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作文教學反思:讓優美的文字在生活的節拍中流瀉

作文教學反思:讓優美的文字在生活的節拍中流瀉

2024-08-01 閱讀 7720

作文教學反思:讓優美的文字在生活的節拍中流瀉

一、學生的困惑

對于初中學生而言,每天踏著晨曦上學,沐著晚霞歸家,生活非常單調,除了在校上課就是在家寫作業,對寫作文大多叫苦連天,埋怨沒有東西可寫,有的甚至邊寫邊數字數,好不容易才能湊齊600字。

二、老師的困擾

課堂作文時,也許有的語文老師,會從寫作材料的選擇、文章思想主題、寫作技巧、結構的布擺、語言的運用等方面進行具體指導,或者要學生各抒己見,然后再讓學生下筆寫作,這樣寫出來的作文雖然字數容易湊足,但內容往往千篇一律,不能體現學生自己鮮活的個性特征。

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這個長期從事語文教學的語文老師,我也一直在反思自己的作文教學方法,總覺得有些單調,有些死板,每次習作寫得好的學生就那么幾個人,大部分學生作文水平難上檔次,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我一直在摸索,除了課堂作文外,要學生背記優美文句、寫日記、做摘抄,方法用盡,收效卻不是很理想。

三、茅塞頓開

最近我又重溫了《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中關于“寫作”這一章節的內容,對初中作文教學內涵有了更深的領會。

“標準”指出“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字斟句酌,仔細揣摩,大有茅塞頓開之感。

我認為學生文思枯竭的真正原因在于其在單調的學習生活背景下缺乏對五彩繽紛的生活的“真切的體驗”。

四、探索嘗試

因為本期接手了24班的班主任,我利用這一得天獨厚的條件進行大膽的作文教學方法的新探索和嘗試。

為了讓學生有東西可寫,寫出真情實感,寫出意蘊,我設計了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先參與,先體驗。

下面我以寫作關于中秋的話題作文為例談談我的做法。

1、鼓勵學生表達真摯的感情。

本期開學不久就是傳統的中秋節,在節日來臨之前,我給學生布置了一個德育作業:給自己的老師、親友編發節日祝福短信,要求學生自己親自編寫,內容要有問候、有感激、有祝福,語言要求優美、得體,至少運用一種修辭手法。

下面摘錄一則:

因為您的指導,我人生的步伐才更加從容;因有您的關愛,我人生的征途才更加淡定。值此中秋佳節來臨之際,24班龐斯羽誠摯地祝福您:事業風順,合家幸福!

這短信中流露出的真摯的情感溫暖人心,優美的語言流瀉如水。

2、出慶祝中秋的黑板報,渲染氣氛。

黑板報上金黃的圓月,長袖飄舞的嫦娥及有關中秋的傳說故事等,相得益彰,讓學生提前感受到了中秋這個傳統節日的氣氛。

3、布置學生制作圖文并茂的關于中秋節知識的PPT。

4、做摘抄,抄錄有關中秋的名句、對聯、詩歌、傳說、故事等,了解中秋,體會這一節日的文化積淀。

5、舉辦“月圓·中秋”的主題班會。

6、學生回家過中秋節。

以上各項活動有序進行,學生對中秋這個節日有了興趣,有了了解,有了體驗。為了不讓學生對寫作有心理負擔,我并沒有透露過要寫作文的信息,而實際上我是在為本期的第二篇作文教學作精心的設計和準備。

五、趁熱打鐵

過完中秋,學生有了自己對這個節日的真真切切的體驗。當他們還沉浸在節日的喜慶氣氛中,我便趁熱打鐵,布置了以“中秋”為話題的課堂作文,不作任何具體指導。要求在四十五分鐘內完成,學生感到非常順手,個個“下筆如有神”。

前面所設計的幾個步驟在學生作文中均有比較好的體現,全班五十多篇文章內容異彩紛呈,百花齊放。有節日喜慶場面的描寫、有祝福的話語、有嫦娥奔月等傳說的引用,有對聯、名句的引入,有主題班會過程的敘寫,有家人聚會的其樂融融,也有思念親人的無限愁思,語言表達也很順暢,優美的文字合著校園生活和社會生活的節拍流淌。

六、收獲與體會

這次作文教學的嘗試,我自己認為貴在打破了傳統的課堂作文教學模式,不再局限于作文選材內容及技法等方面的具體指導,而重在順應生活的節拍,圍繞一個中心,為學生設計一系列活動,在這些活動的參與過程中,學生自然收獲了“真切的體驗”“獨特的感受”,“厚積”必定“薄發”,有了生活的源頭活水,優美的文字自然會流瀉于筆端。

