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風疹疫情應急處置技術方案范本

風疹疫情應急處置技術方案范本

2024-07-16 閱讀 3970

1?概述

風疹是由風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包括先天性感染和后天獲得性感染。在沒有疫苗免疫的情況下,由于風疹易感人群的積累,可發生周期性流行。根據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提供的美國風疹流行病學資料,風疹每次流行間隔6-9年。歐洲許多國家也報告了周期性的流行規律。流行周期的出現和周期間隔時間的長短,取決于易感人群的積累,也受人群流動因素的影響。在我國,風疹也是極易引起暴發的呼吸道傳染病之一,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以冬春季發病為多,易感年齡以1~5歲為主,故流行多見于學齡前兒童。婦女在妊娠早期感染風疹病毒后,雖然臨床癥狀輕微,但病毒可通過胎血屏障感染胎兒,不論發生顯性或不顯性感染,均可導致以嬰兒先天性缺陷為主的先天性風疹綜合征(CRS),如先天性胎兒畸形、死胎、早產等。因此,風疹的早期診斷及預防極為重要。同時,風疹和麻疹病例在癥狀上很相似,做好風疹的控制工作,也有利于進一步控制麻疹。

為了更好地加強風疹控制工作,提高各級醫療衛生機構對風疹疫情的處置能力,保障群眾的身體健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醫療機構傳染病預檢分診管理辦法》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辦法》等的規定,特制訂本應急處置技術方案。

2本方案適用范圍和術語界定

本方案適用于在1周內,同一學校、幼兒園、自然村寨、社區、建筑工地等集體單位發生10例及以上風疹病例時的預防控制工作。衛生行政部門、疾控機構、醫療機構、衛生監督機構及疫情可能涉及到的其他有關部門或機構,尤其是疾控機構在開展疫情應急處置時必須遵循本方案的技術標準和要求。

2.1風疹病例的定義

參照國家標準《風疹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GB17009-1997)執行。

2.1.1風疹的診斷標準

(1)流行病學史:與確診的風疹患者在14~21天內有接觸史。

(2)臨床癥狀

(2.1)發熱。

(2.2)全身皮膚在起病1~2天內出現紅色斑丘疹。

(2.3)耳后、枕后、頸部淋巴結腫大或結膜炎或伴有關節痛(或關節炎)。

(3)實驗室診斷

(3.1)咽拭子標本分離到風疹病毒,或檢測到風疹病毒核酸。

(3.2)1個月內未接種過風疹減毒活疫苗而在血清中查到風疹IgM抗體。

(3.3)恢復期病人血清風疹IgG抗體滴度較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或急性期抗體陰性而恢復期抗體陽轉(見標準附錄B)。

2.1.2病例分類

(1)疑似病例:具備(2.2)條,同時伴(2.1)或(2.3)條。

(2)臨床診斷病例:疑似病例加(1)條。

(3)確診病例:疑似病例加(3.1)或(3.2)或(3.3)條。

2.2風疹暴發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定義

2.2.1在一個學校、幼兒園、自然村寨、社區、建筑工地或企事業單位范圍內,于一個最長潛伏期(21天)內,發生5例及5例以上的風疹病例(不含疑似病例),即可確定為一個風疹疫情暴發點。

2.2.2一周內,同一學校、幼兒園、自然村寨、社區、建筑工地等集體單位發生10例及以上風疹病例,確定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3?部門職責與組織保障

按照傳染病防治的有關法律、法規和規范的要求,當地政府及衛生行政部門、醫療衛生機構以及其它相關部門必須切實履行各自的工作職責,加強對風疹預防控制工作的組織領導、技術支持、后勤保障、監督檢查等工作,提高風疹預防控制工作的成效。

3.1部門職責

3.1.1區政府應組織相關部門提供風疹應急處置所必要的經費、物資等保障,敦促衛生行政部門及相關部門落實各項防控措施。

3.1.2衛生行政部門應組織、協調疫情的調查處理和醫療救治工作,正面引導宣傳,加強與其它部門的溝通與協作。

3.1.3醫療機構負責風疹病人或疑似病人的醫療救護、現場救治等工作;協助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做好流行病學調查及相關標本的采集;及時發現疫情,及時報告。

3.1.4衛生監督機構應對醫療機構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傳染病疫情報告、醫療救治、防控措施等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查處違法行為;積極開展衛生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工作。

3.1.5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要做好風疹疫情監測的信息收集;及時開展風疹疫情的核實、調查、報告和處理等工作,具體落實各項防控措施;開展風疹的宣傳教育和健康促進活動。

3.1.5.1縣(區)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負責對風疹病例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密切接觸者的追蹤、醫學觀察和疫苗應急接種;指導收治醫院對風疹病例進行隔離治療;開展對有關醫院風疹病例的主動搜索;落實疫點、疫區的處理等工作;進行有關樣本的采集,并在3日內完成實驗室檢測工作(有條件地區);負責疫情個案報告的審核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報告與管理工作。

3.1.5.2鄉鎮衛生院及相應防保機構負責風疹病例的隔離治療;協助縣(區)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風疹病例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在縣(區)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指導下對風疹病例進行標本采集或協助縣(區)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風疹病例進行標本采集;負責疫情的個案報告。

3.2組織保障

3.2.1制定應急技術方案和有關操作規程

根據江蘇省及蘇州市風疹防制的總體要求,各地結合本地歷史上的疫情發生情況和規律,科學分析今年的疫情發生趨勢,制訂應急處置技術方案和有關操作規程。

3.2.2開展專業培訓和應急演練

在疫情高發季節之前以及在流行期內,市級與各市、區級疾控機構應對轄區內衛生行政領導和管理人員、防疫人員、檢驗人員和臨床醫護人員等進行專項培訓,強化風疹病例的早發現、早隔離、早報告的意識,進行流行病學、臨床學、病原學、實驗室診斷技術的培訓,推廣有效控制疫情的新技術和新方法;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適時開展風疹防制工作的應急演練,鍛煉出一支疫情意識強、行動迅速、處置高效的善戰隊伍。

