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小學老師工作敘事又一次見證試卷風波

小學老師工作敘事又一次見證試卷風波

2024-08-01 閱讀 6517

昨天我們學校舉行期中考試,今天一大早,楊主任就通知我們所有的中小語文老師到閱覽室一起批閱試卷,采取流水批改。我們一年級五個班,一三班的許老師把試卷遞給我們,我們就開始分工了,自愿原則,隨便選擇試卷上的項目進行批改。哪位老師先改好,就接著批改,畢竟每個人批改的速度不同。從來沒有因為分工“試卷批改”而發生無謂的爭吵。我們一年級的五位老師都是高質量、高效率的完成批改任務。我們一年級的所有老師,都有團隊的合作精神。

與我們一年級相反的就是我校的三年級試卷批改,我記得很清楚,從二年級開始,只要是批改試卷,她們就是幾個人在一起吵,誰個沒有改?誰個改多了?誰個改少了?她們意見不和,不聚而散?每個人的臺詞帶針:我的試卷昨天就改了,我就剩幾題了?我班也是?我昨天就改的差不多了?反正我不改?你一句,我一句,從來沒有遵循學校的紀律,思想散漫。時間落差,我們都改好了,她們還在那里進行,抱怨的話一句接著一句。我發自內心地說:三年級四個班,考不出好成績是必然的結果。他們一丁點團隊精神都沒有,有的只是抱怨,不知道互相合作,提高高效率的簡單道理。從這點小事中,就可以看出她們責任心不是在一起拼搏,而是四處擴散,只看眼前的利益:不管別人,就照顧自己。我們平行班是一個大家庭,和和和睦睦才能蒸蒸日上,才能共同取得進步。從她們的言語中,我可以猜測,在平時的教學中,她們從來沒有交流過,互幫互評根本就沒有進行過,難怪沒有進步?這是必然的結果。

“爭吵”不能證明自己有多么強大,反而越發顯得很卑微?!皥F結合作”雖然沒有太多的語言描述,但是我們賦予行動,我們一年級一班的劉老師,二班的單老師,三班的許老師,五班的張老師,在我們同一個年級,在劉老師的帶領下,不論是試卷命題,還是資源共享,我們都很積極,從來沒有一點的不悅,這就是我們的年級,多好。我相信,我們一年級五個班,在教學上會遙遙領先,因為我們的奮斗目標是一致的。

篇2:小學語文教學敘事農村孩子農村生活

課本第四單元的語文園地“讀讀背背”安排了一組描寫各月份蔬菜特點的歌謠。辣椒、茄子、蘿卜、白菜,對于我們班里這些農村的孩子來說,應該非常熟悉。

我先問“誰家里現在還種有菜地?”因為拆遷、新農村改造,很多家庭都是出來租房。

舉手的有一半。

“你能說出你家菜地現在有哪些蔬菜?”

本來是很簡單的問題,卻難住了一部分孩子?,F在他們是飯桌上請吃現成的,估計有些蔬菜還不能辨認。

更好笑的是有說紅薯的,還有說藕。一個屬于農作物,一個是生長在池塘里的。

這能怪孩子嗎?

現在農村可種的田地是越來越少了,專門用來留做菜地的更是少見了。地少了,家長們沒那么忙碌了,平時幾乎不需要孩子們幫忙了。哪像我們兒時,大人們忙得飯都顧不上做,你不去菜地拔蔥、摘茄子、割韭菜,吃什么啊!

再說,家家戶戶的孩子也不多,都看得嬌貴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著,哪舍得用他們啊!

所以,農村的孩子也會和城里的孩子一樣,分不清韭菜和麥苗,所以,他們也說不清什么季節收什么莊稼,什么季節種什么蔬菜。

所以,農村的孩子也會和城里的孩子一樣,什么家務也不用參與,什么家務也不會做了。飯,家長沒時間做,來不及了,可以買,很方便的;衣,沒時間洗了,有洗衣機隨時恭候;小孩子沒人看了,可以及早送到幼兒園,哪里還用像過去那樣,大帶小啊。所以,農村的孩子放學后照樣是看電視、玩電腦,照樣是小小年紀眼睛近視,照樣是過著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日子,根本不用為家長分憂解愁。

魯迅兒時非常羨慕閏土的農村生活,一切新鮮而又好奇,可他卻沒想到,會有一天,農村的孩子也會對農村的生活感到陌生。

篇3:小學教育教學敘事物質獎勵背后

前些天,去他校上公開課時,排在我前面的一位老師,為了激勵孩子們在課堂上積極表現,允諾給孩子們一些精致小巧的記事本。而待到我上課時,孩子們仍意猶未盡,紛紛圍著我:“老師,如果我這堂課好好表現,你會給我們什么獎勵啊?”

我不由地愣了,我從來沒有想過孩子們會主動提出這個要求,況且學生上課學習不也正是理所當然的事嗎?我不由地脫口而出:“為什么還要獎勵呢?上公開課是多么難得的學習機會啊,你們不僅學到了很多寶貴的知識,還能得到鍛煉,如果表現好,老師自然會大大表揚你的……”孩子們并不能理解我的用心,一聽到沒有獎勵,他們嘆了口氣,一臉失落地望著我,甚至已有個別孩子不情愿去上課了,一旁的主任見此,趕忙“救火”:“有獎勵,認真表現的都有?!焙⒆觽兯查g興高采烈……

而在即將上課時,也不時有孩子對我說:“老師,你看我坐得多直,學習工具老早都準備好了,你一定別忘了給我獎勵啊!”他們人小鬼大的模樣讓我忍俊不禁。

其實,這些孩子的要求并不高,一個小本子、一塊橡皮、一支筆都能讓他們欣喜滿足,可看那一張張稚嫩的小臉,目光中流露的鮮少是對知識的渴望,他們對老師的表揚肯定也不以為意,他們向往的只是一個個小小的物品……這不由得引起我的深思。

平日里,為了激勵孩子們努力學習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我也會對表現良好的孩子進行獎勵:每周對表現優秀的小組分發精美的明信片,對平日里表現突出的班干部發嶄新的作業本,對期末考試成績優異、進步突出的孩子贈送筆記本……這些小小的獎勵,在我和孩子們看來更多的是一種肯定,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譽。有了精神上的動力,孩子們不斷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努力向前。

物質獎勵,重在激勵,而非物質本身。當放大了“物質”,孩子漸漸會感受不到獲取新知的快樂,視野漸漸狹隘,目光局限于物質本身,而忽略了精神的需求,這樣過早功利化的心態不由得讓人心生悲涼。

今后在實行物質獎勵時,我要明確告訴孩子最可貴的是你學到了知識,你得到了大家的認可與欣賞,你實現了自己的價值,你做了件有意義的事……而非得到了一樣物品。物質是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但心靈上的富足、充實、愉悅才是最終的目的,它們比具體實際的物質更有價值,更值得我們為之付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