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工作感悟:做一個有思想老師
教師工作感悟:做一個有思想老師
--我的學生觀
講到思想,這是一個很抽象而復雜的東西,其實每一個人都是有思想的,如果你善于觀察每個人的行為,那是思想的反映。由此你會感受每個人思想存在著差異性,但思想的核心中,有利己和利他之分,不同的社會角色,利己和利他的比重是有別的。以老師這個社會角色看,應該利他的成份要多一些,那就是付出,奉獻的要多一些。要能夠正確處理好師生問題的關系,教與學的關系,要有正確的學生觀,當然還要有較高教育理想水平。在這些條件中,正確的學生觀是核心。
一、關于師生間的關系問題。
有關師生間的關系描寫很多,我這里著重要談的是師生間的關應該是一種信任關系。信任是教與學之間的橋梁,親其師,而信其道。舉一個例子吧,在我所帶的班級里,有一名女學生,其家庭是離異家庭,其母親承擔了教育女兒的責任。每一次她母親總是對我說,我的女兒太不聽話了,并且是撒謊高手,能言善辯,自己覺得無法再教育自己的女兒。而且女兒在情感上與一句男同學來往過密,母親也很擔心。由此我找到了這位女學生了解情況,我的第一句話問她,你信任我嗎?她想了一會兒說:她信任我,我們的交流由此開始,而且整個交流很順暢,她把很多情況都告訴我了我(當然肯定也會有保留了),最后我問她一句,你為什么不能與自己的母親交流呢?她說:她的母親根本就不相信她說的話,因此也就無話可說。我明白了這個學生為什么會這么做的原因。后來這個女學生不定期的找我進行交流,包括她的情感上的事,我發現她比以前更陽光,學習也很努力,成績在年級里也走在前面。
教育啟示:信任是教育、教學的起點,而尊重是信任的起點,我們的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如果能考慮到這一點,可能教育效果就會好一點。
二、關于教與學的關系問題。
我們的教與學的出發點應該是讓學生獲得最大利益,促進學生發展。如何讓學生獲得最大利益就是學校存在價值,我認為要能正確處理好三個矛盾女生的問題:
1、學生的認知與老師認知之間的矛盾問題。我們必須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孩子,要重視孩子的成長規律,要承認學生間的差異,不同年齡段都具有各自的認知水平和行為特點。
2、學生的行為與老師行為之間的矛盾問題。學生的行為教師不理解,教師的行為學生不理解,問題的關健是教師要真正認識學生。
3、學生的學習情感與教師的教學情感的矛盾問題。即教師滿腔熱情的教學,而學生的學習情感卻很不足。問題的關鍵是要適當激勵學生。有關這方面的教育教學事例很多,我在這里就不舉例了。但我們的教育教學要講規范,講規律。
教育啟示:規范可以激發人的內動力,關愛是教育的一種思相,是教師從教應該具有的意識和行為。激勵是一種教育方法,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耐心是教育學生中教師應具備的心態,不要輕易給我們的學生下結論。最后特別提示:我們的教育應該走在孩子的發展前面,讓我們一起努力改變長期沉淀下來的不合理的語言模式和行為模式。讓我們的學生愿學、樂學、好學。
篇2:小學老師讀書感悟《教育中心理效應》有感
有人說教育是一門藝術,我認為教育更是一個慢藝術.師者何以為師?我想大概就是示以美好,授以希望吧.
