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小結:小班兒歌教學方略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課件
教育小結:小班兒歌教學方略
小班幼兒年齡小,接受能力不太好,那么老師如何才能把一個兒歌教好,又如何才能讓他們學好呢?對此,我經過研究實驗發現,孩子們在學習兒歌時,有其自身的學習特點與規律,針對這些特點與規律,我作了一些總結:
一、插入音樂學兒歌
我發現合乎心律的音樂,會引起幼兒的心理快感,激起幼兒的情感共鳴。
因此,為兒歌選擇合適的音樂,會使兒歌本身的音樂性更強、意境更美、情感更濃,而且更加便于幼兒理解、接受、記憶。
二、前置情境學兒歌
小班幼兒處于直覺行動性思維階段,他們的學習必須是在具體的感性的活動中,通過多種感官進行。采用設置情境的形式來學習兒歌,可以使幼兒容易了解作品內容,體驗角色的情感特征。
三、創編動作學兒歌
有的兒歌很適宜創編動作。動手、動腳、動嘴、動眼、動耳、動腦可以使幼兒更有興趣、更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去,也可以更好地幫助幼兒掌握學習內容,同時為幼兒創新能力的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如兒歌《等爸爸》:“小月牙,天邊掛,我在門口等爸爸。我的好爸爸,工作辛苦啦,我要請他快坐下,喝上一杯茶。”孩子們用小手比劃著,指著天上的月亮、雙手放在大腿上做等爸爸的樣子。教師表演,幼兒朗誦;或幼兒表演,教師朗誦;或幼兒之間交換進行,動作與語言相輔相成。
四、游戲互補學兒歌
有些兒歌可以與游戲結合起來學習。如兒歌《頂鍋蓋》:“頂鍋蓋,油炒菜,辣椒辣了不要怪,噗,一口風,噗,兩口風,噗,三口風。”在教學中我們邊朗誦兒歌,邊做這樣的游戲:一個幼兒伸出手掌作鍋蓋,另一個(幾個)幼兒伸出手指頂住鍋蓋,兒歌說完了,“鍋蓋”就去抓“手指”,抓住了交換角色玩游戲,幼兒邊游戲邊學習兒歌,興趣盎然。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課件
篇2:老師一年級常用口令兒歌教學
一年級常用口令兒歌教學
一年級小朋友年齡小,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用兒歌、口令等形式組織教學往往比直接提出要求效果要好得多。以下收集到一些低年級,特別是一年級老師常用的口令和兒歌,以提供給像我一樣將要完成從高年級到低年級轉變的老師參考。
要求小朋友保持安靜時:
1、一二三坐坐好,三二一請安靜。
2、我們都是機器人,一不許動,二不許笑,三不許露出大門牙。
3、小嘴巴-----不說話
4、請把小手放背后--------我把小手放背后
5、請坐好-----我坐好
6、1、2拍拍手,3、4點點頭,5、6伸伸手,7、8不講話,9、10快坐好。
7、小眼睛看老師,小耳朵聽好了!伸出你的小手上拍拍,伸出你的小手下拍拍,向前伸出小手轉一轉,小手放呀放放好!
