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物線及其標準方程》物理教學反思
《拋物線及其標準方程》物理教學反思
周四我講了《拋物線及其標準方程》一課,講完這節課后,積極主動地請教各聽課老師,聆聽他們的意見,還有第三節課后李校長、王校長、程主任、房主任的點評,雖然沒有針對我的課進行點評,但我還是覺得受益頗深,我心想領導們指點的這些,好多也是我課堂上很應該注意和改進的,下面就將本節課的反思總結一下:
這節課的備課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老師們對我的幫助,在備這節課前,我請教了臧老師、徐老師、韓老師,她們對我上好這節課提出好多實實在在的寶貴意見,讓我從自己備課這個小圈子里擴展到我力所不能及的大圈子里面,因為年紀輕、教學經驗不足,好多不到之處請老師一指點之后恍然大悟,上課自然順徹很多,很感謝老師們的幫助和指點。
這節課我用課件講的拋物線,其實比較重要的一點是能用幾何畫板來比較形象的演示拋物線的生成過程,學生好接受、我也好表達,然后學生們自己在下面建系、做題,我用投影儀展示,一可以讓學生很好的參與課堂,再就是不用再在黑板上寫一遍,能減少不必要的時間耗費,增加課堂容量,再一個就是小組討論,先學生們一起學后教,一開始小組成員有一半會的,通過同學的講解小組的每個同學就都會了,這樣老師也安心,不用怕有學生不會,學生也開心,因為他學會了知識。最后老師和學生們一起進行總結,點出來重點、本質。在這里的不足就是在小組討論之前,我沒有給同學們充分的自己思考的時間而是很快的進入了小組討論,應該讓學生有自主學習的時間,然后小組討論,先學后教。班級授課,共同成長。
對于小組,現在我完全是依靠組員的自覺和小組長的責任心,聽了王校長的指點,我認識到我的不足,我應該經常性的評優秀小組,讓小組代言人代表本組的水平,讓他們有集體榮譽感,能很好的帶動學生們的積極性。
在課堂上讓學生們做的題要具有代表性,并且難度要考慮全體同學,全體都能做完,昨天領導們在這里指點了一個地方我理解為“小組內要有和老師‘一路’的人”,如果有同學沒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老師一定能夠知道才好,不能學生的完成情況和老師的了解情況中間脫節。這一個我應該好好去想想,用用心,每一組培養1~2人,常和老師溝通,并且能帶領大家按時按量的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不讓任何一個學生當課堂的旁觀者,一節課下來,一定要學到知識,比上課之前要有進步,程度差的可以少進步些,程度好點的進步的大一些,但總是要有所收獲的才行。什么是高效,昨天李校長的一語點醒了我,高效不是一節課講的多,而是在等時間內學生所接受所學會的東西多,一節課講一道題如果學生都會了也比一節課講十道題學生迷迷糊糊要強的多。講完之后要再落實一下,看看學生是不是真會了,他自己做能不能做出來,再做一遍,會了嗎?
這節課,我采取會的學生主動去講臺講題,有個別學生數學比較有優勢,所以更積極一些,一些想去又不大有信心的同學這時候就沒有機會上臺展示,信心就更不好培養了,同一個人上講臺的次數太多,沒有照顧到全體學生。以后,我認為這時候老師就要有意識的看看班里的情況,看看那些想上去又不大有信心的同學,點名讓他們去講臺展示。
這節課的整體感覺就是節奏自己掌控的不夠好,還有就是對教材還是不是特別熟悉,學生猛然的課堂提問,我一時答不上來,于是當時反應就是讓同學們以課后討論的形式解決這個問題,其實我應該再對教材多加研究,多加熟悉,這樣也能讓自己的自信心提升,也能更好的把握課堂節奏,知道哪里該放的時間長一些哪里放的短一些。還有就是備好教材,備好教師之后要用心思去備學生,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想,這一部分題哪些需要多強調,需要怎么去講才能明白,怎么樣才能落實到學生的筆上,他們會運用知識,會做題。這些都是我應該去用心考慮,用心去想的。
篇2:《密度》物理教學回顧反思
《密度》物理教學回顧反思
八年級物理(人教版)第六章質量和密度第二節《密度》教學完成后,回顧教學過程,覺得有很多值得借鑒的做法,也體會到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F回顧反思如下以便今后揚長避短,更好地搞好教學工作。
一、轉變觀念,定位角色
新的教學理念要求"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要樹立"為人的可持續發展而教"的教育觀念。依據此理念,本節整個教學設計都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依據導學案設計探究實驗方案、小組進行實驗探究、小組合作研討編排的,力爭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不斷得到發展,促進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形成和發展。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轉變學生學習中被動的學習態度,發展多樣化學習方式,特別是提倡自主、探究與合作的學習方式,更能體現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
二、重視探究,把握關鍵
