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教學反思: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長

教學反思: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長

2024-08-01 閱讀 6604

教學反思: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長

有句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自我開悟?!碧K州大學的朱永新教授曾經有一個引人關注的舉動,那就是開辦“成功保險公司”,內容是要求教師每天堅持寫一千字左右的教育隨筆,記下一天的所見、所聞、所讀、所思。10年后,拿著3650篇文章去公司,如果自己沒有躋身成功者之列,可以獲得100倍的賠償。對于朱教授的這一做法,或許有些調侃的意味,但由此可見,教學反思對于一名教師,尤其是想要成為一個優秀教師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并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教學反思對于教師確立正確、有效的教學行為,促進專業化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國學者波斯納認為:“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如果教師只有教學經驗而不加以反思,那么即使他有20年的教學經驗,也許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復,不可能有大的長進。反之,如果多一份反思,就多一份提高,就與優秀教師更接近一些。教師是一個非常容易產生職業倦怠的職業,在日復一日的教學中,很多教師會感覺枯燥,工作盲目,激情減退,而反思就是突破這種困境的重要方式之一。因為在反思中,能不斷發現自己的問題,不斷思考解決的措施,這樣才能給自己的教學注入源源的活水。這樣的教學才會每天都有新鮮感,不斷產生成就感,才能避免由于機械重復而產生的倦怠。反思對于一名老教師尚且如此重要,對于一名剛走上講臺的新教師來說,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教學經驗的缺乏,我們存在的問題還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還很多。只有在積累教學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反思,我們才能更好更快地成長。

那么如何反思自己的教學呢?我們可以從幾下幾方面入手:

一、成功的做法或想法。

課堂教學中,青年教師往往會因為一些偶發的事件而產生瞬間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時利用課后反思去捕捉,便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云散,令人遺憾不已。如果出現了課堂教與學的高潮,最好能詳細記錄下學生的學習活動、學生的精彩問答,作為第一手素材,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教學反思還應側重于自己本節課的成功之處,比如,教學過程中達到預先設計的目的、引起教學共振效應的做法;課堂教學中臨時應變得當的措施;層次清楚、條理分明的板書;某些教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與應用的過程;教育學、心理學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觸;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新等等,教師應立即記錄下來,以備日后反思和揣摩。

二、教學中的不足之處。

“百密總有一疏”。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對它們進行回顧、梳理,并對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有利于迅速提高青年教師教學水平。如問題情景的創設有沒有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學習活動的組織是否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小組自主學習有沒有流于形式?合作討論是否起到了效果?有沒有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學生學習的興趣是否濃厚?學生學習效果是否好?等等。

三、學生的獨到見解。

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他們活躍的思想、獨特的見解、精彩的問答、創新的思維等等,都是源于學生對文本的獨特理解、源于學生精神世界的獨特感受,是一種無比豐富的課程資源。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完善,可拓寬青年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因此將其記錄下來,可以作為以后豐富教學的寶貴材料。

四、教材的創造性使用。

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不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是教材的建設者和改進者。因此,教師在創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時,可以“課后反思”中作為專題內容加以記錄,對教材中的內容可以適當予以調整、充實,甚至改進,以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認知特點,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設性的意見,使教師、教材和學生成為課程中和諧的統一體,以有利于今后的教學工作。

總之,通過堅持不懈的寫好教學反思和教學手記,可以為青年教師的成長插上騰飛的翅膀,早日自由翱翔在教育教學這片廣闊的天地,為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篇2:結合自身教學簡要說說實驗中問題及反思

結合自身教學,簡要說說實驗中的問題及反思。

發布者:吳琪

我教的是小學一二年級的音樂課,從以往的教學和學生的課堂表現來看,學生的課堂反應一直讓我憂心重重,曾一直迷惘,到底該如何上好低年級的音樂課,如何讓學生發揮自己活潑好動的天性,調動學生上課積極性,小學的兒童,就其心理和生理上的發展來說,相對于中.大學生是特別的,他們對于音樂的學習處于一個以形象思維為主的階段,活潑而好動。對于直觀的東西充滿了興趣,最容易接受。憑著在學校所學的樂理知識和自己對音樂的感受,通過小學音樂課的親身實踐,我對小學音樂課的教學有了些許體會。

