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教學經驗交流:布置作業,科學地放棄

教學經驗交流:布置作業,科學地放棄

2024-08-01 閱讀 1760

教學經驗交流:布置作業,科學地放棄

“減輕學生的負擔”,這個在華夏大地上喊了近二十年的口號,放眼望去,現在終歸還是一句口號。難啊,如同尋找外星文明。難在這是一個長期而漸進的過程,難在這是一個系統工程,難在這是一個需要自上而下的艱苦歷程,更難在這是每一個實踐者都必須直面的,由失敗、痛苦與努力、希望交響的前程。做一個勇敢而執著的教改探索者吧,因為你的靈魂向往進步與光明!

教改沒有立竿見影的舉措,學生成績的提高需要長時期的積累,減負增效,要從日常點滴做起,學生作業就是教師不能忽視的重要減負陣地。

增強實效,以一敵三。“只有科學合理地布置作業,才能真正做到增效減負”,甚至可以說,減負主要就是減輕作業負擔。當然,“減負并不是撒手不管,重要的是科學合理地布置作業,這是一門大學問,也很敏感”。后六中學校長如是說。不是有現成的練習冊嗎?“不是統一的練習冊不好,而是不適合,與后六的課堂不配套。”在后六中學每個老師的辦公桌上,剪刀、膠水是必備的,現場版的ctrlC+ctrlV經常上演,從幾本練習冊中進行篩選、剪貼、翻印。這已成為教師備課的一部分,因為只有自己精選的作業才最有實效。

雖然如是說,有些老師就是放不下心,認為多做一道是一道。如果看到A資料,老師忍不住布置10道題,看到B資料再布置10道題,老師倒是放心了,可是效果呢?學生有多少無效勞動呢?這樣就大錯特錯了。這些題目,有的是昨天已經學過的,早該布置的;有的是明天才要學的,不應該提前布置的,這樣的作業針對性不強,也就不夠科學,不夠合理。“精選,精練,精評”,布置作業也要學會科學的放棄。后六中學一個物理老師布置的作業不多,但布置一道是一道。在初二的時候,這個班上的學生成績一般,但到了初三,效果出來了,成績攀升到全市第二。記者調查了幾位初三學生的課業負擔情況,比起一般畢業班學生常帶著的疲憊和沉重,他們覺得在后六,負擔“不算重”,作業一般2小時能夠完成,有時在放學前就能做完。盡管臨近中考,他們依然堅持每周上兩節體育課。這使他們保持了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精神狀態,雖然面對中考難免也有壓力,但還是能夠保證睡眠時間。所以,尤其是畢業班的教師,懂得科學的放棄顯得尤為重要。到了復習的最后階段,持續大量地“布置作業”幾乎是很多老師的“不二法門”,但后六中學在月常規考核中,嚴格控制作業量。堅持題目質量不在難度而在開放度與靈活性的原則,著力使學生在做作業中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增加題目前后思維性拓展的提示。

區分能力,區別對待。好比夏天抱西瓜,力氣小的抱一個,力氣大一點的可以抱兩個,如果硬要每個學生都抱兩個或三個,到頭來力氣小的可能摔得粉碎,一個都抱不回。后六的作業多為試卷,題目分為基礎型、提高型和巔峰型,教師根據學生學力規定作業范圍,學生必須按要求完成,并可以量力而做后更難類型。教師評講以提高型題目為中心,兼顧兩頭,平時作業強調盡可能面批面改,針對錯誤面較廣的題目,教師每月集中命題一次,名曰“錯錯集中營”,其中題目也劃分為三種類型,并適當改編,讓學生再練習,達到鞏固提高的目的。

“不講科學,拼命死揪是不行的,學校要講究*****,說:‘發展是硬道理。’我更認為:‘科學發展才是真正的硬道理。’”后六中學校長如是說。在素質教育的今天,更要講究低耗高效策略,苦干與巧干必須有機整合。

篇2:小學數學老師經驗交流讓學生自己布置作業

一直以來,由于課業負擔過重,學生的身心、健康收到了傷害,這引起了人們普遍的關注,而繁重的作業也讓許多學生感到厭倦,產生消極對待的情緒。因此,學生作業潦草、抄襲和拖拉等現象時有發生。

針對這種情況,我對我們班的作業形式進行了新的嘗試:學生作業由他們自己做主,做什么,做多少,由他們自己來決定。根據通學生平時的表現,我把全班同學分成了6個小組,每一個組都是一個作業權利主體,做什么作業他們自由討論設計,同時,我還組織學生對6個小組分別設計的作業進行民主評比,看誰的設計最有創意,能體現本課的要求,從中評出“作業設計之星”。這樣,每學習完一節課的內容后,學生們都能積極主動地鉆研教材、合作探究,認真地設計作業,討論答案。

讓學生自己布置作業,能激發學生做作業的積極性,使學生在探究與合作中獲取知識,提高能力。

篇3:小學數學教學隨筆重視布置前置性作業

作為數學老師,我一直在反思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城市的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強,同樣一個與生活相關的問題,城市學生很快在課堂上理解,而我們農村的一些孩子百思不得其解?具體原因有待我們每個人去探究。而我覺得家長適當的引導應是其中之一,在遇到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時城市的家長會耐心的給學生解釋,而我們的家長缺乏這方面的的意識,那么,我們就應當給學生補上這一課。我的做法是:布置前置性作業。比如,在學習第一單元圓的認識之前,我拿著一根繩子把學生帶到操場,老師站定,問:“老師現在站在這里不動,你們怎樣站能每個人離老師同樣的距離?”一開始學生站成了一排,結果發現中間的學生離老師近,兩邊的學生離老師遠。接著,學生們又站成了一個正方形,比比剛才差距是小了,但角上的學生不愿意。最后學生圍成了一個類似圓圈的形狀,我又拿出一根繩子檢驗學生與我的距離是否真的一樣長,結果便檢驗,學生邊挪動腳步,最后一個完美的圓誕生了。后來在講圓的圖形特點及半徑的特點時,學生很快就領悟到了。還有在學習觀察的范圍前,以我往年的教學經驗,這一方面是教學的難點,好多學生到期末都沒弄懂怎么回事?于是在上課前,我準備了這樣一個活動。我把學生集中在操場上,找了一塊兒大黑板立著,第一次是學生在黑板前排成一排,依次派一位學生從黑板后分別從半蹲、站立,站凳子三個高度觀察哪些同學你能看得見,讓學生體會站的高度不同觀察的位置也不同。第二次是讓學生在黑板前排成一行,一位學生分別從離黑板不同距離的地方觀察哪些同學你能看得見。可以說這一單元在去年我教的班級里學生的失分較高,但今年,上新課時,90%以上學生當堂掌握了。期中測試這一單元學生沒來及復習,但從整個卷面上分析,這一部分的失分率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