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小學數學教學研討會學習感悟:走進你的世界我很幸福
市小學數學教學研討會學習感悟:走進你的世界我很幸福
拎起行禮,臉上雖有些倦容,但心里更多的是不舍。一天半的z之行已然結束,我卻仍舊沉浸在其氛圍之中。回家的路上心中尤為感慨,寫了這首詩送給為我們展示的25位老師,你們是最可愛的人,辛苦了。
這次會議,尤其喜歡“評課展示”環節,感謝這次會議的創意者,讓我們現場見證了我們骨干群教師的蛻變,也無形中激勵著我。更讓人感動的是微課程團隊幕后的默默付出,當幾百張會議照片呈現在屏幕上時,雖然沒有熱淚盈眶,但也足以讓我鼻頭發酸。我想,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著溫暖和感動,溫暖于亦師亦友的情懷,感動于且行且思的執著。回味課堂,我還有以下幾點淺薄的感悟:
一、每個人身上都有太陽,只要讓它發光。
回放:李老師的《統計》課的前期,出示了一幅扇形統計圖,隨后教師提問:“請一位談判代表來描訴一下這幅統計圖的意思。”生1:“我們A牌彩電是最暢銷的。”生2:“不一定,因為其他中可能有銷量更高的品牌。”接下來老師抓住這個閃光點接連幾個追問:“這個其他是什么意思?”“你們覺得他說得有可能嗎?”“問題出在哪里了?”
我想:作為成功的數學課堂就是要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光源”,“放飛”孩子鮮活的思維,允許他們“自圓其說”。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氣息,讓生命的活力充分的涌流,讓智慧之花盡情綻放,這應該成為我的教學追求。
二、平凡但不可以平庸,激情更需要用情。
回放:郝貴琴老師的《折線統計圖》一課中對“自主探究折線統計圖”這一環節中,老師讓學生畫圖匯報交流后自然的總結道:“在畫圖的時候你們就干了兩件事:描點、連線。”“思考點代表什么?線代表什么”。
吳老師《折線統計圖》中前期出示條形統計圖后,讓生用手勢比劃游客數量變化趨勢,然后利用多媒體將條形統計圖演變為折線統計圖。(多個老師使用手勢比劃)
我想:這是幾句最普通的話,幾個最簡單的動作的話,卻凸顯出了整節課的重點,撥動著整節課的心弦,讓人久久不能遺忘。可是這些簡單的話被我們移植到自己的課堂中去時,往往就走樣,讓學生感到很枯燥,達不到預期的效果。也許枯燥和生動之間只隔著一層窗戶紙,我們要想“把平凡的事兒做得不同尋常”,需要的是沉淀,歷練的是內力,還要有如癡如醉的研究態度。
三、我想飛,怎樣才能飛得高?
會議尾聲的時候,劉秀艷老師為我們展示了一段有關會議總結的微課程,其中的配樂是《我要飛得更高》;無獨有偶,回家的車里,也一路上放著這首歌。讓我這只“失魂落魄”的小鳥更加五味雜陳。
回想起加入骨干班將近一年的時間里,我也慢慢的由青澀走向成熟:以前怕讀理論性的專業書籍,可自從去年于老師讓我們通讀《給教師的101條建議》后,突然感到這些理論知識對我們自身專業成長來說作用太大了。于是在那之后,我就有了啃書的勇氣和耐心。學校圖書館里那些落滿灰塵的蘇格拉里、洛克、盧梭、陶行知等專家學者的鴻篇巨制開始走進我的生活。有時候也會煩躁的放下,然后再珍愛的拾起,就這樣一遍遍地對自己說讀下去、再讀下去;每次QQ群閃爍于科長布置備課作業消息的時候,我既興奮又緊張,恨不得立馬找到有關那節課的所有資料開始研究。為了備好一節課,常常苦苦思考,備教材,備學生,多少次備出,多少次推翻,家里的鏡子和床頭經常被我當成“最老實的學生”進行試教。但我深知,這絕不是我最大的努力,比我的投入超出好幾倍的老師大有人在。我們一同行走在教育的路上,作為其中的一員,我很幸福,也很驕傲。
寫到這里,看到于科長在群中轉發的z潘主任的會議感悟,心中頓起敬佩和感動。我想人的一生像一條河,而潘主任已是“漸行漸寬。”躍然紙上的,是一個睿智而達觀、真誠且謙虛的好老師、好前輩。這種深沉與平穩,不舍晝夜地激勵著我們踏實地走在成長的道路上。
總有些記憶浮在我的心上;總有些美麗會比歲月長;總有一些經典需要我們傳承。感謝z市小學數學骨干群這個團體,給了我們最初的舞臺,給了我們那么多學習和交流的機會,讓我們的小學數學教學充滿無限生機與活力!