本節課以"探究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為突破口,認識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不變這一物質的性質,引出密度概念,進而理解密度含義,因而做好探究實驗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關鍵。本節教學在實驗探究環節中我讓學生分為三個大組,每個大組下設三個小組,三個大組分別探究木塊、鋁塊、鐵塊質量與體積的關系,得出數據和結論后小組間進行交流總結。隨后讓他們計算質量與體積的比值。大組中三個小組進行交流對比,使學生認識到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不變這一物質的特性,為密度概念的引出埋下伏筆,再讓大組之間交流對比質量與體積的比值,學生將明確地得出不同物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不同這一結論,為理解密度是物質的一種性質,與質量、體積的大小無關奠定基礎。這樣整個課堂教學以學生小組探究、合作研討、歸納總結為主線,以自主、探究與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他們質疑、探究、歸納,學會在實踐中學,在合作中學,逐步形成適合于自己的學習策略,在經歷獲取知識過程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制度大全整理-
三、水到渠成,理解概念
學生通過探究交流已經對本節主要內容有具體的認識,教師通過導學案因勢利導引出密度,學生易于接受,容易理解掌握,也能認識公式?籽=m/v只是計算式,而物質密度的大小與質量體積無關。
四、學以致用,當堂達標
學生得到知識后及時應用,是鞏固、提高、升華的必要途徑。練習是最好的、最直接的鞏固和提高方式,在導學案中除了安排探究過程、知識形成的問題性思考題外,每完成一個知識性問題后都有相應的跟蹤練習,使學生學以致用、及時鞏固,在課后再安排當堂檢測,及時對本節知識的掌握進行檢查、反饋,及時解疑,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五、反思不足,教學相長
回顧本節課教學也體會到一些不足,首先,探究實驗材料選取上存在不足,若再用些橡皮泥之類的易于分割的物體,讓學生改變體積質量后進行測量計算,從而使學生體會到密度不隨物質的體積和質量而變化,效果將會更好一些。其次,在習題設計中要注意有層次,兼顧好、中、差不同層次的學生。
篇3:《密度》物理教學反思
《密度》物理教學反思
密度這節課是本章的重點課,密度是物理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物理量,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反思如下:
一、總的教學思路:
通過情景創設導入新課的學習,然后由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活動,自主的進行情景創設,師生共同運用比較法,分析實驗數據,通過精心設計的啟發性問題,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出發,啟發學生的思維。通過探索,使學生認識到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密度定義、公式、單位的得出,采用了充分調動學生思考的方法,使學生始終處于一種積極地思考探索活動中完成學習任務。
二、重難點的突破:
1、本節課重難點是學會應用比值法揭示物質的性質,建立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質自身的一種性質;因此探究物體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是本節課的關鍵。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發現,:
(1)不同物質,其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不同的;
(2)相同物質,其質量與體積的比在實驗中獲得的數據是相近的.通過實驗結論建立密度概念。
2、對于g/cm3與kg/m3單位的換算過程沒有作強調,否則難點集中,不利于學生的理解接受。本節課的關鍵是要讓學生能區別二者的大小關系。
三、不足之處:
1、由于學生分組探究用時偏長,在時間方面沒有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每個同學都思考到位,沒有反饋練習,沒有達到讓老師驚嘆的效果。
2、通過本節學習,建立了密度的概念,但是應用密度知識解決問題,學生還不熟練,需要安排一節習題課進行鞏固拓展。
四、教學中的成功體驗:
1、通過活動:三個形狀相同,大小相同涂有相同顏色顏料的球,如何辨別他們的材料?這樣的設計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有利于讓學生的心智集中到新知識中來。
2.本節課的重點突出,難點突破,學生的能力在活動中有了發展。
3.通過生活知識加深了學生對密度的認識,并通過生活情景加深對密度知識重要性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