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課教學反思:讓學生感到幸福
歷史課教學反思:讓學生感到幸福
一直以來,在很多人的心目當中,歷史課是最好上的課程,因為他們認為只要在課堂上講講故事,胡扯一番,課就上完了,很輕松。但實際上,并非如此,一堂成功的歷史課,一堂能讓學生事半功倍、感到幸福的歷史課,并且還要有教學效果,往往與教師費盡心思設計教法是不無關系的。
新課程改革和新教材對課堂教學方法極為重視,明確提出要教師轉變角色,教師已不再單純是知識的傳播者了,教師更多的應該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與學生一起討論問題的合作者、探究者。學生的學習也要充分體現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的理念。
那怎樣的歷史課,才能讓學生感到幸福呢?
筆者認為,首先,要處理好課堂的導入。導入,是教師送給學生的第一束鮮花,視為教學的“定調”。導入相當于“鳳頭”,內容好不好聽,要看上課前簡簡單單的導入。好的導入可以引人入勝,學生會被將要學習的內容吸引,產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他們的求知欲,使他們在整個課堂中都感覺具有挑戰性,想去探究某些事物。要處理好導入,功夫應該下在平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多看書、報、影視,收集、積累各種與歷史知識有關的資料和信息,設計導入語時才有豐富的材料;二是要全面熟悉教材,掌握教材內容特點,這樣才能用生動的導入語來達到突破教材重點和難點的目的;三是要掌握學生特點,注意學生年齡特征、知識結構和接受能力,導入要切合學生實際。比如我在上《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聯系當今的國際形勢,先向學生講述發生在中東地區的矛盾沖突以及朝韓之間的爭端問題,然后提問學生:世界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戰爭是如何爆發的?結果怎樣?對我們人類有何危害呢?以此導入課題,學生的興趣非常濃厚,迫切想要知道答案,接下來的課堂師生配合默契,教與學都達到了目的,這樣的課堂是很令人回味的。
其次,在歷史教學中,提問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教學手段,它與課堂氣氛的關系很大。有提問而又得當,就會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注意力集中,并處于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之中,教學效果一定較好。相反,一堂課下來,只講不問,即使教師講得生動豐富,也總嫌課堂氣氛單調,教學效果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既然提問如此重要,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精心設計提問。從提問的數量、難易程度、提出的時機等各方面進行全方位的考慮。特別是新課程改革后,我們的歷史教科書的內容簡化了很多,往往一堂課的重點部分通過一到兩個高質量的提問就能解決。而這一到兩個提問往往能將課堂氣氛推向高潮。如在《第二次*戰爭》一課中,當學到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提問:“同學們,看到這些侵略者為非作歹,你們的心情如何?有何想法?”問題一提出,學生爭相回答。有的表示,對英法強盜的仇恨;有的認為清政府無能;有的表示長大要當兵,保家為國......課堂氣氛頓時被推向高潮。課后,我悟出了這樣一個真諦:提問一定要適時。假如我等到鞏固小結的時候,才提出這個問題,肯定不會有這么好的效果。所謂適時,就是教師在提問時,不能提前,也不能太晚。什么時候體問要根據當時教學內容、課堂氣氛、學生對知識感應的程度等,做到恰到好處。
再次,課堂教學中應該為學生的活動留下空間,而且在具體的教學中要時刻把握著“學生想怎樣學”。不能用自己的問題牽著學生的思維走,學生根本沒有自我思考活動的空間。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后把“發球權”交給學生,通過學生的自學、提問、爭辯來完成學習目標,學生在此種開放、寬松的環境中思維也很活躍,思考也很深刻,提出一些教學設計外的問題,這樣才能做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通過近幾年的歷史課實踐,讓我體會到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時,要真正做到教師、學生的角色換位:如果我是學生我想怎樣去學,我想知道哪些問題......而非按教師的預設只考慮自己怎樣教、怎樣問、學生能答出教師的問題就是完成了學習任務。教學中的一些偏差,還是我的教學理念和教學實際相脫離,教學設計中雖然考慮了學生的因素,但在實際教學中又不知不覺地陷于“老一套”的以教師為主的做法中,這也是今后我應該非常注意改正的地方,即把新課程的理念切實地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去,而不是只掛在口頭上。
