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培養幼兒交往能力

培養幼兒交往能力

2024-08-01 閱讀 8565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

課件

培養幼兒交往能力

(一)研究的背景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人們之間的接觸和聯系日益增多,合作的范圍越來越廣,這就要求人們具備善于與人交往的良好品質和能力。但越來越多的獨立封閉的商品房隔絕了幼兒與外界接觸的機會,獨生子女家庭游戲伙伴缺乏,電視機、游戲機等現代化家用電器充滿了孩子們的游戲時空;家長對孩子的寵愛導致幼兒自私,任性,忍耐性差,與同伴之間不能相互謙讓,處處以自我為中心;很多教師已經意識到培養幼兒交往能力的重要意義,但他們對交往的含義了解不夠,導致幼兒缺乏交往意識與合作能力。為了使他們今后能適應社會生活需要,我們的教育必須面向未來,必須為幼兒創造交往的氛圍,使他們學會交往合作,分享成果。為此,我在所教的中三班進行了為期三年的實踐與探索,盡可能的為幼兒創造與周圍人們特別是同伴交往的機會,積極保證幼兒與同伴及其他人交流、合作、分享,增強他們的集體意識,提高他們的合作能力,促進幼兒整體素質的提高。

(二)研究的目標

1、通過各種有效的教育途徑和方法,增強幼兒的交往意識和合作精神,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提高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通過實踐,探索培養幼兒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3、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指導他們為孩子創設交往的機會,以達到家園共育,提高幼兒的整體素質。

二、課題的理論依據

1、我國著名的幼兒教育家陳鶴琴老先生指出,要改變中國人在團體活動中缺乏的合作的精神,必須從小訓練他們能合作能團結。在他的家教故事中又提出關于“培養群體知識和交往能力”的主張,即交往和合作。

2、《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與成人、同伴之間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戲等,是其社會性學習的重要途徑。應為幼兒提供人際間相互交往和共同生活的機會和條件,并加以指導。幼兒園教育目標之一是培養幼兒樂意與人交往,學會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三、課題研究的內容、原則和方法

(一)課題研究的內容

通過對不同年齡段幼兒實際情況的分析,探索幼兒交往能力培養的途徑、方法及個案指導,通過實際操作、訓練,使幼兒掌握簡單的合作技能,提高幼兒的整體素質。

(二)課題研究的原則

1、主體性原則。按照尊重幼兒人格和權力,尊重幼兒身心發展規律、關注幼兒個體差異,發展幼兒個性的要求,積極引導幼兒充分發揮主動性、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

2、激勵性原則。對幼兒交往以正面教育、表揚鼓勵為主,同時,通過教師的指導,讓幼兒感受到良好交往帶來的成功與喜悅,從而受到鼓舞和激勵。

3、發展性原則。促使幼兒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更全面、更進一步的發展,以更大的生存空間和發展空間去滿足未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4、整體優化原則:在研究中統籌考慮管理者、教師、幼兒、家長等幾方面因素之間的相互聯系,把這些因素看成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發揮他們的整體功能,以獲得最大的效率。

(三)課題研究的方法

1、提高教師理論水平,轉變教育培養觀念。我深深地認識到,理論是實驗的指導,沒有正確的理論引導,工作往往會走彎路。所以,我認真學習《幼兒社會交往技能訓練課程》、《幼兒社會性教育》、《幼兒合作能力的培養》等文章,進一步掌握了各年齡段幼兒的交往特點;進一步了解了幼兒社會交往所包含的內容、《綱要》中的社會交往目標;懂得了孩子們之間的交往也需要很多的技巧;學到了多種獎勵孩子的原則和方法。在實驗中,我結合工作實踐,對身邊的一些教育現象進行認真分析,判斷其正確與否,以便更好地規范自己的行為。

