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氣管道穿越河流搶修施工技術措施
?敷設地下燃氣管道時,常需穿越河流,其施工工藝根據施工現場條件而定。目前一般采用的施工方法為架空跨越和水下敷設兩大類。
一、架空跨越法
穿越河流的管線從水面上架空而過,適用于附近有橋梁或河流較狹窄的情況。
架空跨越可分:附橋架設法、管橋法和拱管法等三種類型。
1.附橋架設法
由于城市地下燃氣管道一般敷設于公路旁,在穿越河流時即可依附于公路橋梁兩邊架設,故也稱“橋管”。該方法在施工中最為常見。
(1)橋管安裝位置橋管安裝位置一般由橋梁管理部門指定。一般布置如下:
①新建橋梁預留的管孔內(見圖2—9—26)。
圖2—9—26架設在橋梁上的預留孔
②原有橋梁無預留孔而需擱置在特制鋼架上(見圖2—9—27)。
(2)吊裝荷重計算有關管道架空繞度計算參閱第三章。橋管繞度的平衡安裝見圖2—9—28。
由于鋼管的吊裝在離水面數十米的高空進行,與陸地上正常施工相比應增加吊裝安全因素。
計算最大吊件質量的方法與鋼管施工同。根據吊裝的落點、吊機停放位置的距離,選擇吊機類型。為確保吊機操作時的穩定,應考慮吊臂與水平仰角為60。。吊機停放位置應選擇在平整的場地,距離橋欄桿應大于一米。
吊機選定后應將吊裝時的總荷重與該橋梁的載荷作校核,滿足下式才可施工:
∑m 式中m1——鋼管質量(噸); m2——吊機質量(噸); m3——工具、操作人員的質量(噸); F——橋梁載荷能力(噸)。 當∑m>F時可采取加鋪鐵板使載荷分散或移動吊機停放位置等方法來彌補。 ? 圖2—9—27鋼管過橋架空安裝示意圖 1—橋樁;2—鑲接鑄管;3—絕緣玻璃布瀝青(離地面700毫米以上);4—支墩; 5—波形管托架;6—固定半圓環;7—波形管;8—橋欄桿;9—橋燈 (3)操作順序橋管施工應由專人負責指揮,吊裝按照先橋上后橋下的順序進行。吊裝中應遵守安全規程,按預先制訂的施工方案實施。 ①根據撓度計算的數值,在地面平臺上完成直管部分拼裝焊接(跨距大的河流可分若干段)。 ②直管部分吊裝就位時,為防止鋼管扭轉(特別稍帶拱形的鋼管),應采用“八字型”雙索吊裝。為減少架空焊接量,吊裝長度應根據吊機荷重選擇最大值。吊裝的直管用抱箍加以固定后,方可拆除吊裝繩索。較窄的河流,直管部分可以一次吊裝完成。較寬的河流可分若干段,在支架上拼接,但必須引放樣線,使各段拼接的直管保持同心。 圖2—9—28較大跨距橋管繞度的平衡安裝 ③除較窄的河流外,一般橋管均需安裝溫度補償器。 補償器應設置于直管部分,為水平安裝。補償器的兩側鋼管應設支架,或預先制作托架作支點。目前橋管上廣泛采用“波形補償器”。 ④分別用放樣線定出橋管和岸管的軸線,丈量出垂直距離,根據盤彎角度,計算出兩側引管具體尺寸,在地面平臺上制作成雙彎管配件(丈量方法見本章前述),然后分別吊裝至橋管兩端拼接。 在口徑較小(一般φ5300毫米以下)、長度較短(一般10米左右)的情況下,橋管和引管可在地面上拼接為整體一次吊裝就位,可避免架空拼焊量,提高工效。 ⑤與岸管鑲接應在最后階段進行。引管的岸側直管部份長度應大于200毫米,并砌筑混凝土基礎為支點,以防橋管載重引起下沉。 ⑥除銹、防腐。清除鋼管表面鐵銹,涂二度底油漆,(大部分可預先在地面上完成)。引管的埋地部分防腐應采用外包玻璃布和瀝青(三油二布),并延伸至地面上20厘米。 2.管橋法 當地下管穿越河流時無橋梁依附或有橋梁但無條件供管道架設時通常采用打樁、架空的穿越施工。這種方法稱“管橋法”。 (1)按照穿越管道的軸線位置定出管橋樁的定位直線,并根據設計要求確定打樁點,完成打樁。管橋樁橫梁上應預埋抱箍螺釘。 (2)由于無橋梁依附,管道拼接將在河流某一岸進行。由于吊機無法???使吊裝就位發生困難,施工中采用牽引方法將管道拖移就位。因此,施工前必須在河岸選擇好橋管拼接位置,并制作好“拼裝平臺”,在“平臺”的對岸打樁(地錨),安裝電動卷揚機。 牽引設備的牽引力的驗算式為: Q>N;N=PfK 式中Q——牽引力(牛); N——牽引載荷(牛); P——牽引管道所受的重力(牛); f——摩擦系數,鋼與土壤取0.4; K——起動系數,取2。 (3)在較狹的河流上施工時,一般采用移動吊裝法。根據測量所得尺寸在河岸“平臺”上將“管橋”整體全部制作完成,兩端封口,然后啟動設置在對岸的牽引設備,將“管橋”移至水中,并借助于水的浮力將管橋的一端浮運至對岸,然后在兩岸各設一臺吊機同時協調起吊至“管橋樁”上就位,并隨即用抱箍加以固定。 (4)在較寬河流上施工時,由于跨度大“管橋”無法整體吊裝,可采用“浮運吊裝”法(見圖2—9—29)。 圖2—9—29過河橋管浮運起吊法安裝示意圖 1—滾動活輪組;2—吊車;3—船吊設備;5—敷沒鋼管;6—駁船; 7—鋼管安裝座;8—鋼筋混凝土管樁;9—牽引鋼繩;10—吊車;11—卷揚機;12—地錨 在河岸設置操作平臺,并安裝滾動活輪組。于河對岸打“地錨”,安裝電動卷揚機和滾動活輪組呈一直線。并選用小型駁船,在船上搭建平臺,其高度與河岸平臺呈同一水平(以吊裝時水位計)。 操作時,先將鋼管吊至活輪組上組裝焊接(活輪組可視現場條件設若干組),完成后運用對岸牽引設備,將已組裝的鋼管往對岸方向移動,并將移至河中鋼管擱置于駁船平臺上,并加墊塊將鋼管調整至水平位置,再往鋼管下墊入木板或橡膠板,防止滑動。然后啟動卷揚機牽引鋼管,利用駁船的浮力即可很方便、平穩地將鋼管逐漸移動。與此同時,在河岸的平臺上逐段組裝鋼管,依次逐段進行,當橋管全部組裝完成后,按圖示要求運用河二岸停放的吊機,將鋼管吊裝至橋樁上就位。如:二臺吊機荷重無法承受,則可在河流中設“浮吊”配合吊裝。 3.拱管法 拱管法是將穿越河流的等截面鋼管預制成拱形管,然后整體安裝。 拱管必須驗算其抗彎強度,主要考慮其空間穩定性,因為風力吹動使管產生較大的扭矩。空問穩定性可用對拱管的矢跨比進行驗算: ? 式中f——拱管高度(米); l——拱管彎曲長度(米)。 當管自重和風載較大時可采用較小的矢跨比,但溫差較大地區用較大的矢跨比。 為減少引管扭轉應力,拱管兩側應砌筑牢固的混凝土基礎并加抱箍(見圖2—9—30)。 拱管跨度大,可以不必設管橋樁,但安裝困難,只能在局部地區選擇使用。 圖2—9—30拱管法安裝示意圖 二、水下敷設法 當穿越河流的管道因水上航道限制而無法采用架空跨越方法時,則采用“倒虹吸管”方法在河底土層中埋設穿越。在水下敷設管道比架空跨越施工難度高,必須編制完整的施工方案,并報請航運部門批準和支持。 1.施工準備 水下管敷設涉及到較復雜的施工技術、安全機具等問題,施工前應按照設計要求作好充分的準備工作。 (1)核對施工地區河流的水文地質資料 ①測量穿越河流的水位,并了解歷史最高水位。 ②測定穿越點河流流速。河底流速一般取河面流速的0.85~0.9。 ③在河流兩岸鉆孔取樣,了解河底的土質情況。 (2)施工方法選擇 ①水位較低、流速較慢、土質較好的允許封航的中小型河流宜用“圍堰法”施工。 ②水位較高、流速較快、沒有條件封航的中小型河流可采用“浮運下沉法”施工。 ③大型河流、沒條件封航的中型河流可采用“頂管施工法”。 (3)穿越施工點的確定 ①管位在符合設計要求的前提下,穿越點應選擇在河流平直、水流平緩、河底平坦、河床穩定、地質構造單一、兩岸具有較寬闊漫灘,和具備操作場地的河段。 ②下列地帶不宜穿越沙灘或淺水灘:橋梁上游三百米,下游一百米之內的地區,船只可能停泊下錨處,沿岸建筑物和地下管線密集、無施工場地的河段。 (4)施工時間的選定 根據掌握的航運資料和水文資料,將施工時間安排在雨水少、河流枯水期、航運淡季時,可減少人力、物力,增加工程的可靠性。 2.河底溝槽開挖 (1)圍堰法在待穿越水下管線兩邊,堆筑臨時堤壩,阻擋水流并排除堤壩間的積水。然后開溝敷管,回墊覆土。此方法簡單,需要設備少,但是必須在斷航下施工,有一定的局限性。 圍堰的種類較多,常見有土圍堰、草土混合堰、木排(槽鋼)樁圍堰和草麻袋圍堰等方式。詳見圖2—9—31。 圖2—9—31各種河底圍堰示意圖 1—石塊竹籠;2—粘土草包防沖層;3—粘土草包護層;4—砂質粘土;5—石塊護腳; 6—鋼板;7—槽鋼樁;8—土質堰體;9—滿布鉛絲繩:10—敷設管道;11—草(麻)包 粘性土;12—敷設管道;13—散草;14—捆草;15—粘性土壤 ①土圍堰采用含有卵石的砂質粘土料堆成梯形并夯實,水流急時外層用粘土草包和石塊保護,防止水流沖涮。此方法簡單,在流速小、河流狹窄情況較適用。 ②草土混合堰由草捆與粘土相問堆壓而成。草呈柔性以抗水,受土荷重而密實,有很穩定的抗滲性能。造價低廉、施工方便,適于水深在6米內,流速小于3米/秒的河流中。圍堰土和草的體積比為1:1.5左右,堰體底寬取水深4~5倍為宜。 ③槽鋼(木排)樁圍堰用槽鋼樁或木樁打入圍堰兩側,間距為一米左右,入土深度視水深和流速而定。