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職業中毒事故應急預案格式

職業中毒事故應急預案格式

2024-07-15 閱讀 2980

1總則:

1.1目的及依據:

為及時、有序、有效地實施職業中毒事故的應急救援和調查處理,將事故的影響和損失控制在最低限度,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職業病危害事故調查處理方法》和《益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認真做好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制訂工作的通知》,結合我市實際情況,特制定益陽市職業中毒事故應急預案。

1.2工作原則:

職業中毒事故由于各種原因造成或可能造成眾多人員急性中毒或死亡,對社會危害較大。應在預防為主的前提下,貫徹統一指揮,多部門協作配合,單位自救和社會救援相結合的原則。

1.3?適用范圍:

本預案所稱的職業中毒事故是指企業、事業單位和個體經濟組織(統稱用人單位)的勞動者在職業活動中因一次或短時間大量接觸有毒化學物質而引起的急性疾病事故。它適用于益陽地區發生急性中毒10人以下的一般事故、發生急性中毒10人以上50人以下或者死亡5人以下的重大事故以及發生急性中毒50人以上或者死亡5人以下的特大事故。

2組織指揮體系及職責:

2.1應急組織機構與職責:

為切實加強職業中毒事故預防和應急救援的組織領導,根據需要成立應急指揮辦公室和應急小分隊。必要時啟動軍隊和119、110、120、地方群眾等社會救援系統。

2.1.1應急指揮辦公室在職業中毒事故應急救援行動中,負責信息收集,事故報告,組織職業中毒事故應急救援工作。平時應組織應急小分隊應急救援專業訓練和演習;會同有關部門籌備好應急救援裝備、器材、物品、經費,并負責管理。

總指揮:

副總指揮:

成員:

各成員聯系電話:

2.1.2應急小分隊由市衛生局、市公安局、市安全生產監管局、市勞動保障局、市環保局、市交通局、市總工會等單位組成。

隊長:

副隊長:

成員:

各成員聯系電話:

應急小分隊各部門職業:

市衛生局:組織進行現場勞動衛生學調查、監測現場空氣中毒物濃度、進行現場勘驗和調查取證;采取臨時控制措施;負責職業中毒者的治療和診斷;組織醫療機構救治受害者。

市公安局:維護事故現場;負責刑事案件的處理;必要時對死亡者進行法醫鑒定。

市安全生產監管局:對涉及安全生產的事故進行調查處理、原因分析,排除安全隱患。

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負責遭受或者可能遭受職業中毒的勞動者的誤工工資和工傷保險認定和落實。

市環保局:對涉及環境污染的事故的調查處理。

市總工會:參與事故調查處理,有權建議和要求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

市交通局:負責職業中毒發生后的交通秩序。

2.1.3事故單位主管部門及所在轄區政府部門參與應急救援;

2.1.4單位管理者和勞動者自救和互救。

2.1.5119、120、地方群眾和軍隊聯合行動進行救援、搶險。

3預警和預防機制:

3.1信息監測與報告:

用人單位對作業場所存在的有毒化學物應建立毒物登記檔案,定期對使用有毒物品的作業場所職業中毒危害因素進行檢測,評價。對毒物進行風險分析,對易導致中毒事故發生的生產設備、儲存場所加強檢查和管理。及時對泄露的中毒物質進行檢測,對泄露量、危害程度及后果影響進行分析。明確報告的部門和報告途道。做到對事故的隱患和事故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

3.2預警預防行動:

平時做好事故的預防工作,對存在事故隱患或事故高發的行業和部門加強監督檢查,落實好救援工作的各項準備措施。一旦發生事故能及時實施救援。保證應急通信的暢通,隨時受理各方面的事故信息。

3.3預警支持系統:

設立事故處理信息平臺,建立毒物資料庫和信息網以及職業中毒事故應急救援聯絡網,毒物資料庫包括毒物的理化性質、毒物數據、毒物泄露處理方法、中毒臨床表現、急救處理、衛生標準及注意事項。建立應急救援網絡體系,包括應急指揮辦公室和應急小分隊的通信網絡,與國家中毒事故應急救援中心組織取理聯系便利于事故發生時及時咨詢,建立中毒事故處理專家聯系網絡,以進行事故救援技術指導,分級儲備救援物質。

3.4預警級別及發布:

按照職業中毒事故危害程度(1)、波及范圍以及毒物狀態、毒物分級(按照《職業性接觸毒物危害程度》(2)劃分),將預警分為一般(Ⅳ級)、較重(Ⅲ級)、嚴重(Ⅱ級)和特別嚴重(Ⅰ級)四級預警,顏色依次為藍色、黃色、橙色和紅色。

危害程度(1)

指數

波及范圍(2)