一次組織幼兒玩區角游戲時,一個孩子用積塑插好槍后,便帶領這組孩子玩起了打仗游戲,我發現后為防止危險發生,馬上制止,并把這個孩子帶到了美工區進行活動。當區角活動結束后,我讓幼兒講講今天玩的高興事,這個孩子馬上站起來說:“今天我玩得最高興的時候,老師不讓我玩了,偏讓我去畫畫,我非常生氣,玩得一點也不高興!”這使我深刻認識到,應站在尊重幼兒的角度去處理問題,用幼兒的眼光和行為方式看待幼兒的一切所作所為,用幼兒能接受的方法去引導、教育幼兒,多份理解和寬容,真正感受到了教研帶來的好處。

2、改善教師教育態度,創設文明交往平臺。孩子入園后,老師和藹可親的形象是讓幼兒放松的第一良藥,讓幼兒打消顧忌,把對父母的依戀轉移到老師身上,把對愛和安全需求放到老師身上,適應幼兒園集體,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態度至關重要,教師親切和藹的態度,可以誘發幼兒良好的情緒、情感,才能盡可能地發表自己的看法、意見。教師對某個幼兒的言行表現得高興、鼓勵、欣賞,幼兒就會處于一種良好的情緒狀態,表現為輕松、愉快,即便幼兒做錯了什么,也不能輕易采取粗暴的態度,訓斥、責怪孩子,要堅持每天以朋友的身份、平等的主態和每個幼兒溝通交流,認真傾聽,不要輕易打斷幼兒的談話,這樣可以使孩子變得盡興,也有助于他們形成良好的傾聽、交流習慣。

初來幼兒園的新生主動交往的意識不強,只會自己玩,大部分幼兒不拿別人玩具。但經常會有孩子與同伴之間出現爭執和糾紛。這時,教師應該及時引導幼兒禮貌地解決問題,讓他們懂得一個人有沒有禮貌是受別人喜歡不喜歡的最大區別。在日常活動中,我不僅利用故事、兒歌、游戲等讓幼兒學習禮貌用語,還利用自己言傳身教的潛移默化來影響幼兒。讓幼兒了解禮貌文明的重要性,感受禮貌用語的“美”。在大一班《我們長大了》的主體活動中,教師提供機會讓大班幼兒與剛入園的小班幼兒游戲。幼兒通過照顧年齡小的幼兒,不僅體會到自己長大了,在鼓勵幼兒與比自己小的幼兒交往的同時,他們也是以一種全新的身份與別人互動。在這一過程中,他們不僅學會了新的交往技能,交往中能充分展示自己,并且通過對小孩子的關心、愛護,培養了他們的自覺性和責任感,以及互助互愛、熱情待人的品質。

3、激發幼兒游戲興趣,提高正確交往能力。在幼兒一日活動中,除上課、休息、飲食、睡眠等日常活動外,游戲占據了他們大部分的時間。在各種游戲中,幼兒有著交往的需要,并在游戲中得到許多有益的社會生活體驗。因此,在日常游戲中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是一種既簡單又隨意的良好途徑。在游戲中,幼兒體驗到只有友好相處,共同遵守規則,才能確保良好關系的建立。

在幼兒熟悉環境、適應幼兒園集體生活后,我在班上設置“娃娃家”,讓孩子“家”中模仿角色,在游戲中體驗交往的樂趣,找到生活的開心點。根據托班幼兒年齡特點增設了“圖形寶寶找家”等活動區,讓幼兒在一定游戲活動中積極交往,進一步相互了解,體驗與同伴交往合作的快樂。我利用現有的空間建立了“兒童社會活動室”。為幼兒提供了更多的交往機會,孩子們也非常愿意參與到活動中去。特別是平時在班里較內向、不愛說話的孩子,他們到了社會活動室中就像一只快樂的小鳥,自由地選擇喜歡的游戲活動,完全忘記了自己在游戲,仿佛真的置身于“銀行”、“商店”之中。這種完全放松的交往方式使這些孩子愿意去說,愿意去與伙伴交往,從而使他們的交往能力提高了很多。在活動中孩子們充分嘗試了怎樣才能讓別人接受自己,以及與同伴共同游戲的樂趣,使全園孩子的交往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發展。