一、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

由于小學注意力不能持久,要怎樣使他們專注的傾聽呢?利用小學生的生理發展有好動、好玩、好奇、好勝等特點,選擇最適宜他們的方式,積極運用肢體語言,就能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笆治枳愕浮钡闹w語言就是學生運用最多的一種表情達意的方法。如:在聽賞樂曲《春天悄悄來臨》時,我會請學生用點頭、拍手、晃身、等肢體語言的來感受音樂。在表現音樂的過程中進行音樂欣賞的方式,它可以使人全身心地投入,盡情地表現。這種形式無論對成年人,還是對少年學生都是具有吸引力的欣賞方式。

二、引導學生深入了解作品。

我們的民族自古就有重視音樂教育的優良傳統,許多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早就提出了“唯樂可以治國”的思想。音樂之所以有這么大的魅力,并不是因為它優越于其他學科,反而和其他學科有著密切的聯系。貝多芬曾經說過:“音樂應當使人類的生活爆發出火花?!币魳纷鳛橐环N特殊的語言,在情感的表達和溝通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它能引起人們心靈的共鳴,喚起相同的感受,從而在精神的溝通和交流中傳遞友誼,它和其他學科門類形同姊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相呼應,共融共興。歌劇大師瓦格納曾經說過:“藝術永遠是社會制度的一面鏡子”。音樂教學不僅是音樂的學習,同時也是文化的學習。學校音樂教育不是培養音樂家,而是要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提高他們的藝術素養。在教學《我的家鄉日喀則》一課中,我提前布置學生回家查找西藏風景.歌曲.服飾.舞蹈.美食等資料,以小老師的形式給同學們介紹西藏風土人情,拓展音樂視野,學習當地相關文化。讓學生學習音樂與相關文化知識,在感受與鑒賞中充分表現,充分發揮創造力,引導學生把音樂作品的內涵拓展到相關文化中去,豐富學生的藝術感受和體驗。

三、調動學生情感。

在教學中,應該讓學生親身感受到音樂中情景再現,引導他們把音樂轉化成自己情感化的想像世界,去體會音樂的蘊涵。音樂作品的產生,有賴于作曲家創作的情感、情緒體驗與靈感、風格、取材、體裁形式以及時代背景。如在教學《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時候,要引發學生的悲憤或者激憤的情緒共鳴,使學生感受作曲家所想表達的內心情感與音樂創作背景,言語的導入似乎略顯蒼白。因此,在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首先引入了一段抗日戰爭時期的影片《南京!南京》5分鐘預告片,影片中“濃煙滾滾,血流遍地,尸體成堆,撕心裂肺……這些慘絕人寰的場景的再現,瞬間激發全體學生的悲憤,這時候,再欣賞《國歌》的歌曲,學生們仿佛身臨其境,各個心潮澎湃,熱血沸騰,義憤填膺,內心充滿了強烈的沖擊力和震撼力,更能充滿感情地唱出了《國歌》中中華民族團結一心.誓死保衛祖國的英雄氣概。電影和音樂的結合瞬間爆發了學生心中激昂澎湃的民族感情,增強了學生的愛國熱情。用情.景相結合帶動學生的情緒變化讓其更深刻地體會音樂中所表達的情感與情緒.

四、培養學生的豐富的想像力。

充分利用小學生好動,喜好游戲的特點,讓其主動參與到音樂活動中,從多側面感受音樂,學生要通過自己對音樂的理解進行創作性的表演,不拘形式,不求統一,只要能啟迪學生們的想像力,都可以進行創作性的表演,如:在上表演課《猴子蒸糕》時,我先請學生觀察書本上的圖片.結合聽賞歌曲的內容,設置表演角色小猴和小狗,請學生說說你若是其中一個角色你的表情.動作會是怎樣的?為什么?并分組進行表演。這樣不僅給學生提供了表現自己特長的機會,而且鍛煉了大膽、勇敢、活潑的性格,一改原來的音樂課堂呆板拘謹的氣氛,使學生受到美的感染,得到美的享受.