更為欣喜的是在作文教學方面我的探索步伐又前進了一小步。

通過這次嘗試,我想作為語文老師,我們可以有計劃地順應季節的變換、校園生活的節奏、時代生活的變化有針對性地設計一系列語文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獲得寫作的素材與靈感,獲得真切的生活感悟,在切身體驗中提升對生活的認識,學生寫作難的問題也許可以迎刃而解,這對我們的作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們花更多心思,發揮更多的智慧。

下面附上本次作文中的2篇習作,來檢驗一下寫作的效果。

中秋之會

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我想大家對這個節日并不陌生吧!每年的這個時候,家家戶戶都會聚在一起吃月餅、賞月亮。我們班也在班會課上舉行了一個“中秋之會”。

班會課的第一個環節是“知月”。過中秋節至少也要弄明白它的來歷吧!中秋節是唐朝初期固定在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因為中秋節是一家團圓的節日,所以中秋節還有一個名字叫做團圓節。俗話說:“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原來在很久以前,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

說到中秋節,那就不得不提起“月餅”。月餅寓意著吉祥團圓,所以在明代開始流行。因為月餅是宮中的一種點心,所以月餅又叫做宮餅,而且在古代也有吃月餅的講究,月餅要切成大小一樣的,而且在切月餅之前要計算好親人人數,不管是在家還是在外的,都要算好,不能多一塊或者是少一塊。

從班會課的第一個環節中我學到了很多關于中秋節的知識,接下來就是玩游戲--擊鼓傳花,不,應該是擊桌傳傘。

擊桌子的聲音響起來了,傘就像一顆隨時就能爆炸的炸彈,大家都不想讓這顆炸彈停留太久,迅速地傳給別人。當然也有人被“炸”,班會主持先問一個關于“月”的知識,回答不出就要表演節目。正好譚老師從外面經過,就被我們的呼喊聲攔了下來,在大家的請求下,賀老師和譚老師各高歌一曲。

時間就像歌聲飄過一樣,不一會兒下課鈴就響起來了,我們卻還沉浸在剛才“中秋之會”的班會里。

我想今天一定會是一個美好的夜晚。

又到中秋月圓時

篇2:作文教學反思:一次沒上完的作文課

作文教學反思:一次沒上完的作文課

上周那次作文課,我練的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寫景練習,兩堂課的時間,我沒有完成教學任務,學生大概有三分之二連草稿都沒完成,完成了草稿的,質量較高的也是寥寥無幾。自那以來,我對這種訓練方式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第一,寫作指導不應該只是作文課才講,應該是滲透到平時的每一節語文課中的。像上周這一次大作文訓練,我們是練習寫景,其實我們的第一組課文全部是寫景的。每篇課文其實也都有寫景的順序和抓景物的獨特之處來寫的教學目標。但是我卻在上課的時候沒有注重利用課本這個教學資源來對學生進行寫作指導,也沒有順道在學完一課之后就通過寫作練習來加深對這種寫作方式和方法的理解和運用。以至于到了按本單元作文訓練要求來寫作的時候,學生似乎還才聽說什么寫景順序、抓景物的獨特之處等說法,這樣自然寫作起來就像“擠牙膏”了。而作文課應該把重點放在講評學生平時日記的好與壞,得與失,以及通過全班同學一起來討論研究修改作文這種方式來提高大家的寫作水平,作文的上本應該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不是突兀地來這么一次看似跟本組課文有關,實則卻脫節的一次作文訓練。

第二,我突然要求學生兩節課當堂完成一篇大作文,并且還要帶上老師作文指導的時間,是因為曾聽一位老老師講過她以前的訓練方式,就是要求學生當堂完成,草稿一般都只讓他們花第一節課的一半時間來打,到第二節課,就都要求開始謄正作文了。但是我卻沒想到,我這是沒有結合學情的機械的照搬照抄式的借鑒。因為我們的學生現在才剛入四年級,他們正式進行作文訓練的時間就是一年(一、二年級都是寫話訓練),而之前提到的那位老師所講的做法是大概六年級的時候才開始的,是為了讓他們在畢業考試的時候不至于因為作文時間把握不好而導致考試失誤。我現在四年級剛一開始就要求他們這樣做,實在有點揠苗助長之嫌。所以,這種方式暫時是肯定不可取的,就算要當堂完成,肯定也還是得讓他們事先打個底稿。