在活動游戲設置上,我設置“找朋友”等活動,促進幼兒相互認識,培養幼兒友好情感和共同活動的興趣。如在手工活動“好玩的泥”中,我們讓幼兒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和泥、捏泥等,商量分工,共同完成一件泥制品,幼兒不僅學會了手工活動中所要求的基本技能,而且在活動中學會了合作,分享到成功的快樂。在語言活動《小猴過生日》上,發展了幼兒口頭語言表達能力,教育了幼兒同伴間要相互關心,友愛相處;談話活動是對幼兒進行交往能力培養的一種很有效的教育手段,如“我的一家人”、“我的好朋友”、“玩具大家玩”等,通過談話,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鍛煉,增進幼兒間的了解,增加了相互間的友誼,初步掌握了交往的技巧。

4、加強家園聯系溝通,同步培養交往能力。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人這一極其細致而復雜的任務。”社會行為的學習,交往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時間的連續過程,家長和教師只有一致要求,共同培養,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家庭是孩子生活時間最長的場所,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交往能力的培養有著重要的影響。我在家園欄中定期向家長介紹幼兒社會交往的重要性和方法,向家長宣傳幼兒近期發展情況,指導家長在家或平時社會交往時注意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在平時家長接送幼兒間隙,與家長交流溝通,引導家長在家庭中應創造一種平等和諧的交往氛圍,讓孩子敢說話,愛說話,為孩子創造和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孩子體驗到交往的樂趣,允許孩子到小伙伴中去,并給予正確的引導,努力做到家庭和幼兒園對幼兒新生進行同步培養。

四、課題研究成效

經過三年來的探索與實踐,我基本完成了研究任務,達到了預期的目標。

(一)初步探索出幼兒交往能力培養的途徑與方法

能夠充分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學習方式,充分考慮各年齡段幼兒的語言發展和智力發展的特征,不斷改進教學方式和手段,讓幼兒與環境互動、幼兒與教師互動、幼兒與幼兒互動,幼兒與家長互動,初步探索出了幼兒交往能力培養的途徑,如專門的以游戲為主的教學活動和環境創設相結合,立體布置墻飾、創設活動區、在一日生活中滲透、吸收家長這一寶貴的教學資源,把家長請進課堂,家園配合、積極互動,運用現代化教學媒體輔助教學等等。總結出多種有效、幼兒喜愛的培養方法,促進了幼兒正確交往能力的不斷提高。

(二)教師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學能力獲得成長

通過幾年來的在研究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思考、在思考中提高。既鍛煉了我學習探索的意志和能力,又使自身的理論水平、業務水平和實踐能力得到了不斷提高。

(三)幼兒的交往能力和道德素養獲得提高

經過實驗與訓練,我班幼兒在與他人的合作能力方面都有所提高。大多數幼兒能主動與同伴分享玩具,攻擊行為明顯減少,學會了控制自己的需要,共同遵守活動規則,在交流中協商解決問題,合作能力及集體責任感得到了增強,促進了幼兒身心全面、健康、和諧發展。

(四)家長對幼兒交往能力的培養意識得到了明顯增強

大部分家長已經能夠主動參與幼兒一日活動,并積極為幼兒交往能力的培養出謀劃策,有的家長還把自己的感受及認識寫成文章,代全體家長學習、參考、交流,家長對幼兒交往能力的培養意識得到了明顯增強。

在看到成效的同時,我們在研究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在今后的持續研究過程中,我們將著手對下列問題進行研究:1.如何更好的做好個案研究,做到因材施教;2.如何使學校、家庭、社會形成合力,更好地促進幼兒合作能力的培養;3.在幼兒交往能力得到培養的同時,如何更好的發展幼兒的個性。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

課件

篇2:培養幼兒社會交往能力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如何培養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