8、小腰
篇3:談幼兒園英語兒歌教學
兒歌是兒童口頭傳唱的歌謠,它們大多是根據幼兒的理解能力、心理特點,以簡明的音韻寫成,也有部分兒歌是幼兒自己在游戲等場合隨口編唱的。
英語兒歌由于內容豐富生動、語言淺顯、節奏明快,結合了詞的韻律流動感,所以具有可以唱誦的特質。對幼兒來說,它主要是一種由聽覺感知的聽覺藝術,是活在孩子們口頭上的英語文學。
在幼兒園進行英語兒歌教學,能讓幼兒通過聆聽、唱誦兒歌的形式興趣盎然地學習英語,同時,通過綜合運用活動性、直觀性、講授性的教學方法達到其獨有的學習效果。
一、英語兒歌的特點及其意義
英語兒歌的主要特點是語言淺顯、形象具體可感、音韻自然和諧、富于動作性。
1.語言淺顯。
幼兒期是學習語言的關鍵期,此時幼兒英語語句簡單、語法結構單純、語匯貧乏,因此,語言淺顯的英語兒歌把正確的語法、語匯與幼兒的口語結合起來,形成優美的、規范的幼兒英語口語,適應了幼兒語言發展的水平,能被幼兒理解和接受。英語兒歌中使用的詞匯主要是名詞(動物、植物、食物、日常用品、交通工具等)、動詞(走、跑、跳、爬等基本動作)、形容詞(顏色、形狀、大小等),這些詞反映的事物及其屬性比較具體,契合了幼兒的思維特點。同時,英語兒歌中簡單句的大量使用,容易為他們所接受和掌握。
2.形象具體可感。
英語兒歌作品的語言特別強調形象性,著力于對人和事物的具體描繪,突出它的形態感、色彩感和動作感。所描繪的人、物,使幼兒念起來感到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觸其物。英語兒歌中的摹聲和擬人表現手法的運用,增強了兒歌的形象性。
摹聲:幼兒接受外部事物主要是通過視覺和聽覺感受器,進入大腦的許多信息中,音響效果給幼兒的印象是很深刻的。所以摹聲能引起幼兒的聽覺直感,喚起他對事物的注意、想象和理解。例如兒歌《Animals》:“Cat,cat,cat,mlao-miao-miao.Dog,dog,dog,wang-wang-wang.Duck,duck,duck,ga-ga-ga.Pig,pig,pig,lu-lu-lu.”兒歌中的“miao-miao-miao”、“ga-ga-ga”、“wang-wang-wang”、“in-in-lu”等詞的運用使幼兒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激發了幼兒學習的情緒。
擬人:擬人是兒童英語文學中使用最多、深受幼兒喜愛的表現手法。幼兒特有的泛靈觀念使他們賦予萬物以生命,擬人手法的運用符合幼兒的審美心理。例如兒歌《Iamabus》:“Iamabus.Iamabus.Ihaveseatsinside.Iamabus.Iamabus.Comeandtakearide.”(選自《朗文英語兒童歌謠集》(l),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兒歌以第一人稱的手法,把自己比喻成一輛大巴土,讓孩子們感到十分的親切和有趣。
3.音韻自然和諧。
兒歌與音樂密切聯系,兒歌中特有的悅耳和諧的音韻和鮮明的節奏能使幼兒產生愉悅感。有些兒歌在內容上沒有多大意義,但其和諧的韻律、鏗鏗的音響都從聽覺上給幼兒以愉悅。因而兒歌的語言不僅要求淺顯、口語化,而且須有嚴格的韻律、明朗的節奏,常形成有規律的反復。例如兒歌:“Nodyourhead,Yes,yes,yes.Shakeyourhead,No,no,no.Raiseyourhand,Onetwothree.Putyourheaddown!Lookatme!”音節自然響亮,易學易記,同時配合節奏邊念兒歌邊做動作。另外節奏可以幫助推動情節的發展,同時帶給作品內在的樂感。例如兒歌《littlebee》:“Littlebee,littlebee,round,round,round.Littlebee,littlebee,sound,sound,sound.”(選自《朗文英語)L童歌謠集》(l),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兒歌中運用了反復的表現手法,作品同樣的語言根據情節需要多次反復,給幼兒以深刻的印象。而反復所造成的節奏感、音韻感形成的聲音則強烈地感染著幼兒。
4.富于動作感。
幼兒期的兒童主要是以具體形象性思維為主,但大多數幼兒還是保留了直覺行動性思維的特點。這一特點決定了他們對英語兒歌動作性的要求。
在英語兒歌作品中,富于動感的語言能有效地喚起幼兒的注意,增強他們對內容的理解,例如手指歌:“Motherfingerandbabyfingermakingatelephone,hello-hello-hello.Fourfingerandmiddlefingermakingarabbit,jump-jump-jump.Motherfingerandfourfingermakingagun,bang-bang-bang.”通過五個手指的動作變化,“組合成生活中各種有趣的活動,節奏明快、富有動感的語言使幼兒念起來興趣盎然。
正因為英語兒歌具有這些其他英語文學形式所不能比擬的獨特特點,因此在幼兒園的英語教育中我們提倡用英語兒歌的形式進行教學,以此來陶冶幼兒的性情,開啟他們的心智,從而促進幼兒英語聽說能力的發展。
