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進行有效閱讀教學,提高學生閱讀素養

進行有效閱讀教學,提高學生閱讀素養

2024-08-01 閱讀 7273

進行有效閱讀教學,提高學生閱讀素養

語文四要素:聽、說、讀、寫中,閱讀能力是學習語文的一項重要基礎,也是伴隨人一生的重要能力。閱讀能力包括認讀能力、理解能力、感受能力和記誦能力。《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要能較熟練地運用讀書方法,擴大閱讀范圍,拓展自己的視野。”在修訂版《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中對小學生課外閱讀提出了具體、明確的要求,規定了整個小學階段課外閱讀量不少于150萬字。其要求之高,數據之細,是以往“教學大綱”所沒有的。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在談到課外閱讀的作用時曾說:“同志們可以回憶自己的學習過程,得之于老師課堂上講的占多少,得之于課外閱讀的占多少。我想大概是三七開吧,也就是說,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課外閱讀。”由此可知,小學生熟練掌握閱讀能力尤其是課外閱讀的能力十分重要。那么,究竟應該如何有效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呢?

一、激趣引導,熱愛讀書

一個人,做自己感興趣的工作時,他的才能可以發揮百分之八十,而當他做自己不感興趣的工作時,卻只能發揮百分之二十,誠如愛因斯坦所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也是閱讀的第一原動力,只有對課外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我們才會積極主動地去閱讀。我們渴望讀自己喜歡的書,其出發點主要是滿足自己的興趣需要。我們開始是沒有十分切實的目標的,不是為了完成某一個真切的任務而去讀書,而主要在于從中獲取生活信息,滿足個人情趣。至于思想認識和寫作水平的提高則要在閱讀的過程中潛移默化,日漸長進的。那么,如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呢?

小學生有一個心理特點,就是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可和贊許,從而更加努力去做被贊許之事。我們可以開展一些朗誦、猜謎、講故事等比賽;還可以開展一些讀書心得、讀書經驗交流會,讓每位學生都有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比如,我在班里開展了一項“課前講故事”的活動,每位學生都有機會在課前與大家分享自己讀到的好故事,這樣不但增長了知識,也大大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擴大閱讀范圍,增加閱讀量

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要擴大閱讀范圍,增加閱讀量卻不是件容易的事。一是學生的課外閱讀書不多。很多學生的課外書籍大多是《作文大全》、《小學生優秀作文選》、《小學生同步作文》之類的作文輔導書。而這都是學生買來模仿寫作文用的。只有少數學生有《十萬個為什么》、《天天都有新童話》、《天天都有新寓言》、《故事大王》等書目,此外,還有一些卡通連環畫。二是課外閱讀的時間少。課堂上的閱讀時間肯定沒有,放學后不是被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占去,就是由于處理不好學習、讀與玩的關系,白白地浪費了時間。針對以上情況,我們應發動全班同學積極捐出自己的藏書,由專人負責保管、借閱。

其次,幫助學生合理安排學習時間,從有限的時間里擠出一些來供課外閱讀用。比如,每天中午從吃午飯到下午上課有一個半小時,我就讓學生每天中午抽出至少半小時的時間來讀課外書。這樣一來,既擴大了閱讀范圍,也保證了足夠的閱讀時間,增加了閱讀量。

當然,我所說的大量閱讀并非是毫無選擇地盲目閱讀。小學生年紀小、閱歷淺,閱讀時往往帶有盲目性,所以一定要指導學生閱讀思想健康、積極向上、有意義的讀物。

三、授人以漁

由于學生缺乏閱讀方法,盡管閱讀有一定的量,但是閱讀收效不大,不是讀了就忘了,就是讀后無所知,無所獲,或者是一知半解。該怎么半呢?首先,閱讀時備好《新華字典》和一本“摘錄本”,生字生詞查字典,好詞佳句摘錄下來,做到“不動筆墨不成書”的習慣。牢記“初讀--細讀--精讀”三部曲。一個階段后,就回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閱讀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

其次,課內外閱讀相結合。如學習《赤壁之戰》、《田忌賽馬》再讀《三國演義》、《孫子兵法》,就能從課外書籍中更全面地掌握課文內容。也可在上新課前去看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書籍,如在學習《月光曲》前,先從課外書籍中去查一查貝多芬的有關資料,這樣既激發了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又加深了對課內教學內容的理解。

總之,閱讀是伴隨我們一生的重要活動,小學生應該從小培養閱讀能力,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的全面、健康、和諧發展。

篇2:根據閱讀是對話認識師生雙方在教學中定位?

