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閱讀教學中進行語文綜合實踐

閱讀教學中進行語文綜合實踐

2024-08-01 閱讀 9858

閱讀教學中進行語文綜合實踐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學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筆者根據兒童心理學特點,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對學生進行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

一、抓住課堂教學中的有利時機。

有一天,我和學生都在神情專注地進行著教學活動,忽然一只蜻蜓煽動著透明的翅膀“闖入”了我們的“地盤”,頓時孩子們的思想和視線立即被遷移。面對這種偶發事件,教師不同,處理也會迥然不同。有的可能會以命令的語氣拉回學生的心思;有的可能會輕描淡寫一句而后繼續原來的教學進程;有的可能會裝著不知而繼續進行自己的活動;還有的可能會放下課本,加入孩子們的隊伍,用同樣好奇的目光去追尋“入侵者”,然后和孩子們一起討論,讓孩子回家寫觀察日記,第二日來和同學分享。

是呀,學習是為了過更有益的生活,而生活則是一種實踐。最后一種處理辦法更為貼切,因為學生對蜻蜓的注意是一種無意注意,相比之下,無意注意比有意注意更有效,無意注意的源泉之一就是興趣。興趣是一種喜好的情趣,它是大腦皮層對某種刺激所作出的積極興奮的反應,根據這一原理,我們可以激發學生新的健康的興趣。最后一種處理辦法利用學生的興趣不留痕跡地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實踐能力。

二、借助節日,結合教學內容,培養實踐能力。

每一個學期都會逢上不同的節日,但是學生對各種節日的印象并非深刻。因此,我把與節日相關的教學內容安排在節日來臨的時間里進行教學,并結合文本開展相關活動。如“教師節”來臨前,我正好和學生學習課文《一株紫丁香》。學*x文,引導孩子向老師送禮物,并且對禮物有要求:必須自己親手做,不能向家長要錢,這是實踐活動之一。然后我還適時出了一期以《園丁贊》為主題的黑板報,開了一次以《感恩教師》為主題的班隊活動。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孩子們記住了教師節,感受到了教師的辛勞,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的實踐能力。

三、綜合其他學科,培養自主實踐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中,關于綜合性學習有這樣一條建議:“提倡跨領域學習,與其他課程相結合。”

有個數學教師在教學“倒數”時,就引用了漢字的造字特點:“吞”的倒數是什么?這樣別具一格的引導方式會在瞬間激起學生濃厚的興趣,以達到知識的融會貫通。

只要我們留心各科教材,其實它們都有共通之處。《品德與生活》每個主題都有“交流”、“寫話”,《美術》里的圖片欣賞,如果沒有語言的積淀,沒有細致的觀察,如何表達自己的感受?做一個實驗也需要讀懂實驗步驟,所以語文知識無處不在。但是不敢保證每個孩子都對語文課本感興趣,不過每個孩子一定都有他感興趣的事物。我班就有這樣一個特例:劉登飄同學從來就不喜歡背書,但他卻對講故事情有獨鐘,而且都是從磁帶上學來的,我給了他自由展示的空間,他也給了我驚喜--表達能力越來越強。識字教學也可以發揮孩子的自主實踐能力。在一年級的識字教學中,孩子的前置性識字就是一個實踐活動,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記自己喜歡的生字:有的用生字說一句話;有的把生字帶到歌中唱;有的用生字畫畫、編謎語等。教師給學生一個廣闊的識字空間,讓他們結合自身實際,用自己喜歡的學科知識愉悅識字豈不更好、更妙?