第三,寫日記這種方式不可棄,還是得重拾起來,或者至少應該保留寫周記的方式。每周結合課文的學習,寫那么一、兩篇回家作文是完全有必要的。怕抄襲,也得另想辦法。而且也還有課上當堂練筆這種方式,以及以前同事的限寫本班級范圍內的題材等方式來杜絕抄襲。總之,想通過每周兩節的作文課來達到提高寫作水平的效果,那簡直有點不可思議。因為一個是時間不充分。老師指導不充分,學生思考不充分。二個是表揚、鼓勵不足。學生寫作重在激起他們寫作的興趣,尤其是小學生,如果以犧牲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代價來強制他們完成一些不可能完成的事情,那無異于殺雞取卵,所造成的后果也是不堪設想的。而我們的當堂作文教學,事先沒有寫底稿,當然就發現不了好文章,而下次作文練習又沒有時間來講評作文,所以導致學生好的習作都淹沒了,學生盡管寫出好的文章卻得不到贊賞,而寫得不好的學生也不知道自己的不足在哪里,因為沒得比較啊,老師也沒有指導他們去分析好與不好的區別在哪里啊,所以學生就越來越無所適從,久而久之,這種當堂訓練不但不能激起寫作的興趣,反而會扼殺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導致再也不愛寫作。

所以,今后的寫作,我認為我還得多想一些辦法來調動學生對寫作的興趣,可以先從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入手,閱讀與口語交際結合起來,讀了好的文章和好的書就要給機會給他們去表達,讓他們一起來分享每個人的讀書的收獲。交流讀書的心得和感悟。然后,要對學生多鼓勵,多表揚,要建立一個比較健全的表揚和鼓勵機制,讓每一位學生的優點得到最大的贊賞,讓每一位學生都把表達(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當做是一種自身的需要,這樣才是真正達到了習作訓練的目的。

第四,無論是上閱讀課還是寫作教學課,我都應該盡量讓自己感情豐富一點,沒有感情的課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的。

篇3:蕾培小學六年級作文教學反思

蕾培小學六年級作文教學反思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而作為一個六年級的學生,這個方面的素養是必須具備的。但是,往往有些學生由于對學習的厭惡,對書籍的“敬而遠之”,懶于動筆,寫作能力總是達不到要求。還有些學生有豐富的生活經歷,但不知如何付諸筆端。六年級學生面臨“小升初”考試,這樣的學生怎么去面對?而寫作能力的培養又不是一蹴而就的。為讓學生對小學階段的作文有個全面的認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寫作能力,我在六年級的語文作文教學中做了如下工作:

1、整理作文體裁,確定寫作素材

小學要掌握的作文類別可分為記實作文(寫人、敘事、寫景、狀物等)、想象作文、應用文(建議書、書信、畢業贈言、請假條等)。每種體裁我都讓學生寫一篇作文,優秀學生互批互改,中等學生由家長批改,其他學生由我單獨面批面改。

2、加強具體描寫的訓練

直到六年級,還有學生作文在記流水賬。我曾在一個學生的文章中看到這樣一段話:放學后,我回到家里。媽媽在做飯,我喊了一聲“媽!”媽媽問我:“作業做完了嗎?”我說:“做完了。”我把書包放下,對媽媽說:“媽媽,我能出去玩嗎?”媽媽說:“好,你去吧。”我就出去找朋友玩去了。這樣的文章想表達什么呢?看不出來。這樣的文章有任何寫作技巧嗎?毫無。我問學生寫這件事是為了突出什么?學生說是想寫媽媽辛勤勞動。既然這樣,就要以媽媽為主進行描寫,寫她是怎樣為家操勞的。這一段應該這樣修改:放學后,我回到家里,看到媽媽在做飯。(媽媽是怎樣做的?臉上的神情怎樣?我的心情又是怎樣的)我喊了一聲媽,(媽媽當時的表情如何)媽媽問我:“作業做完了嗎?”我回答說:“做完了。”(這時媽媽是怎么做的?)......

通過多次這樣的訓練,讓學生知道從哪兒入手,要進行什么描寫,爭取把文章寫具體,寫生動。

3、重視開頭、結尾。

一篇文章,一定要有一個引人入勝的開頭,還要有一個耐人尋味的結尾。開頭和結尾要點題。小學生學過的許多課文前后照應,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燈光》、《十六年前的回憶》等。小學生可借鑒這種方法。例如寫《我的老師》,不要開始就舉例寫老師的某件事情,可用文字引入。“人的一生中,遇到過許多老師。或情同知己,或形同陌路,而遇到一位好老師,則是一生的幸運。我慶幸自己,在小學期間遇到了這樣一位好老師。”結尾再總結直抒胸臆:“她真的教會了我許多,直到現在,我還深受她的影響。每一次,當我犯錯時,我不會逃避,而是主動的去承認這個錯誤并盡力去彌補它。她讓我明白了怎樣做人,如何用高尚的人格去贏得別人的尊重!她不僅是我學習上的啟蒙老師,她更是我人格上的啟蒙老師。謝謝你,我的好老師!”這樣寫比光記述老師的事例更飽滿,感情抒發更強烈。

總之,作文教學不是件容易的事,我還必須在教學理論中不斷探索,在教學實踐中獲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