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小小破壞王》教學反思

《小小破壞王》教學反思

2024-08-01 閱讀 3667

《小小破壞王》教學反思

有人說:“家園如同一車兩輪,只有同向運轉,才能共同促進孩子的發展”。在“小破壞王”林林的轉變過程中,我充分認識到了家園溝通對幼兒發展的重要作用。作為一名一線的幼兒教師,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像林林一樣“我行我素”的幼兒,這樣的孩子往往會讓老師很頭疼,也會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因此我們要反思自我、了解孩子、理解家長,在工作中做到“知己知彼”。

家長在幼兒的生活中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家長合作的態度取決于合作是否滿足了她們在教育孩子方面的需要。林林本是一個聰明、伶俐的孩子,在手工、繪畫等很多方面都比其他孩子表現的更棒,可是因為“隔代親”的緣故,林林在家養成了很多驕縱的壞習慣,而這些壞習慣在家長眼中很難被發現,而在幼兒園這個大環境中就很容易被突顯出來,這就需要教師及時、合理地與家長進行溝通。其實做到家園聯心并不難。只要教師熱情在先,主動在前;將心比心,以心換心;耐心傾聽,注意技巧;找準切入口,及時溝通,就能很好地實現家庭與幼兒園同步教育,從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初次溝通時,林林媽媽很難接受林林的缺點,溝通出現了隔閡,但是在畢老師和班級其他兩位老師努力下,我們及時教研了溝通思路,從家長的角度出發真誠交流,多次和林林的爸爸媽媽一起去探討林林的教育方法,一旦家長與幼兒園的合作伙伴關系建立,那么彼此間就再也不會感到來自對方的威脅,雙方就會為林林的健康成長而齊心協力。而林林的變化也是有目共睹的,上課變得認真聽講了,在游戲中學會了分享和謙讓,回家后也主動地幫媽媽干活、給媽媽捶背......。

通過這個案例讓我有了很大的反思:的確,良好的家園合作關系是幼兒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通過對家長的真誠交流、全面服務,始終與家長建立著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的合作伙伴關系,從而有力推動了幼兒和班級各項工作的發展。我的做法是:家園聯手,用心溝通。

一、把家長的請求作為工作的要求

“老師,孩子今天有點咳嗽,讓孩子多喝點水;到外面做操的時候給孩子穿上小外套;吃飯的時候一定要讓孩子多吃點菜......”,在事無巨細的幼兒園里,每天,教師都要面對家長這樣的叮囑和請求,而家長叮囑的每一件小事不僅是對我們教師工作責任心的考驗,更是拉近家園間情感距離的橋梁。因此,在工作中,我特別重視家長的囑咐,把家長對幼兒一天中需要教師予以關注幫助的事記下來,不致于忙亂中發生疏漏現象,影響孩子健康,損壞家園感情。

二、把家長的問題作為研討的內容。

在每天與家長的交談交流中,我經常會遇到家長在教育孩子時特感困惑和無奈的問題,聽得出這些問題深深地困擾著家長而令其無計可施。為了幫助家長走出困惑解決難題共同教育好孩子,我班就在“家園聯系欄”、QQ群中專門討論了相關問題,讓家長把“幼兒在家存在的問題、家長在教育孩子時遇到的一些難題,或家長對教育的一些疑惑不解的問題......”等寫出來,家園間共同交流探討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遇到一些自己從未遇到的特殊問題或感到棘手的問題,我會和班級老師商量,有時會在教研組活動時提出,由教師們集思廣益,利用群體的智慧,給家長最滿意的、最合理的答案。經常是家長們提出來的大小問題,成了我們教研組討論的好話題。同時,通過家園間問題的交流和探索互動,也大大提高了家長的教育理念和育人素質,更進一步加深了家園間的感情。

第三步:把家長的困難作為工作的責任。

不同的家長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來自各行各業,有著不同的經歷和能力。其中也免不了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事情,影響著對孩子良好的教育。為了把家長工作做到“家”,及時了解家長的困難,我對有特殊情況或需要特別關照的孩子給予特殊的照顧和關愛。

播撒愛的種子,收獲愛的果實,只要我們付出真誠,就會時時收獲著溫情。如:班級大掃除,幾位爸爸主動要留下來幫忙搬東西;班上要開辟小菜園了,好幾位爺爺奶奶從家里帶來小菜苗并當起了“菜農”種好了小菜園......就是這心與心的交流,愛與愛的碰撞,使得家園間建立起了深深的友誼和感情,它鼓舞著老師、激勵著家長互相攜手共創幼兒園最美好的未來。