在幼兒園中總有這么一類孩子,特別不愛說話,語言表達能力差,不與別人交往,表現出明顯的社會交往能力發展不足。作為教師,我們努力想辦法加以改善,但往往收效不大。幼兒交往能力差與幼兒的家庭教育環境,尤其是父母的教養觀念有著密切的關系,可以說父母的教養觀念和方式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父母教養觀念是指父母在教育和撫養兒童的過程中,對兒童的發展、教育兒童的方式和途徑以及兒童的可塑性等問題所持有的觀點或看法,包括兒童觀、發展觀和父母觀。在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方面,父母對兒童的影響有直接和間接兩種方式。直接影響表現在:父母關心兒童的社會交往,有意識地訓練他們進行社會交往的能力,讓他們參與家庭中某些事情的決策,為他們提供交往的機會等都會促進兒童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間接影響表現在:兒童早期的親子依戀及親子間日常的互動是兒童發展同伴關系的實驗地。另外,父母的社會交往能力較強,親子關系較好,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兒童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

根據相關理論和實踐,我們針對個別幼兒展開個案研究,對癥下藥,注重從改善家庭教養環境,家園密切配合入手,使這些幼兒的語言表達和社會交往能力得到明顯發展和提高。

案例一

一、幼兒表現:王浩,5歲男孩,交往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發展較差,尤其不善表達,不敢說話,說明一件事情時往往語句模糊不清,緊張口吃,像要哭的樣子,表現非常焦慮無助。不愛與別人交流,不主動參與集體活動,在活動中表現極不自信。

二、調查分析:

通過與王浩媽媽交談我了解到,體弱,出生時體質較差,因此媽媽以一種補償的心理對他加倍照顧。每到一個新班,媽媽都會特別叮囑老師,王浩自理能力差,需老師特別照顧。每天早上入園都要交待好多需照顧的事情,中午還要來園看孩子吃飯,對穿衣服,扣扣子,系鞋帶這些事情更是不讓他動手,任何事情由她代勞,有話她替王浩說,還經常笑著嗔怪浩浩:“你真笨,什么也不會做。”在日常活動中我仔細觀察,王浩有時也會和小朋友玩得較融洽,也有參與集體活動的欲望,但膽怯不自信。

正確的兒童觀是指視兒童為獨立的不斷發展變化的個體,尊重兒童的人格,尊重兒童的發展規律和年齡特點。我們分析認為,王浩的問題主要是媽媽缺乏正確的兒童觀造成的。在媽媽眼里,孩子是大人的附屬品,而沒有意識到他是獨立的主動發展的個體,缺乏對孩子人格和發展的尊重和信任,不相信孩子的能力,溺愛過度,事事包辦,使孩子形成強烈的依賴心理,自信心嚴重不足。改變這種狀況必須先改變媽媽的教養觀念。

三、家園配合策略:

1、積極主動贏得家長信任,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兒童觀

2、耐心細致觀察孩子需要,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

案例二:

一、幼兒表現:雨琪,是個安靜瘦弱的5歲女孩,早上由爺爺送來后就坐到老師的大椅子上哭,任憑我們怎么哄勸都紋絲不動,這樣一直堅持到十點半再由爺爺接回家吃飯、午睡。連續一個星期都是這樣,我們既焦急又心疼孩子,費盡口舌卻不見效。

二、調查分析:

來班近兩周了,雨琪都是由爺爺接送,從沒見過她的爸爸媽媽。爺爺近七十歲了,而且耳朵也不太好用,我們溝通有一些困難。我初步分析雨琪可能從小由爺爺奶奶帶大,才出現這種情況。根據了解,雨琪出生后基本由爺爺奶奶帶大,雨琪爸媽也樂得清閑。老人年紀大,又不太愛交往,把雨琪從小圈在家里不出門。雖然注意不縱容溺愛孩子,但卻是不科學的嚴格管教,不懂得尊重孩子的特點和需要,結果導致孩子非常膽小,不自信,害怕參與社會活動,甚至出現語言表達、交往困難。