指數

毒物狀態(3)

指數

毒物分級(4)

指數

泄露

1

班組內

1

固體

1

Ⅳ級(輕度危害)

1

一般

2

車間內

2

液體

2

Ⅲ級(中度危害)

2

重大

3

單位內

3

氣體

3

Ⅱ級(高度危害)

3

特大

4

單位外

4

易燃易爆

4

Ⅰ級(極度危害)

4

⑴、⑵、⑶、⑷項指數合計在6-8為一般(Ⅳ級)預警,指數為8-11為較重(Ⅲ級)預警,指數為11-14為嚴重(Ⅱ級)預警,指數為14-16為特別嚴重(Ⅰ級)預警。注⑴-注⑵見附則(一)、附則(二)。

4應急響應:

4.1分級響應程序:

事故應急指揮辦公室向外公布職業中毒事故報告電話,接到職業中毒事故報告人應詳細了解和記錄報告人單位名稱、報告人姓名、報告時間、主要聯絡人及備用聯絡人;事故發生地點、時間、發病情況、死亡人數、可能發生原因(毒物名稱、毒物狀態)波及的范圍。已采取措施和發展趨勢等,并及時向職業中毒事故應急指揮部辦公室有關領導匯報。

4.2信息共享和處理:

事故應急指揮辦公室進一步核實,原則上按預警分級一般(Ⅳ級)、較重(Ⅲ級)預警6小時向同級人民政府和上級有關部門報告,嚴重(Ⅱ級)和特別嚴重(Ⅰ級)預警應立即向同級人民政府、上級有關部門和國家相關部門報告。如果事故可能影響到境外,按程序及時向香港、澳門、臺灣地區有關機構或有關國家進行通報。

4.3通迅:

事故應急指揮辦公室迅速進入響應工作程序,與應急小分隊、相關部門、黨政領導機關及事故發生單位取得聯系,及時派去救援隊伍,通過本預案組織救援,搶險和處理工作。

4.4指揮和協調:

救援隊伍迅速到位,確保市內15分鐘到達事故現場,市郊30分鐘到達事故現場。成立事故現場調查組,設立組長和副組長。事故現場調查組組長負責全局指揮、決策和對外協調工作,副組長協助組長工作,調查組成員服從統一指揮,各司其職,各盡其責。確保及時、有序、有效地處理職業中毒事故。

4.5緊急處置:各部門根據自身職責和現場事故組組長的安排迅速開展工作,分工合作。

4.5.1控制危險源:如是毒物泄露造成職業中毒事故,應及時控制造成事故的危險源,盡快組織工程搶險隊和事故單位技術人員一起及時堵源。

4.5.2查明事故原因:應盡快檢測中毒的化學物質及其濃度,測出事故的危害區域,提供有關數據。迅速查明事故原因、危害程度及波及范圍,制定救援方案。

4.5.3控制事故現場:如是固體或液體毒物,應立即停止作業;如是氣體和液體毒物泄露,應停止作業,盡快堵塞;如是易燃易爆等危險性化學物質,同時應防火防爆,滅火救險。同時封存造成職業中毒事故的材料、設備和工具等。

4.5.4搶險受害人員:在采取安全防護措施時,救援人員迅速將中毒者救出現場,盡快將其移至上風向或空氣新鮮的場所,保持呼吸道暢通,脫去被污染的衣服,用清水沖洗污染的皮膚和眼睛,采取緊急措施施行心肺腦復蘇,立即在監護下送往醫療機構進行治療。

4.5.6組織作業人員撤離:疏通應急撤離通道應標識清楚,組織作業人員撤離,如果可能泄露毒物的彌散、流動縣有方向性和規律性,可以根據需要,按照毒物的流向,在遠離人群、重要財產設施和相對較為安全的地方設置泄險區,用于吸納、消除、處理毒物,減少事故造成的傷亡和損失。

4.6應急人員的安全防護:

考慮毒物的彌散和流動,應急救援人員應根據毒物的性質和可能濃度采取個人防護。配戴好防毒面具、防毒服、防毒靴等。采用一定的通風設施和報警裝置,備用應急照明、現場急救用品、洗眼器、淋浴裝置等設施。非應急救援人員不要進入中毒現場。醫務人員可在相對安全區域緊急搶救傷者。同時對遭受或者可能遭受中毒的救援人員及時組織救治,進行健康檢查和醫學觀察。

4.7群眾的安全防護:

采取必要的防護措施,組織群眾順著撤離通道撤離事故現場,對遭受或者可能遭受職業中毒的群眾及時組織救治,進行健康檢查和醫學觀察。

4.8社會力量動員與參與:

