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八年級初中物理教學反思

八年級初中物理教學反思

2024-08-02 閱讀 8300

初中物理是一門很重要的學科,但是“物理難學”的印象可能會使不少學生望而卻步。所以從初二的物理教學開始,首先要正確的引導,讓學生順利跨上初中物理的臺階,其次是要讓學生建立一個良好的物理知識基礎,然后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選擇提高。

1、對教學目標的反思

首先,知識、能力、情意三類教學目標的全面落實。對基礎知識的講解要透徹,分析要細膩,否則直接導致學生的基礎知識不扎實,并為以后的繼續學習埋下禍根。所以教師要科學地、系統地、合理地組織物理教學,正確認識學生地內部條件,采用良好地教學方法,重視學生的觀察、實驗、思維等實踐活動,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一體的課堂教學。

其次,對重點、難點要把握準確。教學重點、難點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是教學活動中所采取的教學方式方法的依據,也是教學活動的中心和方向。在教學目標中一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如果已經非常明確,但具體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往往出現對重點的知識沒有重點的講,或是誤將僅僅是“難點”的知識當成了“重點”講。這種失衡直接導致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率的下降。

最后,對一些知識,教師不要自以為很容易,或者是滿以為自己講解的清晰到位,沒有隨時觀察學生的反映,從而一筆帶過。但學生的認知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并不是馬上就能接受。所以我們要隨時獲取學生反饋的信息,調整教學方式和思路,準確流暢地將知識傳授給學生,達到共識。

2、對教學方法的反思

第一,面向全體學生,兼顧兩頭。班級授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能照顧到絕大多數同學的因“班”施教,課后還要因人施教,對學習能力強的同學要提優,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加強課后輔導。教師要特別注意不要讓所謂的差生成為被“遺忘的角落”。

第二,注重學法指導。中學階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現象的基礎上歸納、總結出來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規律的基礎上通過演繹出來的。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改變以往那種講解知識為主的傳授者的角色,應努力成為一個善于傾聽學生想法的聆聽者。而在教學過程中,要想改變以往那種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觀念就必須加強學生在教學這一師生雙邊活動中的主體參與。要注重科學探究,多讓學生參與探究,經歷探究過程,體驗獲得探究結論的喜悅。

第三,教學方式形式多樣,恰當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科技的發展,為新時代的教育提供了現代化的教學平臺,為“一支粉筆,一張嘴,一塊黑板加墨水”的傳統教學模式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在新形勢下,教師也要對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師的科學素養和教學技能,提高自己的計算機水平,特別是加強一些常用教學軟件的學習和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在教學過程中應有意向學生滲透物理學的常用研究方法。例如理想實驗法、控制變量法、轉換法等。學生如果對物理問題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將對物理知識領會的更加深刻,同時也學到了一些研究物理問題的思維方法,增強了學習物理的能力。

3、對訓練方法的反思

第一,解題要規范。對新生一開始就要特別強調并逐漸養成解題的規范性,其次再是正確率,規范性養成了,正確率自然就升高了。

第二,訓練貫穿教育全過程,促進知識向能力的轉化。我們的教學思路應該由原來的覆蓋題型、重復不斷的模仿練習轉到以問題為載體,訓練學生思維,滲透物理學的思想方法。目前,探究性的學習方法成為一種潮流,就是學生在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其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學生能在參與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獲得體驗,產生感悟,學到方法,從而有效的發展能力。我們應該從中受到啟發,并在教學實踐中注意運用和改進。

第三,訓練扎實,具有基礎性、針對性、量力性、典型性和層次性。

第四,作業要布置了必收、收了必批改、批改了必講評、講評了必訂正,做到反饋全面,校正及時。要求學生解題過程要做到多反思、歸納和總結。

4、對教學技能的反思

其一,講授正確,語言規范簡練。良好的語言功底對一名一線教師非常重要。物理學是有著嚴密邏輯性的學科,首先不能講錯,推導流暢,過度自然。其次,語言要規范簡練,表達清晰,語氣抑揚頓挫,充滿熱情和感染力,能“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其二,板書精當,書寫工整。好的板書有助于將教學內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于學生掌握教學內容的體系、重點。同時老師也要練就一些作圖的基本功,學會畫直線,畫圓,畫各種姿勢的小人物等等。

