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失敗語文課的教學反思
一堂失敗語文課的教學反思
名師引領課是一項有益于教師們發展提高的活動,在這項活動中,我也確實收益匪淺。別的老師的成功之處固然令人成長,自己的做課失敗更令自己不停的審視自己、反思自己。
這些年來,我做過很多課,但像《鄉下人家》這么失敗的課卻似乎還沒有多。原因是什么?我想,就是一個詞“功利”。我原來準備一節課,只有一個中心--通過這篇文章或這節課的學習,要讓學生學到些什么,掌握些什么,領會些什么,提高些什么。圍繞這幾個“什么”,我去吃透教材,去尋找教材中的可以引發學生發散思維的點,然后根據教材的特點確定教學思路,而這種教學思路又往往隨著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而適時修正。可以說,原來備課講課,我關注的就是教材,就是學生。但這一次,我“功利”了。不知道為什么,這次講課我心里有著很大的壓力,在備教材,備學生之外,我更多的在揣想聽課人的喜好,更多的關注我用的方式是不是夠新穎,夠得上新理念的要求。我一次次備課,一次次推翻自己,一次次重新構思,一次次被新的想法替代,而推翻、替代前者的原因不是教材把握的問題,不是學生的問題,而是這種路子不新,這種方法也許老師們會挑刺,這種思路不好操縱課件等等。正式上課前,我有一次試講,是在七班,沒有人聽課,我的腦海里就是我、教材、學生三者的交流,可以說我對學生完全的不熟悉,然而那堂課學生參與熱情得到了極大的調動,課堂閃光點層出不窮,孩子們對文章的體味重點突出,比較到位,效果相當不錯。
唯一的缺憾,就是我按著課文的順序,給學生捋了一條線,有牽著學生鼻子走的嫌疑,這也是聽課老師給我提的建議。這建議和我心底的猶疑不謀而合。所以,我決定換方式,換一種理念上更先進的方式進行這一課的學習,盡管這一方式連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能掌控多少。還是為了聽課人的感受,我又做了一件很傻的事情,那就是告訴學生上課一定要關注自己的嘴,不要有的沒的都說--也許我這一次真是太重視聽眾了,一下子封住了學生的嘴。這兩個決定都給了我這堂課致命的打擊。換方式卻沒有堅實的根基,致使課堂失去掌控,失去掌控后又急于“收網”,又收的不得法,整篇文章泛泛而談,泛泛而講,缺少重點,不但文章的內涵難以深入體會,就是知識點也沒有得到較好的學習,整堂課的學習是教師累、學生累、聽課的也累。讓學生閉嘴的做法更是愚蠢,我原來都是喜歡讓學生愿意說什么就說什么的,課堂氣氛活躍,課堂的自然生成也多。這一次一個是不愿意讓人覺得班級紀律不好(這回倒不是說紀律不好了,成了一班悶葫蘆了),其實哪個班沒有幾個愛說的呢;一個就是自己換教學方式,本來心里就沒有底,如果學生給扯遠了,可怎么收啊(想的還是聽課人,心里沒有學生)。
另外,課件這個本應該成為這堂課學習的有益補充的輔助設施,在這次講課中真真正正成了“雞肋”--食之無味,盡管漂亮,卻和開放式的教學思路不相符,難以操控;棄之可惜,這些圖片真的很吸引學生,對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有好處。但雞肋就是雞肋,在關鍵時刻,它就成了絆腳石--學生第一個喜歡的景在最后,課件中的圖片也在最后,就得硬把圖片提嘍出來,很是生硬;課件中的圖片很好,學生沒有人喜歡,你還得硬讓人家看,也很煞風景。很多時候,我走上講臺就忘了自己,常常是把自己和學生和文本融為了一體了。有老師就說我,平常看著病怏怏的,一副有氣無力的樣子,一上講臺就像打了*一樣,真的,那時真的忘了自己的病痛、難受。但,這一次,我總覺得自己像一個演員,演給聽課的人看,我的心里不只是裝著學生,更裝著許多不該裝的東西,我想學生們也感覺的出來,所以我累,他們更累。想想,真的很對不起他們。
這堂失敗的語文課不能說一無是處,為什么?因為在不斷的自我譴責,自我反思中我明白了很多東西。功利之心不可無,但功利之心有時候可真可以害死人。尤其是我們做教師的,我們教的是知識,是學問,是實實在在的東西,要不得絲毫的“功利”。就像我這堂課,自己顧及的東西太多了,反而失去本來該有的東西。這幾天的反思讓我有了些許收獲,那就是--自然地就是科學的,適合的就是最好的。希望我日后的每一節課,都將學生滿滿裝進心中;希望我日后每一節課,都將自然貫徹課堂始終。
篇2:教改論文小學語文課改中幾點反思
新課改的浪潮滾滾向前,語文課堂上出現了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這是語文課程改革取得的可喜成績。但是,由于我們認識不足,另專業知識不足,致使我們匆忙上陣,同時我們我們為了追求所謂的“新理念”、“新方式”,忽視了文本的重要價值、忽視了語文的學科特點,以致教學效果不盡人意。綜觀之,語文課改大致有以下幾種現象值得我們反思。
一、蜻蜓點水式