圍堰兩側用鐵板封閉,填土夯實。 由于填土量比土圍堰、草土混合堰少,一般適用于水深3米、流速2米/秒的河流。 ④草(麻)袋圍堰在草(麻)袋中裝入松散粘性土(裝填量為袋容量的2/3),堆筑于圍堰兩側,中間加砂質粘土。適用于水深3~5米,流速為1~2米/秒,河床不透水場合用。 各種圍堰構筑要求詳見表2—9—5。 表2—9—5各種圍堰構筑要求 分類填料頂寬(米)邊坡臨水面背水面土圍堰 草土混合堰 草(麻)袋圍堰 鋼(木)樁圍堰松散粘土、砂粘土 粘性土及草 草袋、粘性土 粘性土2~4 1~2 2~2.5 0.8~1.51:2~1:3 1:2~1:3 1:1~1:0.5 1:02:3~1:2 2:3~1:2 1:0.5~1:0.2 1:0 (2)水下開掘溝槽帶水開掘河底溝槽的操作既困難,又費時,當水深超過0.7米時用人工一般無法操作,則需采用機械來開挖。操作中必須隨時測量,以防水下溝槽超深。開挖方式可選用以下四種: ①拉鏟開挖(見圖2—9—32)拉鏟是鋼制的底部有齒狀鏟刀的鏟斗,在前后系上鋼絲繩經過滑輪引至卷揚機。操作時啟動卷揚機來回牽動拉鏟開挖河底溝槽。用此方法開挖溝槽.其底部成弧形,無法保持平整。 圖2—9—32水下拉鏟開溝示意圖 1—雙鼓輪絞車;2—尾塔拉繩;3—豎桿;4—曳引繩;5—曳引尾繩; 6—豎桿;7—尾塔拉繩;8—拉鏟 ②采用挖泥船開溝挖泥船的類型根據土質選定。各類粘性土壤可選用絞吸式挖泥船,抓斗式挖泥船或輪斗式挖泥船。非粘性土壤可選用吞口式挖泥船。 ③采用水力吸泥器或空氣吸泥器水力及空氣吸泥器的作用原理和射流泵一樣,是利用高壓水或壓縮空氣通過一個噴嘴,在管內造成負壓產生吸力將泥砂送出水面(圖2—9—33)。 這種方式適用于砂性土壤。對于粘土或較堅硬的土壤應配備射水裝置,先碎土、再吸泥,也同樣達到較好的效果。 ④爆破開溝適用于基巖河床的水下開溝以及不適宜機械開挖的軟性土層。爆破法無需大量機具和人工,施工期較短,對于小型管道的水下溝槽,爆破后即成溝型。對于口徑較大的管道溝槽往往是采用爆破和其他方法配合進行,先爆破起松后,再用其他方法開挖。 (3)水下管道敷設 ①河底拖運敷設當密封管體的自重大于水的浮力時,將自然下沉至河底。施工時先測量已開挖溝槽位置,在河岸邊預先把穿越管道拼裝成整體,然后通過對岸的牽引設備拖運至河底溝內。 牽引設備應與拖運管道保持較小的高差,設于水下管道軸線上。此方法一般適用于口徑小于φ400的鋼管。 圖2—9—33水力吸泥器工藝流程 1—泥漿吸口;2—擋石鋼罩;3—高壓水進口; 4—噴嘴;5—混合室;6—吸泥管;7—噴泥管; 8—泥漿噴出口 ②浮運下管當密封管段的自重小于水的浮力時,可采用浮運下管方法。 施工前將穿越管道預制成整體,并在河的兩岸,用牽引設備將管段漂移至水下溝橫的上方位置,然后往管段內灌水使其沉入水底溝槽中。由于在往管段內灌水過程中,管段會產生不均勻下沉,因此灌水過程應緩慢、均勻,應考慮若干個進水點和排氣孔。 圍堰法敷設管道比帶水敷設方便得多,與陸地上施工的主要區別是吊裝設備無法進入圍堰地區,所以一般采用河底拖運法施工,可以整體拖運至溝內,也可以逐段拖運、拼裝。 對于中小型河流水下管道敷設,一般采用圍堰法開溝敷管。帶水開溝敷管不僅施工困難,而且工程質量難以保證,應盡量少用。 (4)水下管道敷設要求水下管道是由河底管和引管二部分組成的倒虹吸管(圖2—9—34)。 圖2—9—34過河倒虹吸管安裝示意圖 1—鋼筋混凝土工作坑;2—集水井;3—排水管;4—倒虹吸雙管;5—波紋管; 6—水坑;7—支座;8—閥門;9—水井梗 ①當河底管選用雙管時,兩管之間應保持50毫米間距,以利檢修。河底管敷設深度0.8~1.5米。為防止管道不均勻下沉,應保持較大坡度,一般選用10%以上,管道坡向成弧形。水井一般位于河床中間,有條件時應盡可能安裝在臨近河岸的位置。水井梗安裝于河底管內部,延伸至河岸操作室內。 ②在完成河底部分管道敷設后再安裝引管(河岸部分)。 河流兩岸引入管均設操作坑。坑內設抽水泵、閥門和波形補償器,然后連接Y型三通管合并為一根管道與岸上地下管連通。 ③因水下管道檢修難度大,對河底管道的強度和防腐應作特殊處理。 (a)鋼管焊縫(特別是環向焊縫)必須嚴格按照二級以上焊接規程要求進行,對每條焊縫必須進行無損探傷和*光拍片檢查。最后進行氣密性試驗,試驗氣壓應按正常數據提高一倍。河底管道多數整體牽引敷設,會產生對環向焊縫的彎曲應力集中,故應作加強措施。