3.2.3配備各類所需物資

各地均應根據疫情預測和防制工作的實際需要,充分做好疫苗、藥品、器械等物資儲備工作。

醫院應制訂好發現風疹病人的隔離或轉院的有關程序,并在風疹高發季節之前進行檢查落實各項準備工作。

4?應急準備

4.1組織準備

根據疫情應急處理工作的實際需要和事件的級別,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向本級人民政府提出成立相應的應急指揮組織機構的建議。應急指揮機構應迅速組織現場調查工作組到達現場,必要時,地區和省級相關單位和部門也要派人協助調查與處理。現場調查組一般包括流行病學、實驗室和臨床醫學等專業人員,現場調查組應設立負責人,組織協調整個調查組在現場調查工作,調查組成員應明確各自的職責。

4.2物品與器械準備

現場調查組奔赴現場前應準備必需的資料和物品,一般應包括:

(1)調查和資料分析用品:個案調查表(同風疹)以及其它相關表格、記錄本;

(2)標本采集和現場檢測用品:標本采集記錄表、標本采集用拭子(注意用于PCR檢測標本采集的拭子,應使用滅菌人造纖維拭子和塑料棒)、自封式塑料袋、標簽紙、油墨耐水的記錄筆等。

(3)應急用風疹疫苗。

5疫情報告與監測

5.1疫情報告

5.1.1按照《傳染病防治法》規定,風疹作為丙類傳染病報告與管理。

執行職務的醫護人員和檢疫人員、疾病預防控制人員、鄉村醫生、個體開業醫生均為風疹責任疫情報告人。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均為責任報告單位。

5.1.2各級醫療機構及其執行職務的人員發現任何臨床診斷為風疹的病例(疫情)時,必須嚴格按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辦法》的規定,在規定時限內通過《國家疾病監測信息報告系統》進行網絡直報。

5.1.3當出現暴發疫情,符合《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報告管理工作規范(試行版)》界定的范圍和標準時,應當在2小時內向所在地衛生行政部門報告,并按照有關程序逐級上報。

5.2監測

風疹的監測包括對病例的監測與主動搜索、血清學監測等,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5.2.1各級醫療機構發現風疹病例時,要按照全省風疹監測方案要求,在出疹后28天內采集病人血清標本進行實驗室確診,以減少誤診。

5.2.2各地要進一步提高風疹病例的實驗室確診率,采樣率要達到90%以上。檢測結果陽性或可疑陽性結果時,應及時按規定的程序報告。每一起暴發疫情都必須通過實驗室確診或排除。暴發疫情的血清標本送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實驗室進行檢測,送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實驗室進行復檢。所有檢測均應在3天內完成,并同時反饋檢測結果。

5.2.3發現暴發病例后,對病例所在鄉的醫療機構開展病例搜索,必要時開展社區病例主動搜索。

5.2.4發生疫情的學校,應實施晨檢制度,監測每位學生的健康狀況,尤其要了解缺課學生的健康狀況,并做好晨檢工作的登記和報告工作。

5.2.5發生疫情的建筑工地,應設立務工人員進出登記制度,掌握本工地流動人員情況,指定專人負責務工人員健康狀況監測。

5.2.6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積極開展人群免疫水平監測,確定易感人群,為分析、預測風疹流行趨勢,提供科學依據。

5.2.7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要定期開展風疹疫情報告情況檢查和督導,及時進行疫情分析和預測、預報。

6應急處置

6.1核實診斷

核實診斷的目的在于排除醫務人員的誤診和實驗室檢驗的差錯。核實診斷可通過查看病例、訪問病人和能夠提供較詳細的病人發病與發病前生活信息的人、查看病人的檢查信息甚至專家會診等方式進行,收集病人的基本情況包括年齡、性別、地址、職業以及發病日期等,同時還要收集病人的癥狀、體征和實驗室檢測資料,同時還需要分析臨床采樣的準確性,必要時重復采樣進行檢測。最后根據病例的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與流行病學資料相互結合進行綜合分析做出判斷。

6.2流行病學調查

6.2.1及時開展流行病學調查,綜合監測資料分析結果,及時對流行和暴發預警和控制疫情非常重要。流行病學調查主要包括病例的核實診斷、病例的個案調查、流行病學現場調查等內容。

6.2.2根據病例的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對照風疹的病例定義,對報告病例進行核實診斷。

6.2.3通過對病例的個案調查,了解病人的發病過程,密切接觸者人員的姓名和居住地的發病情況等相關因素進行綜合分析,對疫情形勢做出初步判定。一旦發現有流行或者暴發的跡象,或者病例為學生或民工等生活、工作、學習接觸密切的人群時,應開展流行病學現場調查。現場調查包括病人居住地周圍的病例搜索,病人發生地醫療機構的病例主動搜索等。當病人為幼兒園兒童、學生、民工等生活、工作密切接觸的人群時,對幼兒園、學校、工地等要進行詳細地病例搜索和追蹤觀察。

6.3病人隔離治療

各級醫療機構要嚴格執行《醫療機構傳染病預檢分診管理辦法》中的各項規定,切實做好醫院風疹預檢、分診工作;在發現疑似患者時,應立即進行診治,并及時對其密切接觸者進行檢查、登記,采取適當的預防措施;要加強醫院內消毒隔離和防護措施,防止風疹在醫院內的交叉感染。