剛接觸一年級孩子時,不太了解他們的年齡特征,教學有些吃力,直到朋友給我推薦了這本劉儒德編寫的《教育中的心理效應》一書后,我發現,平時的任何事情都存在心理效應,這書向我們展示了一切心理活動,把不同的事情現象用不同的心理效應進行總結歸納,給我們一個方向,讓我們知道如何去做,真是得益匪淺。教師需要掌握各種教學的方法和手段,了解學生的心理活動和心理需求,教案在精心設計,這樣才能引發學生的興趣,得到學生的共鳴。
書中主要歸納了64條心理效應和規則,而且每篇小文前添加了一個小故事,使得一些原本容易忽略的事情變成一個個心理學的規律展現在我們面前,讓人眼前一亮,更加讓讀者容易了解。本來以為心理學是一本很難理解的學科,可是放了一個個小故事就讓人輕松易懂,讓人知道很多事情多存在的心理效應,這對我們的教育教學是很有幫助和啟發的。在教授教學任務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會進行頻繁的交流,相互感染,造成心理和情緒上的共鳴,從而形成集體心理氣氛。體育教學就是在這樣一種心理氣氛中形成的。
最讓我印象深刻是“貼標簽效應”,教師中有一些禁語,比如“笨蛋”“豬頭”“怎么這么笨”之類,其實這就是“貼標簽效應”。時間長了,這位學生就真的成了教師所說的“笨蛋”了。因為這樣的語言在不知不覺中扼殺了學生的上進心,傷害了學生的自尊。所以,教師必須在語言上進行控制。比如某大年紀的學生欺負低年級的學生,在被你發現時,不同的語言會起到不同的效果。“你是怎么搞的,你比他大你就欺負他丫,看我跟你父母反應好好教育教育你”另一則是“我知道你不是一個愛欺負弱小的好孩子,你不是真的要欺負小朋友對吧”兩種說法,結果會截然不同。所以在進行道德教育的時候,教師應該嚴格控制自己的一言一行,從學生的心理出發,讓孩子們心理上健康的成長。
作為在一線教師,只有在心理上了解學生后,才能發現他們身上的巨大潛能,不斷鼓勵,讓他們的才能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讀了這本書后,讓我深深感覺到,教師不僅要在業務上進行提高,更要在心理上對學生進行關心,只當一個教書匠是不行的,要讓學生快樂的學生。教師多看看心理學的書籍是非常有幫助的,了解更多的學生心理活動,才能更有效的幫助學生健康快樂的成長。
篇3:中學老師教育感悟同桌相伴讓回憶更美好
同桌相伴讓回憶更美好
回憶起過去,那些與同桌相處的瑣碎時光,就像潮汐洶涌過后,停駐在沙土上的海浪里的細沫一般;那些彼此依存的歲月,顯得越發珍貴。
對于獨生子女來說,我們想要的,只是一種陪伴罷了。單人獨桌所帶來的最大傷害,莫過于同學之間關系的疏遠。即使有爭吵,即使因為一些小矛盾鬧得不可開交,這也是我們希望獲得的一種人生體驗。我們只有在相處中才能學會如何去處理矛盾,學會如何合作;在彼此磨合中才能讓自己和對方變得美好起來。當然,也有人認為,早期中國的私塾教育就沒有同桌,同桌是后來班級教育衍生的產物,所以不必夸大同桌之間的感情。而我認為,同桌是我們步入社會之前必須要面對的一個課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鍛煉我們處理復雜人際關系的能力。況且中國古代的孩子基本上沒有獨生子女,兄弟姐妹或多或少就扮演了同桌的角色。可現在的我們,從小就處在父母專一的寵愛之中,在這慢慢長大的過程中,更要學會如何與他人相處,同桌就成了我們走上社會的第一個驛站。
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有的教師認為,單人單桌有利于維護課堂紀律,也可以避免作弊現象的發生。但是,將學生從空間上割裂開來,還是培養他們走向社會的教育呢?課堂更需要教師用自己的知識、魅力和人格去感染學生,讓學生自覺遵守紀律。杜絕作弊的方法很多,拆散同桌實際上是一種不信任的表現,并不可取。
也有的班主任擔心,在高中階段,男女同桌容易滋生彼此間的情愫。所以,高中生設置男女生同桌的很少。同桌產生早戀現象的說法不能一概而論,因為同桌可能是早戀的衍生者,但也可能是早戀的消滅者。高中男女生對異性的向往往往都帶著某種神秘感,一旦破除了這種神秘感,反而有可能讓他們回到現實而理性的軌道上來。
理性的人們會權衡同桌的利弊,而感性的我卻始終懷念那些與同桌相處的美好時光。風起之時,俯首之間,在寂靜的深夜,想起我遇到過的那么可愛的同桌們,我感到幸福。因為他們,我的學生時代才如此絢麗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