在環向焊縫外壁均布加強筋(圖2—9—35),效果較為理想。加強筋的鋼材應與鋼管材料相同。 加強筋的數量至少四條,隨鋼管口徑的增加而相應增多。 鋼管環向焊接處的加強筋不僅用于河底管,同樣可以使用于其他地下鋼管中。各種口徑鋼管配筋數參見表2—9—6。 表2—9—6常用鋼管加強筋板數量 公稱管徑(毫米)φ200φ300φ400φ500φ600φ700φ800φ900φ1000加強筋板(條)圖2—9—35河底管加強筋板焊接示意圖 (b)鋼管的防腐絕緣層。應選用四油三布加強處理,表面均應電火花測試合格。水井梗的防腐要求與鋼管相同。 (c)水下管道敷設后溝槽的回墊土比較松軟,存在著較大空隙,加上竣工后由于河水流動、沖刷,將大大減少管線表面的蓋土層,帶水敷設回墊土的效果更差,因此水下管道的防浮處理顯得十分重要。據國外有關資料介紹,水下管道的破裂大多數是由于管道荷重不夠,管道上浮而產生的。 考慮到水下回墊土層的不穩定,所以一般埋設深度應大于河底沖刷以下0.5米位置;同時必須附加重塊防浮。驗算中可將覆蓋土層荷重忽略不計,作為安全因素。附加重塊可按下式計算: P=K(q+p)/g-Q 式中P——單位長度管道上的附加重塊的質量(公斤/米); Q——單位長度管道在空氣中的質量(公斤/米); q——單位長度管道密封狀態下浮力(牛/米); p——單位長度管道上附加重塊浮力(牛/米); g——重力加速度(米/秒2); K——安全系數取1.2~1.5(水流湍急采用較高數)。 附加重塊可用鑄鐵或鋼筋混凝土制成馬鞍式或鉸鏈式平衡塊(見圖2—9—36)。用此種附加重塊穩管較簡便,但由于數量不多容易產生應力集中,而且不能很好固定于管道表面,對于水流急、河床不穩定地區不宜使用。 圖2—9—36馬鞍式及鉸鏈式河底管道平衡塊 也可在回墊土層上用水泥(配鋼筋)灌注成連續覆蓋層。此種方法對管道載荷均勻,但施工較為困難。也有采用鋼制框架穩管或用抱箍穩管(詳見第9章安全施工技術)。 (5)頂管施工在穿越水流急、寬度大、航運繁忙的江河時,目前較多采用頂管施工法。由于頂管施工可避免與河流直接接觸,施工時不受航運干擾,因此逐步為穿越大中型江河的主要施工形式。頂管施工示意圖見圖2—9—37。 圖2—9—37外加套管頂管法示意圖 1—套管;2—敷設管;3—鋼筋混凝土工作坑;4—集水井;5—集水坑;6—水井梗 3.大跨度管橋施工法 當受到河流船舶通行,管橋的支墩的設置受到局限,其跨距較大,無法滿足穿越鋼管的強度和剛度要求,此類稱之為大跨度管橋可采用以下施工方法: (1)擴大管徑或增加壁厚: 此方法目的是增加鋼管的強度,方法處理簡便,但因管材增加和支墩的擴大,所以費用增加較大。 (2)增設管隴(木行架) 根據跨距,設計和制作方型的鋼制木行架(俗稱管隴),安裝于支墩上,隨后將鋼管穿越木行架內。 此方法施工方便,但鋼制木行架制作安裝費用較高。 (3)采用斜拉法(雙塔或單塔) 此工藝來自斜拉橋結構原理,在管橋中間或二側設置強度較高的水下支墩,引出水面,并在支墩上安裝豎向木行架,二面或單面引出斜拉鋼索,牽引住管橋(參見圖2—9—38)。 圖2—3—38管橋雙塔斜拉結構示意圖 1—管橋椿;2—補償器;3—套筒;4—調整套;5—斜拉架;6—避雷針 (4)采用“增大管道慣性距”施工方法 “增大管道慣性距”是上海煤氣公司近年來開發的新技術,通過對大跨度管橋鋼管上下兩側焊接“槽鋼簡易方法,增大鋼管的“慣性距”,提高鋼管的剛度,燃氣管橋安裝必須符合管道(鋼管)的強度和剛度二個條件。 管橋的強度條件應符合下式要求: 式中L——架空管道跨距(米); [σ]s——許用彎曲應力(兆帕); Z——管道的斷面系數(厘米3); φ——焊縫系數(碳素鋼,單面焊取φ=O.8,雙面焊取φ0.9); K——彎距系數的倒數(端跨K=8,中問跨K=10); q——計算荷載(管道自重+雪重+風載荷載引起的力)(牛/米)。 管橋的剛度條件(坡度)應符合下式的要求: 式中i——架空燃氣管道的坡度; a——計算荷載(牛/米); L——架空燃氣管道的跨距(米); E——管道材料的彈性模量(兆帕); J——管道斷面慣性矩(厘米4)。 強度條件是指鋼管及焊口在受管內燃氣壓力和外力影響狀態下,保持足夠的強度。而剛度為鋼管抗彎曲的能力。為確保管橋保持良好的剛度。 從上式中,可知,增加慣性距(J)而不增加鋼管重量(q),是提高管道(鋼管)剛度的有效途徑。 