醫務人員要加強培訓,掌握風疹的臨床特征、診斷標準、治療原則,及時發現病人;同時要掌握消毒、隔離和個人防護知識和措施。

風疹病例應當按照屬地化的原則就地隔離治療,收治醫院要向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病例的轉歸情況。要盡早采取規范治療,避免或減少并發癥。

6.4密切接觸者的調查與處理

密切接觸者是指家庭成員、病人看護人員以及任何可能暴露于病人口腔、鼻咽分泌物的人員。對密切接觸者必須進行醫學觀察隨訪,時間至少為21天(自最后接觸之日算起),一旦其出現發熱、出疹等癥狀要主動申報,并及時就診。所在地鄉村醫生、校醫、社區衛生服務站醫務人員等負責醫學觀察工作。

6.5樣本采集、運送和實驗室檢測

實驗室檢測應與流行病學調查密切結合,由醫療機構按照要求在對病人進行抗生素治療前采集咽拭子和血液等標本,及時送疾控中心實驗室檢測。

采集標本時應詳細填寫標本送檢單。病人或疑似病人標本送檢單應包括標本編號、姓名、地址、發病時間、臨床診斷、標本種類、采樣地點(住院時填寫醫院和病房名稱)、采樣時間等內容。

6.6疫點、疫區的劃定及處理?

疫點、疫區的劃定及處理的目的在于及時發現和管理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迅速控制疫情。

6.6.1疫點、疫區的劃定

(1)疫點:指發生病人、疑似病人的地方。要根據流行病學資料來劃定疫點。一般指同門戶出入的地方或與病人、疑似病人生活上密切有關的若干戶為范圍。

(2)疫區:為了防止疫點外污染造成續發感染和向外傳播,要根據疫點的地理位置、交通情況、自然村落等特點來劃定疫區。一般在農村以一個村或幾個村、一個鄉或毗鄰鄉,在城市以一個或幾個居委會或一個街道為范圍劃為疫區。

6.6.2疫點消毒處理和個人防護

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專業人員開展和指導社區、學校等定期開窗通風。對物體表面可用適當濃度含氯制劑擦拭。

負責現場流行病學調查、采樣和治療的工作人員要加強個人防護,及時做好免疫預防工作。同時注意避免醫院內的交叉感染與傳播。

6.6.3免疫預防

風疹暴發或流行時,應根據疫情的動態,在省、市級衛生主管部門的統一部署下,開展兒童和高危人群麻疹疫苗的應急接種。

預防接種工作嚴格按照預防接種技術管理規程及國家對風疹疫苗使用的有關規定實施,要特別注意掌握預防接種禁忌癥。

6.7加強區域聯防

疫情調查處理時要加強不同部門或機構間的協作,如疫情發生在兩縣或多縣交界地區,由市衛生行政部門負責協調處理該區域疫情;如屬不同市,由省衛生廳負責協調處理該區域的疫情。

各級疾控機構要及時將有關疫情信息向相鄰省市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通報。省級衛生行政部門要適時向社會通報疫情。

6.8加強部門合作和健康教育,動員全社會參與

(1)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在流行季節前,各地可通過各種媒體宣傳防治麻疹的科普知識,增強廣大群眾預防麻疹的意識。教育群眾搞好個人衛生和家庭衛生,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勤掃地、勤洗手、淡鹽水漱口;開窗通風,保持室內外空氣流通。引導群眾加強營養和室外活動,增強體質、提高機體抵御疾病的能力。

(2)在衛生部門與各有關部門參與或監督下,托兒機構、中小學校、廠礦、工地、商場和影劇院等公共場所要搞好環境衛生,保證空氣流通。

(3)發生風疹疫情后,衛生行政部門要根據國家有關規定適時公布疫情,做好與媒體的溝通,避免處置過度造成社會恐慌。當疫情嚴重時,根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管理的有關規定,啟動應急預案,實行群防群控。

(4)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和衛生監督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加強對轄區內學校、建筑工地和醫療機構的風疹防治工作進行督導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解決,促進各項防控措施的落實。

7疫情控制效果評價

疫情控制期間,在流行病學調查和病原學檢測的基礎上,動態分析風疹疫情的發展趨勢和防治措施的實施效果。

疫點和疫區在實施控制暴發流行應急處理預案后28日內再無新病例出現時,可視為暴發流行已得到初步控制,可轉為常規防制和監測。

篇2:風疹疫情應急處置技術方案范本

1?概述

風疹是由風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包括先天性感染和后天獲得性感染。在沒有疫苗免疫的情況下,由于風疹易感人群的積累,可發生周期性流行。根據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提供的美國風疹流行病學資料,風疹每次流行間隔6-9年。歐洲許多國家也報告了周期性的流行規律。流行周期的出現和周期間隔時間的長短,取決于易感人群的積累,也受人群流動因素的影響。在我國,風疹也是極易引起暴發的呼吸道傳染病之一,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以冬春季發病為多,易感年齡以1~5歲為主,故流行多見于學齡前兒童。婦女在妊娠早期感染風疹病毒后,雖然臨床癥狀輕微,但病毒可通過胎血屏障感染胎兒,不論發生顯性或不顯性感染,均可導致以嬰兒先天性缺陷為主的先天性風疹綜合征(CRS),如先天性胎兒畸形、死胎、早產等。因此,風疹的早期診斷及預防極為重要。同時,風疹和麻疹病例在癥狀上很相似,做好風疹的控制工作,也有利于進一步控制麻疹。

為了更好地加強風疹控制工作,提高各級醫療衛生機構對風疹疫情的處置能力,保障群眾的身體健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醫療機構傳染病預檢分診管理辦法》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辦法》等的規定,特制訂本應急處置技術方案。