篇2:結合自身教學簡要說說實驗中問題及反思

結合自身教學,簡要說說實驗中的問題及反思。

發布者:吳琪

我教的是小學一二年級的音樂課,從以往的教學和學生的課堂表現來看,學生的課堂反應一直讓我憂心重重,曾一直迷惘,到底該如何上好低年級的音樂課,如何讓學生發揮自己活潑好動的天性,調動學生上課積極性,小學的兒童,就其心理和生理上的發展來說,相對于中.大學生是特別的,他們對于音樂的學習處于一個以形象思維為主的階段,活潑而好動。對于直觀的東西充滿了興趣,最容易接受。憑著在學校所學的樂理知識和自己對音樂的感受,通過小學音樂課的親身實踐,我對小學音樂課的教學有了些許體會。

一、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

由于小學注意力不能持久,要怎樣使他們專注的傾聽呢?利用小學生的生理發展有好動、好玩、好奇、好勝等特點,選擇最適宜他們的方式,積極運用肢體語言,就能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手舞足蹈”的肢體語言就是學生運用最多的一種表情達意的方法。如:在聽賞樂曲《春天悄悄來臨》時,我會請學生用點頭、拍手、晃身、等肢體語言的來感受音樂。在表現音樂的過程中進行音樂欣賞的方式,它可以使人全身心地投入,盡情地表現。這種形式無論對成年人,還是對少年學生都是具有吸引力的欣賞方式。

二、引導學生深入了解作品。

我們的民族自古就有重視音樂教育的優良傳統,許多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早就提出了“唯樂可以治國”的思想。音樂之所以有這么大的魅力,并不是因為它優越于其他學科,反而和其他學科有著密切的聯系。貝多芬曾經說過:“音樂應當使人類的生活爆發出火花。”音樂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在情感的表達和溝通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它能引起人們心靈的共鳴,喚起相同的感受,從而在精神的溝通和交流中傳遞友誼,它和其他學科門類形同姊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相呼應,共融共興。歌劇大師瓦格納曾經說過:“藝術永遠是社會制度的一面鏡子”。音樂教學不僅是音樂的學習,同時也是文化的學習。學校音樂教育不是培養音樂家,而是要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提高他們的藝術素養。在教學《我的家鄉日喀則》一課中,我提前布置學生回家查找西藏風景.歌曲.服飾.舞蹈.美食等資料,以小老師的形式給同學們介紹西藏風土人情,拓展音樂視野,學習當地相關文化。讓學生學習音樂與相關文化知識,在感受與鑒賞中充分表現,充分發揮創造力,引導學生把音樂作品的內涵拓展到相關文化中去,豐富學生的藝術感受和體驗。

三、調動學生情感。

在教學中,應該讓學生親身感受到音樂中情景再現,引導他們把音樂轉化成自己情感化的想像世界,去體會音樂的蘊涵。音樂作品的產生,有賴于作曲家創作的情感、情緒體驗與靈感、風格、取材、體裁形式以及時代背景。如在教學《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時候,要引發學生的悲憤或者激憤的情緒共鳴,使學生感受作曲家所想表達的內心情感與音樂創作背景,言語的導入似乎略顯蒼白。因此,在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首先引入了一段抗日戰爭時期的影片《南京!南京》5分鐘預告片,影片中“濃煙滾滾,血流遍地,尸體成堆,撕心裂肺……這些慘絕人寰的場景的再現,瞬間激發全體學生的悲憤,這時候,再欣賞《國歌》的歌曲,學生們仿佛身臨其境,各個心潮澎湃,熱血沸騰,義憤填膺,內心充滿了強烈的沖擊力和震撼力,更能充滿感情地唱出了《國歌》中中華民族團結一心.誓死保衛祖國的英雄氣概。電影和音樂的結合瞬間爆發了學生心中激昂澎湃的民族感情,增強了學生的愛國熱情。用情.景相結合帶動學生的情緒變化讓其更深刻地體會音樂中所表達的情感與情緒.

