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散文《匆匆》閱讀筆記

散文《匆匆》閱讀筆記

2024-08-01 閱讀 5668

散文《匆匆》的閱讀筆記

大平坡小學徐月貴

《匆匆》這篇課文的教學可以放在小學里,也可以放在高中或大學里。足見其文思想之張力,蘊意之深厚。而像我如此理解文本的人,的確不容易把持,拿出適宜孩子接受的方式,吸納文章的精髓。

課文外表輕松的文字,營造的卻是一種哀怨、壓抑的氛圍。通篇籠罩在無限的茫然中。那一時,那一刻,這世間在作者的心里永遠沒有答案。

時間過去就過去了,還可能返回嗎?這常識性的東西,作者卻一再追問,一再的刨根問底。這看似不矛盾的矛盾,反映了困頓的心態(tài),無法面對的事實。人只要從容了,就不會彷徨;只要充實了,就不會感到時間的煎熬與虛無。作者在文中完全表白了自己的境遇,在另一側面反映那個時代,中國高級知識分子的整體遭遇及苦悶心境。

人是無法與環(huán)境抗爭的,即便你有你心中的理想,不甘墮落。很自然地聯(lián)系起,作者的英年早逝,與他長期的抑郁,積憤成疾是分不開的。一代文豪

篇2:專業(yè)閱讀筆記:詩意地教語文

專業(yè)閱讀筆記:如何詩意地教語文

如何詩意地教語文

(一)舉象入境

所謂舉象,就是將語言文字還原成一定的形象、印象、意象。而入境,則是在舉象的前提下,讀到了文字中,讀到了情境中,讀到了作者的心中。不僅要讓學生讀書,還要“煮”書,“熬”書。如《古詩二首》“南望王師又一年”中的“又”字,背后的凄涼、哀怨、絕望,怎么讓學生煮出味來?可以通過“舉象入境”。

一年過去了,盼呀盼,王師沒有來。10年過去了,學生再讀“南望王師又一年”,盼呀盼,王師還是沒有來。又一個10年過去了,讀“南望王師又一年”,仍然沒有來。就這么盼著,盼著,50年過去,黑發(fā)盼成了白發(fā),兒童盼成了老人。想替遺民問一問,王師啊,你在哪里?為什么不來?這時,讓學生再來讀讀“南望王師又一年”,再來體悟這個“又”字,凄涼、哀怨、絕望,都在里面了。一節(jié)好的課,要有象,要有境,要有韻。

(二)移情體驗

何謂移情體驗,簡單來講,就是找人和文的相契之點。將本我擱置,與人物的情感和心靈融為一體。這是非剛性的,而是柔性的言語素養(yǎng)。這其中,最難解決的是言語動機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言語就只剩僵硬的軀殼。言語動機需要文本本身去召喚,這種召喚是“情”的召喚。情要“感”,感受不到就沒有情;情要“動”,無法觸動就不叫情。

如教學《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一課,以“紋絲不動”為基點,順學而導,引領學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感悟英雄的偉大形象。

師:“現(xiàn)在,我們都是潛伏部隊中的一員。前面60多米就是敵人的前沿陣地,多近啊!你們要是稍有一個風吹草動,就會被敵人發(fā)現(xiàn)。那樣的話,后果將不堪設想!來,我們一起讀讀這段話,一起感受感受潛伏氣氛的緊張和嚴峻。”

師:“如果你是邱少云,在自我犧牲和整個潛伏部隊受到重大損失之間,你選擇什么?”

生:我選擇自我犧牲。

師:因為你已經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后果,是吧?(生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課文)。

師:從你的朗讀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寧愿以自己的劇痛、以自己的犧牲來換取戰(zhàn)友們的安全、來換取戰(zhàn)斗勝利的堅強戰(zhàn)士。同學們,這就是意義重大的紋絲不動,這就是艱苦卓絕的紋絲不動,這就是驚天動地、氣壯山河的紋絲不動。

(三)獨特感悟

自由的境界是怎么想就怎么說。人的境界在思想,但當思想不能言說,尊嚴在哪里呢?若課堂上孩子躍躍欲試、暢所欲言、侃侃而談,詩意便不遠了。詩意便在這種狀態(tài)中。讓自己抽身而出,退居二線,讓孩子充分地發(fā)表個性的感悟。感悟來自于當下的靈感,不是大量的邏輯推理而來的。感悟與體驗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幾乎就是不假思索的。課堂上要讓孩子靜靜地讀,但時間不宜過長,應該是小步子地讀。要認真地調控好課堂的節(jié)奏。

如《長相思》課堂教學,通過朗讀,同學們想象著眼前浮現(xiàn)的世界:“我看見了士兵們翻山越嶺到山海關,外面風雪交加,士兵們躺在帳篷里,翻來覆去怎么也睡不著,在思念他的故鄉(xiāng)。”“我看見了納蘭性德在那里思念家鄉(xiāng)、睡不著覺的情景。”“我看見納蘭性德走出營帳,望著天上皎潔的明月,他思鄉(xiāng)的情緒更加重了。”

這樣的課堂,使學生從詞句中發(fā)現(xiàn)想象的空間,讀出自己獨特的感受,有助于發(fā)展形象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使之沉浸于氤氳的情意之中。這情意,是鄉(xiāng)情,是親情,更是詩情!