2本方案適用范圍和術語界定

本方案適用于在1周內,同一學校、幼兒園、自然村寨、社區、建筑工地等集體單位發生10例及以上風疹病例時的預防控制工作。衛生行政部門、疾控機構、醫療機構、衛生監督機構及疫情可能涉及到的其他有關部門或機構,尤其是疾控機構在開展疫情應急處置時必須遵循本方案的技術標準和要求。

2.1風疹病例的定義

參照國家標準《風疹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GB17009-1997)執行。

2.1.1風疹的診斷標準

(1)流行病學史:與確診的風疹患者在14~21天內有接觸史。

(2)臨床癥狀

(2.1)發熱。

(2.2)全身皮膚在起病1~2天內出現紅色斑丘疹。

(2.3)耳后、枕后、頸部淋巴結腫大或結膜炎或伴有關節痛(或關節炎)。

(3)實驗室診斷

(3.1)咽拭子標本分離到風疹病毒,或檢測到風疹病毒核酸。

(3.2)1個月內未接種過風疹減毒活疫苗而在血清中查到風疹IgM抗體。

(3.3)恢復期病人血清風疹IgG抗體滴度較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或急性期抗體陰性而恢復期抗體陽轉(見標準附錄B)。

2.1.2病例分類

(1)疑似病例:具備(2.2)條,同時伴(2.1)或(2.3)條。

(2)臨床診斷病例:疑似病例加(1)條。

(3)確診病例:疑似病例加(3.1)或(3.2)或(3.3)條。

2.2風疹暴發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定義

2.2.1在一個學校、幼兒園、自然村寨、社區、建筑工地或企事業單位范圍內,于一個最長潛伏期(21天)內,發生5例及5例以上的風疹病例(不含疑似病例),即可確定為一個風疹疫情暴發點。

2.2.2一周內,同一學校、幼兒園、自然村寨、社區、建筑工地等集體單位發生10例及以上風疹病例,確定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3?部門職責與組織保障

按照傳染病防治的有關法律、法規和規范的要求,當地政府及衛生行政部門、醫療衛生機構以及其它相關部門必須切實履行各自的工作職責,加強對風疹預防控制工作的組織領導、技術支持、后勤保障、監督檢查等工作,提高風疹預防控制工作的成效。

3.1部門職責

3.1.1區政府應組織相關部門提供風疹應急處置所必要的經費、物資等保障,敦促衛生行政部門及相關部門落實各項防控措施。

3.1.2衛生行政部門應組織、協調疫情的調查處理和醫療救治工作,正面引導宣傳,加強與其它部門的溝通與協作。

3.1.3醫療機構負責風疹病人或疑似病人的醫療救護、現場救治等工作;協助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做好流行病學調查及相關標本的采集;及時發現疫情,及時報告。

3.1.4衛生監督機構應對醫療機構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傳染病疫情報告、醫療救治、防控措施等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查處違法行為;積極開展衛生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工作。

3.1.5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要做好風疹疫情監測的信息收集;及時開展風疹疫情的核實、調查、報告和處理等工作,具體落實各項防控措施;開展風疹的宣傳教育和健康促進活動。

3.1.5.1縣(區)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負責對風疹病例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密切接觸者的追蹤、醫學觀察和疫苗應急接種;指導收治醫院對風疹病例進行隔離治療;開展對有關醫院風疹病例的主動搜索;落實疫點、疫區的處理等工作;進行有關樣本的采集,并在3日內完成實驗室檢測工作(有條件地區);負責疫情個案報告的審核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報告與管理工作。

3.1.5.2鄉鎮衛生院及相應防保機構負責風疹病例的隔離治療;協助縣(區)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風疹病例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在縣(區)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指導下對風疹病例進行標本采集或協助縣(區)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風疹病例進行標本采集;負責疫情的個案報告。

3.2組織保障

3.2.1制定應急技術方案和有關操作規程

根據江蘇省及蘇州市風疹防制的總體要求,各地結合本地歷史上的疫情發生情況和規律,科學分析今年的疫情發生趨勢,制訂應急處置技術方案和有關操作規程。

3.2.2開展專業培訓和應急演練

在疫情高發季節之前以及在流行期內,市級與各市、區級疾控機構應對轄區內衛生行政領導和管理人員、防疫人員、檢驗人員和臨床醫護人員等進行專項培訓,強化風疹病例的早發現、早隔離、早報告的意識,進行流行病學、臨床學、病原學、實驗室診斷技術的培訓,推廣有效控制疫情的新技術和新方法;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適時開展風疹防制工作的應急演練,鍛煉出一支疫情意識強、行動迅速、處置高效的善戰隊伍。

3.2.3配備各類所需物資

各地均應根據疫情預測和防制工作的實際需要,充分做好疫苗、藥品、器械等物資儲備工作。

醫院應制訂好發現風疹病人的隔離或轉院的有關程序,并在風疹高發季節之前進行檢查落實各項準備工作。

4?應急準備

4.1組織準備

根據疫情應急處理工作的實際需要和事件的級別,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向本級人民政府提出成立相應的應急指揮組織機構的建議。應急指揮機構應迅速組織現場調查工作組到達現場,必要時,地區和省級相關單位和部門也要派人協助調查與處理。現場調查組一般包括流行病學、實驗室和臨床醫學等專業人員,現場調查組應設立負責人,組織協調整個調查組在現場調查工作,調查組成員應明確各自的職責。

4.2物品與器械準備

現場調查組奔赴現場前應準備必需的資料和物品,一般應包括:

(1)調查和資料分析用品:個案調查表(同風疹)以及其它相關表格、記錄本;

(2)標本采集和現場檢測用品:標本采集記錄表、標本采集用拭子(注意用于PCR檢測標本采集的拭子,應使用滅菌人造纖維拭子和塑料棒)、自封式塑料袋、標簽紙、油墨耐水的記錄筆等。