此工藝可操作性強,造價低廉,施工前先按上式計算,選定擬架設鋼管上下兩側全部增加的加強“板筋”(一般選用槽鋼)和“加強鋼環”(每2米1只),預先與鋼管焊接成一體,并在吊裝時將加強板筋就位于上下垂直方向(詳見圖2—9—39所示)。 圖2—9—39增強管道慣性距結構 “增大管道慣性距”管橋施工法的技術要點為:確保主跨段管道的強度、剛度和吊裝就位的穩定性,為此必須嚴格的按照“整體制作”、“整體吊裝”、“一次就位”的施工方案。其工藝為: (1)管道主跨段整體制作涉及鋼管預制和起拱量的確定,鋼管放樣準確和焊接質量等關鍵技術問題: ①鋼管整體制作起拱量的確定。根據設計要求,管橋坡度為10%,按管橋(靜態)中點的起拱量為: l=(L/2)×i 式中l——坡度為起拱量(厘米); L——管橋跨距(米); i——設計管橋坡度。 撓度計算: 式中fma*——撓度(厘米); l——跨距(米); q——均布荷載(牛/厘米); E——彈性模量(取2.1×107); J——慣性距(厘米4)。 鋼管制作的預起拱量為: I=l+fma* 式中I——預起拱量(厘米)。 根據預起拱量,繪制鋼管施工圖,并編制施工工藝流程確定各工序的技術要求。 ②準確放樣、確保鋼管拼裝弧度均勻。由于管體要求中點起拱,故需制作成弧形的管橋,為確保管橋的外形美觀和應力的均勻分布需鋼管的拼接制作成呈均勻弧度。按鋼管總長的弧度要求(起拱量)求出各鋼管段拼接角度,不得將角度集中某幾個焊口,而造成應力集中和影響外觀。 ③焊縫質量控制。鋼管焊接系本工程關鍵。因焊縫不僅僅確保管道的氣密性,而且要承受架設后由重力,風(雪)載荷和吊裝過程中所產生的應力條件。 故本工程焊接標準比原燃氣管道提高,選用《JB928—67》標準中二級焊縫要求執行(包括鋼管制作、現場拼裝、焊接),并增加下述技術措施: ——每只焊縫均由煤油滲透現場檢查,無滲透; ——焊縫經*光損探傷100%,均需符合二級片要求; ——增加強度試驗:壓力為運行壓力二小時無下跌,上述要求均列入施工方案并由公司、所二級質檢部門現場監督驗收。 篇2:燃氣管道搶修管理規定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本規定規定了燃氣管道及附屬設施搶修的一般規定,搶修現場的準備工作以及搶修作業的注意事項和操作程序等。 第二條本規定適用于設計壓力不大于4.0MPa燃氣管道及其附屬設施的搶修工作。 第二章一般規定 第三條城鎮燃氣供應單位應根據供應規模設立搶修機構,應配備必要的搶修車輛、搶修設備、搶修器材、通信設備、防護用具、消防器材、檢測儀器等設備,并保證設備處于良好狀態。 第四條城鎮燃氣供應單位應制定事故搶修制度和事故上報程序。 第五條城鎮燃氣設施搶修應制定應急預案,并應根據具體情況對應急預案及時進行調整和修訂。應急預案應報有關部門備案,并定期進行演習,每年不得少于1次。應急預案可包括下列主要內容: (一)基本情況; (二)危險目標及其危險特性、對周圍的影響; (三)危險目標周圍可利用的安全、消防、個體防護的設備、器材及其分布; (四)應急救援組織機構、組織人員和職責劃分; (五)報警、通信聯絡方式; (六)事故發生后應采取的處理措施; (七)人員緊急疏散、撤離; (八)危險區的隔離; (九)檢測、搶險、救援及控制措施; (十)受傷人員現場救護、救治與醫院救治; (十一)現場保護; (十二)應急救援保障; (十三)預案分級響應條件; (十四)事故應急預案終止程序; (十五)應急培訓和應急救援預案演練計劃。 (十六)做好對外信息發布工作。 第六條接到搶修報警后應迅速出動,并根據事故情況聯系有關部門協作搶修。搶修作業應統一指揮,嚴明紀律,并采取安全措施。 第三章搶修現場要求 第七條搶修人員應配備警示標識,到達搶修現場后,應根據燃氣泄漏程度確定警戒區并設立警示標志,并隨時監測周圍環境的燃氣濃度。在警戒區內進行交通管制.嚴禁煙火,嚴禁無關人員入內。 第八條搶修人員到達搶修現場后,在布置事故現場警戒、控制事態發展的同時,應積極救護受傷人員。 第九條操作人員進入搶修作業區前應按規定穿戴防靜電服、鞋及防護用具,并嚴禁在作業區內穿脫和摘戴。作業現場應有專人監護,嚴禁單獨操作。 第十條在警戒區內燃氣濃度未降至安全范圍時,嚴禁使用非防爆型的機電設備及儀器、儀表等。 第十一條管道和設備修復后,應對夾層、窨井、煙道、地下管線和建(構)筑物多場所進行全面檢查。 