二、如何進行英語兒歌教學
要對幼兒進行英語兒歌的教學,首先要了解英語兒歌的分類。一般說來,英語兒歌沒有固定的結構章法,隨著時代的變遷,無論是民間流傳下來的童謠,還是創作的兒歌,內容都在不斷豐富,形式也多姿多彩。英語兒歌大致可分為游戲歌、數數歌、問答歌和猜謎歌等幾種。
1.游戲歌。
游戲歌是配合游戲活動的兒歌,它伴隨著幼兒的游戲動作而吟唱,能夠激發和加強幼兒游戲的興趣和愉悅感。兒童邊玩邊唱,使整個游戲富有節奏感,從而提高游戲的興趣,豐富游戲的內容。游戲歌的種類頗多,有的是配合幼兒L的體育游戲,如《Ro11theball》:“Roll,roll,rolltheball,rolltheballtome.Rollit,rollit,rollit,rolltheballtome.”(選自《朗文英語兒童歌謠集》(1),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幼兒邊念兒歌邊滾球;有的是配合幼兒的身體游戲,如《Onelittlebody》:“Towlittlehandsclap,clap,clap.Towlittlefeettap,tap,tap.Twolittlehandsthumb,thumb,thumb.Towlittlefeetjump,jump,jump.Onelittlebodyturnsaround.Onelittlebodysitsdown.”(選自《朗文英語兒童歌謠集》(1),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幼兒邊念兒歌邊做身體動作。
2.數數歌。
數數歌是一種著眼于培養幼兒數概念的兒歌。它把初步的數學概念和具體可感的形象結合起來,能激發幼兒積極的思維,有效培養幼兒對英語數字的認識。數數歌中有的是幫助幼兒認識數字和掌握最基本的數的序列,如兒歌:“One,one,one,run,run,run.Two,two,two,gotothezoo.Three,three,three,swiminthesea.Four,four,four,stayattheshore.Five,five,five,findabehive.Six,six,six,pickupthesticks.seven,seven,seven,gotoseven-eleven.Eight,eight,eight,standbythegate.Nine,nine,nine,formaline.Ten,ten,ten,catchtwoshen.”(選自《英語兒歌大家唱》,中國唱片總公司出版)還有的是著重于訓練幼兒簡單的計算能力,如邊唱邊算,起到了訓練兒童思維敏捷、語言準確的作用。
3.問答歌。
這種英語兒歌的特點是以設問作答形式表達內容,可以一問一答,也可以多問多答。此外,還可以延伸連續問答,直至問不出答不出才終止。這類問答歌形式活潑、問者自由,答者也無拘無束,句式簡單,便于幼兒自編自答。問答歌適合于表達事物的特征,有助于幼兒分辨事物和現象,啟發思考,培養觀察力。
4.猜謎歌。
謎語是一種不直接敘述本意而運用比喻、影射來暗示某個事物、現象的隱語,一般由啟示猜者的言辭──謎面和猜測對象──謎底組成。謎面所提出的問題與謎底答案之間由事物的共同點相聯系。用兒童歌謠的形式表達謎面的謎語就是猜謎歌。猜謎是富有游戲趣味的活動。含蓄的謎面中所蘊含的強烈懸念正投合幼兒好奇的心理特點。猜謎是一種機敏和智慧的競賽,對于開發幼兒的智力,提高辨別、聯想能力大有裨益。如:“What’sthis?guess,guess,guess.What'sthis?guess,guess,guess.What’sthis?apen,abook,apencilbook.Yes,yes,yes.”(選自《英語兒歌大家唱》,中國唱片總公司出版)
各種形式的英語兒歌需要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來加以實施。英語兒歌教學實質上是教師為發展學前兒童的英語創設條件和提供機會,讓幼兒參與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在與人、物、環境、材料等的交互作用的過程中學習英語,發展聽說的能力。在英語兒歌的教學中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三種:
1.情境教學法。
情境指的是情和境的統一體,情代表人及其所有行為、心理,境則強調客觀世界的構成和自然性。情與境的結合使幼兒處于一種寬松、自由且貼近幼兒生活的氛圍中。情境教學法最主要的特點是新的英語兒歌通過情境進行教學和操練,幼兒在情境中興趣高、理解快、記得牢。運用情境教學法,關鍵是要創設輕松愉快的情境,讓幼兒能有興趣地主動學習并學會遷移到不同的情境中去。教師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創設情境。