(3)應急用風疹疫苗。

5疫情報告與監測

5.1疫情報告

5.1.1按照《傳染病防治法》規定,風疹作為丙類傳染病報告與管理。

執行職務的醫護人員和檢疫人員、疾病預防控制人員、鄉村醫生、個體開業醫生均為風疹責任疫情報告人。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均為責任報告單位。

5.1.2各級醫療機構及其執行職務的人員發現任何臨床診斷為風疹的病例(疫情)時,必須嚴格按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辦法》的規定,在規定時限內通過《國家疾病監測信息報告系統》進行網絡直報。

5.1.3當出現暴發疫情,符合《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報告管理工作規范(試行版)》界定的范圍和標準時,應當在2小時內向所在地衛生行政部門報告,并按照有關程序逐級上報。

5.2監測

風疹的監測包括對病例的監測與主動搜索、血清學監測等,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5.2.1各級醫療機構發現風疹病例時,要按照全省風疹監測方案要求,在出疹后28天內采集病人血清標本進行實驗室確診,以減少誤診。

5.2.2各地要進一步提高風疹病例的實驗室確診率,采樣率要達到90%以上。檢測結果陽性或可疑陽性結果時,應及時按規定的程序報告。每一起暴發疫情都必須通過實驗室確診或排除。暴發疫情的血清標本送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實驗室進行檢測,送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實驗室進行復檢。所有檢測均應在3天內完成,并同時反饋檢測結果。

5.2.3發現暴發病例后,對病例所在鄉的醫療機構開展病例搜索,必要時開展社區病例主動搜索。

5.2.4發生疫情的學校,應實施晨檢制度,監測每位學生的健康狀況,尤其要了解缺課學生的健康狀況,并做好晨檢工作的登記和報告工作。

5.2.5發生疫情的建筑工地,應設立務工人員進出登記制度,掌握本工地流動人員情況,指定專人負責務工人員健康狀況監測。

5.2.6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積極開展人群免疫水平監測,確定易感人群,為分析、預測風疹流行趨勢,提供科學依據。

5.2.7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要定期開展風疹疫情報告情況檢查和督導,及時進行疫情分析和預測、預報。

6應急處置

6.1核實診斷

核實診斷的目的在于排除醫務人員的誤診和實驗室檢驗的差錯。核實診斷可通過查看病例、訪問病人和能夠提供較詳細的病人發病與發病前生活信息的人、查看病人的檢查信息甚至專家會診等方式進行,收集病人的基本情況包括年齡、性別、地址、職業以及發病日期等,同時還要收集病人的癥狀、體征和實驗室檢測資料,同時還需要分析臨床采樣的準確性,必要時重復采樣進行檢測。最后根據病例的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與流行病學資料相互結合進行綜合分析做出判斷。

6.2流行病學調查

6.2.1及時開展流行病學調查,綜合監測資料分析結果,及時對流行和暴發預警和控制疫情非常重要。流行病學調查主要包括病例的核實診斷、病例的個案調查、流行病學現場調查等內容。

6.2.2根據病例的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對照風疹的病例定義,對報告病例進行核實診斷。

6.2.3通過對病例的個案調查,了解病人的發病過程,密切接觸者人員的姓名和居住地的發病情況等相關因素進行綜合分析,對疫情形勢做出初步判定。一旦發現有流行或者暴發的跡象,或者病例為學生或民工等生活、工作、學習接觸密切的人群時,應開展流行病學現場調查。現場調查包括病人居住地周圍的病例搜索,病人發生地醫療機構的病例主動搜索等。當病人為幼兒園兒童、學生、民工等生活、工作密切接觸的人群時,對幼兒園、學校、工地等要進行詳細地病例搜索和追蹤觀察。

6.3病人隔離治療

各級醫療機構要嚴格執行《醫療機構傳染病預檢分診管理辦法》中的各項規定,切實做好醫院風疹預檢、分診工作;在發現疑似患者時,應立即進行診治,并及時對其密切接觸者進行檢查、登記,采取適當的預防措施;要加強醫院內消毒隔離和防護措施,防止風疹在醫院內的交叉感染。

醫務人員要加強培訓,掌握風疹的臨床特征、診斷標準、治療原則,及時發現病人;同時要掌握消毒、隔離和個人防護知識和措施。

風疹病例應當按照屬地化的原則就地隔離治療,收治醫院要向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病例的轉歸情況。要盡早采取規范治療,避免或減少并發癥。

6.4密切接觸者的調查與處理

密切接觸者是指家庭成員、病人看護人員以及任何可能暴露于病人口腔、鼻咽分泌物的人員。對密切接觸者必須進行醫學觀察隨訪,時間至少為21天(自最后接觸之日算起),一旦其出現發熱、出疹等癥狀要主動申報,并及時就診。所在地鄉村醫生、校醫、社區衛生服務站醫務人員等負責醫學觀察工作。

6.5樣本采集、運送和實驗室檢測

實驗室檢測應與流行病學調查密切結合,由醫療機構按照要求在對病人進行抗生素治療前采集咽拭子和血液等標本,及時送疾控中心實驗室檢測。

采集標本時應詳細填寫標本送檢單。病人或疑似病人標本送檢單應包括標本編號、姓名、地址、發病時間、臨床診斷、標本種類、采樣地點(住院時填寫醫院和病房名稱)、采樣時間等內容。

6.6疫點、疫區的劃定及處理?

