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散文閱讀表達教學中知識技能》學習體會

《散文閱讀表達教學中知識技能》學習體會

2024-07-31 閱讀 8919

《散文閱讀表達教學中的知識技能》學習體會

鑒于自己在探索散文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困惑和已有的心得,我認真觀看了整個散文教學視頻。我非常認同講座中語文教學專家、教授的諸多觀點和論述。

一、“筆述法”在散文教學過程中具有多種“口述”所難以替代的優勢。

(1)參與性更強,可以吸納全體學生進入特定的教學演練軌道,保證教學時間普遍有效、教學活動普遍落實;(2)思維的清晰度更高,從意會到言傳的過程恰恰是訓練語言的理解力、分辨力和鑒賞力的有效過程,從模糊走向相對清晰標志著思維能力與表達能力的提升;(3)學習的自主性和穩定性更好,學生能夠比較從容地吟哦、回味、比照、淘洗、揚棄,即時用文字提煉和凝結學習收獲,實現個人的真實的學習思考過程,而不是跟著教師及一部分學生去齊步走、“趕三關”;(4)教師能夠及時而充分地獲得反饋,從而快速調整教學內容、難度、速度和方式等。這四條,集合在一起,形成一種強大的力量,對散文閱讀教學產生直接的支持作用。

聯系自己的教學實際,我對專家的觀點深表贊同。我國自古以來是崇尚“清談”的,這些年來語文閱讀教學也存在著一種弊端:崇尚“談話法”,用嘴“說”,追求事先擬定好的統一的標準答案,追求所謂的課堂快節奏和熱熱鬧鬧的教學氛圍,卻抑制了潛心涵泳、吟哦默想、個人體悟,忽略閱讀教學過程中的‘筆述’練習。

學習是個靜思默想、慢慢理解的過程,課堂上老師的提問一下,學生馬上回答固然能培養他們思維的敏捷性,但讓思維稍慢的學生跟著他人一同“小宇宙爆炸”就成了一種幻想。何況,匆忙之間,學生回答問題的穩定性和條理性也得不到足夠的保證。本人也是個慢熱之人,自忖做事急不得急不著,所以在課堂上我喜歡讓學生慢慢思考并用筆寫下思考的結果。

二、“筆述”的類別劃分和巧妙練習

筆述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分散述說閱讀感受,結合圈點、批注,三言兩語,點點滴滴。另一類是相對集中地述說閱讀體驗,又可以分成若干種演練項目,如:寫評點式的札記短文(多側重作品的寫法和語言),寫讀后感(多側重作品的思想內容),以及仿寫、改寫等。

專家在講授《濟南冬天》時提供兩類題目:第一類側重于評析,談一談鑒賞心得。比如,以“童話中的小搖籃”、“美文畫意談”等為題,論說個人的閱讀體驗。第二類側重于變換角度對課文某些內容進行仿寫、改寫。比如,采用擬人法,假設自己是濟南的小山、斜照著山雪的夕陽、屋頂上臥著的薄雪、河水中倒映著的長長柳影等,借鑒課文的筆法,結合閱讀的感受,帶著感情描寫相關景物,力求寫出一些個人特色。

本人也在實踐中做過類似的嘗試,感覺還有用。如在教學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讓學生當堂模仿文中“不必說……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的句式,用筆描寫自己看到過的景象。學生五彩紛呈的答案超過我的預想,這不僅訓練了他們一種寫景的表達技巧,提高了他們的鑒賞能力,也在筆述過程中提高了學生對課堂活動的參與度,鍛煉了他們思維的清晰度。

當然,分散述說與集中述說,二者并非沒有關聯。前者多觸及作品局部的文字細節,隨手記下真實的閱讀感受;后者往往能將那些零散的思緒、心得穿連起來,形成某種相對集中的閱讀成果。

三、創造條件,充分發揮“筆述”的教學功能

專家認為,有些課文,難度不大,語言的精粹程度也比不上那些經典的本土原著,側重描寫方法等內容的學習、鑒賞即可,可采取“筆述型”的授課思路。例如學習《藝術品》時,可創設假想的情境,借助想象,讓學生續寫結尾。學生上交的作品,想象豐富,角度新穎多樣,提高了學生的表達寫作技巧與想象能力。

最難創設的“條件”是什么?專家認為,乃是語文教師如何提高自己的閱讀水平(眼力)和“筆述”水平(筆力),不斷加強演練,豐富心得,使散文閱讀教學真正因此而受益。所以,語文老師欣賞散文的高度決定了學生的欣賞水平。

咀嚼語言、人文精神、藝術構思,散文閱讀的審美過程是個不斷豐富、從感受到鑒賞的過程。在感受的基礎上反觀,從感性認識升華到理性認識,從由心里想、嘴里說到手中寫,這是散文閱讀教學的有效途徑;而這是個漸進的過程,需要我們大膽摒棄一味追求快速高效,一節課實現諸多知識目標、情感價值觀目標的功利性教學思想。

篇2:寓教于樂與時俱進課間活動:中學老師參觀學習體會

課間活動對學校來說是一項平常學生活動,但對學生來說意義不同,將來學生離開校園,走向社會,能給他留下較深印象的除了老師、同學,課堂外,愉快歡樂的課間活動時光必然是其中的一項,其實課間活動還有更深層次的意義,學生不是機器,學習也是一張一弛,會玩才會學,課堂上緊張高效,課下輕松活潑,適當的調節,才會以利于學生更好成長,此外,學習不是學生校園生活的全部,課堂也不是學生成長的唯一場所,因此課間活動對學生有重要意義。

