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市小學數學教學研討會學習感悟:用蝸牛的執著成就雄鷹的宏圖壯志

市小學數學教學研討會學習感悟:用蝸牛的執著成就雄鷹的宏圖壯志

2024-08-01 閱讀 6111

市小學數學教學研討會學習感悟:用蝸牛的執著成就雄鷹的宏圖壯志

緊張而熱烈的教學專題研討活動結束了,但是思緒卻還在路上!正所謂:精彩課堂已到尾聲,卻意猶未盡;點評探討已經遠行,卻猶在耳畔!

雄鷹志在長空,相信我們每一個臨沂小數人都有著搏擊長空,自由翱翔的目標,但我們在向目標前行的路上,會有風有雨,因此我們就要有蝸牛的那份永不泯滅的執著,克服困難,用堅韌成就夢想!

感動篇

于科長還是稱呼于老師吧,她是我們成長路上的導師。她為了這些活動付出了太多太多,但是這些付出都是為了我們小數人的歷練和成長!她用智慧為我們設置了一個個的階梯,讓我們想拾級而上,就要付出努力;但只要我們付出努力,就會豐富經歷,看到不一樣的風景!事實證明,我們沿著于科長指明的方向,用努力做帆,已經慢慢的靠近我們的理想之巔!

潘主任作為前輩給了我們醍醐灌頂的教誨!他提出的三化:研究教材要深化,教師的語言要簡化,關鍵的地方要細化。簡潔之語,卻道破玄機!在一條路上走的久了,會不經意的變得程式化,為追求變化而忘了根本,為趕路前行而忘了目的,為速效而忘了基礎!潘主任的話語給我們一個驚醒,別忘了課是為誰而上?

所有參與備課、上課的老師以及他們背后的團隊,為我們奉上了多姿多彩,回味悠長的大餐!風格各異,或幽默或冷靜,或熱烈或委婉!他們深邃的思考,把教材從不同的角度讀透;他們智慧的引領,把學生引到知識的天堂。

千余人的會場那樣的安靜,是因為每一個參與的人都全心的投入,邊記邊思,都已沉浸其中;點評的教研員高屋建瓴,給我們以震撼!探討的熱烈,點燃我們的激情!

學習篇

這次活動是統計教學的專題研究,統計在我們的頭腦中是這樣的印象:有些內容不講,學生也會做題!那么統計教學究竟要達到怎么樣的目的,以怎樣的方式教學呢?(以下為引用學習的資料)

A: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非常廣泛,給生活帶來了諸多的方便,重要性不言而喻,絕不是簡單的做幾道題。統計教學最終的目的是讓學生形成統計觀念,而統計觀念說白了就是數據分析。作為教師我們要有明確而清晰的認識。

首先,統計的研究的對象是數據,所以大不列顛百科全書里給統計的定義說:統計是用來收集和分析數據的一門科學和藝術。所以在數據分析觀念中的第一個內涵就是要有數據意識。換句話說就是在遇到問題時要想到需要收集和分析一些數據。

第二點要體會到數據是蘊涵信息的,就是能從數據中提取一些你需要的信息。讓數據發揮它的作用。怎樣在數據中提取信息呢?首先要對數據進行排序;在此基礎上對數據進行分組;用統計圖來表示它;用統計量來刻畫它(用中位數、平均數、標準差等)。

第三個內涵就是要根據背景來選擇合適的方法,這一點與其他的數學有所不同,很難有統一的、固定的方法,一定要根據背景來表達數據,因此說,統計不僅是一門科學,同時也是一門藝術。科學與藝術是有差別的,科學是同樣的前提可以得到同樣的結果,而藝術就不一樣了。

B:曹培英教授這樣說:圖表的解讀可以分三個層次:

1.讀從統計表中能直接看到的信息。

2.讀經過簡單分析后能得到的信息以及數據的整體變化。

3.超越數據本身的讀取,包括通過數據來進行推斷預測,能夠解決統計問題?為什么會呈現這種情況。

思辨篇

精彩的課堂,到位的點評,熱烈的思辨,也讓我在欣賞的同時陷入了思考......

關于《折線統計圖》

1.這節課是一次認識折線統計圖,從名字上來看,就能明確我們首先要認真研究的是那條“折線”。這折線因何而來?有何用?和以往學習的條形統計圖有何區別與聯系?