疫點、疫區的劃定及處理的目的在于及時發現和管理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迅速控制疫情。

6.6.1疫點、疫區的劃定

(1)疫點:指發生病人、疑似病人的地方。要根據流行病學資料來劃定疫點。一般指同門戶出入的地方或與病人、疑似病人生活上密切有關的若干戶為范圍。

(2)疫區:為了防止疫點外污染造成續發感染和向外傳播,要根據疫點的地理位置、交通情況、自然村落等特點來劃定疫區。一般在農村以一個村或幾個村、一個鄉或毗鄰鄉,在城市以一個或幾個居委會或一個街道為范圍劃為疫區。

6.6.2疫點消毒處理和個人防護

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專業人員開展和指導社區、學校等定期開窗通風。對物體表面可用適當濃度含氯制劑擦拭。

負責現場流行病學調查、采樣和治療的工作人員要加強個人防護,及時做好免疫預防工作。同時注意避免醫院內的交叉感染與傳播。

6.6.3免疫預防

風疹暴發或流行時,應根據疫情的動態,在省、市級衛生主管部門的統一部署下,開展兒童和高危人群麻疹疫苗的應急接種。

預防接種工作嚴格按照預防接種技術管理規程及國家對風疹疫苗使用的有關規定實施,要特別注意掌握預防接種禁忌癥。

6.7加強區域聯防

疫情調查處理時要加強不同部門或機構間的協作,如疫情發生在兩縣或多縣交界地區,由市衛生行政部門負責協調處理該區域疫情;如屬不同市,由省衛生廳負責協調處理該區域的疫情。

各級疾控機構要及時將有關疫情信息向相鄰省市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通報。省級衛生行政部門要適時向社會通報疫情。

6.8加強部門合作和健康教育,動員全社會參與

(1)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在流行季節前,各地可通過各種媒體宣傳防治麻疹的科普知識,增強廣大群眾預防麻疹的意識。教育群眾搞好個人衛生和家庭衛生,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勤掃地、勤洗手、淡鹽水漱口;開窗通風,保持室內外空氣流通。引導群眾加強營養和室外活動,增強體質、提高機體抵御疾病的能力。

(2)在衛生部門與各有關部門參與或監督下,托兒機構、中小學校、廠礦、工地、商場和影劇院等公共場所要搞好環境衛生,保證空氣流通。

(3)發生風疹疫情后,衛生行政部門要根據國家有關規定適時公布疫情,做好與媒體的溝通,避免處置過度造成社會恐慌。當疫情嚴重時,根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管理的有關規定,啟動應急預案,實行群防群控。

(4)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和衛生監督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加強對轄區內學校、建筑工地和醫療機構的風疹防治工作進行督導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解決,促進各項防控措施的落實。

7疫情控制效果評價

疫情控制期間,在流行病學調查和病原學檢測的基礎上,動態分析風疹疫情的發展趨勢和防治措施的實施效果。

疫點和疫區在實施控制暴發流行應急處理預案后28日內再無新病例出現時,可視為暴發流行已得到初步控制,可轉為常規防制和監測。

篇3:醫院傳染病疫情報告制度

醫院傳染病疫情報告制度

為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辦法》和《傳染病監測信息網絡直報工作與技術指南》等有關法律法規和規定,特重新修訂本制度。

一、管理原則

(一)責任報告單位職責

醫院屬責任疫情報告單位。醫院成立疫情報告管理領導小組,由主管院長、預防保健科和有關科室負責人組成,防疫醫生具體負責疫情報告的管理工作,配備疫情報告專用電腦實行網絡直報,防疫人員負責疫情報告、登記及管理工作。

各科(專科、門診)指定報病管理負責人,負責督促、管理本科傳染病、性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死亡病例和其他監測病例的登記、報卡和疫情報告工作。

(二)責任報告人

醫院執行職務的人員,主要是執行職務的醫護人員和檢驗人員,均為責任疫情報告人。

(三)首診負責、屬地管理的原則

傳染病報告實行誰接診、誰報告的首診負責制,遵循屬地管理的原則。

二、疫情報告

(一)報告內容

1.依法報告的傳染病病種

(1)《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報告的傳染病:

①甲類傳染病:鼠疫、霍亂。

②按甲類管理的傳染病: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人禽流感),衛生部規定按甲類傳染病管理的其他乙類傳染病和突發原因不明的傳染病。

③其他乙類傳染病: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質炎、麻疹、流行性出血熱、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腦炎、登革熱、除肺炭疽以外的其他炭疽、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結核、傷寒和副傷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兒破傷風、猩紅熱、布魯氏菌病、淋病、梅毒、鉤端螺旋體病、血吸蟲病、瘧疾。

④丙類傳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急性出血性結膜炎、麻風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傷寒、黑熱病、包蟲病、絲蟲病,除霍亂、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傷寒和副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病。

(2)衛生部規定的不明原因肺炎:衛生部《全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監測實施方案》所定義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SARS預警病例、人禽流感預警病例。

(3)衛生部決定列入乙類、丙類傳染病管理的其他傳染病。

(4)其他暴發、流行或原因不明的傳染病。

2.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規定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包括下列情形:

(1)發生或者可能發生傳染病暴發、流行的;

(2)發生或者發現不明原因的群體性疾病的;

(3)發生傳染病菌種、毒種丟失的;

(4)發生或者可能發生重大食物和職業中毒事件的。

3.醫院死亡病例

衛生部《區及區以上醫療機構死亡病例監測實施方案》規定:一級及一級以上各類醫療機構門(急)診及住院的死亡病例,均需進行網絡直報。

4.法定報告的性病

《性病防治管理辦法》規定報告的八種性病為:艾滋病、淋病、梅毒、軟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腫、非淋菌性尿道炎(宮頸炎)、尖銳濕疣和生殖器皰疹。