(四)傳承文化

語文學習最核心的價值就是對文化的傳承,讓自己通過語文學習從一個自然的人,變成文化的人。讓孩子更文明,更有書卷氣。

《江雪》這首古詩的教學,當讀到“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時,教師反問“老人真的在釣魚嗎?”有的學生回答:老人是在鍛煉自己的意志;有的學生回答:老人是在欣賞雪景;也有學生回答:老人非常孤獨,一人出門釣魚。這是學生發(fā)散思維的狀態(tài)呀!而當學生聯(lián)系柳宗元寫這首詩的背景資料時,更有人頓悟:老人看似釣魚,實是等待。老人是在釣一個“春天”呀。

這里涉及到中國古典文學中一個重要的意象:漁翁。歷史上三個著名的漁翁:一是姜子牙,渭水之濱釣魚,等待兼濟天下的機會,這是一種隱忍的文化;二是嚴子陵,高尚的氣節(jié),淡泊的情懷,修身養(yǎng)性的文化;三是柳宗元,雪中釣魚,等待政治的春天,他相信有彼岸的存在,但可能永遠到達不了彼岸,這是一曲生命存在的絕響。

(五)激活想象

若孩子既有同情心,又有想象力,便進入了語文的堂奧,詩意自然就能被你捕捉到。

詩意語文的課堂上,應該時常看到孩子們在想象。例如《二泉映月》一課中,運用催眠式的想象情景,請學生閉上眼睛,聽教師的語言描述:也許,這是一個大雪紛飛的清晨,阿炳獨自一人走出家門,或許這是一個酷暑的下午,阿炳獨自一人走出家門……你看到了什么?請把看到的寫下來。孩子們有了想象,就有可能走進主人公的經歷,拉近他們之間的距離。

(六)啟迪智慧

詩意是當下的,頓悟的,要做有心人。一位教師上《丑小鴨》這篇課文,當課即將結束時,有一學生發(fā)問:“丑小鴨本來就是天鵝呀,現(xiàn)在,他變成了一只天鵝,沒什么可以高興的,這一天遲早會來的。”聽到這個問題,大家都傻眼了。老師卻隨機應變地引導:“如果丑小鴨在成長的過程中沒有挫折,或者遇到挫折退縮了,回去了,長大了還能不能成為一只真正的天鵝呢?”,老師在反問這位學生的時候,突出了“真正”兩字。童話有知識性和人文性之分,質疑的孩子顯然是把這個人文性童話用知識性童話的思維來解讀了。老師輕輕一點,孩子的思維就重新回到了人文性童話的意蘊中來。

篇3:《讓孩子踏上閱讀快車道》讀書筆記

《讓孩子踏上閱讀快車道》讀書筆記

所讀的教育專著中,每一位名師無不在用各種方式闡述自己的教學觀點---語文教學,就是“讀”和“寫”。江蘇名師于永正老前輩的一句話讓我記憶尤為深刻:學語文,其實很簡單,概括為兩個字,即“讀、寫”;概括為四個字,即“多讀、多寫”。

已至暑假,邢校長給我們小學部每位語文老師發(fā)放兩本書,其中韓興娥老師的《讓孩子踏上閱讀快車道》,更詳盡地詮釋了孩子早期大量閱讀的重要性。一個個鮮活、真實的案例,不同層次的孩子通過“海量閱讀”之后的可喜改變,讓我們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都為之震撼,為之動容。

下面將韓老師的經典語句及自己所概括的零星筆記記錄如下:

1進行“課內海量閱讀”,不需要扎實的教學基本功,不需要高超的教學藝術,我這樣口才平平的丑下鴨,通過進行課內海量閱讀,把安身立命的職場變成了充滿樂趣的幸福之旅,為學生快樂的書香人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海量閱讀”給老師、家長帶來意外的驚喜,讓孩子混沌的思想變得開豁明朗,從書中獲得力量,獲得快樂。

3“海量閱讀”,讓學生快速增長知識,提高寫作能力,有“下筆如有神”之感。

4愛學生是一種能力。教師愛學生,就是具備培養(yǎng)學生可愛的能力。

學生調皮,作業(yè)滯后,是不會學習方法,不愛學習的表現(xiàn),其根本原因,是找不到學習樂趣,追根溯源,就是沒有“海量閱讀”。

5愛學生就是有本事把兒童的嘰嘰喳喳聲變成和諧的樂章,當老師有能力指揮童聲大合唱時便獲得了自己的職業(yè)幸福,安身立命的職場就變成了充滿樂趣的幸福之旅。這里的“本事”條件就是,讓學生海量閱讀、醉心讀書、自求博取、沉浸在書香墨韻之中。

6行動大于理念,實干就是能力。“笨鳥先飛”,“行”大于“言”,“行”會改變“言”。

7閱讀讓孩子步入平靜和平的港灣。

“海量閱讀”改變學生,也改變教師,讓你在家也能成為倍受尊重和有影響力的一員。

8公開課上出原生態(tài)的課,上出個性特色的課,唯有個性,才會突出。公開課,看學生。老師的面子是學生給掙的。

9韓老師的課堂特色:簡潔、明快、直奔主題。

10寫任何文章都要追求質樸文風、法子內心的真情流露。教書、做人做事都亦如此----質樸自然。

11我一直堅信,“海量閱讀”不應該是“個性化”的行為,而是“一般老師、一般生源、一般學校”的普遍行為。

“海量閱讀”易復制,易操作,貴在堅守。

12語文教學至簡為上,人生法則從簡如流。

13韓老師的課堂靜心閱讀的時間遠遠大于“討論分析”的時間。

14低年級的閱讀教學的主要做法是淡化理解,強化朗讀,不求甚解。

15語文教學:“讀”才是硬道理。讓“讀”占鰲頭,讓我們語文教學變得簡單、輕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