篇2:泰新一中高三數學教學研討會發言稿
泰新一中高三數學教學研討會發言稿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
我是新泰一中數學教研組任課老師楊銳,在20**年20**學年擔任數學備課組長,取得備課組成績和個人教學成績雙豐收。現在我介紹一些我個人和備課組在高三復習中的做法,與大家交流。
高考命題是以《高考數學考試說明》為依據的,高三數學復習要以《說明》為指導,在內容取舍上,應以考試內容為準,不隨意擴充、拓寬和加深;注意各知識點的難度控制。
一、復習步驟和目標
第一輪:注重基礎.(20**年9月初20**年3月上旬).6個半月。定位是以點帶面打基礎。以課本為依托,夯實基礎,以章節為單位,將零碎與散亂的知識點串起來,并將它們系統化,加強知識的縱向與橫向聯系,重點在于將各知識點的網絡化及融會貫通,課本是學生獲得系統的數學知識的主要來源,學生最熟悉,最親切。為了對中學數學教學發揮積極的導向作用,高考試題源于課本,高于課本,有些是課本題目經過加工改造,組合嫁接而成,有些甚至是原題。課本是考試內容的具體化,是中、低檔題目的直接來源,是解題能力的生長點。因此,數學復習要立足于課本,重基礎教學。口號是:基礎基礎再基礎。
第二輪:(20**年3月上旬5月初).一個半月。定位是重點專題上臺階,綜合訓練提能力。要求:瞄準考點,精設專題,使所學知識與高考好好對接。方法:突出重點,歸納遷移,加強做題的規范性,準確性和時效性訓練,提升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口號是:提高提高再提高。題目的難度較第一輪略有上升.先是分章節的綜合訓練,(制度大全)教師主要是評講卷,針對卷子中學生暴露的問題一一點評;然后是針對學生應試能力的訓練,主要側重于選擇題和填空題的訓練.
專題安排主要是:主干知識6大塊:(1)函數、方程、不等式、導數;(2)數列;(3)三角;(4)解析幾何;(5)立體幾何;(6)概率與復數.主要是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綜合能力.
第三輪:(20**年5月初至高考)1個月。定位是綜合訓練攀高峰,知識回扣固基礎。根據各地的高考信息編擬好沖刺訓練的模擬試卷,通過規范訓練,發現平時復習的薄弱點和思維的易錯點,提高實踐能力,走近高考.主要是做各地的模擬題,這時候是高強度的訓練.訓練考試技巧和學生的應試心理的調整階段,也就是加強非智力因素的訓練了.回歸課本,查缺補漏,再現知識點.樹立信心,以積極的心態應對考試.口號是:規范規范再規范。
篇3:《小學數學畢業復習》研討會聽后感
《小學數學畢業復習》研討會聽后感
今天下午,我參加了區小學數學畢業復習研討會,
雖然參加對象是執教六年級的老師和名師班的學員,
我只是個只教過低段的數學老師。
高段從未接觸,更何況是畢業班。
但是,一個下午2節展示課、名師班的團隊亮相和教研員的講話,
還是讓我收獲頗豐的。
兩節展示課,兩位老師各有風采,
雖然對于這些教學內容、復習重難點并不是非常熟悉,
但是這種錯例展示課還是很少見的,
而且完全可以借鑒,可以用在平時我們每單元的整理復習課中。
上課之前給學生做前測,再分析歸因,兩位老師的錯例都來源于學生,
這很好的體現了生本課堂的理念!
特別是第一節課《“運算定律性質”的整理和復習》,
張老師先通過練習激活學生的認知,
然后再系統整理所學的運算定律和性質,形成知識網絡,
然后再出示之前的錯例,讓學生自診自治,最后進行剖析。
我覺得這樣一堂課是非常成功的,而且也給了我一些啟發,以前整理和復習課怎么上一直是我最頭痛的,現在終于有了一個借鑒的榜樣!
講座的最后,謝作長主任概況了復習課要怎么上,
他說,復習課最好要“兩份作業,兩節課”。
第一份作業,是關于本單元知識點的前測,要求不多不少,難度低,面要廣。
而第一節課,則是根據這份作業出現的錯題而備課,分析歸類,找出錯誤原因,上課的時候,整理知識點,形成知識網絡,然后歸因錯例再對癥下藥。
第二份作業,則可以針對第一份作業的錯例設計,不顧面要顧典型,難度要有所提高。
第二節課,要有所提升,一開始就直奔錯題,進行歸因,對癥下藥,最好對學生還要有一些溫馨提示,
第二步再深化練習,現場反饋。
最理想的狀態是這節課后將沒有作業!
謝主任還說,我們現在聽課更多的要關注課堂的觀測技術,要學習一些量表,注意關注課堂上學生的有效活動,這樣子才更有幫助。
最后還提出了備課要求,不再是教案,而是學案,最好是表格式的,
要有學習目標,教師活動,更重要的是要有學生活動,考慮到學生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還要有備注欄,
只有這樣備好一堂課,才能真正做到學生為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