必要時啟動軍隊119、110、120、地方等社會救援系統,充分發揮單位員工和附近群眾的力量,實行科學地自救互救。

4.9突發職業中毒事故的調查分析、檢測與后果評估:

事故現場調查組根據調查分析,檢測與后果評估結果,組織各救援人員召開事故鑒定會,查清事故發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質,估算出事故波及范圍,查明人員傷亡情況,預測事故后果,對事故后期處理提取建議。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收集應急救援工作情況和事故信息,并寫出書面材料,報告事故應急指揮辦公室。

4.10新聞報導:嚴格按照中辦發[2003]號文件和《關于改進和加強國內突發事件新聞發布工作的實施意見》(國務院辦公廳2004年2月27日印發)要求進行審查和發布。

4.11應急結束:

事故現場調查組根據應急狀態解除的情況,確定事故后期工作安排,對需要繼續進行事后處理和醫療救治的機構和人員進一步布置任務,保持通信聯系。

5后期處置:

5.1善后處置:

5.1.1對事故外逸的有毒物質和可能對人和環境繼續造成危害的毒物,應及時組織人員予以消除,進行事故后的清理和整改。待事故原因查清或事態得到有效控制后,對封存的設備、工具、材料解除封存,恢復生產。盡量避免或減少因封存而造成的損失。

5.1.2受到或者可能遭受職業中毒勞動者,群眾和救援人員的善后及安置工作,做好死亡者家屬的安撫及賠償工作。

5.2社會救助:

政府及有關職能部門動員社會力量,捐獻物質,經費救濟和醫療救助。

5.3保險:

及時通報勞動保障部門和保險部門,進行社會工傷保險和醫療保險等。

5.4總結:

寫出事故調查報告、經驗教訓總結及改進建議。根據事故性質報政府辦公廳,進行審查,并向相關部門和用人單位通報。

6保障措施:

6.1通信與信息保障:

向社會公布職業中毒事故報告電話,明確市人民政府和上級有關部門通迅方式、聯系電話。制定應急指揮辦公室和應急小分隊各成員通信錄。事故期間信息及時回饋到應急指揮辦公室。

6.2?應急支援和裝備保障:

6.2.1現場救援和工程搶險保障:

防護裝備:防護呼吸器。過濾式呼吸防毒面具和隔離式防毒面罩,防毒口罩,防毒服,防毒手套,防毒靴。通風和報警裝置。

檢測裝備:快速氣體檢測儀,檢測管,采樣工具。

照明裝備:普通電筒和防爆型電筒,保證實施時有良好的照明。

工具書和取證工具:如《化學物質毒性全書》、《急性化學物中毒救援手冊》等工具書。《數碼相機》、《攝相機》等取證工具。

6.2.2應急隊伍保障:由衛生、安監、環保等組成的專業隊伍,負責中毒原因調查、病人救治、搶險技術指導工作,由公安、武警、軍隊等組成救援隊伍,負責現場救援和公共安全,由勞動保障、保險、地方政府、企業主管部門等組成善后小組,負責事故后期處理工作;由市政府及有關部門負責人組成指揮中心,負責事故救援指揮和新聞發布。

6.2.3交通運輸保障:保證職業中毒事故調查處理和傷員應急救護車輛的調配和使用。

6.2.4醫療衛生保障:特殊解毒藥品的配備,醫療急救器械和急救藥品的配備。

6.2.5治安保障:由地方政府和公安根據技術小組的信息劃定治安保障區,負責人員安撫和治安維護。

6.2.6物資保障:

6.2.7經費保障:職業中毒事故人員專業訓練和演習費用,職業中毒事故調查處理經費等。

6.2.8社會動員保障:

6.2.9緊急避難場所保障:由政府臨時征用醫院和賓館招待所或調用帳篷等。

6.3技術儲備與保障:

成立相應的專家組,開展職業中毒事故研究和指導工作;成立相應的中毒急救中心,保證職業中毒人員得到及時、妥當安置和治療。

6.4宣傳、培訓和演習:由應急指揮辦公室發動宣傳工作,每年組織為期一周的培訓和演習。聘請國家級專家進行授課和指導。

6.5監督檢查:在市政府的組織下,對市應急指揮辦公室和應急小分隊各部門進行監督檢查。依據市政府有關文件進行相應的處理。

7附則:

7.1職業事故分類:

6.3一般事故:發生急性中毒10人以下的;

6.4重大事故:發生急性中毒事故10人以上50人以下或者死亡5人以下的;

6.5特大事故:發生急性中毒50人以上或者死亡5人以上的。

7.2職業性接觸毒物危害程度分級:

級?別

毒物名?稱

Ⅳ級(輕度危害)

溶劑汽油、丙酮、氫氧化鈉、四氟乙烯、氨

Ⅲ級(中度危害)