第十二條當事故隱患未查清或隱患未消除對不得撤離現場,應采取安全措施,直至消除隱患為止。 第四章搶修作業 第十三條搶修人員到達事故現場后盡快了解現場情況,建立隔離區,控制氣源、消滅火種,切斷電源,驅散積聚的燃氣。在室內應進行通風,嚴禁啟閉電器開關及使用電話。地下管道泄漏時應采取有效措施,排除聚積在地下和構筑物空間內的燃氣。 第十四條燃氣設施泄漏的搶修宜在降低燃氣壓力或切斷氣源后進行。 第十五條搶修作業時,與作業相關的控制閥門必須有專人值守,并監視其壓力。 第十六條當搶修中暫時無法消除漏氣現象或不能切斷氣源時,應及時通知有關部門,并做好事故現場的安全防護工作。 第十七條處理地下泄漏點開挖作業時,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搶修人員應根據管道敷設資料確定開挖點,并對周圍建(構)筑物進行檢測和監測;當發現漏出的燃氣已滲入周圍建(構)筑物時,應根據事故情況及時疏散建(構)筑物內人員并驅散聚積的燃氣; (二)應連續監測作業點可燃氣體濃度。當環境中可燃氣體濃度在爆炸范圍內時,必須強制通風,降低濃度后方可作業; (三)應根據地質情況和開挖深度確定作業坑的放坡系數和支撐方式,并設專人監護; (四)對鋼制管道進行維護、搶修作業后,應對防腐層進行恢復并達到原管道防腐層等級。 第十八條鑄鐵管泄漏搶修時,除應符合本規定第十三條至第十七條規定外,還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泄漏處開挖后,宜對泄漏點采取措施進行臨時封堵; (二)當采用阻氣袋阻斷氣源時,應將管線內燃氣壓力降至阻氣袋有效阻斷工作壓力以下,且阻氣袋應在有效期內使用;給阻氣袋充壓時,應采用專用氣源工具或設施進行,且充氣壓力應在阻氣袋允許充壓范圍內。 第十九條當聚乙烯塑料管道發生斷管、開裂、意外損壞時,搶修作業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采取關閉閥門、使用封堵機或使用夾管器等方法有效阻斷氣源后進行搶修,并應采取措施保證聚乙烯塑料管熔接面處不受壓力; (二)搶修作業中應采取措施防止靜電的產生和聚積; (三)搶修作業中環境溫度低于-5℃或大風(大于5級)天氣時,應采取防風保溫措施,并應調整連接工藝。 第二十條有動火作業時,應符合本規程第三十四條有關規定。 第二十一條場站泄漏搶修作業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低壓儲氣柜泄漏搶修應符合下列規定: 1、檢查和搶修人員直接采用燃氣濃度檢測器或采用檢漏液、嗅覺、聽覺來判斷泄漏點; 2、應根據泄漏部位及泄漏量采用相應的方法堵漏; 3、當發生大量泄漏造成儲氣柜快速下降時,應立即打進口閥門、關閉出口閥門,用補充氣量的方法減緩下降速度。 (二)壓縮機房、烴泵房燃氣泄漏時,應立即切斷氣源、電源,開啟室內防爆風機。故障排除后方可恢復供氣。 (三)地上(下)調壓站、調壓箱發生泄漏,應立即關閉泄漏點前后閥門,打開門窗或開啟防爆風機,故障排除后方可恢復供氣。 第二十二條當調壓站、調壓箱因調壓設備、安全切斷設施失靈等造成出口超壓時,應立即關閉調壓器進出口閥門,并在超壓管道上放散降壓,排除故障。當壓力超過下游然氣設施的設計壓力時,應對超壓影響區內燃氣設施進行全面檢查,排除所有隱患后方可恢復供氣。 第二十三條用戶室內燃氣設施泄漏搶修作業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接到用戶泄漏報修后應立即派人檢修; (二)進入室內后應在安全的地方切斷電源,打開門窗通風、切斷氣源、消滅火種,嚴禁在事故現場撥打電話; (三)嚴禁用明火查漏。應準確判斷泄漏點,徹底消除隱患。當未查清泄漏點時,不得撤離現場,應采取安全措施,直至消除隱患為止; (四)漏氣修理時應避免由于檢修造成其他部位泄漏,應采取防爆措施,嚴禁使用能產生火花的工具進行作業。 第二十四條修復供氣后,應進行復查,確認安全后,搶修人員方可撤離事故現場。 第五章中毒、火災與爆炸 第二十五條當發生中毒、火災、爆炸等事故,危及燃氣設施和周圍環境的安全時,應協助公安、消防及其他有關部門進行搶救和保護好現場。 第二十六條當燃氣設施發生火災時,應采取切斷氣源或降低壓力等方法控制火勢,并應防止產生負壓。 