油箱、油罐的檢修,空氣中可燃性氣體的濃度應低于爆炸下限的1%。
2.3測有毒氣體。有毒氣體的濃度,須低于GBZ2-20**所規定的濃度要求。如果高于此要求,應采取機械通風措施。
當密閉空間內存在可燃性氣體和粉塵時,所使用的器具應達到防爆的要求。當有害物質濃度大于IDLH濃度、或雖經通風但有毒氣體濃度仍高于GBZ2-20**所規定的要求,或缺氧時,應當按照GB/T18555-20**要求選擇和佩戴呼吸性防護用品。
呼吸器具的正確使用
1.用人單位應當只允許健康狀況適宜佩戴呼吸器具者使用呼吸器具進入密閉空間及進行有關的工作。
2.根據進入密閉空間作業時間的長短、消耗、最長工作周期、估計逃生所須的時間及其它因素,選擇適合的呼吸器具和相應的報警器具。
3.呼吸器具所供應的空氣質量應符合最新國家標準。
4.供氣式呼吸器的供氣流量應保證面罩內保持正氣壓。
5.采取預防措施防止空氣在輸送過程中受到污染:
5.1空氣呼吸器具應依照制造商的指示,進行保養。
5.2空氣氣源應避免導入已受污染的空氣。供氣質量應適合呼吸,不容許直接使用工業用途的氣源。
5.3所有在密閉空間使用的呼吸器具,應當保持良好狀態。
密閉空間的空氣氣體監測操作規程監測時,要按一定的程序進行,空氣不大流通的地方,需要采取分層測量的方法,每相隔約1.2m左右,讀取一組數據。首先測量的是氧氣的濃度,其次是爆炸性氣體(包括沼氣)和可能存在的有毒氣體。對監測結果作出綜合分析,提出可接受的風險程度和控制措施
考慮到實際工作,密閉空間內的氣體檢測必須在人員進入密閉空間之前進行,而且要在密閉空間外進行非接觸檢測。此時,就必須選擇帶有內置采樣泵的多氣體檢測儀。因為密閉空間中不同部位(上、中、下)的氣體分布和氣體種類有很大的不同。比如:一般意義上的可燃氣體的比重較輕,它們大部分分布于密閉空間的上部;而一氧化碳和空氣的比重差不多,一般分布于密閉空間的中部;而象硫化氫和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等較重氣體則存在于密閉空間的下部,此時就需要通過吸氣泵在外面對空間內的各個階層進行連續檢測。密閉空間氣體風險評估氧氣:生理安全警戒下限值19.5%(缺氧情況)、上限值23.5%(超氧情況)。爆炸性氣體:以不超出10%「最低爆炸燃點(LEL)」為可接受風險。其他有毒的氣體:可參考國家職業衛生標準(GBZ2-20**),作為風險評估指標。密閉空間內作業產生氣體:如使用有機溶劑來清除油污,使用油漆作維修保養,進行氣體焊接、電焊、火焰切割等作業時,空間內可以迅速充滿大量有毒的氣體或污染物。適當的空氣監測儀器,可以提供預警,明示撤離現場或及早改善環境的需要,以便減少危害,預防意外。此外,在密閉空間內,不應使用內燃機來提供動力,避免產生如「一氧化碳」的毒氣。
呼吸防護用品常用的呼吸防護用品分為過濾式(凈化式)和隔絕式(供氣式)兩種類型。過濾式呼吸器只能在不缺氧的勞動環境(即環境空氣中氧的含量不低于18%)和低濃度毒污染環境使用,一般不能用于密閉空間作業人員的防護。
隔離式呼吸器能使戴用者的呼吸器官與污染環境隔離,由呼吸器自身供氣(空氣或氧氣),或從清潔環境中引入空氣維持條件限制。按供氣形式分為自給式和長管式兩種類型。自給式呼吸器自備氣源,屬攜帶型,人體的正常呼吸。可在缺氧、塵毒嚴重污染、情況不明的有生命危險的作業場所使用,一般不受環境限制。根據氣源的不同又分為氧氣呼吸器、空氣呼吸器和化學氧呼吸器;長管式呼吸器又稱長管面具,得借助肺力或機械動力經氣管引入空氣,屬固定型,又分為送風式和自吸式兩類,只適用于定崗作業和流動范圍小的作業。
呼吸器的原則在選擇呼吸防護用品時應考慮有害化學品的性質、作業場所污染物可能達到的最高濃度、作業場所的氧含量、使用者的面型和環境條件等因素。我國目前選擇呼吸器的原則比較粗,一般是根據作業場所的氧含量是否高于18%確定選用過濾式還是隔離式,根據作業場所有害物的性質和最高濃度確定選用全面罩還是半面罩。
篇2:餐飲公司食物中毒預防措施
餐飲有限公司食物中毒預防措施