我個人認為這折線就像是一段段的小路把相鄰的兩個數據建立了聯系,用小路的走向把它們之間的變化直觀的表現出來;一段段的小路形成一條長路把所有的數據串聯起來,就有了直觀的整體變化。因此我們要好好研究這些折線。

另外,對于數據的解讀要貫穿于每一節課!

2.記得評課時有這樣一個問題:折線統計圖的呈現方式究竟是從條形統計圖變化而來還是直接呈現?除此之外是否還有第三條路?

三位上課的老師都是讓學生用手比劃一下數據的變化情況進而引出折線,首先這種方式是老師提出的,而學生是被動比劃的。能否在此之前提出問題,讓學生先思考嘗試呢?比如:問這樣一個問題,能不能想辦法讓人一眼就能看得出它們之間的變化?(沒有試過,只是一種想法而已)

關于《眾數》

關于這節課以前我也上過,有過一些思考。這節課就眾數本身的學習是不存在難度的,難就難在三種統計量的靈活選擇!

平均數和眾數在生活中應用的最為廣泛,而中位數在實際生活中少見其身影,更多的是在專業的統計中。在幾節課中有些地方是在否定平均數,我想這是不合適的!三種統計量沒有對錯之分,只有是否合適,而且這種判斷要基于數據的特點、實際的需要等多種因素。

就眾數本身而言,并不是所有的眾數都有實際意義,只有當眾數的個數占到所有數據的三分之一甚至一半以上才有實際應用價值!

關于平均數,我們都在強調其這樣一個特點,易受較大或較小數據的影響,但是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并沒有因此而放棄它的應用。這一點我們該如何處理?

還有就是三個統計量是表達***水平,這幾種水平的描述,學生很難理解!我個人是給他們這樣劃分的平均數是整體水平,因為這組數據的所有都參加了;中位數是中等水平,因為它處在這組排序后的數據的中間位置,是一個分水嶺;眾數是多數水平,因為它在本組數據中出現的次數最多。

關于《統計》

這節課的背景是學生已經全部學完小學階段的所有統計內容,應該是在原有水平上的一種深化和提升。

三位教師課都上的不錯,但有些問題值得我們思考。

1.過度強調“眼見為虛”。

學生以往在學習統計圖的時候,一直是正面的強化,而這節課上卻不斷的出現反例,不斷的否定,讓學生質疑,但是也不得不讓我產生這樣一個疑問:學生會不會因為這節課,有了如此的認識,以后所見的統計圖是不是都有問題?因此強調質疑的同時也必須有正面的強化,不能非此即彼!

2.“陷阱”真的是陷阱嗎?

統計圖的呈現方式沒有對錯之分,只是站的角度不同而已,只是想表達的趨勢不同而已。就本節課呈現的統計圖而言,單個來看都是正確的,沒有任何問題。只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就我們關心的問題來說,沒有很好的表現,有需要修改的地方。

關于課堂教學

以往自己講課的時候,沒有這樣的視角,當自己置身事外,從另一個角度觀察課堂的時候,便有了新的感受。

有的課堂老師的話語一直響徹整節課堂,學生的言語顯得那樣稀少;有的課堂問題細致,一問接一問,少有停頓......

課堂的主人是學生,教師再精彩的話語也要學生內化才能彰顯價值。我們還是期待學生的話語響徹課堂,至少是一首交響曲!

問題并非越多越好,而是要看是否能引發學生的思考,要看學生是否真正的經歷了思考?我們要像養育孩子一樣,在他還不會走的時候可以扶著走,但一旦當他們能夠蹣跚前行的時候,就要放手!

結語篇

“課”有三點不能忘:

1.從哪出發?

2.要到哪去?

3.怎樣的方式前行?

“人”有三點要謹記:

1.趕快出發,哪怕是今晚或是明天。

2.不刻意追求速度,但不三心二意。

3.堅持是良方,思考是動力。

思緒凌亂,詞不達意,肯定有許多欠妥之處,敬請批評指正!最后再把題目拿來提醒、激勵自己--用蝸牛的執著成就雄鷹的宏圖壯志!