當前,我們的課堂流行語“你最喜歡讀哪部分就讀哪部分!”“你想用什么方式讀就用什么方式讀!自認為只有這樣才是尊重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如聽了一節示范課《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時,一位教師讓學生自選內容談體會,結果學生們一會兒說自己對“張冠李戴”這個詞語的理解,一會兒又說對“救助車夫”這件事的認識,一會兒說文章中心句的意思,一會兒又說對“救助車夫”中的幾個動詞的體會……,每個地方都是“蜻蜓點水”,淺嘗輒止,而且不管是對是錯,是好是壞,教師都是“恩是的,”“你的體會真獨特!”大加贊賞。
二、信口開河隨意創新式
比如我在教學《狐貍和烏鴉》一課時,沒有過多設計引導學生去朗讀、感悟、體驗課文優美的語言及情感,而把許多時間放在“讀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想法?”記得有的同學說過:“如果你想得到什么,就得想辦法讓別人高興,這樣你才能得到你想要的”記得當時我說:“你能用不同的思路思考,真有個性!”于是,又有一位同學說:“沒錯,有一次,我向爺爺要錢,爺爺不給,我就說了許多好聽的話,還給爺爺捶背,爺爺一高興,就把錢給我了。”是嗎?“你能聯系生活實際解決問題,真聰明!”過了很長時間,我看了這課的另一課例后認真反思,我這不有點信口開河嗎?其時文章的本意是要告訴我們愛聽奉承話容易受騙上當的道理。明白狐貍說的那些不符合事實的話是別有用心的,故意奉承的。不應該的是我脫離文本空談感受,更不應該從反面加以理解。雖然新課堂倡導“自由讀說”,但也不能缺少正確的目標導向、科學方法指導、及時的質疑解惑、有效的組織教學。
篇3:《良性預習是高中語文課堂和諧前提》課題實施中反思
關于《良性預習是高中語文課堂和諧的前提》課題實施中的反思
隨著課題實施的推進,腦中的問題會有越來越多。尤其是最近在與同行們的交流中發現,很多問題似乎含混不清如:什么是預習?預習是否必等。經過近階段的課堂反思,關于這些問題的答案似乎也清晰了一些。
預習,簡單地說就是課前的準備。具體地說就是針對即將到來的授課,在內容理解、情感傳遞、心理接受上的課前的自我預備自我學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同學們可以根據具體的篇章,具體的內容,判斷出自己與文章的交互情況(作為讀者的你通過文章這個媒介,是否與文章背后的作者進行了簡單的交流,抑或是深入地溝通甚至是引起了心靈上的共鳴),從而確定出聽課的重點。這樣的一個課前試水是否必要,這個過程是否會沖擊學生在課堂上的求知欲?我的觀點是葉茂葫蘆大。
我小時候在語文課本上學到一篇寓言《我要的是葫蘆》,文中的主人公在院子里種了一棵葫蘆。有一天這棵葫蘆的葉子上生了蟲子,可是主人卻不管,鄰居奇怪地問他為什么不管,他說我要的是葫蘆又不是葉子。這個故事的結尾也是可想而知。課堂也許就是那個葫蘆,課前的準備就應是給予葫蘆充足營養的預習,課前預習充盈,課堂上生成才會多,教師的授課的價值,學生學習的意義才會體現出來。老師在授課前就做到了“備學生”“備知識”,在課堂上才能“塑學生”;學生呢,在課前做到了“讀己”,“知己”,“懂己”從而在課堂上“塑己”所以,這個試水過程是必要的。以小說題材的文章與文藝評論類的文章為例,在實際的調查中,我們會清晰地發現在預習中同學們的興趣點在小說上。從靈中的143班、144班的調查中發現,他們在小說的興趣點主要集中在小說的曲折生動的情節上,而“人物形象”以及小說中透露的深邃的思想和所反映的社會現實,他們認為于己無關。而“文藝評論”類文章如《說木葉》同學們幾乎是沒有任何的興趣點,甚至是能完整地讀一遍都成為障礙。有的同學即使能硬著頭皮去讀,但讀下來卻不知文章所云何事。究其原因,是語言太過晦澀嗎?同學們對此都否認。事實上,真正的原因是作者深邃的思想及極強的理性思維讓同學們難以跟上。說到這我突然想起,西晉時期,張華問曾為蜀漢服務的李密說:諸葛孔明的教誨為什么那么細碎具體啊?李密回答說::過去舜、禹、皋陶相互談論時言辭較為簡潔而優雅,而《大誥》與普通人說話適宜細碎具體。和孔明說話的人沒有誰能和他相匹敵,因此他說話細碎一些。這個故事在告訴我們人的認知水平,學識積累,看待世界的眼光及角度等方面都是有層級差別的。正如“文藝評論”它的專業性及其深度都要強過其他文體,所以,對于閱歷尚淺、學識積累不厚、理性思維不強、思想深度不夠、且尚未形成自我獨特思維角度的同學們來講,這類文章的確是沒有興趣點。
那么,通過預習交流,老師也就知道授課中教學的重心放在哪里。如,幫助同學們尋找閱讀的興趣點,欣賞文章中最動人的部分即,在課堂上引領學生欣賞其獨特的思維,深邃的思想,專業而嚴謹的用語等。從而,讓同學們感受到“理性思維”的光芒。而同學們在預習中的小組討論也會深刻感知到自己在生活中的“理性思考”尤其欠缺,也會感覺到自己的文章為什么總是有“淺淡寡味”之感,是“感性過剩,理性不足”所致。
高中語文,求知欲,主人公,文章,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