“教育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勵。”這句話對我的啟發很大,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應該充分地相信孩子,發掘孩子的閃光點,幫助他們恢復自信??傊?,讓學生樂學,玩中學,充分的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就可以提高教學的效果。

的,教學

篇3:從設計到教學設計實踐反思與理論探索

從“設計”到“教學設計”的實踐反思與理論探索

[摘要]:教學設計作為教學過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教學必要的準備和教學取得好的效果的前提和保證。明晰教學設計的本質對于教學的發展有著重要的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意義和價值。對教學設計進行本質的探析之前對“設計”之本質有深入的認識是必要的。教學設計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起源于美國,它的自在孕育、誕生興起到發展轉型無不與教育技術有著緊密的關聯,這就這就導致一線教師對教學設計的理解和認識難以擺脫教育技術和手段的限制和束縛,甚至存在“畏懼”的心理?!敖虒W設計”的目的是使得教學的效益和質量得到提升,與教學論有相同的旨歸。從一線教師的視角,基于教學實踐的反思,對“設計”、“教學設計”的本質進行探索和揭示,具有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意義和價值,有助于教學設計的使用者去大膽的進行“教學設計”的研究和實踐。

[關鍵詞]:設計;最優化選擇;系統觀;教學設計;教學環境;

一、對“設計”本質之辨

何謂設計?設計的本質是什么,誰在設計,設計什么,設計的目的是什么,設計會帶來什么結果,是什么在推動設計不斷地進行?這些問題的澄清就是對設計的本質認識深化的過程,也是為教學設計的研究鋪平理論的道路、打下堅實的研究基礎的過程。如果說大自然按照她的想法設計了物質自然世界,那么我們所生在其中的人類的世界不能不說是滲透了人類自己的設計的世界。對于人類自身而言,我們確實生活在大自然和人類自身設計的一個綜合的世界之中。大自然設計的預想是我們人類所無法干預的,只是人類在自己的設計中似乎對大自然的設計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導致很多自然的事物和規律也變得不再自然和規律。不能不說人類在締造自己的設計的過程中對大自然的設計造成了不少的干預或者更為直白一點說來就是破壞。自然的設計的想法是我們人類所無法參透和完全認識清楚的,我們只能將自然所設計的結果的呈現以“大自然”之名謂之,以揭示其自然的、本身便先于人類的存在的特性。我們能把握的是人類自身的設計。就設計本質的探尋這一主題而言,人類的設計才是現實的,可以參透和認識清楚的。那么設計及其本質到底是什么?

(一)設計具有明確的目的和方向性

在人類的社會中,各種各樣的設計總是具有明確的目的和方向的,這個總的目的和方向是朝著人類自認為的幸福的目的地的。在形式上表現在社會的不同領域。有些在物質生活的豐富和滿足上、有的在精神的享受和追求上,有的屬于個人性質的、有的屬于社會公眾性質的,有些是隱含委婉的、有些是直白豪放的,大千世界是被設計參與建構的結果。不管何種的設計,目標如前文所述,總的來說是朝向人類自身理解的幸福的生活的,即使人類暫時的理解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甚至相當數量的作為并不是朝向這一目的,甚至恰恰相反,走向了截然相反的道路,造成的不良的后果需要花上翻倍的代價才得以彌補,但是作為設計,作為健康的初衷和對自己和人類負責的出發點之上的設計,追求幸福這一目的是毋庸置疑的,造成消極的結果的原因可能是設計對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性的認識不夠或是其它的什么原因造成的。沒有無目的的設計,設計指向一定的方向和目的,設計作為人的一種常態的、普遍的實踐活動,是在一定的目的和方向的規范和約束之下才得以有效的、有意義、有價值的進行的。這是設計的第一個屬性:目的和方向性。

(二)設計是設計者將思維意識外化或物化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