篇2:泰新一中高三數學教學研討會發言稿

泰新一中高三數學教學研討會發言稿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

我是新泰一中數學教研組任課老師楊銳,在20**年20**學年擔任數學備課組長,取得備課組成績和個人教學成績雙豐收。現在我介紹一些我個人和備課組在高三復習中的做法,與大家交流。

高考命題是以《高考數學考試說明》為依據的,高三數學復習要以《說明》為指導,在內容取舍上,應以考試內容為準,不隨意擴充、拓寬和加深;注意各知識點的難度控制。

一、復習步驟和目標

第一輪:注重基礎.(20**年9月初20**年3月上旬).6個半月。定位是以點帶面打基礎。以課本為依托,夯實基礎,以章節為單位,將零碎與散亂的知識點串起來,并將它們系統化,加強知識的縱向與橫向聯系,重點在于將各知識點的網絡化及融會貫通,課本是學生獲得系統的數學知識的主要來源,學生最熟悉,最親切。為了對中學數學教學發揮積極的導向作用,高考試題源于課本,高于課本,有些是課本題目經過加工改造,組合嫁接而成,有些甚至是原題。課本是考試內容的具體化,是中、低檔題目的直接來源,是解題能力的生長點。因此,數學復習要立足于課本,重基礎教學。口號是:基礎基礎再基礎。

第二輪:(20**年3月上旬5月初).一個半月。定位是重點專題上臺階,綜合訓練提能力。要求:瞄準考點,精設專題,使所學知識與高考好好對接。方法:突出重點,歸納遷移,加強做題的規范性,準確性和時效性訓練,提升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口號是:提高提高再提高。題目的難度較第一輪略有上升.先是分章節的綜合訓練,(制度大全)教師主要是評講卷,針對卷子中學生暴露的問題一一點評;然后是針對學生應試能力的訓練,主要側重于選擇題和填空題的訓練.

專題安排主要是:主干知識6大塊:(1)函數、方程、不等式、導數;(2)數列;(3)三角;(4)解析幾何;(5)立體幾何;(6)概率與復數.主要是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綜合能力.

第三輪:(20**年5月初至高考)1個月。定位是綜合訓練攀高峰,知識回扣固基礎。根據各地的高考信息編擬好沖刺訓練的模擬試卷,通過規范訓練,發現平時復習的薄弱點和思維的易錯點,提高實踐能力,走近高考.主要是做各地的模擬題,這時候是高強度的訓練.訓練考試技巧和學生的應試心理的調整階段,也就是加強非智力因素的訓練了.回歸課本,查缺補漏,再現知識點.樹立信心,以積極的心態應對考試.口號是:規范規范再規范。

篇3:《小學數學畢業復習》研討會聽后感

《小學數學畢業復習》研討會聽后感

今天下午,我參加了區小學數學畢業復習研討會,

雖然參加對象是執教六年級的老師和名師班的學員,

我只是個只教過低段的數學老師。

高段從未接觸,更何況是畢業班。

但是,一個下午2節展示課、名師班的團隊亮相和教研員的講話,

還是讓我收獲頗豐的。

兩節展示課,兩位老師各有風采,

雖然對于這些教學內容、復習重難點并不是非常熟悉,

但是這種錯例展示課還是很少見的,

而且完全可以借鑒,可以用在平時我們每單元的整理復習課中。

上課之前給學生做前測,再分析歸因,兩位老師的錯例都來源于學生,

這很好的體現了生本課堂的理念!

特別是第一節課《“運算定律性質”的整理和復習》,

張老師先通過練習激活學生的認知,

然后再系統整理所學的運算定律和性質,形成知識網絡,

然后再出示之前的錯例,讓學生自診自治,最后進行剖析。

我覺得這樣一堂課是非常成功的,而且也給了我一些啟發,以前整理和復習課怎么上一直是我最頭痛的,現在終于有了一個借鑒的榜樣!

講座的最后,謝作長主任概況了復習課要怎么上,

他說,復習課最好要“兩份作業,兩節課”。

第一份作業,是關于本單元知識點的前測,要求不多不少,難度低,面要廣。

而第一節課,則是根據這份作業出現的錯題而備課,分析歸類,找出錯誤原因,上課的時候,整理知識點,形成知識網絡,然后歸因錯例再對癥下藥。

第二份作業,則可以針對第一份作業的錯例設計,不顧面要顧典型,難度要有所提高。

第二節課,要有所提升,一開始就直奔錯題,進行歸因,對癥下藥,最好對學生還要有一些溫馨提示,

第二步再深化練習,現場反饋。

最理想的狀態是這節課后將沒有作業!

謝主任還說,我們現在聽課更多的要關注課堂的觀測技術,要學習一些量表,注意關注課堂上學生的有效活動,這樣子才更有幫助。

最后還提出了備課要求,不再是教案,而是學案,最好是表格式的,

要有學習目標,教師活動,更重要的是要有學生活動,考慮到學生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還要有備注欄,

只有這樣備好一堂課,才能真正做到學生為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