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富多彩區域活動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豐富多彩的區域活動
眾所周知,幼兒的發展始終是幼兒教育最根本的問題,幼兒園課程的構建以及由此而來的一切教育活動都是圍繞著“幼兒發展”即“怎樣發展”、“如何看待發展”、“如何有效發展”來進行的。
建構活動區課程,就是要體現《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以幼兒發展為本”的思想,活動區課程是一種自然的、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能滿足不同幼兒不同需要的教育形式。活動區課程尊重幼兒的年齡特點、認知特點和個別差異。
開展活動區活動是給幼兒創設豐富多樣、多功能的、多層次的幼兒能夠自己選擇、自主操作的環境和條件,使每個孩子都有機會接觸符合自己學習特點和愿望的活動,使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
我們幼兒園的班級也根據自己班孩子的年齡特點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室內活動區活動。每天早上來園后,孩子們都自由選擇活動區活動,通過活動區活動讓孩子們充分體驗生活,也培養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創造能力、觀察能力、思維能力以及交往能力等。
社會體驗區:
也稱“角色區”,在這一區域中孩子可以在虛擬的社會小環境中假想、扮演各種社會角色,滿足著孩子渴望像成人一樣工作的游戲愿望,幫助他們嘗試著走出自我,學會交往,初步建立社會情感、社會規則、社會關系的早期經驗。
娃娃家
超市
快餐店
理發店
醫院
分享閱讀區:
一直以來,故事、兒歌等圖書的閱讀在幼兒的早期成長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幼兒的聽說讀寫的早期經驗的奠定對于其終身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孩子可以在成人有計劃提供的圖書環境中進行聽讀、閱讀、講述、創編、畫寫等活動。
美術創意區:
對于孩子來說,世界是多姿多彩的,也正是因為如此,孩子們癡迷于感受著世界的神秘,同時他們也非常愿意把自己的發現和感受用色彩、造型、面泥等多種方式表達出來。美術創意區以此為宗旨,培養孩子的藝術素養和創意能力。
益智操作區:
幼兒期是腦部迅速發育和變化的時期,幼兒的思維水平在這個時期也在不斷地變化。因此,創設激發幼兒思維潛能的益智區域能夠有效促進幼兒觀察力、思維能力的不斷發展。
建構區:
積木、沙土,甚至紙盒、瓶瓶罐罐等都是孩子們百玩不厭的游戲材料,他們運用這些材料搭建者自己喜愛的各種物品及情景,表現著他們眼中的世界。
表演區:
孩子們眼中的世界是充滿童話色彩的,他們對音樂的感知也是非常敏感和強烈的,并且他們更多地喜歡伴隨肢體語言來表現音樂和故事中的形象,表演區可以滿足孩子的這一需要。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篇2:幼兒區域活動概念辨析培訓方案
“幼兒區域活動概念辨析”培訓方案
培訓目的:
1.能大膽向同事推銷手中的材料,提高溝通能力。
2.理解區域活動的概念、特點及創設方法,初步掌握區角材料調整的策略。
培訓材料:
織布機、影集、餐巾紙盒、玩具若干
培訓步驟:
一、創設游戲情境
(一)游戲一:玩玩具(3分鐘)
1.請兩位教師上臺操作一架玩具織布機,并請其他教師觀察她們在操作過程中產生的情緒變化。
2.請體驗者談感受
3.請觀察者談感受
小結:當孩子對教師投放的材料不感興趣時,教師就反