首先是利用自然環境,創設游戲情境。豐富多彩的自然界是幼兒學習英語兒歌的活“教材”,自然界中的花草樹木、游魚爬蟲、高山流水、日出日落等美麗景色都能讓孩子們身臨其境,孩子們在觀察的過程中利用自然界中的素材來學習英語兒歌。例如,教授英語兒歌《Buttefly》:“Butterflybutterflythebutterflygoesup.Butterfly,butterfly,thebutterflygoesdown.Butterfly,butterfly,thebutterflygoesallround.”(選自《朗文英語兒童歌謠集》(l),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教師把幼兒帶到花園里,讓孩子們觀察蝴蝶是如何飛舞和采花粉的,蝴蝶一會兒向上飛,一會兒向下飛,一會兒停在花蕊中。幼兒在學兒歌的過程中,邊吟唱邊在花叢中學蝴蝶飛舞狀,他們且歌且舞,興趣盎然。
其次是利用角色扮演,創造模擬情境。在教師創設的模擬情境中,幼兒扮演兒歌中的角色,通過表情、動作來理解和表達所學的內容。如兒歌《Trafficlights》:“Red,yellowandgreen,thetrafficlightsareseen.Redmeansstop.Greenmeansgo.Yellowmeanswait,itshinesinbetween.”(選自《朗文英語兒童歌謠集》(l),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幼兒在學習這首兒歌前,先觀察生活中紅綠燈的變化規律,學習了兒歌以后,幼兒可以根據兒歌內容分別扮演交通警察和汽車司機,以滿足幼兒模仿的樂趣。
2.多通道活動法。
多通道活動法是讓幼兒運用多種感覺器官參與活動。用耳聽、用眼看、用鼻子聞、用手摸,讓幼兒在看看、聽聽、聞聞、摸摸、想想、玩玩的過程中學習英語兒歌。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幼兒提供多種刺激,讓幼兒從不同角度多方位地感知、理解,讓幼兒在各種不同的外界刺激下,充分調動自己的感官來參與活動,是一種綜合運用視、聽、講、做的方法。所謂“聽”是指教師用英語描述、啟發、引導、示范等,讓幼兒充分地感知和領會;所謂“視”是指教師提供具體生動的客觀對象,如實物、圖片、情境表演、多媒體等讓幼兒充分觀察;所謂“講”是指幼兒在感知理解的基礎上,開口講;所謂“做”是指教師提供給幼兒一定的想象的空間,讓幼兒在游戲活動中加深對所學兒歌的感受性和熟練程度。如兒歌(Iloveapple》:“Appleround,applered,Applejuicy,applesweet.Appleapple,Iloveyou.ApplesweetIliketoeat.”幼兒在學習這首兒歌時,教師提供給幼兒紅紅的大蘋果,讓幼兒觀察蘋果的形狀、顏色,嘗一嘗蘋果的味道,畫一畫蘋果的形狀,最后大家把自己畫的蘋果掛到教師制作的大蘋果樹上去。幼兒在動口、動手、動腦的綜合性活動中獲得了英語學習的經驗。
3.全身反應法。
全身反應法(TotalPhysicaResponse簡稱TPR)是由美國加里福尼亞圣何塞(SanJose)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JamesAsher創立,它是一種通過語言與行為的協調來教語言的教學方法。
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出發,Asher指出,針對小孩的語言大多是命令句,小孩一般先用身體反應,而后再學會用語言進行反應,強調理解先于開口,因此,“聽──做動作”是全身反應法的最明顯的特征。教授的語言多以祈使句為主。這種方法充分利用了幼兒活潑好動的特點,在激發幼兒學習英語的興趣方面有一定的作用。由于這種方法對幼兒的言語輸出不作嚴格的要求并帶有游戲的性質,因此可以減少幼兒的學習負擔,培養他們愉快的學習情緒,提高學習的效率。
動詞,尤其是祈使句中的動詞是語言中的中心內容,語言使用和語言學習都要圍繞它開展,所以,英語兒歌中那些祈使句以及動詞均可通過全身反應法來學習。例如英語兒歌《OneTwoThree,Playtheballwithme》:“One,two,three,playtheba11withme.Four,five,six,pickupthesticks.Seven,eight,nine,walkinaline.Ten,eleven,twelve,gofishingourselves.”教師準備了皮球、小拐杖、釣魚竿,先讓幼兒做“sayanddo”的游戲,教師發命令,幼兒根據命令做相應的動作:“Playtheball”,“Pickupthestick”,“Walkinaline”,“Gofishing”。
幼兒園的英語教育在我國起步不久,理論的發展還遠遠不能滿足實踐的需要,更不要說有一套比較完整的方法體系。本文是根據浦東冰廠田幼兒園近幾年的英語兒歌教學實踐從理論上進行的總結,也是對幼兒園如何開展英語兒歌教學所做的初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