根據閱讀是對話的認識,師生雙方在教學中如何定位?

發布者:方志明

閱讀和閱讀教學是對話過程課標對閱讀目標的確定,吸納了現代閱讀理念,明確規定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現代“以人為本”思想和對話理論的基礎上,應對學生和教師重新定位,那就是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在閱讀中的獨特感受和體驗;教師應成為閱讀中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同時又承擔著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和促進者的責任。語文課程是以人為本的課程。語文課程注重人與人之間精神上的聯系,學生在閱讀教學中處于學習主體的地位。我們的整個的教學活動應圍著學生轉,活動的主體就是學生,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想。我們特別應該重視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的感受、體驗,特別是有個人色彩的獨特感受和體驗。教師在對話中間的地位與作用也發生了變化。過去的教師是權威,處于高高在上的地位,學生是接受者、聆聽者。現在教師要處于跟學生平等的地位,教師的作用是與學生平等地交流、平等地對話。但是,教師畢竟要承擔著教學活動的組織、引領和促進的責任。

定位,閱讀,教學,如何

篇3:小學閱讀小論文進行有效閱讀教學

小學閱讀小論文如何進行有效閱讀教學

峨縣實驗小學彭高文

摘要:閱讀教學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實施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徑。因為閱讀教學不僅具有獲取信息、積累知識、培養能力、開發智力的價值,還具有陶冶情操和塑造品格的價值。閱讀的有效途徑:調動閱讀激情,激發閱讀興趣;培養閱讀技巧,傳授閱讀方法;開拓閱讀視野,養成閱讀習慣。這一切都離不開老師巧妙引導,學生情感投入。閱讀直接影響到學生人格的形成和精神世界的生長。

關鍵詞:有效閱讀教學

有學者稱閱讀為“學習之母”“智慧之源”。通過大量地閱讀,學生才能感知語言材料,增加語言積淀,提高寫作能力,增強語文素質,提高文學素養,為他們今后的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情感體驗中培養自身的獨立閱讀能力,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與思考,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閱讀量大會使學生在人生觀、世界觀、知識面、感知力、求知欲、思考能力、表達能力的形成及處理問題的方式等方面,都呈現出明顯的優勢。因此在一生中的黃金閱讀期做好閱讀儲備,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顯得尤為重要。怎樣才能有效地進行閱讀教學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呢?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嘗試。

一、調動閱讀激情,激發閱讀興趣

興趣是鼓舞和推動學生閱讀的巨大動力。教師想要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就要想方設法帶領學生去感受閱讀帶來的快樂。特別是對于那些初學閱讀的學生來說,教師應該大力激發他們的閱讀動機,使他們在頭腦中將閱讀與樂趣相聯系,這樣才能調動學生樂于閱讀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學生有了閱讀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對閱讀產生主動需要。在閱讀教學中,我通過多種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調動他們的閱讀興趣。

(一)在班級內開展閱讀競賽、閱讀之星評選;我有目的地設計巧妙語言,指導學生運用形象的例子,恰當的比喻,把枯燥無味的知識化為生動有趣的實例,引導學生在興趣中探求知識,發展思維,開發智力;利用教學文本引發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閱讀趣味性濃的課外書籍,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在課外閱讀中提出有趣的問題,既鞏固學生的課內知識,又豐富學生的閱歷。

(二)抓住上課開始的有利時機,以精彩的開場白或話題引發起學生濃厚的興趣,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將學生帶入課文情境,使之進入上課最佳狀態。如教學《黃山奇石》一課,我先板書“石”,問學生“石頭我們見過嗎?”再板書“奇石”,讓學生說說都見過什么奇怪的石頭。然后告訴學生安徽的黃山就有許多的奇石,作者給我們介紹哪些奇石呢?奇在哪里呢?“想知道的,趕快打開書,到文中找找答案吧!”這樣學生學習的興致極高,在輕松愉快中學到了知識。

(三)運用多媒體課件激發閱讀興趣。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增強氣氛,鋪設場景,使學生在樂中學,如教學《春雨的色彩》一課時,根據讓大地變得五彩繽紛和生機勃勃,我通過色彩明快、動靜結合的媒體演示,喚醒學生的生活體驗,讓學生重溫往日觀察到的春雨的景象,對課文內容進行形象的整體感知,這樣學生們學起來興趣盎然,情緒高漲。

二、培養閱讀技巧,傳授閱讀方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閱讀教學中,不僅要多方面的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還應教給他們閱讀方法。如果學生僅僅有了閱讀的興趣,不懂得如何去讀,閱讀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因此學生要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離不開科學的閱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