第二十七條燃氣設施發生爆炸后,應迅速控制氣源和火種,防止發生次生災害。 第二十八條火勢得到控制后,應按本規程第十六條的有關規定進行搶修。 第二十九條火災與爆炸災情消除后,應對事故范圍內管道和設備進行全面檢查。 第六章圖檔資料 第三十條搶維修單位應建立搶修工程圖檔資料,并對圖檔資料實施動態管理,根據實際情況隨時進行更新。 第三十一條搶修工程的記錄應包括下列內容: (一)事故接警記錄; (二)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和原因等; (三)事故類別(中毒、火災、爆炸等); (四)事故造成的損失和人員傷亡情況; (五)參加搶修的人員情況。 第三十二條搶修工程的資料應包括下列內容: (一)搶修任務書(執行人、批準人、工程草圖等); (二)動火申請書; (三)搶修記錄; (四)事故報告或鑒定資料; (五)搶修工程質量驗收資料和圖檔資料。 篇3:燃氣管道搶修管理規定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本規定規定了燃氣管道及附屬設施搶修的一般規定,搶修現場的準備工作以及搶修作業的注意事項和操作程序等。 第二條本規定適用于設計壓力不大于4.0MPa燃氣管道及其附屬設施的搶修工作。 第二章一般規定 第三條城鎮燃氣供應單位應根據供應規模設立搶修機構,應配備必要的搶修車輛、搶修設備、搶修器材、通信設備、防護用具、消防器材、檢測儀器等設備,并保證設備處于良好狀態。 第四條城鎮燃氣供應單位應制定事故搶修制度和事故上報程序。 第五條城鎮燃氣設施搶修應制定應急預案,并應根據具體情況對應急預案及時進行調整和修訂。應急預案應報有關部門備案,并定期進行演習,每年不得少于1次。應急預案可包括下列主要內容: (一)基本情況; (二)危險目標及其危險特性、對周圍的影響; (三)危險目標周圍可利用的安全、消防、個體防護的設備、器材及其分布; (四)應急救援組織機構、組織人員和職責劃分; (五)報警、通信聯絡方式; (六)事故發生后應采取的處理措施; (七)人員緊急疏散、撤離; (八)危險區的隔離; (九)檢測、搶險、救援及控制措施; (十)受傷人員現場救護、救治與醫院救治; (十一)現場保護; (十二)應急救援保障; (十三)預案分級響應條件; (十四)事故應急預案終止程序; (十五)應急培訓和應急救援預案演練計劃。 (十六)做好對外信息發布工作。 第六條接到搶修報警后應迅速出動,并根據事故情況聯系有關部門協作搶修。搶修作業應統一指揮,嚴明紀律,并采取安全措施。 第三章搶修現場要求 第七條搶修人員應配備警示標識,到達搶修現場后,應根據燃氣泄漏程度確定警戒區并設立警示標志,并隨時監測周圍環境的燃氣濃度。在警戒區內進行交通管制.嚴禁煙火,嚴禁無關人員入內。 第八條搶修人員到達搶修現場后,在布置事故現場警戒、控制事態發展的同時,應積極救護受傷人員。 第九條操作人員進入搶修作業區前應按規定穿戴防靜電服、鞋及防護用具,并嚴禁在作業區內穿脫和摘戴。作業現場應有專人監護,嚴禁單獨操作。 第十條在警戒區內燃氣濃度未降至安全范圍時,嚴禁使用非防爆型的機電設備及儀器、儀表等。 第十一條管道和設備修復后,應對夾層、窨井、煙道、地下管線和建(構)筑物多場所進行全面檢查。 第十二條當事故隱患未查清或隱患未消除對不得撤離現場,應采取安全措施,直至消除隱患為止。 第四章搶修作業 第十三條搶修人員到達事故現場后盡快了解現場情況,建立隔離區,控制氣源、消滅火種,切斷電源,驅散積聚的燃氣。在室內應進行通風,嚴禁啟閉電器開關及使用電話。地下管道泄漏時應采取有效措施,排除聚積在地下和構筑物空間內的燃氣。 第十四條燃氣設施泄漏的搶修宜在降低燃氣壓力或切斷氣源后進行。 第十五條搶修作業時,與作業相關的控制閥門必須有專人值守,并監視其壓力。 第十六條當搶修中暫時無法消除漏氣現象或不能切斷氣源時,應及時通知有關部門,并做好事故現場的安全防護工作。 第十七條處理地下泄漏點開挖作業時,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搶修人員應根據管道敷設資料確定開挖點,并對周圍建(構)筑物進行檢測和監測;當發現漏出的燃氣已滲入周圍建(構)筑物時,應根據事故情況及時疏散建(構)筑物內人員并驅散聚積的燃氣; (二)應連續監測作業點可燃氣體濃度。