四、培養學生的豐富的想像力。

充分利用小學生好動,喜好游戲的特點,讓其主動參與到音樂活動中,從多側面感受音樂,學生要通過自己對音樂的理解進行創作性的表演,不拘形式,不求統一,只要能啟迪學生們的想像力,都可以進行創作性的表演,如:在上表演課《猴子蒸糕》時,我先請學生觀察書本上的圖片.結合聽賞歌曲的內容,設置表演角色小猴和小狗,請學生說說你若是其中一個角色你的表情.動作會是怎樣的?為什么?并分組進行表演。這樣不僅給學生提供了表現自己特長的機會,而且鍛煉了大膽、勇敢、活潑的性格,一改原來的音樂課堂呆板拘謹的氣氛,使學生受到美的感染,得到美的享受.

“教育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勵。”這句話對我的啟發很大,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應該充分地相信孩子,發掘孩子的閃光點,幫助他們恢復自信。總之,讓學生樂學,玩中學,充分的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就可以提高教學的效果。

的,教學

篇3:從設計到教學設計實踐反思與理論探索

從“設計”到“教學設計”的實踐反思與理論探索

[摘要]:教學設計作為教學過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教學必要的準備和教學取得好的效果的前提和保證。明晰教學設計的本質對于教學的發展有著重要的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意義和價值。對教學設計進行本質的探析之前對“設計”之本質有深入的認識是必要的。教學設計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起源于美國,它的自在孕育、誕生興起到發展轉型無不與教育技術有著緊密的關聯,這就這就導致一線教師對教學設計的理解和認識難以擺脫教育技術和手段的限制和束縛,甚至存在“畏懼”的心理。“教學設計”的目的是使得教學的效益和質量得到提升,與教學論有相同的旨歸。從一線教師的視角,基于教學實踐的反思,對“設計”、“教學設計”的本質進行探索和揭示,具有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意義和價值,有助于教學設計的使用者去大膽的進行“教學設計”的研究和實踐。

[關鍵詞]:設計;最優化選擇;系統觀;教學設計;教學環境;

一、對“設計”本質之辨

何謂設計?設計的本質是什么,誰在設計,設計什么,設計的目的是什么,設計會帶來什么結果,是什么在推動設計不斷地進行?這些問題的澄清就是對設計的本質認識深化的過程,也是為教學設計的研究鋪平理論的道路、打下堅實的研究基礎的過程。如果說大自然按照她的想法設計了物質自然世界,那么我們所生在其中的人類的世界不能不說是滲透了人類自己的設計的世界。對于人類自身而言,我們確實生活在大自然和人類自身設計的一個綜合的世界之中。大自然設計的預想是我們人類所無法干預的,只是人類在自己的設計中似乎對大自然的設計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導致很多自然的事物和規律也變得不再自然和規律。不能不說人類在締造自己的設計的過程中對大自然的設計造成了不少的干預或者更為直白一點說來就是破壞。自然的設計的想法是我們人類所無法參透和完全認識清楚的,我們只能將自然所設計的結果的呈現以“大自然”之名謂之,以揭示其自然的、本身便先于人類的存在的特性。我們能把握的是人類自身的設計。就設計本質的探尋這一主題而言,人類的設計才是現實的,可以參透和認識清楚的。那么設計及其本質到底是什么?

(一)設計具有明確的目的和方向性

在人類的社會中,各種各樣的設計總是具有明確的目的和方向的,這個總的目的和方向是朝著人類自認為的幸福的目的地的。在形式上表現在社會的不同領域。有些在物質生活的豐富和滿足上、有的在精神的享受和追求上,有的屬于個人性質的、有的屬于社會公眾性質的,有些是隱含委婉的、有些是直白豪放的,大千世界是被設計參與建構的結果。不管何種的設計,目標如前文所述,總的來說是朝向人類自身理解的幸福的生活的,即使人類暫時的理解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甚至相當數量的作為并不是朝向這一目的,甚至恰恰相反,走向了截然相反的道路,造成的不良的后果需要花上翻倍的代價才得以彌補,但是作為設計,作為健康的初衷和對自己和人類負責的出發點之上的設計,追求幸福這一目的是毋庸置疑的,造成消極的結果的原因可能是設計對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性的認識不夠或是其它的什么原因造成的。沒有無目的的設計,設計指向一定的方向和目的,設計作為人的一種常態的、普遍的實踐活動,是在一定的目的和方向的規范和約束之下才得以有效的、有意義、有價值的進行的。這是設計的第一個屬性:目的和方向性。

(二)設計是設計者將思維意識外化或物化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