與其他學科融合也要注意趣味性和可行性。一年級美術里有一課的內容是“東西南北”,孩子很喜歡玩,于是我將“東西南北”里的每一面都寫上文字,要么是古詩題目,要么是動詞,要么是詞語,還有詩句、動物、人物等。玩伴點到什么就要說出或做出相應的內容。如:點到“李白”,可以背他的詩;點到“天”,可以組詞或指出事物;點到“小貓”,可以學叫聲或比比動作......這個游戲適合任何學生,將其用于調節課堂或課間活動都不錯,在其中也提高了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學習語文的最終目的是用語文,而我們是從會說話起就開始了語文實踐的,其實踐能力是隨著不斷的學習逐漸提高的。所以,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結合教材,舉辦故事會、詩歌朗誦會、辯論會、家庭聯歡會......在活動準備的這個過程時間里,可以培養孩子的搜集能力、處理信息的能力和合作能力,在活動過程中,則可以培養孩子的聽說讀寫能力,最終達到學以致用。

篇2:《小學語文拓展性閱讀教學研究》課題階段總結

一、問題的提出

在語文教學活動中閱讀教學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這是因為閱讀的過程是知識吸收和積累的過程,在大量的閱讀過程中,同學的語文知識會不時豐富,文學修養的訓練與提高更是得力于大量的課外閱讀,作文水平的提高也與大量的閱讀密切相關。正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新課程規范》中明確規定:“應逐步培養同學探究性閱讀和發明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使同學“能較熟練地運用略讀和瀏覽的方法,擴大閱讀范圍,拓展自身的視野。”要做到這一點語文教師必需通過適當的教學戰略,拓展語文學習和運用的空間。“拓展性閱讀教學”正好為同學構筑了這樣一個開放而活躍的語文學習的平臺。其目的在于讓同學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引導使同學對所學文章內容的內涵和外延有更深刻的理解,并結合自身的學習興趣、學習實踐和對未知領域的設想,構建一個更為廣闊的知識網絡,積極開創知識的新內涵,從而增強創新意識。從信息論角度看,閱讀的過程是信息的輸入(吸收)過程。從這方面講,“拓展性閱讀教學”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把同學獲取信息的觸角向外延伸,讓同學“多讀”、“博讀”,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向外延伸。

“拓展性閱讀教學”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思維和形式也將是多元化的。它不但能開拓同學的視野,活躍同學的思維,激發其潛在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也能為同學的終身學習和適應學習型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由此可見,積極開展拓展性閱讀是有其一定的實際意義的。

二、實驗措施

大體有這樣幾個內容是我們語文課堂經常進行拓展的:一是向文本拓展:二是向生活拓展;三是向學科拓展。

1、向文本拓展

關于文本拓展,又可以分為互文對照、課外閱讀指導、填補課本空白三個方面。

1)互文拓展

任何文本都是一種互文,任何一個單獨的文本都是不自足的,其意義是在與其他文本交互參照,交互指涉的過程中發生的。互文拓展,和我們以前進行研討過的主題教學相似。比方在《盤古開天地》一課中,教師就將各民族的創世神話推薦給同學,雖然沒有在課堂上進行互文對照學習,但是也是同學學習這個神話的一個互文參照。

還有一種方式就是對比閱讀。

如在教學老舍的《母雞》一課時,我就和課本里的《貓》,還有課外的一些寫動物的文章進行對比閱讀。同是寫動物,手法不一,表達的中心思想也不一樣,但是也有相同的地方。同學在這樣的歸類閱讀里,一下子理解和懂得了許多,估計以后要寫一篇關于動物的作文,應該可以胸有成竹了。

學習一篇課文,從而了解許多篇同一內容或形式的優秀文本,猶如在一面鏡子面前立起另一面鏡子,出現的便是一條風光旖旎的鏡子長廊!

2)課外閱讀指導

閱讀是人們獲取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手段,一個人的思想生長史,就是他的閱讀史。文本拓展一個最重要的內容就是課外的閱讀指導。它的方式有很多種。

將作者的生平、作品的寫作背景和作者其他作品整合起來,實現師生和文本、作者三者的立體對話。在閱讀教學中,對話追求的應該是教師、同學、文本、作者之間的靈魂的相遇,精神的交流。我們促使同學與作者進行深入的對話,能協助同學正確掌握文本的思想內涵,能激起同學對文本的向往。和在武漢的聽課中,有好幾堂課都有這種方式的拓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時,教師介紹寫作背景,還有作者當時創作這篇文章的激動心情,對同學懷著激動的心情感情朗讀文本,有很大的啟發和情境創設作用。