苯乙烯、甲醇、硝酸、硫酸、鹽酸、甲苯、二甲苯、三氯乙烯、二甲基甲酰胺、六氟丙烯、苯酚、氮氧化物

Ⅱ級(高度危害)

三硝基甲苯、鉛及鉛化合物、二硫化碳、氯、丙烯腈、四氯化碳、氰化氫、甲醛、苯胺、氟化氫、五氯酚及其鈉鹽、鎘及其化合物、敵百蟲、氯丙烯、釩及其化合物、溴甲烷、硫酸二甲酯、金屬鎳、甲苯二異氰酸酯、環氧氯丙烷、砷化氫、敵敵畏、光氣、氯丁二烯、一氧化碳、硝基苯

Ⅰ級(級度危害)

汞及基其化合物、苯、砷及其無機化合物、氯乙烯、鉻酸鹽、重鉻酸鹽、黃磷、鈹及其化合物、對硫酸、羰基鎳、八氟異丁烯、氯甲醚、錳及其無機化合物、氰化物

篇2:急性職業中毒事故應急預案范文

急性職業中毒事故應急預案

為了加強公司安全管理,規范生產現場管理和作業行為,有效防止和減少事故發生所造成的損失,及時對事故進行施救,制定本預案。

一、應急準備

1.組織機構及職責

1.1事故應急救援領導組

組長:副總經理

副組長:安全正副主管、生產經理

組員:各車間主任和班長

值班電話:

1.2領導組下設搶險組(組長:車間主管1)、通訊聯絡組(組長:人資部經理)、疏散引導組(組長:車間主任)、安全警戒組(組長:保安隊長)和后勤保障組(組長:采購經理、物流經理、機電科長),組員為各組組長所屬部門人員。

事故應急救援領導組負責對生產現場發生的突發急性職業中毒事故進行應急處理。

2.培訓和演練

2.1由生產部負責主持、組織車間每年進行一次按物體打擊事故"應急響應"的要求進行模擬演練。

2.2各組員按其職責分工,協調配合完成演練。

演練結束后由組長組織對"應急響應"的有效性進行評價,必要時對"應急響應"的要求進行調整或更新。

2.3演練、評價和更新的記錄應予以保存。

2.4安全主任負責對相關人員每年進行一次培訓。

2.5安委會負責對應急預案和救援體系的建立進行檢查。

二、應急響應

1、當發生了急性職業中毒事故時,第一發現者應及時大喊高呼并以最快速度與事故應急小組聯系。

2、接到消息后,安全安全正副主管或行政主管立即趕到出事地點,確認其是否為急性職業中毒和中毒程度并查出中毒來源,及時報告組長,由安全安全正副主管或行政主管撥打"120"緊急事故報警電話,各小組組長立即組織人員趕到事故發生地點,要立即采取搶救措施,當發現其中毒較深昏迷時,立即將其抬到大門口,等救護車的到來,或直接送往就近醫院.

3、安全或行政主管負責指揮,并在事故過后出具事故經過報告上報總經理。各班組長負責配合急救人員的后勤工作,組長負責指揮及聯絡工作。

4、應急小組到達事故現場后,立即責令班組人員停止生產,組織事件調查,并將事件的初步調查通報總經理。

三、事故后處理工作

1、查明事故原因及負責人

2、以書面形式向場部寫出報告,包括發生事故時間、地點、受傷(死亡)人員姓名、性別、年齡、工種、傷害程度、受傷部位。

3、制定有效的預防措施,防止此類事故再次發生。

4、組織所有人員進行事故教育。

5、向所有人員宣傳事故結果,及對負責人的處理意見。

四、預案終結

1.本預案全部完成后,由原發布啟動預案的負責人宣布預案終結,同時向總經理報告。

2.預案終結7日內對預案實施情況進行評估。

評估會議主持人按事故的等級和管理權確定,評估報告應報總經理。一般事故的評估會議由本安全專員主持,重、特大事故的評估由公司指定人員主持。

3.對預案的評估就是非和符合問題做出判斷,不對客觀因素進行辨析,評估的重點是:

3.1預案時限性是否得到實施。

3.2參加預案實施的部門是否按預案要求開展工作,有無遺漏,過錯,責任是誰。

3.3參加預案實施的管理人員,領導是否按預案規定組織開展工作,有無遺漏和過錯,責任是誰。

3.4應急預案是否需要修改,如何修改。

主持評估的部門對評估報告的真實性,符合性承擔責任。對于在實施預案中存在過錯的部門、人員,安委會應對責任者提出明確的批評,對情節和過錯嚴重需要給予處分的,安委會提出處理意見后按人事干部管轄權限逐級上報審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