父母觀是指對父母在兒童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問題的看法。由于工作繁忙或圖清閑,好多父母把孩子交給老人,這些孩子往往大多表現出社會交往能力差。這些家長缺乏正確的父母觀,忽視了自己在兒童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影響了孩子社會性的發展而追悔莫及。

三、家園共育策略:

1、幫助家長分析問題,樹立正確的父母觀

2、尋找切入點,走入孩子內心世界

孩子的個性和教育環境不同,出現問題也各不相同。通過案例我總結出以下幾點:

一、及時發現問題,積極對待,認真分析,向家長客觀真誠地反映問題,引起家長重視。

二、認真觀察幼兒表現,科學分析問題現象,尋求相關理論、實踐支持,制定科學的個案研究計劃,要持之以恒。

三、針對不同家長特點給予不同方式的指導,使家長樂于接受,逐步轉變家長教養觀念,改善幼兒家庭教養環境。

四、熱愛、尊重幼兒,為幼兒創設寬松積極的心理氛圍和良好的社會交往環境,培養幼兒自信心。

家庭是兒童生活發展的最初場所,而幼兒園是兒童離開家庭獨自參與的第一個小社會,在這個轉折點不免會暴露出一些問題。我及早發現了問題,科學分析,家園積極配合,促進幼兒社會交往能力不斷得到發展和提高。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篇3:幼兒教育隨筆:培養孩子交往能力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課

件幼兒教育隨筆:培養孩子的交往能力

人要生存發展,就必須與他人發生聯系,進行交往,特別是幼兒時期的交往,不僅能使幼兒更好的適應社會,對其健康成長也極為重要。但是,如今大部分家長比較重視幼兒智力的發展,卻忽視了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常把孩子關在家里,不許他們交朋友,使孩子的交往范圍大大縮小,孩子慢慢變得封閉自己,任性,不知謙讓。

怎樣讓家長理解培養幼兒幼兒交往能力的重要性,科學的指導孩子,并真正參與到幼兒的活動中去呢?我不斷尋找家園共育的有效途徑。

一、讓家長轉變觀念,理解培養幼兒交往的重要性。

現在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家長過分關心,過度保護,使孩子產生過分的依賴感,缺乏獨立性,不善于交往。可與家長談論此事時,家長態度非常平淡。于是我決定召開家長座談會,主題是“為什么要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我首先肯定了每個孩子的優點,告訴家長當今幼兒園的教育任務,幼兒的社會交往是實現社會化的必要條件,對孩子的個性、情感、認知等方面的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指出有的家長一些不正確的想法和做法。這是,家長才意識到交往能力對幼兒健康成長的重要性,紛紛表示一定盡力配合老師,共同培養孩子的交往能力。

這是一次非常成功而有效的家長座談會,家長的觀念逐漸開始轉變了,他們主動與我交談,主動了解孩子近期的表現,詢問如何配合老師。我們也借機利用家園練習冊、家長欄、給家長發資料等形式,向家長傳授培養幼兒交往的辦法和技巧。

二、向家長提供參與幼兒交往活動的機會,讓家長親身感受孩子交往能力的變化

我準備了大量幼兒圖書和一些幼教報刊,加上幼兒從家中帶來的一些圖書,在家長開放日組織了一次借書活動,幼兒和家長都可以借書。這天,孩子們的積極性很高,三五成群在一起商量借什么書,有的幼兒自愿當起了解說員,有的向別人推薦自己的書。幼兒的交往熱情很高,很快借到了自己喜歡的書,有的幼兒還幫家長借書呢!在活動中,家長親眼看到了孩子的交往能力明顯提高了,有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性格活潑開朗了,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增加了。家長們感嘆的說:“如果不是親眼看到,我真不相信我的孩子進步這么大。”

通過這次活動,家長們進一步認識到發展交往能力對幼兒身心發展有多么大的促進作用。

其次,參與也是互相的,家長的參與也無形中推動了我的工作。家長發現孩子有了什么新問題,產生了什么新的想法,都非常坦率地與我交談。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課