5.規定監測病例

AFP病例(14歲及以下兒童急性弛緩性麻痹)、麻疹、新生兒破傷風。

(二)報告時限

報告時限的計算,以門診日志或病歷等記錄的診斷時間為起始時間,以網絡直報系統的錄卡時間為準。

甲類傳染病、按甲類管理的傳染病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攜帶者和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在診斷后按規定的時限(城鎮應于2小時內、農村應于6小時內)通過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系統進行報告(網絡直報),同時應以最快的方式向當區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報告。

其他乙類傳染病病人、疑似病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以及脊髓灰質炎、傷寒副傷寒、痢疾、梅毒、淋病、白喉、瘧疾的病原攜帶者應當在24小時內通過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系統進行報告。臨床初步診斷急性弛緩性麻痹(AFP)時,要馬上報告疾控中心,由疾控中心進行個案調查和采樣。

丙類傳染病和其他傳染病病人、疑似病人,應當在24小時內通過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系統進行報告。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當在2小時內向區衛生局報告。

傳染病暴發、流行時(不論甲、乙、丙類),應以最快的通訊方式向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報告疫情。發現原因不明傳染病或可疑的新發傳染病,應及時向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報告。

(三)報告程序

1.傳染病報告

(1)初次報告

責任報告人在首次診斷或發現法定傳染病病人(包括疑似病例、臨床診斷病例、實驗室確診病例)或病原攜帶者時,應立即認真填寫《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報告卡》(“報卡類別”選擇“初次報告”項),做好疫情登記,并立即將報告卡送交保健科疾控辦的疫情管理人員。

(2)訂正報告

責任報告人對已報告過的病例診斷進行更改(如疑似病例確診、臨床診斷病例更改診斷、分型或分類改變)或發現填卡錯誤時,必須及時進行訂正報告,在規定時限內重新填寫、報送《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報告卡》,“報卡類別”選擇“訂正報告”項,填寫新的“診斷日期”(確診日期)和“填卡日期”;但同一病種由臨床診斷訂正為實驗室確診時,除將“病例分類”由“臨床診斷病例”改為“實驗室確診病例”外,無需更改其他項目。

(3)死亡報告

對已填報過卡片的傳染病病人因該傳染病死亡時,臨床醫生必須在規定時限內再次填報《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報告卡》,進行死亡報告,卡上標識“訂正報告”,同時注明“死亡日期”。患傳染病但因意外或非傳染病死亡時不需再次填報傳染病報告卡。

對初診死亡的病例無需兩次報卡,在“初次報告卡”同時填寫“發病日期”(如發病日期不明,可用接診日期)和“死亡日期”即可。

(4)填卡要求

填卡醫生要按照《傳染病報告卡》所附“填卡說明”,對卡中的內容逐項認真仔細填寫,注意字跡清楚、項目齊全及準確。

卡片中的發病日期指本次傳染病癥狀開始出現的日期或檢驗初檢日期,不明確時填寫就診日期;診斷日期應為本次診斷傳染病的日期,訂正卡則填寫傳染病確診日期,但如同一種病由臨床診斷訂正為實驗室確診則仍填寫初診的日期。

住院期間診斷為傳染病時,必須立即報卡。發現漏報的傳染病病例,接診醫生要立即補填、補報《傳染病報告卡》。

(5)結核病報告

凡發現活動性肺結核的病人(實驗室確診、臨床診斷)或疑似病人,臨床醫生要立即填寫《傳染病報告卡》和《結核病病人轉診單》轉區人民醫院治療。

(6)艾滋病報告

HIV初篩試驗陽性,檢驗科要保存血清標本,送區疾控中心進行復檢,送檢醫生要填寫《HIV/AIDS個案流行病學調查表》協助個案調查。檢室、臨床科室不得向第三人提供HIV人員的相關信息,不得侵犯患者的隱私權。

(7)乙肝病人的報告

初次接診的急、慢性肝炎病人均需填報傳染病報告卡,并進行網絡直報。

(8)慢性傳染病的報告

在作出乙肝、肺結核、艾滋病、血吸蟲病等慢性傳染病診斷時,首次接診時需填寫傳染病報告卡進行報告,再次復診且診斷結果未發生變更且在同一年度內時可不再進行報告。

(9)各科疫情報告卡的送交、報告

各科疫情報告卡的送交、報告必須符合法定時限、方式,做好交接記錄。杜絕遲報、漏報、漏登現象。

醫生填好的報告卡要及時交給當班護士或本科報病管理負責人;各科要在在規定時限內派專人將報告卡直接送交保健科(夜班的疫卡須在次晨8:30前送達),不得轉送。

發現甲類和按甲類管理的傳染病,須立即向保健科(值班時間向醫院總值班)電話報告并立即報送疫情報告卡。

(10)網絡直報

保健科疫情管理人員收到傳染病報告卡后,應及時檢查、審核報告卡,做好有關登記,并在規定時限內將報告卡信息及時、準確、完整地錄入網絡直報系統。如發現填寫不完整、不準確,或有錯項、漏項、邏輯錯誤,應及時通知報告人補充、更正。

(11)重點傳染病和爆發疫情的報告

疫情管理人員在發現以下傳染病的確診或疑似病例時,應立即向診斷醫生核實,在規定時限內進行網絡直報,同時電話報告當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其中第①、③、④條要求緊急報告的病例,要立即報告分管領導,及時向本院相關科室發出預警信息:

①鼠疫、霍亂、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人禽流感;

②脊髓灰質炎、白喉、百日咳、登革熱、流腦、乙腦、狂犬病、布病、黑熱病、血吸蟲病、包蟲病、絲蟲病,出血熱、瘧疾、麻風;

③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不明原因死亡病例;