為了加強我公司餐飲食品衛生管理,預防食物中毒的發生,保障學校師生、企業員工身體健康,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和《餐飲業食品衛生管理辦法》及《廣東省集體食堂預防食物中毒指引》,制定本措施如下:
一、加工、經營場所應當保持內外環境整潔,采取消除蒼蠅、老鼠、蟑螂和其它病媒生物及其孳生條件的措施,并防止病媒生物進入的設施。
二、食品原料及食品采購
(1)到持有衛生訴、許可證的經營單位采購食品,必須索要對方的衛生許可證復印件及產品檢驗合格證,并相對固定采購場所。
(2)采購新鮮潔凈的食品原料,不買不賣不用有
篇3:防止急性中毒和搶救措施管理制度范本
防止急性中毒和搶救措施管理制度
1基本原則
1.1各單位必須認真做好防塵、防毒工作,采取綜合措施,消除塵毒危害,不斷改善勞動條件,保護職工的安全健康,實現安全生產和文明生產。
1.2防止塵毒的基本要求是:限制有毒有害物料的使用;防止粉塵、毒氣、毒物的泄漏和擴散;保持作業場所符合國家規定的衛生標準;采取有效的衛生和防護措施,減少人員與塵毒物料的接觸;定期監測和體檢。
1.3要根據預防為主,全面規劃,因地制宜,綜合治理的原則,認真編制防塵防毒規劃,并納入年度安全技術措施計劃和長遠規劃,通過革新、改造,逐步消除塵毒危害。
1.4對長期達不到國家規定衛生標準,塵毒危害嚴重的作業,要制定計劃,進行攻關,限期整改。經過整改,仍達不到標準的,應停止生產。
1.5企業內的新建、擴建項目和技術改造項目,其塵毒治理和安全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審批,同時施工,同時驗收投運。
1.6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企業內對塵毒危害的治理應制定短期和長期計劃,根據企業實際情況,每年拿出一部分資金,用于改善職工的勞動條件。
2防止急性中毒的措施
2.1工業性毒物進入人體的途徑有三種:即人的呼吸道、皮膚和消化系統。一般情況下以呼吸道進入為主,其次是皮膚進入,消化系統進入僅在特殊情況下才會發生。
2.2為防止發生急性中毒,職工進入生產崗位前必須穿戴好規定
的勞動防護用品。根據我公司的生產實際,在生產過程中凡散發有毒有害物質的作業,都要積極采取措施進行防護,切實保障廣大職工的身體健康,其重點是抓好設備密閉和隔離操作二個主要方面。
2.3不斷革新工藝,采用現代管理技術,逐步向機械化、自動化方向邁進。加強巡回檢查,對設備、管線的跑、冒、滴、漏現象做到及時發現,及時治理。
2.4加強有毒有害崗,并力爭做到回收利用,以改善職工的工作環境。
2.5定期給職工查體和定期測定作業環境的毒物濃度。
3發生人身中毒事故的搶救
3.1如不慎發生人身中毒事故,搶救工作要分秒必爭,絕不能拖延耽誤。事故發現單位,要立即向公司領導和值班人員報告,并立即通知醫務室和車隊,以便及時搶救。
3.2要把中毒人員迅速搶救到安全通風地帶,在搶救時。一定要注意搶救人員自己的安全,如有必要,要穿戴好防護用品。
3.3要及時查明原因,切斷毒物,防止繼續外泄。
3.4消除掉殘留毒物,盡快恢復生產。
3.5中毒患者如衣服被有毒物質污染,要立即脫掉并將其身上的毒物擦洗干凈,在這同時要注意保暖,以防患者受冷。對呼吸微弱或面色青紫的缺氧者,要迅速給予輸氧。
3.6人工呼吸法:
3.6.1人工呼吸適用于呼吸已停止,但心臟仍跳動或剛停止跳動而有體溫的患者。口對口人工呼吸法適應于中毒、窒息引起的呼吸停止,不受毒物或外傷的限制。
3.6.2口對口人工呼吸法:使患者仰臥,口張開,消除掉口腔內堵塞物,使其呼吸道保持暢通,將患者頭部盡量后仰,頭部不宜墊得過高,救護人員站在患者頭部的右側,用手掰開患者的嘴,深呼吸后緊貼患者的嘴吹氣(可隔一層紗布),要使患者的胸部膨起,整個過程大約吹氣二秒,停三秒,每分鐘以14-16次為宜,救護人員吹氣后要放松患者的嘴使其自動呼氣。人工呼吸要堅持進行,不可中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