思材料所存在的問題:是否幼兒沒有掌握玩的方法;是否材料操作方法太難,偏離孩子的最近發展區;是否太容易,對幼兒缺乏挑戰;是否投放時間過長造成厭倦重復感;是否游戲指向太單一,缺乏選擇性等問題。因而當遇到孩子對游戲材料不感興趣時,教師就應敏銳地意識到并進行材料調整。“平行游戲法”是指當小班孩子對新出現的玩具材料不感興趣、不喜歡或只喜歡某一類游戲時,成人在他們附近進行暗示性指導,孩子便樂于模仿游戲。中、大班的孩子則適用“交叉游戲法”、“游戲經驗分享法”。前者指孩子在游戲中需要成人參與或介入指導時,邀請成人參與游戲或成人自己扮演角色參與游戲,通過成人與孩子、角色與角色之間的互動,起到指導作用;后者是為孩子提供一段時間,讓孩子在游戲中的過程體驗、存在問題、創意想法等表述出來并討論,引導他們以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分享經驗,而成人在整個過程中只是參與者、發問者、傾聽者和解決問題的幫助者。
(二)游戲二:推銷體驗(5分鐘)
1.請2個組選派一名教師選擇一樣物品,與本組人員共同商量推銷方案,并在現場確定顧客進行產品推。
2.請推銷者談自己成功或失敗的感受。
3.旁觀者補充感想。
小結:活動區是幼兒的天地,它總在滿足幼兒的興趣需求。及時抓住幼兒的興趣,趁機投放各種材料滿足幼兒的需求的材料才能得到幼兒的認可,才能促進幼兒的發展。而興趣的把握,重要是靠觀察。教師要學會觀察幼兒對所投放材料的反應。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幼兒的外顯動作和語言表達以及對材料的擺弄狀況,分析出幼兒的需求,及時調整材料。它關系到幼兒對材料的興趣,材料本身效益的發揮,是幼兒成功與材料互動進行建構學習的基礎。此時的觀察,可以是對游戲的全面觀察,也可以是對具體對象的重點觀察。可以是有目的觀察,也可以是隨機觀察,可以有即刻觀察的分析調整,也可以是過程后的分析調整。這樣的觀察不僅可以了解兒童的認知發展水平,同時了解兒童社會性情感及其他方面的智能強項;不僅了解兒童的經驗背景,同時注重兒童富有個性特質的學習風格;不僅了解兒童建構結果,同時了解兒童建構過程表現;不僅了解兒童建構過程外在的一般的表現狀態,同時了解兒童隱含的、潛在的能力傾向。我們試圖從多種角度充分的觀察孩子,簡單易行的記錄分析孩子,其價值不是為了評價孩子,而是為推進兒童建構的系統運轉提供策略依據。為材料調整奠定基礎。
二、解析“區角活動”(講義另附)
三、區域調整的藝術
(一)情境創設:建筑區(5分鐘)
1.請教師圍攏坐在一起,并為其提供大量的建筑區玩具,請教師各取所需進行搭建活動。
2.主講者觀察教師情緒變化及行為發展情況,為后續梳理總結提供依據。
3.游戲結束后,請教師自主發表個人在游戲過程中的真實感受,從而為后續所講內容做經驗鋪墊,有助于教師在體驗之后,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區域調整的必要性。
小結:當孩子在建筑區中頻頻發生肢體沖撞與糾紛時,教師應反思是否場地空間提供過小,不利于孩子在區域中的走動,從而因擁擠,導致撞倒同伴正在搭建的作品,或與同伴產生肢體上的碰撞。另外還要避免將多種桌面玩具混放于玩具筐中,不利于孩子拿取所需材料,避免因讓孩子長時間在玩具筐中找尋材料,而導致游戲時間隱性浪費。
(二)講解區域調整藝術(講義另附)
篇3:《有效開展區域活動》研討學習有感
《如何有效的開展區域活動》研討學習有感
研討內容:如何有效的開展區域活動
區域活動是幼兒自主、自選的活動,在這兒幼兒有了更多按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選擇活動的機會,滿足了個體的需要,有助于促進幼兒認知、個性、情感和社會性等多方面的發展。那么如何有效的來開展區域活動呢?是我們今天研討的主題。
研討之前,林園長先讓我們說說目前進行區域活動的困惑,老師們紛紛談了自己的困惑,我總結如下:
1、孩子喜歡建構區,不喜歡其他區域。
2、區域要限定人數嗎?如果不限制人數,那么其他區域都沒有人了。
3、個別孩子進行區域活動串頻繁,材料擺弄幾下就不玩了,活動不吸引孩子。
4、怎么樣讓孩子喜歡上美工區和閱讀區?
5、孩子在區域活動過程中,教師該如何指導孩子?