④其余病種的聚集性病例(同一地方或學校、單位、家庭,一日內3例及以上或一周內5例及以上)、突發原因不明的傳染病。

對報告的上述重點傳染病的疑似病例,臨床醫生應盡快明確或排除診斷,及時在訂正報告卡上填寫疑似病例的轉歸情況,交保健科及時上網訂正。

2.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報告和發熱病例監測

門診監測科室(發熱門診、內科門診、急診等)每日統計當日就診的門診病例數、發熱呼吸道病例數和發熱肺炎病例數;各收治“發熱肺炎病例”的病區(如呼吸科、感染科、ICU等)每日統計本病區出院的發熱肺炎病例診斷情況。各科室于每周星期一上午8:30前將前一周將就診情況統計送交保健科,由保健科匯總報當地疾控中心。

臨床醫務人員發現符合《全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監測實施方案》定義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或預警病例,要立即報告醫務科、保健科。由醫務科組織本院專家組進行會診和排查,仍不能明確診斷的或符合預警病例,首診醫師應立即填寫《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報告卡》(鉤選“不明原因肺炎”,填寫“SARS預警病例”或“人禽流感預警病例”)送交保健科,保健科在2小時內進行網絡直報,并由醫務科電話報告區衛生局。按監測實施方案的程序可以排除SARS和人禽流感的,臨床醫生重新報送傳染病報告卡訂正為明確診斷的疾病或“其他不明原因疾病”。

3.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發現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在正常上班時間,首診醫生必須馬上同時電話報告醫務科和保健科。對其中的傳染病病人、疑似傳染病病人,要立即填寫傳染病報告卡并即時送交保健科。

在節假日及中午、夜間等非正常班時間,首診醫生必須馬上電話報告醫院總值班,并立即將有關的傳染病報告卡送交醫院總值班。

保健科、醫務科或醫院總值班須馬上核實情況,在2小時內以最快的報告方式向區衛生局、疾控中心報告。

4.值班期間的疫情報告

在節假日和中午、夜間等值班期間內發現下面四類疫情(①甲類傳染病(鼠疫、霍亂),按甲類管理的傳染病(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等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或疑似病人;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③突發原因不明的傳染病,不明原因死亡病例;④不明原因肺炎和SARS/禽流感預警病例)時,首診科室和首診醫師要立即電話報告醫院總值班,填寫傳染病報告卡并派專人送交醫院總值班,同時采取隔離措施,防止傳染病擴散。

醫院總值班須立即核實,按照醫院有關規定向職能部門和院領導匯報、請示,同時以最快報告方式(電話及傳真)在法定時限(2小時)內區疾控中心報告,必要時可請求區疾控中心值班人員代行網絡直報;若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還應立即向區衛生局報告,并組織、協調相關醫療救治工作,安排標本報送疾控部門復檢鑒定工作。

值班期間填報的其他乙類和丙類傳染病報告卡可在當天當班(節假日需在每天上午9:00前)直接投放到保健科門口的傳染病報告箱,由保健科值班人員及時上報。

5.死亡病例報告

(1)對在本院門(急)診或住院發生的所有死亡病例,診治醫生必須按照《死亡醫學證明書》的格式和死因推斷的有關規范,立即進行死因醫學診斷,填寫《死亡醫學證明書》(一式四聯)。不明原因死亡病例尚需填寫調查記錄。死亡診斷應填寫準確、清楚和詳細,符合ICD-10編碼規定的疾病名稱,不應以“呼吸、心跳驟停”代替死亡診斷。

(2)各病區應在當天派本科室工作人員將填寫好的第一聯“死亡醫學證明存根”送交信息科統計室(夜班不得遲于次晨9:00),其他聯送住院處。不得由死者家屬傳送。

(3)統計室負責對醫生填寫的《死亡醫學證明書》進行審核,對報告中存在的問題(項目填寫不清或不完整、死因填寫不規范或存在邏輯錯誤等)應及時同診治醫生進行核對、更正。

(4)統計室負責按照ICD-10要求進行死因編碼,并在1~2日內將死亡醫學證明書及死因編碼信息轉交保健科。

(5)保健科負責進行網絡直報。

(6)應在開具死亡證明書后48小時內完成死因編碼及網絡直報。統計室要做好原始死亡醫學證明書的保存與管理工作。

三、疫情登記

醫院按照區衛生局的規定在保健科設置《傳染病疫情總登記簿》和有關統計、登記表冊,在相關臨床科室設立《門診日志》、《住院登記本》和《傳染病登記本》(內科、感染科門診可另專設《結核病登記本》,結核病若已以專冊登記則傳染病登記本無需重復登記),在發熱門診、內科門診、急診科設立《發熱門診日志》和《發熱門診病人登記表》,在腸道門診設立《腹瀉病人就診專用登記冊》,在性病門診設立《性病登記本》,在檢驗室設立《檢驗登記本》,在放射科設立《放射檢查登記本》。

臨床醫生和有關醫務人員必須及時、準確、認真、詳細填寫有關登記本,訂正報告時亦須及時登記。凡腹瀉、艾滋病、炭疽、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質炎及AFP患者的化驗單,開單醫生必須填寫詳細地址,檢驗科室的《檢驗登記本》應登記上述病人住址。

四、原始資料的保存

《傳染病報告卡》、《性病報告卡》及報告記錄等原始資料,由保健科保存,保存期為3年;《門診日志》、《住院登記本》、《傳染病登記本》及《檢驗登記本》等有關登記本由各科保存,保存期為3年。

五、考核與獎懲

醫務科、保健科檢查、督促各科疫情報告情況,組織漏報、遲報調查,進行專項考核獎懲。

凡發現不按規定報告疫情或不按規定登記者,按有關規定進行處罰。

醫院對傳染病疫情報告及監督管理工作成績顯著的科室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