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工作感悟:我思故我在
教師工作感悟:我思故我在
“做一個有思想的老師”,學校提出的話題很大,很寬,但提醒終日忙碌的我們該停下腳步想想我們真正在教育這條戰線上曾經做過什么,離我們的教育理想走近了,還是漸行漸遠。
有很多人對于教育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有的人認為教育的本質是"美",有的認為是"問"......還有很多很多的解釋或者詮釋。但是究竟教育的本質是什么?就我對于學生行為的觀察和思考,我認為,健康的體魄,高貴的靈魂,向上的精神,是一個健全的人不可分割的三個組成部分,但是我們現在的教育注重的是孩子的分數的提高,教師也基本上把全部的目光聚焦在孩子的分數上,而忽略了培養人的最精髓最本質的東西----人的精神的培養,導致我國現在的教育誤入歧途,誤盡蒼生是教育。
盡管國務院也下達了加強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的通知。但是在基層的教師的教育實踐還不能真正地按照教育規律辦事。仍然在進行錯誤的教育,在用分數這個杠桿來扼殺孩子純潔的靈魂和摧殘孩子的精神動力。特別是在我們都意識到在中小學時段不能頻繁地考試的情況下,但是有更廣大的地區以及這些地區的教育行政領導還是在以分數來評定教師的業績,教師以分數作為屠戮孩子靈魂和精神的軟暴力工具。
我在教學尤其這幾年中,發現太多的在精神狀態、心理品質、意志力等多方面存在問題的學生,他們是經過從學前班到小學再到初中高中一系列分數的洗禮過來的,除去家庭教育因素之外,我們的學校教育是否更應該反思?我們各位教師是否更應該反思?......
我們的教育價值取向有很直接的關系,古代的封建的教育價值觀在很大部分家長和教師的心中仍然在作祟,這是我們要注意的事情,也是現代教育思潮和實踐過程中要解決的問題。但是無論如何,忽視孩子的精神培養就是對下一代的犯罪。我們不能再培養更多的馬加爵式的學生了。
我有一個理想,就是我們所培養的孩子,不是為考大學而培養的,不是為光耀門庭而培養的,而是要有健全的精神,有了這健全的精神,我們的孩子就是初中畢業,也能正視自己的行為和社會地位,而不會形成對社會和人生的變態心理。當我們培養的孩子將來在各個工作崗位上,能兢兢業業,腳踏實地地做事情,能把自己的個人行為放在更深的范疇內進行思考,能多為他人的利益考慮,能為全社會和國家的利益考慮,能不以個人的患得患失而憂慮,能健康地生活成長,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那么,我們的教育才是成功的。
我們不能把教育僅僅定位于純粹的技術主義和功利主義的角度,而應該定位于更廣闊的范圍---為社會的健全發展和個體的健康發展,教師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能盯著孩子的分數,不能盯著個別分數高的孩子而忽略和冷眼看待分數底的孩子。其實,在學校分數底的學生才是最值得我們關注和研究的對象。對于各個孩子的精神的關注和培養才是我們的教育任務(作為人的三個組成部分,孩子身體和靈心的培養需要耗費的功夫應該沒有對孩子精神或意志品質的培養耗費的多)。
篇2:教師成長感悟奇思妙想
我們的生活從不單調,其中的事物之間絕對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總是充滿著無窮的奇思妙想。請問,您親手制作過豆漿嗎?
要想在清晨起來喝一杯自己親手制作的濃香四溢的豆漿是有前提條件的:頭一天臨睡之前將干黃豆洗凈后,放入有清水的小盆中浸泡,水一定要沒過黃豆。早上起來,將浸泡了一夜、吸足了水分后變得飽滿圓潤的黃豆撈出,放入加了清水的機器里進行打磨、熬煮。一定的時間后,經過過濾倒入杯中,或原味或加糖,皆有個人喜好決定。至此,一杯散發著清香、沁人肺腑的豆漿就大功告成了。這簡直就是剔除糟粕,留其精華的過程。哈哈!你不覺得這打磨豆漿的過程與“磨課”之間有著微妙的相似之處嗎?