針對老師們提出的困惑,大家相互交流,一起研討解決問題,這次研討學習,我收獲頗多,下面我具體說說:
一、為幼兒創設一個良好的區域環境。
通過學習我發現原來我在班級區域位置的劃分不科學,動靜區域放在一起不科學。因此,我班在區域位置的安排上做了合理的調整,每一個區域活動都有了自己獨立的空間,比如建構區需要較為開放的空間,讓幼兒有較大的發揮余地;益智區、閱讀區就需要較為封閉的空間,讓幼兒能靜下心來操作、閱讀;而在科學活動中,因為有的活動易受干擾需要較為封閉的空間進行,有的活動則需要較寬敞、靈活、通透的空間,甚至需要到室外進行;還有的就是關系密切的區域要求放在一起,主動和主靜的區域要求分隔開來。除此之外,在環境的創設上要具有美感和教育作用。比如:閱讀區創設要舒適溫馨,建構區要有建構技巧示意圖和建筑圖形,表演區要生活化等。
二、為幼兒提供豐富多樣的區域材料。
皮亞杰提出“兒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區域活動的教育功能主要通過材料來表現。孩子串區頻繁和只喜歡建構區就是因為材料不夠吸引孩子。為了更好地開展區域活動,我班在材料的取材上利用自然物和廢舊物品作為主要的區域材料,在材料的收集上教師、家長和幼兒共同配合收集材料。區域材料作為幼兒活動的操作對象,使幼兒建構、學習、發展的媒介。區域活動的材料越豐富、形式更多樣,幼兒在操作過程中就會變得更聰明、自信、大膽。所以投放的材料要豐富、可變;要蘊涵教育目標與內容;要依計劃投放與變更;同時材料還要有層次性、系統性、探索性。因此,教師要適時添加材料、組合材料,使材料引發幼兒新的探索活動。富于變化的材料為幼兒的探索,為幼兒創造性的學習帶來了更大的空間與挑戰。
三、在活動中觀察幼兒的活動情況。
在區域活動時,教師的觀察也是很重要的,教師只有通過觀察,才能全面了解與把握幼兒區域活動的情況;幼兒是否喜愛活動,對活動充滿熱情;在活動中是否富有挑戰而獨立;態度是否專注,情緒是否愉悅;是否關心自己的活動結果;是否遵守活動規則。只有在此基礎上,教師才能客觀、全面地了解幼兒的經驗背景與認知發展水平,了解幼兒建構學習的過程與結果,了解幼兒學習的個體風格與態度,了解幼兒的情感及社會性發展的品質,從而為下一個環節的分享交流評價提供支持;同時也為有針對性的開展集體活動、以及與社區或家庭的互動提供鍥機,推動區域活動的發展。
四、在活動中教師應適時地指導幼兒。
陳鶴琴曾經說過:“凡事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凡事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積極的鼓勵勝于消極的制裁”。在區域活動時,教師不要急于直接指導,盡量讓幼兒自己去學習、去探索、去發現。應給予幼兒充分的操作時間,讓他們在探索中體驗成功和失敗,有機會自己糾正錯誤,培養克服困難的堅持性,提高探索能力。在區域活動中,當幼兒對所投放的材料性能不了解,或缺乏操作的方法與技能時,或對某一區域表現出猶豫不決的情形時,教師就在幼兒附近用同樣的材料進行活動,不直接介入幼兒的活動而是利用自身的行為進行榜樣示范,對幼兒的活動進行暗示引導;當幼兒的活動需要教師參與指導時,就以活動合作者的身份或被幼兒邀請,或自主扮演角色進入活動情境。在此過程中,仍然有幼兒自主掌握活動的進程,教師只是扮演其中一個角色,根據區域情境的需要,對幼兒的行為做出語言或動作上的反饋,以游戲中角色之間關系隱蔽而又自然地引導游戲的發展。
五、區域活動結束有分享
區域活動結束前,分享很重要,通過幾分鐘的分享交流,會讓區域活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分享就是把你在觀察孩子區域活動時是發現孩子好的方面或不好的方面跟孩子交流、總結。比如:孩子在操作材料的時候探索出了新玩法;孩子在區域活動中的良好品質;孩子的合作行為;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孩子在活動中不良的行為;展示孩子的成果,分享交流等。在班上,區域活動的分享環節,我請展示孩子展示他的新玩法、作品,孩子很高興很自豪,分享的過程就是相互學習的過程,其他孩子會學著他的好方法玩,又或者激勵孩子,我下次會玩得更好。經過幾天的活動分享,孩子們比以前更加喜歡區域活動了。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還要繼續探索區域活動的創新,為幼兒創設更好的物質環境,提供更加豐富的區域活動材料,來促進幼兒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新性,點燃幼兒創新的火花,激勵幼兒動手的愿望,養成動手的習慣,掌握動手的技能,體驗動手的收獲,力求讓每項活動成為幼兒發展的鍥機,讓每一個區域活動成為幼兒游戲的樂園。
社會性,主題,情感,個性,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