其三,教具的使用、實驗操作熟練、規范。教師在上課之前應對教具和實驗儀器功能了如指掌、使用輕車熟路、操作規范得當,避免在演示時操作不熟練,或是操作錯誤。

總之,我們作為引路者,有意識的降低初中物理學習的門檻,先將學生引進門,哪怕先是讓學生感覺到“物理好學”的假象,我們都是成功的。只要我們善于引導,學生的智慧就會在玩與錯中碰撞出火花,會在玩與錯中逐步走進科學的殿堂。

篇2:物理牛頓第三定律教學反思

物理牛頓第三定律教學反思

牛頓第三定律是反映物體間相互作用的規律,它揭示了一對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大小間的定量關系和方向間的具體關系,是牛頓運動定律整體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牛頓第三定律作為牛頓運動定律的一個獨立定律,有著極其廣泛的應用,僅從解答物理習題、定性地分析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我們就能發現牛頓第三定律所發揮的關鍵作用,加之本定律可設計為讓學生動手實驗、通過自主探索得出,從而使牛頓第三定律更具思想教育價值。

本節課在教學設計時注意以學生為主體,注重提高學生的基本科學素養,倡導學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讓學生主動參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本節課在設計上有以下亮點。

1、探究性實驗設計

本節課涉及到兩個實驗,一個探究性實驗,一個演示實驗,充分調動了學生積極性的作用。學生利用彈簧測力計自主探究作用力與反作用力間的關系,再利用DIS實驗系統進一步研究作用力與反作用力間的關系,同學們注意觀察屏幕上圖線(兩個力傳感器的相互作用力隨時間變化的曲線)的變化情況,并由此進一步總結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間的關系,這樣結論更有說服力。

2、導學案的編寫

在導學案的編寫過程中,努力將學生參與課堂的部分拓展,由教師提供相關器材和點撥指導,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合作探究。通過學生的實驗觀察、分析、總結等一系列活動發現科學概念、科學規律。

不足之處:因時間關系板書得較為簡潔,牛頓第三定律的內容沒有在黑板上完整板書出來。板書的字也是我需要再進行練習的。

這些不足之處均是我在以后教學中要不斷去改進和提高的。

篇3:《密度》物理教學反思

《密度》物理教學反思

密度這節課是本章的重點課,密度是物理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物理量,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反思如下:

一、總的教學思路:

通過情景創設導入新課的學習,然后由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活動,自主的進行情景創設,師生共同運用比較法,分析實驗數據,通過精心設計的啟發性問題,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出發,啟發學生的思維。通過探索,使學生認識到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密度定義、公式、單位的得出,采用了充分調動學生思考的方法,使學生始終處于一種積極地思考探索活動中完成學習任務。

二、重難點的突破:

1、本節課重難點是學會應用比值法揭示物質的性質,建立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質自身的一種性質;因此探究物體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是本節課的關鍵。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發現,:

(1)不同物質,其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不同的;

(2)相同物質,其質量與體積的比在實驗中獲得的數據是相近的.通過實驗結論建立密度概念。

2、對于g/cm3與kg/m3單位的換算過程沒有作強調,否則難點集中,不利于學生的理解接受。本節課的關鍵是要讓學生能區別二者的大小關系。

三、不足之處:

1、由于學生分組探究用時偏長,在時間方面沒有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每個同學都思考到位,沒有反饋練習,沒有達到讓老師驚嘆的效果。

2、通過本節學習,建立了密度的概念,但是應用密度知識解決問題,學生還不熟練,需要安排一節習題課進行鞏固拓展。

四、教學中的成功體驗:

1、通過活動:三個形狀相同,大小相同涂有相同顏色顏料的球,如何辨別他們的材料?這樣的設計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有利于讓學生的心智集中到新知識中來。

2.本節課的重點突出,難點突破,學生的能力在活動中有了發展。

3.通過生活知識加深了學生對密度的認識,并通過生活情景加深對密度知識重要性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