最后,應處理好板書與多媒體的關系。板書是課堂知識的重要展示,是一個人基本功的體現。因為大多數時間,我們并不是每節課都在使用多媒體。在以后的課堂中,應寫板書,多媒體只是輔助手段,不能代替板書。在授課中,有適量的板書,能強化知識點和難點,暗示學生做好筆記。通過書寫板書,控制講課節奏了解學生接受知識的基礎和快慢,反饋學生信息。同時也體現任課教師教學特色。
以上幾點,是我的一點教學實踐中所得,要上好一堂歷史課,還需要不斷的總結經驗,而且我懂得了一個道理:在課堂上教師只有停止了告訴,學生才能真正地思考,教學中只有給學生一片空間,學生才能自己往前走,才能自我去發現,并充分體會到歷史課的樂趣,這才算是一堂成功的讓學生幸福的課堂。
篇2:先學后教當堂訓練課堂教學模式在歷史課程教學中基本應用程序
“先學后教、當堂訓練”課堂教學模式在歷史課程教學中的基本應用程序
1、導入、板書、示標。(3分鐘以內)
【目的】
讓學生總體上知道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和目標要求。
【步驟】
(1)導入新課并板書課題;
(2)明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注意事項】
(1)指定目標要準確,例如,這節課要了解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認識什么,會運用什么知識解決那些問題等。
(2)交代目標時,語速要慢,讓學生理解并能記住學習要求。
2、學生自學前的指導。(1分鐘左右)
【目的】
讓學生知道在多長時間內,自學什么,怎么自學,必須達到什么要求,屆時怎樣檢測自學效果等。
【步驟】
(1)布置自學任務;
(2)指導自學的方法;
(3)明確自學的要求
【注意事項】
(1)明確自學內容。讓學生知道學什么。有的教材內容單一,安排一次自學。有的教材內容多,可視情況分幾次中學。每一次自學前都要交代清楚從哪里學到哪里。
(2)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例如看書,是獨立圍繞思考題看書找答案;還是邊看書,邊與同桌討論,邊解決疑難。
(3)明確的提出自學要求。即用多長時間,達到什么要求,屆時如何檢測等。
3、先學。(10分鐘左右)
【目的】
(1)讓學生按照教師的指導,自己卻閱讀、思考,自己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對一時不能解決的問題提出質疑。通過讓學生親自動手、動眼、動口、動腦,品嘗獲得知道的愉悅,使學生成為學生的主題,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通過質疑問難,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
(2)通過口答、筆答、板演等形式,檢查敘述自學的效果,充分暴露學生自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歸類整理,確定教的內容、方式。
【步驟】
(1)學生自學
(2)完成檢測性練習
【注意事項】
(1)學生自學時,教師督察一定要認真,千萬不能走過場。有的學生可能沒有自學習慣,或不善于自學,或自覺性不高,但教師不能放任。對自學認真的學生要給予表揚。這樣,被表揚的會更認真,其他同學也會變的認真起來,自學的質量和效率就能不斷提高。
(2)學生自學時,教師應到學生中去,做過細的調查,調查的重點是中差生,了解他們自學中的困難,把學生自學中存在的問題抓到手,并整理歸類,個別問題隨時個別解決,典型問題在后教中再重點講評。
4、后教。(10分鐘左右)
【目的】
通過學生討論,教師點撥、歸難、補充、更正,學生所學知識進一步深化,進一步條理化,為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做好準備。
【步驟】
(1)交流,中上生評判、更正。
(2)教師點撥、補充、更正、歸納。
【注意事項】
(1)教的內容應該是學生組學后還不能掌握的地方,即自學過程中暴露出來的主要的傾向性的疑難問題,對學生通過自學已掌握的一律不教。
(2)教師不能就題講題,只找出答案,而要找出規律,真正讓學生知其所以然,并適當的滲透思想教育。
5、堂完成課堂作業。(6分鐘以上)
篇3:新課標下中學歷史課堂有效提問
《新課標下中學歷史課堂的有效提問》
主講:王天培
一、“歷史課堂有效提問”的重要性
1是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2是傳授基本知識、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加強師生之間的交往、啟動學生思維、調控教學過程的重要手段,也是進行課堂反饋的一個重要手段。
3是進行課堂反饋的一個重要手段
4是一項設疑、激趣、引思的綜合性教學藝術
二、課例《難忘九一八》課例提問匯總、分類
1類型一:溫故知新,復習相關的內容.
2類型二:銜接過渡,引出下個板塊的新知識
3類型三:學法指導,引導學生學習時應注意哪些問題或方法
4類型四:落實知識點。強調重點知識點,強化學生記憶
5類型五:重、難點問題分析
6類型六:圍繞教學目標,以史料、音頻、圖片、視頻為依托,設置相關問題
課堂,歷史,中學,教師,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