其次課間活動的不同體現出學校的辦學理念與思路,也體現了是否真正以生為本的理念,很多學校課間活動傳統、陳舊,不是跑步、就是做操,當然這些也是課間活動的一種形式,不能否認其價值,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不同時代的人有不同的價值取向與興趣愛好,尤其是現在的學生喜歡開放、自由的氛圍,若課間活動幾十年一成不變,就會導致學生煩,不喜歡,參與積極性不高,教師組織累,并且浪費時間沒有效果,因此很多學校都在搞課間活動創新,特色課間活動項目。我校也進行了一些嘗試,例如冬季陽光長跑活動跟著音樂節奏跑操,改變與以往單調、枯燥的跑步模式,夏季學生課間操改變學生規規矩矩做兩遍廣播操的單一模式,加入一分鐘軍姿展示、一分鐘原地踏步展示,并融入班級文化展示環節。讓課間活動更易為學生接受,但還是存在問題例如日復一日的課間活動重復不變的課間操還是會讓學生厭煩,不能認真、專注全身心的投入進去,對培養學生認真做事、專注做事的習慣與精神沒有任何幫助,此外許多學校的課間操包括我校,中學生體育活動鍛煉的多少,注重身體放松的多,但僅僅把體育作為課間活動的內容無論如何變化時間長了都顯得單調乏味,缺乏吸引力,那么在課間操把體育、美育(音樂)、德育融合成一體,形成學生喜聞樂見全方位參與體驗的課間活動就是必然要求。廣文中學之行給我很大啟示之一的就是它們課間操,廣文中學的課間操形式是學生跟隨音樂做手語操和舞蹈,三首歌曲分別是《感恩的心》《兔子舞》《相信自己》,融合了感恩、勵志和身心放松,既有音樂、也有舞蹈,既有體育、也有美育還融入了德育教育,

體現出了幾個特點,第一個是與時俱進,現在的學生興趣廣,喜歡自由,不喜歡被約束、被限制,廣文中學的課間模式就是與時俱進,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體現,學生喜歡的,學生樂于參與的才是重要的,從課間活動的組織上也可以看出廣文中學是以開放、包容、與時俱進的態度和理念來辦學的。

第二個就是用心,廣文的課間活動通過三首歌曲的學生手語操和舞蹈活動貫穿起來,音樂設置上先靜(舒緩愉悅),再動(動感激昂),然后再靜(舒緩優美愉悅),讓學生心理上很放松,也符合人性的需求,其次內容設置上先是(感恩的心)手語操,音樂既優美舒緩,同時富含感恩教育意義,絕大多數同學都能夠用心體會和感受,并在這種氛圍中全身心投入?!锻米游琛泛唵?、活潑、明快,這個年紀的學生都喜歡,也樂于參與,《相信自己》作為一首勵志歌曲,學生通過聆聽音樂,專注動作,在這種氛圍中有不一樣的感受和體會。這個課間操真正做到了體育、美育(音樂教育欣賞)、德育教育的融合,既鍛煉了身體也陶冶了情操,更促進學生心靈的成長。

課間活動應該越來越脫離原來的整齊、規范、幾百人、幾千人整齊劃一的做幾遍廣播操,跑幾圈步,這是課間活動的形式之一,但不是全部,像廣文中學這樣的課間操也是一種不錯的形式,更進步、更科學、更人文一些,所有的活動更易于學生參與、更吸引學生參與,所有的教育和活動的目的很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認真、專注做事的態度。學生喜歡參會認真參與,才會有收獲。廣文中學的課間操做到了這一點,

篇3:高效課堂:教學七步最新解讀》學習體會

通過這次學習,我認識到要想實現高效課堂,必須做好以下七步:

一、檢測導入

1、預習檢測。

依照上節課的檢測情況和學習組長的反饋情況決定本節課的預測,預測要注意層次性,多關注潛能生。

2、課題導入。

課題導入形式多樣,可根據教學情況選擇合適的導入方式,旨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愉快、迅速地進入學習狀態。

二、揭示目標。

1、制定目標。

要通過教材分析、學情分析等制定能體現本節課重難點的學習目標,學習目標要科學合理。

2、明確目標。

目標的敘述在教案上一定要按照規范的格式,在導學案上可簡潔呈現。

3、出示目標。

可在課前或教學過程中出示學習目標,可教師讀或學生讀等,旨在學生清楚自己上本節課的任務。

三、自主學習(獨學)。

學生在學習目標的指引下,通過自學要讓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內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達成部分簡單目標,并逐步培養學生自學習慣,不斷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四、合作交流(對學、群學)。

群學是大家共同完成獨學時無法完成的問題,群學時要注意:合作時間要充分;教師指導要及時;評價方式要優化,既關注對個人的評價,還要關注對小組的評價。

五、展示匯報(班組展示)。

要求:小展示是由小組長組織的在組內進行的展示,目的是展示對學、群學的學習成果,暴露對學、群學中尚未解決的問題,并由學習組長將學習成果或暴露問題匯報給老師,便于教師把握學情,進行大展示。小展示即展對,大展示是展錯。

六、歸納提升。

師生共同歸納整理突破的難點,總結本節課的學習方法及注意事項,教師也可做適當的知識延伸。

七、當堂檢測。

教師在進行當堂訓練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訓練形式要多樣;訓練時機要靈活;訓練時間要充分;題目要分層;題目要應標;做題要限時;信息要反饋。

八、一個提示:問題設計。

教學環節的問題設計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問題”設計的趣味性(聯系實際,貼近生活)。

2、“問題”設計的啟發性(利于思考,富于啟迪)。

3、“問題”設計的導向性(強化“雙基”,突出重難點)。

4、“問題”設計的層次性(鋪設“階梯”,逐步深入)。

5、“問題”設計的創新性(強化思維,求異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