其實,我們每次的“磨課”亦如打磨豆漿一般。你大概會驚奇地質問:你怎么會有“磨”課呢?只有要上觀摩課的老師才有機會“磨課”!“磨課”不僅配有大量的、連續性的時間,還配有一個智囊團。咱們天天上的都是再平淡不過的常態課,怎么會有“磨課”呢?又哪兒來的時間“磨課”?誰又跟你“磨課”呢?請問你有智囊團嗎?小團隊也行!如果有這樣的想法那就偏離教學的航道了。我們平時的常態課,較之觀摩課,的確沒有強大的氣勢,但也絕不平淡無奇,它也時時有著精彩,閃爍著師者智慧的光芒。不僅我有“磨課”,你也有“磨課”,大家都有“磨課”,只是我們沒有主動意識到罷了,因為它在于無聲處。
每到寒暑假期,我們拿到教材便開始細細翻閱,在欣賞篇篇精彩的課文和注視棘手的知識點時,大家的腦海里一定在思考這樣一些問題:這冊書的單元與單元之間有什么聯系?我該采用哪些方法和怎樣有效的手段去引導學生,化解難點?這正是你我在為備好課而進行的第一次的總“磨”!繼而,當將要開始一個單元的授課時,我們打開教案,再次翻開課文、查閱教參,我想我們正在為高效率地完成一個單元的教學內容而細“磨”!此時,先前的備課已不令人滿意,我們發現了“糟粕”開始剔除、修改,興許這個過程進行中還要與其他老師交流討論。于是,你“磨”出了“二次備課”。馬上要進行一篇課文的講授時,再次翻開教案,“磨”又開始,甚至將學生的情況再次考慮一遍……這樣一路“磨”來,留下了精華。咱們各位的隨堂課上得也是得心應手,精彩紛呈。我們講授、引導得輕松自如,學生學得也滋滋有味。這“磨課”難道不是與打磨豆漿有異曲同工之處嗎?可見,常態課的“磨課”是自己跟自己的較勁,在于無聲處。如果不仔細回味,還真是不易覺察出我們平時都在磨課。的確,為了一節成功的觀摩課而進行的“磨課”過程是一個自我完善、升華的過程,誰又能說為常態課所做的不顯山露水的“磨課”過程不是呢?
前兩天又看了孔雀公主楊麗萍的《雀之靈》,禁不住在想她那頎長柔美的雙臂、雙手,還有那留了四十年的指甲
篇3:《成為一名優秀語文教師》讀后感悟
《怎樣成為一名優秀語文教師》讀后感悟
自從事教師這一行業,愿望就是成為一名優秀的語文老師老師,最大的愿望就是自己能夠獨當一面,受到學生喜愛、家長認可的優秀的教師。優秀的語文教師,一定都具有深厚的文化積淀和文學修養,這與愛讀書、常讀書是分不開的。有句話說的好,“讀書學習是教師永遠的備課”。同時,言傳身教,我們教學生讀書,當然自己要先讀書。在這個學期,我閱讀了首都師范大學首都基礎教育發展研究院教授張彬福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怎樣成為一名優秀語文教師》。這本書中的一些新的教育信息、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學方法,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對我今后的教學有很大的幫助。
優秀的語文教師需要具備許多素質:熱愛語文教育,有高度的職業認同感、職業信念和追求,視語文課堂教學為一種生活,教書育人;自覺提升專業素養,具備足以從事教學活動的專業技能;善于借助教學科研不斷優化課堂教學,努力使學生獲得最大化的學習收獲;有面對問題和困難迎難而上的勇氣;有敢于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探索的膽識;有善于運用智慧克服困難和解決問題的追求;有堅持真理、不斷創新的品格等等。要想都做到,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起碼對于此時此刻的我來說還需要歷練。
怎樣成為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
首先,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一定是有思想的教師。所謂有思想,就是有自己的信念,有語文教學追求目標。任何一種教學行為都體現著一種理論或理念,不管行為者自覺不自覺。我需要不斷提示自己在語文教學的探索和實踐中自我學習,提煉自己的觀點,形成自己的思想,并將其轉化為自己的教學行為。
其次,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一定是善于積累、習慣自我反思的教師。這里的“善于”和“習慣”兩個詞不容易做到,都需要下些功夫,而這正是優秀語文教師的必修課。所謂“善于”,指不僅注重積累,而且“會”積累,會用自己的眼光識別有價值的東西,并將之熟記在腦海中。所謂“習慣”,就是已經成為一種自覺,只要上課,之后都會“回想”“總結”其中的優劣得失,堅持那些合理、有效的行為,修正那些不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和教學規律的做法。
書中對于語文教師應該讀的書給出了一些指導意見。語文教師在職業生涯中要讀六類書。第一類是語文教育史,作為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要了解自己所教的這個學科的歷史,以史為鑒,才能更加清楚哪些是需要傳承的精華,什么是要剔除的糟粕。第二類是學習理論,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建構主義等一些學習理論足以引導我們去探尋語文學習的規律,去回答“學生應該怎樣學習語文”的問題。第三類是文學作品,它們是語文教師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愛讀書,不僅要反復讀名著,也要關注文學創作的發展和文學研究的動態,還要閱讀新的文學創作,吸納多元的文學作品。第四類是語文學科教學論,選一種比較具有權威性的進行精讀,以便在自己的專業知識結構中形成語文學科教學的基本理論框架。第五類是專業雜志,關注本專業最新研究成果和動態。第六類是雜書,雖然不直接與語文教學相關,但是觸類旁通,讀得多了也會受到啟迪,同時能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開闊見識。
這本書給我的教學指明了方向,“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我堅信多讀一些好書,一定會有許多意外的收獲,在我未來的教學生活中,我會一如既往地多讀好書,在書的海洋中遨游,爭取成為一名合格、優秀的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