當環境中可燃氣體濃度在爆炸范圍內時,必須強制通風,降低濃度后方可作業; (三)應根據地質情況和開挖深度確定作業坑的放坡系數和支撐方式,并設專人監護; (四)對鋼制管道進行維護、搶修作業后,應對防腐層進行恢復并達到原管道防腐層等級。 第十八條鑄鐵管泄漏搶修時,除應符合本規定第十三條至第十七條規定外,還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泄漏處開挖后,宜對泄漏點采取措施進行臨時封堵; (二)當采用阻氣袋阻斷氣源時,應將管線內燃氣壓力降至阻氣袋有效阻斷工作壓力以下,且阻氣袋應在有效期內使用;給阻氣袋充壓時,應采用專用氣源工具或設施進行,且充氣壓力應在阻氣袋允許充壓范圍內。 第十九條當聚乙烯塑料管道發生斷管、開裂、意外損壞時,搶修作業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采取關閉閥門、使用封堵機或使用夾管器等方法有效阻斷氣源后進行搶修,并應采取措施保證聚乙烯塑料管熔接面處不受壓力; (二)搶修作業中應采取措施防止靜電的產生和聚積; (三)搶修作業中環境溫度低于-5℃或大風(大于5級)天氣時,應采取防風保溫措施,并應調整連接工藝。 第二十條有動火作業時,應符合本規程第三十四條有關規定。 第二十一條場站泄漏搶修作業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低壓儲氣柜泄漏搶修應符合下列規定: 1、檢查和搶修人員直接采用燃氣濃度檢測器或采用檢漏液、嗅覺、聽覺來判斷泄漏點; 2、應根據泄漏部位及泄漏量采用相應的方法堵漏; 3、當發生大量泄漏造成儲氣柜快速下降時,應立即打進口閥門、關閉出口閥門,用補充氣量的方法減緩下降速度。 (二)壓縮機房、烴泵房燃氣泄漏時,應立即切斷氣源、電源,開啟室內防爆風機。故障排除后方可恢復供氣。 (三)地上(下)調壓站、調壓箱發生泄漏,應立即關閉泄漏點前后閥門,打開門窗或開啟防爆風機,故障排除后方可恢復供氣。 第二十二條當調壓站、調壓箱因調壓設備、安全切斷設施失靈等造成出口超壓時,應立即關閉調壓器進出口閥門,并在超壓管道上放散降壓,排除故障。當壓力超過下游然氣設施的設計壓力時,應對超壓影響區內燃氣設施進行全面檢查,排除所有隱患后方可恢復供氣。 第二十三條用戶室內燃氣設施泄漏搶修作業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接到用戶泄漏報修后應立即派人檢修; (二)進入室內后應在安全的地方切斷電源,打開門窗通風、切斷氣源、消滅火種,嚴禁在事故現場撥打電話; (三)嚴禁用明火查漏。應準確判斷泄漏點,徹底消除隱患。當未查清泄漏點時,不得撤離現場,應采取安全措施,直至消除隱患為止; (四)漏氣修理時應避免由于檢修造成其他部位泄漏,應采取防爆措施,嚴禁使用能產生火花的工具進行作業。 第二十四條修復供氣后,應進行復查,確認安全后,搶修人員方可撤離事故現場。 第五章中毒、火災與爆炸 第二十五條當發生中毒、火災、爆炸等事故,危及燃氣設施和周圍環境的安全時,應協助公安、消防及其他有關部門進行搶救和保護好現場。 第二十六條當燃氣設施發生火災時,應采取切斷氣源或降低壓力等方法控制火勢,并應防止產生負壓。 第二十七條燃氣設施發生爆炸后,應迅速控制氣源和火種,防止發生次生災害。 第二十八條火勢得到控制后,應按本規程第十六條的有關規定進行搶修。 第二十九條火災與爆炸災情消除后,應對事故范圍內管道和設備進行全面檢查。 第六章圖檔資料 第三十條搶維修單位應建立搶修工程圖檔資料,并對圖檔資料實施動態管理,根據實際情況隨時進行更新。 第三十一條搶修工程的記錄應包括下列內容: (一)事故接警記錄; (二)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和原因等; (三)事故類別(中毒、火災、爆炸等); (四)事故造成的損失和人員傷亡情況; (五)參加搶修的人員情況。 第三十二條搶修工程的資料應包括下列內容: (一)搶修任務書(執行人、批準人、工程草圖等); (二)動火申請書; (三)搶修記錄; (四)事故報告或鑒定資料; (五)搶修工程質量驗收資料和圖檔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