要對同學進行課外讀物的推薦和介紹。我在教學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一課后,推薦同學去閱讀他的《我與地壇》還有他的《務虛筆記》,同學很感興趣。有的同學把史鐵生所有的作品都找來讀了遍,寫了篇長長的讀書筆記,感觸極深。如這樣優秀的作家,這樣優秀的作品,還有許多。我憑借自身豐富的課外閱讀積累,向同學推薦介紹古今中外的許多名篇,帶領同學在人類思想精華的海洋里漫游。事實證明,積極的閱讀課外健康讀物的同學,往往文化修養較為深厚,生活視野開闊,個性心理健全。這就是浸染書香的益處。

3)填補文本空白

對文本的拓展還有一個內容就是填補文本空白,引導同學想象,借以對同學進行語文基本功的訓練。在《搭石》一課中,讓同學想象還有其他人來走搭石,會是怎樣的情景;在《坐井觀天》一課中,老師讓同學想象青蛙跳出井后,會看到什么,聽到什么,說些什么。這樣的文本拓展,是為了空虛課文內容,也是為了同學更好的理解課文中心思想,更是對同學進行想象、創新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的一種訓練。

2、向生活拓展

向生活拓展,就是讓語文回歸生活,讓語文教學走向社會生活,讓生活走進語文課堂,使教學成為生活的論述,閱讀成為生活的體驗。比方說讓同學寫觀察日記、開展實踐活動、進行社會調查、寫信、游記等。重視應用文的寫作,讓作文學以致用。這就是將語文知識向語文能力轉化,將語文課堂和生活融合起來。我們學習語文的目的就是讓同學能掌握好祖國的語言文字,借以語言文字進行順利的交際,獲取廣博的知識,獲得幸福的生活能力。

3、向學科拓展

向學科拓展就是將音樂、繪畫引進課堂,讓語文和數學、社會、自然等學科融合起來。語文原本就是一門工具學科,它和其他學科的整合,對于小學來說,可以更好的激發同學對學習的興趣,對知識的渴求。在武漢的很多課堂里,就有這種學科之間的拓展,運用得恰如其分。讓同學在語文課堂上看到更加廣闊的學科的知識的魅力,更增添語文學科的美。

三、實驗效果

“營造書香班級,讓好書陪伴同學,讓經典滋潤同學童年。”拓展閱讀活動做到全員參與,師生個個看書、做筆記、寫讀后感,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了活動中,班級里已經形成了“人人愛讀書、人人讀好書”的氛圍。

1、拓展閱讀活動激發了同學的語文學習興趣

據同學問卷調查得知,有20%的同學特別喜歡學習語文,50%的同學喜歡學習語文,只有10%的同學不太喜歡學習語文,這已形成可喜的局面。?

2、拓展閱讀活動陶冶了同學的道德情操?

無數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其中蘊含的思想性和人文性潛移默化地熏陶了同學,影響著同學的言行,陶冶了同學的情操,&ld

quo;勤奮好學”已在全校形成了濃濃的氛圍。?

3、培養了同學的語文能力?

我們出了一張閱讀測試卷,實驗同學的成果明顯高于同齡同學,充沛體現了同學的理解能力和發明能力。

4、提高了同學的讀寫水平?

我開展課外閱讀時充沛調動了同學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堅持多讀多背,提高了同學的讀寫能力和水平。同學在多讀多背中積累了大量的佳句、名篇,慢慢領略到寫作方法,從讀中學會寫。有十幾名同學在閱讀和作文中獲獎。

5、拓寬了知識面,開闊了同學的視野

局部同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對中外名著也略知一二,全面提高了同學的綜合素質,為今后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問題與反思

幾年來的實踐,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值得我們考慮。

1.拓展,必需建立在尊重文本所表達的思想內涵上,不能偏頗或者曲解,也不可面面俱到,拓展的內容也要符合同學的實際。

2.局部同學缺乏興趣,閱讀量不夠。方法不當,造成高耗低效。良好的閱讀習慣仍未養成。仍然語感不強,語言不豐富,同學的閱讀、作文能力較低。這些同學的提高急需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